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震后在海量监控资料的支持下,利用定性分析烈度经验矩阵建立监控视频与地震烈度的相对关系,在视频监控中提取震害和烈度信息。为进一步提高烈度判读的效率,建立基于视频图元变化的地面强震动定量分析方法,计算出监控点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并将该方法封装成为软件,其分析结果可作为现场灾害调查和确定最终烈度分布的参考,提高地震灾情获取和快速评估的时效性。浙江省地震局开展了基于海量视频监控的中小地震烈度快速判断方法研究,并在2014年文成—泰顺4.2级地震应急中初步应用。  相似文献   

2.
地震烈度分布是震后灾害损失快速评估、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目前地震烈度圈主要是由专家根据现场实地调查获得的烈度调查点,结合预评估烈度圈,采用GIS软件进行手动勾画得到。这种传统方法耗时耗力。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方法的地震烈度圈自动勾画方法,首先根据余震展布、居民地分布、断层属性等判断宏观震中位置,结合断裂带走向确定烈度圈长轴方向。在此基础上,利用星机地多源灾情信息融合后的最高离散烈度点生成包络线,将最高烈度与烈度圈面积的统计关系作为约束条件,运用自适应算法扩距得到最高烈度圈。在最高烈度圈的基础上,结合各级离散烈度点,基于上述方法,从高到低依次得到其他烈度圈。最后以九寨沟7.0级地震为例,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能够自动生成烈度圈,利用震后获得的星机地多源灾情信息融合得到的离散烈度点生成的烈度圈准确度高于80%,有效提高地震烈度圈勾画的效率,可以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快速开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苍山5.2级地震为例,探讨了同震位移烈度方法在山东地区地震预警中的应用,着重介绍了同震位移烈度在预警中的自动化产出。同震位移烈度方法在强震后可以快速地得到极震区的烈度分布,能够满足地震预警的要求,但首先要建立研究区域的格林函数和断层参数的数据库,震后根据地震预警中快速定位的结果按距离最小原则调用数据库中震源附近网格点的格林函数和断层信息,生成断层模型,后台计算同震位移的分布,再通过同震位移和烈度的经验对应关系快速自动化产出发震区周围的烈度分布结果,这对强地震预警、震后快速灾害评估和应急救援都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发生了M6.8级地震.泸定地震震区城市乡村聚集、人口稠密,本次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快速地震烈度及灾害损失评估对震后应急救援、科学抗震部署、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泸定地震发生后,本文对泸定地震烈度及地震灾害做了初步快速评估.地震烈度表征地震灾害分布及地表破坏程度,是由地震动数据直接转化而来.为了获取更符合真实情况的地震动结果,充分结合基于观测数据反演得到的符合此次地震实际情况的有限断层震源模型,并考虑复杂的三维地质环境及地形地貌,对泸定地震开展了强地震动模拟.随后对比了模拟地震动与实际观测结果,显示二者具有一致性,表明了此次模拟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此外,将地表峰值地震动转化为地震烈度,得到了基于物理过程的泸定地震烈度分布.烈度分布显示本次地震最大烈度为Ⅸ度,与中国地震局震后烈度调查结果相一致.基于泸定地震烈度分布、历史地震损失信息数据库、历年地震影响区内人口和固定资产价值分布模型及由此开发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快速评估了此次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经济损失.模拟结果显示,此次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最大概率区间为50~300人,数学评...  相似文献   

