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条山区前寒武纪铜矿床地质历史演化及成矿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条山区铜矿床是在中条古裂谷地质构造环境中演化形成的。本文从涑水杂岩期-绛县期-中条期-西阳河期等不同时代地质历史演化,分别探讨了中条山区不同类型铜矿床时空分布和成因上的内在联系。它们早期形成的矿源层受不同时代的层位和岩性控制,但在后期的2000~2100Ma和1800~1900Ma较大规模的构造-热事件,对不同类型铜矿床进行了叠加和改造,使铜质进一步富集,最终形成工业矿床  相似文献   

2.
胡-蓖型铜矿床成因,归纳起来可分为沉积-再造和构控-热液两种观点,但二者也有共同之处:一是层控性,二是分为早期细脉浸染型和晚期脉型两种矿化类型。早期矿化为成岩分异或变质分异的产物,生成在2059~1900Ma之间;晚期矿化则是在细脉浸染型矿化的基础上,受中条运动构造-热事件的改造形成,时间在1900~1850Ma之间,二者均属早元古代,而与中元古代西阳河期岩浆-热事件无关。  相似文献   

3.
中条山成矿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南部,分布有著名的铜矿峪型、胡篦型、落家河型、横岭关型等不同成因类型的前寒武纪铜矿床。其中胡-篦型铜矿床主要产于中条群余元下组顶部-篦子沟组底、篦子沟组中部、篦子沟组顶部-余家山组底部。按照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蚀变、地层物质组成与构造调查并重的原则,开展1∶5万专题地质填图。地质图图面表达采用地层代码及岩性组成方法,客观地表达了与成矿关系密切的中条群余元下组、篦子沟组和余家上组地层组成与结构。提出了当前中条山前寒武纪铜矿专题地质填图的工作方法及填图单位划分与图面表达的方式,有益于探索中国现阶段成矿地质专题填图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台南缘晋宁运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依据大量地质事实证明华北地台南缘着晋宁运动的广泛影响。晋宁期强烈的构造-花岗岩浆活动与秦岭-大别造山带的早期构造演化和华中高压变质带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初步确定该区晋宁运动的时限为950-750Ma,较华南地区晚50-100MAa。  相似文献   

5.
中国铜矿床成矿期划分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全国1085个主要铜矿床的成矿时代研究,将中国铜矿床划分为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三叠纪、侏罗-白垩纪、新生代六个成矿期。统计分析了各成矿期形成的铜矿床数量,在分析各成矿期地质演化历史的基础上,总结了不同矿床类型铜矿床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条山西南段基底岩系的地质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山西中条山西南段基底岩系的基本构成是:涑水岩群、西姚片麻岩、解州片麻岩和五老峰花岗岩。涑水岩群残存于西姚片麻岩之中,是由斜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黑云变粒岩、钙质片岩和白云质大理岩组成。斜长角闪岩为区内最早的基性火山沉积,是铜矿形成的矿源层,吕梁(中条)期造山运动为铜矿的再次富集起到关键性作用。区内主体片麻岩为西姚片麻岩(TTG),发生岩浆垫托作用的时间为太古宙末。基底岩系经历了三次构造变形,相应划分为五台期构造变形、吕梁(中条)期构造变形和吕梁(中条)期后构造变形。  相似文献   

7.
<正>山西省中条山地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铜矿生产基地之一,累计探明的铜资源量为390万t。铜矿峪铜矿床是该地区最大的铜矿床,达到大型铜矿床的规模,探明铜资源量约为280万t。因而,探讨华北克拉通中部南缘构造演化对铜成矿作用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铜矿峪铜矿床成因研究的基础上。王植和闻广(1957)首次提出铜矿峪为斑岩铜矿床,但其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时代与世界其他典型斑岩铜矿床有所不同,又称之为"中条山式"斑岩铜矿床。孙大中和胡维兴(1993)认为该矿床为变质火山斑岩型铜矿  相似文献   

8.
华北地块自太古宙形成统一的克拉通之后,于元古宙时期进入伸展张裂构造演化阶段。在华北地块南部,由于地幔物质运动的不均匀性和地幔柱上涌,发生南北向伸展运动,继之形成熊耳裂陷盆地,伴随岩浆侵入-火山喷发活动,产生板内熊耳群火山岩系。在熊耳裂陷盆地中,基底是起伏不平的,呈现出盆-岭构造景观。熊耳群火山岩系由拉斑-钙碱和钙碱-碱性两个岩石系列组成。晚期碱性岩浆活动形成的正长岩和石英二长岩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750±65)Ma和(1731±29)Ma,确定熊耳群上限年龄约为1700Ma。参照中条山区西阳河群下部许山组中锆石U-Pb年龄,熊耳群下限年龄约为1850Ma  相似文献   

