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一、西部生态环境基本现状及突出问题评价在实施西部开发战略过程中,保护并逐步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开发西部和实现西部地区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正> 西部地区是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已成为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的重中之重。只有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西部地区的丰富资源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也才能改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西部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3.
西部矿业开发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与日俱增,成为制约西部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西部矿产资源必须开发,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但西部本来脆弱的生态环境不能破坏,还必须加大保护的力度,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二十一世纪发展中十分重大的战略之一,它给中国西部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腾飞带来了无限生机。由于历史、地理、社会及自然条件等原因,我国西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远远落后于中部和东部。统计研究表明,西部区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具有很强的相关关系。这就说明,生态环境的脆弱或破坏,必然要导致地区贫困的发生。西部大开发的宗旨,就是要使我国西部落后地区在一定的时期内与中、东部地区在社会经济上、技术进步上和知识水平上达到一致,使那里的人们富裕起来。因此,西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就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任务之一。内蒙…  相似文献   

5.
西部大开发中的沙漠化研究及其灾害防治   总被引:54,自引:23,他引:31  
王涛 《中国沙漠》2000,20(4):345-348
我国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主要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之一是发展迅速的土地沙漠化。沙漠化主要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过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沙漠化严重地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沙漠化的研究和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愈显突出。沙漠化的研究及其灾害的防治应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目标,完善政策,强化管理,依托科技进步和法律手段,加速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实现从区域梯度发展战略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将对西部及整个国家的发展产生极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但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问题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由于长期滥伐森林、过度放牧、陡坡种植,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已发展到触目惊心的地步。截至1999年,西部地区(不包括西藏)水土流失面积为10436.9万公顷,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7.
<正> 1997年8月江总书记针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现状,作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重要批示,1999年6月又在西安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动员令,这意味着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向西部转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江总书记指出,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8.
陈国阶 《山地学报》2000,18(5):388-390
1 西部开发战略是全国性战略西部开发战略是从全国发展总目标、总体布局、战略总部署的全局提出的。其表现是 :1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在我国东部和沿海地区经济实力有巨大的增长 ,全国投资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空前增强 ,东西部差距扩大 ,产业结构急需进行新的升级调整 ,区域产业分工必须进一步明确与调整的态势下提出的 ;2 西部开发项目的选择 ,对全国都能受惠 ,例如西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完善全国高等级公路三横三纵 ,形成全国现代交通格局 ;铁路建设也突出连南串北 ,接东连西的基本布局 ;而西气东送 ,西电东送更突出全国资源的优化布局 ,…  相似文献   

9.
特稿:笔论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山地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地学报》2000,18(5):385-407
编者按:西部开发是我国从地域结构上进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重大举措."西部"不只具有自然-经济区位意义,它更代表了我国三级地貌地势结构的第一级--高海拔高原、山地占绝对优势的地貌域,从这个意义上说,西部开发也是山地开发.山地的最大特点是环境脆弱,对人类开发活动敏感、忍耐力低,生态系统易于受损、退化.因此,西部开发将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退化问题和艰巨的生态恢复、重建任务.无论是制定宏观的产业结构调整规划,还是具体的工程技术措施;无论是开发过程还是开发目标,西部开发都应持不同于中、东部特别是沿海地区开发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措施、新技术.为此,本刊主办单位和本刊编辑部约请有关专家就西部开发战略与山地生态环境建设问题进行笔论,现将笔论内容摘要刊发.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 :西部开发是我国从地域结构上进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重大举措。“西部”不只具有自然 -经济区位意义 ,它更代表了我国三级地貌地势结构的第一级———高海拔高原、山地占绝对优势的地貌域 ,从这个意义上说 ,西部开发也是山地开发。山地的最大特点是环境脆弱 ,对人类开发活动敏感、忍耐力低 ,生态系统易于受损、退化。因此 ,西部开发将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退化问题和艰巨的生态恢复、重建任务。无论是制定 宏观的产业结构调整规划 ,还是具体的工程技术措施 ;无论是开发过程还是开发目标 ,西部开发都应持不同于中、东部特别是沿海地区开发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措施、新技术。为此 ,本刊主办单位和本刊编辑部约请有关专家就西部开发战略与山地生态环境建设问题进行笔论 ,现将笔论内容摘要刊发。  相似文献   