5.
邱毅  金星  李军  朱耿青  邵平荣  徐嘉隽 《地震》2014,34(2):65-73
震后快速得到地震矩张量, 可以更好地为烈度速报、 应急救援和震后趋势判定等服务。 本文基于中国区域地震台网现状, 对Dreger的矩张量反演方法进行改进。 结合区域地震速报系统, 将系统触发、 地震相关信息与地震波形记录获取、 矩张量反演计算和最佳解挑选等过程实现自动化, 建立了地震矩张量快速自动反演系统。 将该系统在线运行于福建地震台网, 实现了对闽台地区中等强度地震的矩张量在线快速自动反演。 将反演结果与其他研究机构的结果对比, 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精细化的建筑物震害评估,对震后应急救援和烈度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解决因震后高分辨率影像缺乏导致无法快速开展建筑物震害评估的实际需求,以四川泸定6.8级地震为例,提出基于震前高分影像和震害仿真的建筑物震害快速评估方法.首先通过深度学习技术提取灾区建筑物空间信息,在收集实际地震动记录的基础上,结合精细化的建筑物震害仿真方法,对震中部分村镇的建筑物震害及地震烈度进行了快速评估,并与震后获取的无人机影像解译结果、现场调查烈度及余震等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震中附近的磨西镇烈度估计达到Ⅸ度,其他地点的估计结果与发布的烈度图进行比较,其衰减较为一致,且与余震发生空间较为重合,进一步证明该方法可作为震后大范围影像缺失的“盲区”的建筑物震害快速评估的有效方法,为现场应急、灾害调查和烈度评定提供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7.
地震发生时的仪器烈度计算和震后的烈度速报对于地震预警系统以及震后救援具有重要的意义。仪器烈度计算速度的改善和计算结果的准确度对于整个预警过程都十分重要。日本仪器烈度计算方法的发展主要经过了3个阶段:1996年气象厅仪器烈度计算方法,2008年实时仪器烈度计算方法以及2013年实时仪器烈度计算方法。本文详细阐述了这3种烈度计算方法,并且采用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9.0级地震的数据,对比分析了3种方法所得到的仪器烈度,发现2013年方法比1996年气象厅仪器烈度在计算速度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相比较于2008年的实时仪器烈度,2013年方法计算得到的实时仪器烈度更接近于1996年气象厅仪器烈度。   相似文献   

8.
戴君武  王艳茹 《地震研究》2012,35(2):282-287
采用统计拟合的方法,详细分析了汶川地震震后恢复重建工程资金的分布特点,依据震后恢复重建工程资金与烈度、人口、GDP和损失的拟合关系,提出了基于人口、地震灾害损失、GDP等因素的3个震后恢复重建工程资金快速评估模型,并利用宁洱地震数据验证经验公式的可行性。震后恢复工程资金分布特点及资金评估经验公式对未来地震进行恢复重建规划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级地震20多天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科学考察组针对芦山地震灾区设计了一套关于地震社会影响的调查问卷,目的是调查芦山地震造成的社会影响情况、对灾民生活影响情况、以及震后灾民的精神状况,为建立地震灾害社会影响评估模型提供依据。调查了地震现场高、中、低烈度区内不同受教育程度、性别、年龄的各类人员共94人,分类统计了震后灾民的应急反应、心理状态、生产生活影响情况等,表明目前我国防震减灾科普和宣传教育工作不足;公众对地震中有效的避险常识的匮乏;生命线系统的恢复时间与烈度有关,烈度越高的区域内,其功能恢复的时间越长;公众自愿参加地震保险的意愿很低。  相似文献   

10.
震后应急工作中地震影响场的判定和快速给出较为合理的地震烈度分布图,是震后应急救援的重要依据,对于政府了解灾情、部署工作以及估算灾害损失都尤为重要,所以本文以此为研究目的,力求震后快速给出准确的地震烈度分布图。本文收集整理了河北地区中强地震的实际等震线图,将其与加入了震源机制解影响参数的烈度衰减关系计算得到的理论等震线图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随着震级的增大,由衰减关系计算得到的等震线图与实际地震等震线图在高烈度区(≥Ⅶ度)相似度更高。另外,根据震后24小时内余震频度的空间变化,对极震区理论等震线修正后,其与实际等震线更加贴合,即理论计算烈度与实际调查烈度值更加接近。最后,对河北地区划分网格,根据地震动衰减关系计算震例对各个网格中心点产生的影响—基岩PGA。提取场地类别属性,考虑场地放大因子,完成基岩PGA到地表PGA的转换。将地表PGA换算成烈度,并与实际地震等震线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考虑了场地放大效应的地震影响场在高烈度区与实际等震线相似度很高,且相似度超过基于震源机制解的烈度衰减关系方法。   相似文献   

