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鲁迅以"索子"为笔名的《中国地质略论》(以下简称"略论"),发表于1903年第八期的《浙江潮》杂志(日本东京出版),在中国地质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地质略论》究竟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鲁迅的写作意图何在?此文发表后的影响又如何?鲁迅《中国地质略论》摘录第一绪言觇国非难。入其境,搜其市,无一幅自制之精密地形图,非文明国;无一幅自制之精密地质图(并地文土性等图),非文明国。不宁惟是;必殆将化为僵石,供后人摩娑叹息,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通知》。那么,这个《通知》是基于什么背景出台的?《通知》中推出了哪些地质资料管理的新举措?如何确保地质资料的汇交?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部矿产资源储量司司长贾其海。记者:请你介绍一下《通知》出台的背景?  相似文献   

3.
地质之秀     
正地质,泛指地球的性质和特征。秀,俊秀、秀丽、秀美之意,美丽而不俗气。地质之秀,呈现在我国大地上随处所见的山水之中。"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山水蕴含深深的地质内涵。有时,静心而处,翻开一本杂志,尽情  相似文献   

4.
正坝上初夏,莺飞草长,绿意萌发。在碧空的掩映下一望无际,成群的牛羊悠闲地在辽阔的草原上吃着青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扑面而来。然而,在丛丛的青草间或有些像火柴棍一样的簇状花朵,却是牛羊也不食的有毒花草,学名"狼毒"。初闻其名,也许你会觉得陌生,但如果你读过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  相似文献   

5.
正之所以起这个题目,是因为《长江之歌》中有这样一句歌词触动了我:"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三月,我走在花的国土上,这边山坡上开着大朵白色的栀子花,那边悬崖上怒放灿若红霞的杜鹃花……再看看眼前的温室大棚里,花农种植的玫瑰花,正在羞答答地一展芳容。  相似文献   

6.
<正>文学博士、诗人唐欣在兰州不定期出版的以书代刊的《敦煌诗刊》上主持一个"经典重读"栏目,每期介绍几首中外名诗,每诗附之以几百字的精彩评语。作为《敦煌诗刊》的读者,这个栏目也是该刊最吸引我的内容。同时,作为一个出版社的文学编辑,我也意识到一个问题:该刊影响有限,出版周期不固定,有一搭没一搭的,大大影响热爱这个栏目的读者持续和完整阅读的兴趣。如果将这些内容装进一本书,岂不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唐欣是我老友,  相似文献   

7.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提出"要建立健全地质勘查法律法规体系"。就地勘行业管理工作法制建设而言,需要做的工作更多也更迫切。一、目前我国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的相关制度1、地质勘查单位资质管理制度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资质注册登记办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地质勘查工作,应依照本办法进行注册登记,  相似文献   

8.
<正>读过一本书:《桂林,中国一张漂亮的名片》;听说过一句话:"上帝在第一个七天造了亚当、夏娃,第二个七天造了桂林。"——记者手记桂林市连续7年被广西评为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先进单位;2007~2008年连续两年获得广西耕地保护一等奖;自2002年以来,连续8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2009年顺利通过国土资源部和广西国土资源厅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面向万里河山的"还",一字抵万金,表明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包含着人类社会弥补工业文明300年之敝的中国方案,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回来了"。《说文》说:"还,复也。"《尔雅·释言》说:"还,返也。"《正韵》说:"退也,归也。"  相似文献   

10.
有声的漫画     
<正>前些天,在陕县西李村国土资源所大门前,我无意中听到了一对老夫妻的对话:"哎,老头子!你看,这国土所墙上的画真好看!""老婆子,这你就不懂了吧,这画不止是好看哦,同时还是给咱们宣传《土地管理法》呢!这叫漫画,是让你们这些不识字的老太婆通过看漫画也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哈哈哈……"  相似文献   

11.
正当你打开记忆的大门,或许会想起电影《智取华山》里那惊心动魄的场景;或许会想起"华山论剑"那至高的精神境界;也或许会想起沉香劈山救母"、"巨灵咆哮劈两山"等诸多神话传说……如果你翻开五岳的"家谱",你会欣然地发现在这五座名山之中,有一座以"险"而闻名于世的大山。它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地处秦、晋、豫黄河金三角交汇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河,扼大西北进出中原之门户,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它就是西岳华山。  相似文献   

