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海相碳硅泥岩含铀沉积建造中产有重要铀矿床。这些建造是:地台区(或准地台区)及构造过渡区稳定型及过渡型含铀建造;地槽区活动型含铀建造。属前者的有中国各地台边缘及其相邻构造带中,发育在前寒武基底之上的,震旦-寒武纪以炭质页岩和碳硅泥岩过渡型沉积为主的含铀建造,以及发育在加里东褶皱基底之上的以碳酸盐沉积为主的晚古生代含铀建造。活动型含铀建造主要有发育于加里东冒地槽沉积区的寒武-志留纪炭质页岩、炭硅质页岩建造及早中志留世硅质岩建造及碎屑岩-硅灰质岩建造。文中还评述了我国碳硅泥岩主要含铀层的分布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
扬子地台寒武纪沉积建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志明 《沉积学报》1989,7(3):11-20
根据岩类组合特点.扬子地台寒武纪沉积建造可分出含磷碳酸盐岩亚建造、含磷碎屑岩亚建造.含膏盐碳酸盐岩(或碳酸盐岩)亚建造及含磷硅泥岩亚建造.这些沉积建造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展布具有规律性变化.扬子地台寒武系沉积厚度变化较大.而扬子东区的沉积厚度明显地小于西区且是一个非补偿的继承性拗陷盆地.扬子地台寒武纪不同时期的沉积建造类型和发育程度,都与地壳活动、古地理、古气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我国条带状铁建造金矿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台和佳木斯地块,分硫化物相、碳酸盐相、碳酸盐-氧化物混合相、硅酸盐-氧化物混合相和氧化物相条带状铁建造金矿五种类型。成矿经历火山沉积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两个阶段,形成于裂谷盆地,火山活动环境,受条带状铁建造层位、薄层、贫铁、沉积相和褶皱、剪切变形构造控制。成矿物质源于深部,直接来自条带状铁建造。成矿时代最老40Ar/39Ar同位素年龄为(2 416±64) Ma~(2 317±63) Ma。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世界上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储量最多的国家.矿床主要集中于河南、山西、广西、贵州、山东和云南六省(区),约占总储量98%.笔者对这六省(区)的铝土矿床的矿物学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一、矿床地质概况我国铝土矿床,所在的大地构造位置,主要分布在东部准地台,即中朝地块、扬子准地台和江南古陆,均位于古陆边缘的石灰岩的侵蚀面上.其含矿岩系可分三类(见表1),成矿时代见表3.矿体为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和囊状.厚度在0.2~35米之间,走向和倾向随底板灰岩产状而定.矿石化学成分仅广西平果矿为低硅高铁,铝硅比9.27、铝铁比2.94;其余几乎全是高铝高硅低铁,铝硅比3.4—6.2、铝铁比6.9—30的铝矿石.各地区的矿石类  相似文献   

5.
国外前寒武纪铁建造的研究进展与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王长乐  张连昌  刘利  代堰锫 《矿床地质》2012,31(6):1311-1325
形成于早前寒武纪的铁建造,是一种富铁〔w(TFe)>15%〕的硅质化学沉积岩,其主要矿物组成是铁氧化物(磁铁矿和赤铁矿)及石英。根据铁建造的岩相学特征,将其划分为条带状铁建造和粒状铁建造;根据铁建造的沉积环境,将条带状铁建造划分为与火山岩有关的Algoma型和与细碎屑-碳酸盐岩有关的Superior型2种类型。铁建造的出现,起始于38亿年前,主要集中于28~18亿年,在18亿年之后有一个连续的缺失,但在8亿年左右因雪球事件而重新少量出现。Algoma型铁建造主要发育于中-新太古代,而Superior型则集中出现于古元古代;前者多形成于前寒武纪克拉通化之前,与海相火山活动和陆壳巨量增生密切相关,而后者多形成于克拉通化之后,与稳定发育的克拉通盆地和大气氧含量增加有关。Algoma型铁矿具有单个矿体规模较小、品位较低和多层发育等特征,而Superior型铁矿则具有单个矿体规模较大、品位较高、层位稳定等特征。由于铁建造在地质历史上大规模发育且不重复出现,所以,开展铁建造的研究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铁建造的研究趋势是,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深化地球早期构造(地幔柱与早期板块构造)演化、水圈及大气圈组成与演化、地球早期生物活动,以及铁建造成因和时空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澜沧惠民式前寒武纪条带状铁硅建造的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前寒武纪条带状铁硅建造存在一个连续系列;该系列以苏必利尔湖型作为代表沉积作用为主的为一端,以阿尔戈马型作为代表火山作用为主的为另一端,二者之间存在着过渡类型。本文总结了惠民式铁硅建造五个方面的特征:含矿的火山——沉积旋迥结构;火山岩特征及其成矿控制作用;矿石物质组成与沉积相;条带状构造和生物作用证据。探讨了它在滇西早期大地构造旋迥中的时空位置;並将其与苏必利尔湖型和阿尔戈马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惠民式铁硅建造在沉积作用方面与前者相似,而在火山作用方面又与后者相当。看来,火山和沉积两种作用在形成惠民式含铁建造中具有统一性,属连续系列中的过渡类型性质。  相似文献   