9.
卢社香 《矿产与地质》2007,21(2):152-157
论述了济源西北部地区的地质背景、铜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并与中条山地区铜矿床进行了对比,探讨性地将济源西北部的铜矿归为中条山地区的胡蓖型、铜矿峪型、横岭关型等几种成因类型,并指出在济源西北部寻找这几种类型铜矿床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0.
李海艳 《山西地质》2012,(3):111-113,115
芦家坪铜矿产在中元古界西洋河群许山组中基性一中酸性火山岩及沉积岩夹层分布区内。区内岩浆岩活动强烈,以晋宁起岩浆喷发,绛县期、中条期岩浆侵入为主,火山作用为铜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成矿物质。区内构造断裂发育为成矿物质的运移和沉淀提供了空间。铜矿体主要赋存于安山岩构造破碎带中的石英脉或石英一方解石碳酸盐脉以及石英脉接触的蚀变安山岩中,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次为赤铁矿、孔雀石。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斜长石、碳酸盐矿物。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碳酸盐化、赤铁矿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等。矿床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认为区内铜矿体类型为中温热液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铜矿。此区找矿无论从岩性、构造、蚀变、物探、化探都具有明显的标志,所以研究此区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对同类矿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条山地区出露大量早前寒武纪岩石,是认识华北克拉通晚太古代至早元古代大地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绛县群变质陆缘碎屑-火山岩及中条群变质陆缘碎屑-碳酸盐岩建造是该区最主要的地层单元,同时也是一系列铜矿床的赋矿围岩。目前,对于二者的形成时代仍缺乏直接证据。本文通过高精度的二次离子质谱锆石U-Pb定年,厘定了绛县群和中条群中的斜长角闪岩夹层分别形成于~2189Ma和~2086Ma。结合已有同位素资料,我们认为绛县群变质沉积-火山岩系可能形成于ca.2160~2190Ma,而中条群中段的大理岩和黑色片岩系(余元下组和篦子沟组)形成于ca.2059~2086Ma之间。另外,岩石组合和矿化类型指示,中条山地区在ca.2090~2190Ma可能经历了两次裂谷事件。  相似文献   

12.
辽北—吉南地区是中国典型的早前寒武纪大陆壳出露区之一,由花岗岩—绿岩带和高级变质区构成,赋存有丰富的Au、Cu、Zn、Fe矿产资源。单颗粒锆石UPb、40Ar/39Ar、SmNd和RbSr等时线年龄表明绿岩带形成时代为2700~2800Ma,三类同构造期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2555±35)Ma、(2515±4)Ma和2500~2400Ma。高级区表壳岩和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3018Ma和2950Ma。绿岩带同构造期和后构造期金矿床的成矿时代分别为2409~2475Ma和180~90Ma。本区早前寒武纪地壳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地幔部分熔融直接添加而形成的初始地壳,另一类是先存地壳深熔或部分熔融的活化再造地壳。其造壳时代可划分为3500~3700Ma、3000Ma、2700~2900Ma和2500~2600Ma。  相似文献   

13.
隗合明 《矿床地质》1998,17(Z1):237-240
在对西天山北部成矿地质背景和大量金属矿床深人系统地分析研究基础上,划分出铜的主要成矿类型,阐明了铜矿床的形成演化规律,提出区域地球化学场、大地构造背景和岩浆演化控制该区铜矿的形成。铜矿与岩浆活动有关,不同类型铜矿呈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14.
安徽月山矿田铜矿床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安徽月山矿田两类铜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指示铜矿床成矿地质和含矿流体的来源与月山岩体具密切成因联系。月山岩体形成过程中,岩浆演化的动力学行为有利于含矿热液系统的形成和演化,且具备一个大型铜矿床的成矿潜力。岩浆的熔-流分离作用是该铜矿床形成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中条山地区地质特征及铜矿床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覃志安  薛克勤 《华北地质》2003,26(2):108-113
中条山地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新太古界涑水麻粒岩-角闪岩相杂岩、绛县群角闪-绿片岩岩相变质岩、古元古界中条群绿片岩相变质岩、担山石群变质砾岩-石英岩、西阳河群安山岩、沉积岩和中新元古界沉积岩。区内岩浆作用强烈,以绛县期、西阳河期火山喷发、涑水期岩浆侵入为主,火山作用为铜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成矿物质。深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特别是其交汇处为成矿物质的运移和沉淀提供了空间。按成因该区铜矿床可分为次火山-火山气液再造型、远火山-沉积变质型、沉积变质型、层控热液型和热液脉型铜矿床,代表性矿床有铜矿峪、筐子沟、胡家峪、横岭关、落家河等矿庆。  相似文献   