11.
浙江及邻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省及其周边的历史震例资料稀少,其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一直沿用中国东部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模型。本文采用椭圆模型,利用浙江及邻区历史地震的震害资料,建立了浙江及邻区天然地震烈度衰减公式。根据东南沿海地区水库地震多发的特点,收集整理了水库地震相关震例数据,建立了浙江及邻区水库地震烈度衰减公式。最后,将本文拟合结果与其他学者拟合出的衰减模型通过实际震例进行了对比,并进行了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从浙江省地方地震工作的历史与现状入手,对有关地方地震工作的当地社会需求作出简要分析,结合震情,省情给出发展浙江省地方地震工作90年代的战略目标建议,进而提出实现该目标的若干对策,供同行人士讨论。  相似文献   

13.
浙江地区地震波衰减和场地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浙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发生在浙江省及其附近海域的中小地震的波形资料,采用互相衔接的三段几何衰减模型,利用遗传算法联合计算,通过在频率域内的分析,测定和研究了浙江地区剪切波的几何衰减和非弹性衰减以及场地响应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应用Moya方法反演浙江地区震源参数和台站场地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浙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发生在浙江省及其附近海域的中小地震的波形资料,采用Moya方法[1],反演浙江地区震源参数和场地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15.
Summer drought is one of the main natural disasters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mmer drought in Zhejiang Province during 1973–2013, th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 (SPEI) is calculated based on 10-day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data, and the summer drought index (DI) is defined. The Mann–Kendall test and Sen’s trend test are used to analyze changes of DI and drought area. Temperature is the main effect on changes of summer drought intensity and drought are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s are observed for drought intensity, drought area, and extreme drought area, and their linear trend rates in northeast Zhejiang Province are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southwest Zhejiang Province. DI and drought area time series have significant mutations in 2003. County-average DI and drought area during 2003–2013 are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during 1973–2002. The aforementioned SPEI could quantify, monitor and analyze summer drought onset, extent, and end.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we present a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propagation of a tsunami in the East China Sea,which might be induced by a hypothetical M8.5 earthquake in Okinawa Trough.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itial maxi-mum wave height of tsunami could reach as high as 4.3 m for the hypothetical earthquake. It would take 3.5~4 hours for the tsunami to propagate to the coast of Zhejiang Province,and 7~8 hours to the near-shore of Shanghai. The peak tsunami height could be up to about 2 m in the coast of Zhejiang Province. Based on the numerical ex-periments,we plot the arrival time contours of tsunami in East China Sea and time history curves on the three ob-servational stations,and discuss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e-analysis.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利用浙江地震台网记录的近震资料,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了单台和多台统一的持续时间震级公式,并对影响回归方程精度的因素作了分析讨论.文章认为,为了保证 M_D 的精度,必须考虑仪器放大倍数和震中距的影响.误差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求得的 M_D 公式可以显著改进震级测量精度和系统偏差,适合浙江台站使用.  相似文献   

19.
奉化-丽水-庆元断裂是浙江省内一条重要的北东走向断裂,自北向南穿越了浙江省大部地区,研究其活动性能为划分浙江地区潜在震源区以及重大工程的抗震设防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物探等大量工作,结合对该断裂附近历史地震及现代小地震活动性分析,认为该断裂的宁波段、庆元段为晚更新世早期活动断层,具备5~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条件,其它地段地震构造相对稳定,发生5级及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20.
The Upper Permian Dalong Formation (P2d) and Changxing Formation (P2C), and the Lower Triassic Zhengtang Formation (Tlz) are of deep-water turbidites. The sedimentary features of the NW Zhejiang are of SE-dipping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from the Paleozoic to the early Triassic. Together with the foreland molasse basin during the late Triassic (T3w), the tectonics of the NW Zhejiang is characterised by a tectogenesis which took place in the middle Triassic. From SE to NW, the structural style varies from multi-duplex, antiformal stack to imbricate fans, and then to Jura Mountain-type fold zone with fold-style varying gradually from large-scale tight fold to midscale chevron fold, then to cylindrical fold, reviewing a preliminary scenario of foreland fold and thrust belt. The space-distributed structures and the tectonic vergence indicate the significance of deformation in (T1-T3).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and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