7.
关于前寒武纪条带状铁硅质沉积岩及其变质岩的国际命名,目前没有统一的意见.不同国家的文献中常见的术语有:铁燧岩(taconite)、铁英岩(itabirne)、碧玉铁质岩(jaspilite)、含铁石英岩(ferruginous quartzite)、含铁角页岩(iron hornfels)、含铁燧石(ferruginous chert)、含铁碧玉(ferruginous jasper)、铁矿石(ironore)等等.七○年召开的世界前寒武纪铁硅建造和锰建造的地质与成因讨论会上,有人提出了一个岩石命名的初步意见,现简介如下,仅供参考:"含铁石英岩"存在着三种认识:一是碎屑岩,二是变质作用片麻相的粗晶变质岩,三是包括所有铁硅岩石在内的随意运用的一个术语.  相似文献   

8.
论华南含铀沉积建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华南含铀沉积建造的形成和分类,阐述该区内铀成矿前地质分布和铀成矿背景,提出在华南存在三类含铀沉积建造,即震旦-寒武纪地槽型陆源碎屑-火山沉积含铀建造(I)、上古生界地台型陆源碎属沉积含铀建造(Ⅱ)和中、新生界地台型陆源碎屑-火山沉积含铀建造(Ⅲ),它们制约了华南绝大部分铀矿床的空间分布。最后,本文概括了华南含铀沉积建造的主要特征及与区内各类铀矿床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9.
引言前寒武巨大的条带状铁建造成因争论了一百多年,特别重要的是铁和硅的来源,意见的分岐出现在火山成因和陆地风化来源之间。与太古代铁建造相比,由于下元古代铁建造经常缺少密切共生的火山岩,所以,下元古代铁建造的成因争论最激烈。主要元古代铁建造大致有相类似的年龄,即19亿年到22亿年。这点就促进了与大气和生物演化有关的成矿模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铁建造和鲕铁岩是地史上两类主要的富铁沉积,不仅记录了地球大气与海洋氧化还原状态和化学条件演变,而且也反 应了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生物的相互作用过程.过去对铁建造已有深入研究,而有关前寒武纪铁岩成因与古海洋和构造背景 研究甚少.运用扫描电镜(scanningelectronicmicroscopy,简称SEM)、X射线衍射(X-raydiffraction,简称XRD)、能谱(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简称EDS)技术分析铁鲕的微组构、矿物成分和化学组成,讨论华北串岭沟组(1.65~1.64Ga)鲕铁岩 的成因环境及其与Columbia超大陆裂解的关系.研究表明,铁鲕主要由赤铁矿和少量高岭石组成,贫陆源碎屑和Al2O3;鲕包 壳由微片状赤铁矿构成的致密和疏松纹层交互组成;Fe-Al呈明显的负相关性,表明铁主要源于缺氧富铁深海水体而非陆源 风化.鲕铁岩集中在快速海进和低陆源输入引起的沉积饥饿期,发育于氧化还原界面附近的潮下贫氧环境.与超大陆裂解伴生 的岩浆活动、基底沉降和快速海侵是促进鲕铁岩形成的重要因素.串岭沟组底部铁岩是华北地台响应Columbia超大陆裂解而 发生构造与环境转化的重要沉积记录.   相似文献   