11.
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调控对策定量研究方法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左其亭  陈嘻  杨辽 《干旱区地理》2001,24(2):146-151
对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西部干旱地区从便于生态环境调控与管理的角度,急需进行量化研究,内容包括:量化指标体系与指标量化方法、调控优化模型与求解、调控方案制定与实施等。针对干旱区生态环境的特点,探讨了生态环境调控量化研究的基本内容与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沙漠化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杨秀春  朱晓华  严平 《中国沙漠》2003,23(6):691-696
文中在概述中国沙漠化地区丰富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对中国沙漠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认为:为了实现中国沙漠化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将中国沙漠化地区旅游发展的形式定位在生态旅游,进而对沙漠化地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策略进行了探讨,最后还提出了若干有利于中国沙漠化地区生态旅游开展的生态学、经济学与伦理学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广西土地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兴 《热带地理》2001,21(2):113-117
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建设与土地利用是密切相关的,分析了广西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现状,探讨了由于土地不合理利用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通过合理利用土地来建设生态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西部开发的生态背景与农村脱贫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西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区域 ,农业是西部开发成败的关键。目前 ,西部的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恶劣、农民收入水平低、生活贫困。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成为当前西部开发的焦点。本文立足于西部的现实 ,提出改善西部农业生态环境是西部农业振兴的关键 ,并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沙尘暴看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2  
沙尘暴是我国北方经常发生的灾害性天气 ,且近年来发生频率增加 ,尤其是今年春季沙尘暴次数多、强度大 ,对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沙尘暴的发生需要大风、裸露的沙土质地表及不稳定的气流三者结合 ,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荒漠化的发展也是沙尘暴加剧的重要原因 ,因此 ,我们在西部大开发中一定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保持这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谢大伟 《干旱区地理》2017,40(3):692-699
在工作实践及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乌鲁木齐县为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乌鲁木齐县通过挖掘自然和文化资源,实施“两居”工程为主导的生态移民工程,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以及开展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促进了生态产业的发展,改善了乌鲁木齐县的生态环境,加快了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就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提出要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规划控制为引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17.
宁夏南部回族社区生态环境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忠祥 《干旱区地理》2001,24(4):338-341
宁夏南部山区8县是回族社区的主要集中地,因生态脆弱、环境恶化而被国家列入为生态环境建设的试点区。该地正在大规模进行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就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生态学规律、经济规律、产业结构调整、限制因子-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及内涵等重要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河流域中下游胡杨典型叶片光谱响应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光谱的研究是遥感模型构建的基础和前提。由于塔里木河两岸横向与纵向生态供水的差别,导致胡杨的生存环境有所差别。为了研究胡杨叶片是否对环境具有标识作用,选择中下游的5个实验点胡杨典型叶片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①同一实验点不同树龄叶片在近红外和短波红外波段差异明显,而不同实验点不同树龄叶片光谱在波段1 270~1 290 nm和1 600 nm附近可以进行有效区分;而且随着距河道垂直向距离的增加"红边"呈"蓝移"趋势;②不同断面、不同实验点叶片在825 nm,1 270 nm和1 605 nm光谱差异较大,红边由中游到下游呈"蓝移"趋势;初变黄的叶片随着水分的流失光谱曲线在各波段有增大的趋势,当水分流失减速时,光谱曲线在400~1 000 nm之间时变化仍较明显。综上,胡杨叶片光谱具有可分性,对生存环境能够起到标识作用。  相似文献   

19.
乌鲁木齐景观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调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乌鲁木齐作为中国西部发展较快的特大城市,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趋明显。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有利于充分认识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的生态学实质,在对乌鲁木齐城市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乌鲁木齐城市生态环境的特征,根据综合整体、地域分异、景观异质、功能结构、城市发展、环境容载等景观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原则,划分了乌鲁木齐城市区域景观生态功能区,包括城市建设及中心区,城市生态平衡与开发区和城市生态保护及后备区,据此,对乌鲁木齐城市生态调控提出了初步建议,包括环境控制工程,生物控制工程、景观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调控。  相似文献   

20.
我国煤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及综合整治对策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韦朝阳  赵桂久 《地理学报》1997,52(4):300-307
本文总结了国煤矿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总体状,指出了我国煤矿区生态环境的特征,即华北地区和华东部分地区煤矿开发高强度与煤矿区人多地少的矛盾,西部地区煤储量丰富区与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矛盾玫我国广大南方煤矿开发分散与煤质差、污染重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