12.
从太古代到第四纪,30亿年的漫长时光在湖湘大地上究竟留下了多少珍贵的记忆?我们根据《湖南地质遗迹调查报告》,在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童潜明的指导下梳理了一条关于湖南地质遗迹的时间轴。  相似文献   

13.
正"需要建立一个地质环境的生态链条,一个贯穿水、土壤、岩层、地表元素等所有环节的大地质环境监测链条。"4月29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签署国土资源部第59号令,发布了《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自今年7月1日起施行。为了贯彻落实《办法》,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今年5月份在北京召开了各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负责人研讨会,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站长李贵仁也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4.
亲,当你拿到新年第一期《资源导刊》时,你是不是眼前一亮,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是的,新年新貌新气象,《资源导刊》——你的老朋友,在新年来了一个华丽的转身——全新改版,全彩印刷。时光飞逝,"变"是永恒的主题。《资源导刊》一路走来,也在不断寻求嬗变。改变,是为了更好。我们总希望用最好的自己,告诉陪我们一路走来的你们:我们一直在努力,不曾辜负你们的希冀。"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自始至终,我们抱定一个心愿:用我们的真心、真诚,用我们的勤劳和智慧,把最好的内容呈现给最好的你们,以回报大家对我们的关爱和信任。一路走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扩展自己的文化视野,捕捉读者的阅读需求,挑选每一篇文章,推敲每一个词语,都怀着一  相似文献   

15.
<正>编者按:广西位于云贵高原前缘地带,地形切割强烈,地质环境复杂,山多平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在多暴雨、多台风的影响下,区内地质灾害频发、多发、群发,是我国地质灾害较严重的省(区)之一。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近年来,广西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等文件精神,不断完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6.
"因为你的行为违反了《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六条和第四十四条的规定,根据违法事实,我们给你下达《土地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一是没收你在非法占用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及工具;二是处以你非法占地每平方米18元的罚款。如有异议,你可以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15个工作日内向法院起诉,否则,我们将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相似文献   

17.
地球处于不断地运动中,"一切在流,一切在变。"地球运动的思想恐怕最早出现在中国。《诗经·十日之交》有"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认识,出现在2700多年前;"沧海桑田"见于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距今也1600多年的历史了。现代地质学诞生在欧洲,如从赫顿(旧译郝屯)时代算起的话,也不过200多年的时间。从认识地球运动现象的感性阶段,到形成大地构造学的系统理论阶段,人类经历了2500多年的探索。大地构造学是地质学科的基础学科,是研究地球岩石圈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的科学,属于广义构造地质学、传统构造地质学组成部分;而构造地质学是研究组成地壳的岩石受地壳运动而变形的各种构造类型,两者有着发展史上的源渊关系。在研究对象上同时研究岩石圈地质体的形成和形变之构造作用,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其所不同的是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大型的、乃至全球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可以说两者是相辅相承的。从历史上说,1850-1854年德国地质学家瑙曼在《记录地质学教程》中所述,是作为同义语而广为流行。1936年克鲁斯对两者专门做过论述和分工,他认为: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壳构造和运动的科学,而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大型大区域,乃至全球的地质构造。  相似文献   

18.
有关"和"字,《说文解字》口部书作"",解为"相应也",系与入口之饮食有关;"禾"乃是"和"的观念的基本喻象,"和"同"禾"一起诞生于土地之上。而如今,"和"又被株洲国土资源文化引用为核心价值观。《孙子兵法》曰:"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不诡也。"文化建设即可理解为传"道"途径之一。株洲国土资源文化通过以"和"为"道","令民与上同意",从而"上下同欲者胜"。  相似文献   

19.
2007年5月21日,将在黑龙江省地质工作发展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建国以来我省召开首次地质工作会议;省长张左己对加强地质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下发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表彰奖励了地质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更上一層樓     
<正>水族最传统的民居建筑,毫无疑问是布局紧凑、错落有致、依山势回环而建的"干栏"式房屋群。在水语中,"干"指的是楼,"栏"指的是房子或居家,"干栏"由此合成了楼房的特色表述。实际上,干栏也是更有厚度的古百越族群所留下的文化遗产之一。水族先民在走出原始的穴居生活后,他们最早建起来的房子是这样的:"民编竹苫茅为两重,上以自处,下居鸡豚,谓之麻栏。"(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于是,水族后人起房子,就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