11.
对澳大利亚Pilbara—Hamersley地区3.5~2.5Ga沉积岩中大约50个样品,分别进行了矿物学、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这50个样品分别取自Towers建造(3.5Ga)和Wyman建造(3.3Ga)中的燧石、Rushall建造中(3.0Ga)的砂岩和页岩、Tumbiana建造(2.7Ga)中的碳酸盐岩—砂岩、Jeerinah建造(2.7Ga)中的燧石和页岩,以及Mt.Mcrae建造(2.5Ga)中的页岩。大多数条带状铁建造、Marra Mamba铁建造和Brockman铁建造分别下伏Jeerinah和Mt.Mcrae建造。  相似文献   

12.
喀喇昆仑地区沉积岩特征及岩相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东安  陈瑞君 《地质科学》1995,30(3):291-301
喀喇昆仑地区从二叠纪开始,广泛沉积不同类型的碎屑岩、泥质岩、硅岩、碳酸盐岩和混积岩。沉积层序发育完整,白垩纪之前基本上属于稳定的连续造海建造系列。经初步研究,除西部二叠系出现半深水陆架边缘-岛弧盆地相、陆架区冷水型冈瓦纳相沉积和东部下三叠统有具复理石或重力流性质的外陆架半深水碎屑岩-硅泥质岩建造沉积外,大部分都是以细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为主的地台型浅海陆棚相和浅海平原相沉积,直到保罗纪末才形成早白垩世,以红色粗碎屑岩为主的陆相磨拉石建造,从而结束了长达1.5亿年连续沉积历史。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惠民式和疆峰式铁矿的研究,认为它们都是受变质中基性火山岩建造控制的海相火山-沉积型铁矿床,前者兼有条带状含铁建造(BIF)和粒状含铁建造(GIF)的特征,而后者则为条带状含铁建造.它们均具备元古代条带状铁硅建造铁矿的特征,满足形成前寒武纪大型条带状含铁建造的“大型海洋热液供应系统、作为沉积仓储的大陆架体貌及有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地质论评》1959,19(12):540-546
(一)前言前寒武系在我国分布相当广泛,组份复杂,包括变质杂岩、混合杂岩、岩浆杂岩和基本上没有变质或变质很浅的沉积岩系以及沉积火山岩系;从沉积型相上看,既有古老的地槽沉积也有部分的类似地台沉积或地台沉积;更重要的是蕴藏着丰富的前寒武纪铁、铜、镁、磷、硼、钍、铀、金、锰、石棉、云母等矿产及一部分稀  相似文献   

15.
罗勇 《矿床地质》1992,11(3):277-285
镁质碳酸盐岩型温石棉矿床是成矿热液交代镁质碳酸盐岩生成的,一般均产于地台环境。按地台稳定性不同,成矿环境分为地台隆起区的基底建造类型和地台拗陷区的盖层建造类型。产于地台隆起区的矿床,以前震旦纪镁质碳酸盐岩为控矿层位。产于太古代及早、中元古代深变质结晶基底中的矿床,由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过程中的变质热液交代碳酸盐岩成矿。产于晚元古代浅变质褶皱基底(扬子准地台)中的矿床,以岩浆期后热液或接触交代(湿矽卡岩)热液为成矿热液来源。产于地台拗陷区的矿床,均以震旦纪镁质碳酸盐岩为控矿层位。其成矿时期较晚,一般与拗陷区内岩浆活动同期,由岩浆期后热液或接触交代(湿矽卡岩)热液对镁质碳酸盐岩进行交代成矿。  相似文献   