16.
由于成矿作用复杂和难以选取到适合于传统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方法的测定对象,测定东川铜矿的成矿年龄是一个难题。本文采用Pb-Pb等时线法和40Ar-39Ar真空击碎法分别对矿石硫化物和石英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测定,获得了(794±33)Ma和(712±33)Ma的成矿年龄,反映了晋宁-澄江运动在东川铜矿床的形成或改造富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太行山南段井陉-内丘一带是河北省重要的铜矿远景区,区内成矿条件优越。已有研究资料多将该区铜矿类型、成矿条件等与山西中条山铜矿富集区进行类比。由于缺少对铜的成矿时代的精确限定,致使无法对区内铜矿床的形成过程及成因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制约着区域铜矿成因类型对比及找矿勘查工作部署。本文以区内桃园铜矿床及酸枣坪、虎寨口、鹿峪和方垴等四个铜矿化点为研究对象,采用Rb-Sr法测试分析了上述铜矿床及矿化点的矿石硫化物。测试结果显示,桃园铜矿不同硫化物对Rb-Sr等时线年龄在1829.6~1840Ma之间,酸枣坪铜矿点的形成时代为1830.7±5.2Ma,虎寨口铜矿点的形成时代为1844.3±5.9Ma。上述三个铜矿床(点)矿石硫化物Rb-Sr等时线年龄测试结果表明,在古元古代晚期区内有一次较为强烈的铜矿成矿作用,成矿时限在1830~1844Ma之间。而方垴和鹿峪两个铜矿化点矿石硫化物测年结果与上述三个铜矿床(点)形成时间有较大差异,Rb-Sr等时线测年结果分别为1402±23Ma和1376±37Ma,说明在中元古代长城纪末期区内仍有一次铜矿化作用发生。结合华北地台构造演化过程,太行山南段古元古代晚期第一次铜矿化与山西中条山胡-篦型铜矿形成时代接近,铜矿床的形成与吕梁运动关系密切。由于太行山南段铜矿(点)分布区地处陆内构造环境的晋豫裂陷带,而山西中条山铜矿富集区处于秦岭-大别活动带的北缘的"秦岭古洋"壳向华北地台俯冲环境,构造环境差异可能导致两区在铜矿形成潜力及规模上存在一定差异。与区内第一次铜矿化作用相比,发生在中元古代长城纪末期的第二期铜矿化在成矿规模及强度上均较弱,其成矿动力学机制有待进一步分析确定。  相似文献   

18.
中条山西南段与变基性岩有关的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变基性岩有关的铜矿,是在中条山西南段新发现的一种新的铜矿类型,其形成是在原始基性岩浆侵入或喷发作用形成的矿源岩或矿化体基础上,经过区域变质和印支-燕山期构造-岩浆热液的改造加富而成,其成因应属与变基性岩有关的变质-热液改造型铜(镍、铁)矿床。  相似文献   

19.
中条山早元古代铜矿成矿作用与演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中条山重要铜矿床都产于早元古代活动带中。它们是:绛县群(2500—2300Ma)下部变质泥质一半泥质岩中的沉积变质铜矿床和中上部变质钾质火山岩建造中的变质火山斑岩铜矿床;中条群(2300—1830Ma)变质碳酸盐黑色页岩建造中的沉积变质-再造铜矿床。这些原生成因不同的矿床,经过180Ma左右的中条运动及其变质作用,而表现了某些相似的热液和地球化学特征,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受原岩建造控制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泰山地区早前寒武纪主要地质事件与陆壳演化   总被引:24,自引:9,他引:24  
庄育勋  任志康 《岩石学报》1997,13(3):313-330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工作,建立了鲁西泰山地区地质演化框架、晚太代早期表壳岩形成(2840 ̄2820Ma),晚太古代早期望府山期英云闪长岩侵位和高角闪岩相变质变形改造(〉2700Ma);晚太古代晚期绿岩建造形成和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变形改造(2700 ̄2600Ma),晚太古代晚期大众桥期基性-中酸性岩侵位(2560 ̄2530Ma);晚太古代晚期傲徕山期二长花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