16.
在金伯利岩中新发现的几种矿物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近发现华北地台金伯利岩中存在自然铁、自然铜、自然锡、硅铁石、二硅铁矿、未命名的Si、Fe、Ti互化物及含铬黑镁铁钛矿等前人未曾报导过的矿物。据初步研究,它们与处于强还原环境的地幔深层流体有关。这些矿物的发现,首次为软流层中的流体交代作用提供了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17.
隆兴铁矿赋存于太古宙夹皮沟岩群三道沟岩组和腰抢子片麻岩中。认为矿床成因类型是属于受变质(火山沉积)铁硅建造铁矿。富矿部分则是混合岩化热液作用,使铁发生迁移而富集的。确定三道沟组内的火山铁硅质沉积建造岩层是寻找此类型矿床的地层标志,而地球物理标志是地面磁异常强度在1 000 n T以上的面积性异常即为矿致异常。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地跨华北准地台和扬子准地台两大构造单元,矿产资源比较丰富,迄今已发现矿种94种(列入储量平衡表的有51种),各类矿床(点)900余处;探明储量的固体矿产地228处,其中的60%已开发利用.江苏有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等工业所需要的各种矿产,特别是有色金属(铅锌、银)、粘土、建材矿产具有优势,数量和质量在全国居领先地位,但锰、钾盐以及铁、磷、硫等的富矿较少.现仅就主要矿产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前寒武纪条带状硅铁建造(BIFs)是地球早期特有的化学沉积建造类型,记录了当时大气和海洋的化学成分、氧化还原状态及演化。本文系统测定了华北地台条带状硅铁建造的硫硅氧同位素组成。不同时代和不同类型条带状硅铁建造中石英的硅同位素组成非常相似,强烈亏损30Si,δ30SiNBS-28大部分位于-2.0‰~-0.3‰之间,平均-0.8‰;硅铁建造中石英的δ18OV-SMOW相对较高,8.1‰~21.5‰,平均13.9‰;二者均与现代海底黑烟囱、泉华及热水沉积硅质岩的硅氧同位素组成相似。在同一样品中,磁铁矿条带中石英的δ30SiNBS-28普遍低于相邻硅质条带中石英的值,而δ18OV-SMOW刚好相反,反映了硅铁建造沉积时的初始特征。BIFs中硫化物的δ34SV-CDT变化范围很大,-22.0‰~+11.8‰,但大部分集中分布在0值附近。Δ33S=-0.89‰~+1.2‰,显示出了明显的硫同位素非质量分馏特征,说明当时大气氧浓度很低。与火山活动关系密切的Algoma型硅铁建造的Δ33S多为负值,而远离火山活动中心的Superior型硅铁建造的Δ33S多为正值。提出无论是Algoma型,还是Superior型BIFs都是由海底热液喷气作用形成的。富含溶解硅和铁的热水溶液喷发到在海底以后,由于温度突然下降,硅酸H4SiO4在海水中达到过饱和状态,导致SiO2首先沉淀,形成硅质层;随着热水溶液与海水的不断混合,温度不断降低,Eh值不断升高,Fe2+逐渐被氧化生成Fe3+随后沉淀,形成富铁层。一套硅铁韵律层代表了一次大的海底喷气活动;海底热液喷气的周期性活动形成了规律性的硅铁韵律层。BIFs的广泛分布和硫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效应的普遍存在,表明当时大气氧水平很低,可能不足现在氧水平的1‰;火山和海底喷气活动非常强烈,海水温度较高,呈酸性,pH值在3.0~5.5之间;海洋中可溶解硅H4SiO4和Fe2+的浓度很高;而可溶硫酸盐的浓度极低,1mM。早元古代(1.8Ga)以后海洋硫酸盐浓度升高,由富铁海洋转化为富硫酸盐的海洋,是造成BIFs消失的根本原因。大规模火山喷发和海底喷气活动对海洋的成分和氧化还原状态影响很大,使海洋的氧化时间较大气至少推迟了6亿年。  相似文献   

20.
稳定型内源建造泛指陆壳板块上克拉通盆地的内源沉积物共生组合体。当大陆板块内的古陆风化剥蚀物质供给停滞,克拉通盆地由于缺乏陆源输入而转变为清水陆表海和内陆棚海环境,开始出现广泛的浅水碳酸盐沉积作用和硫酸盐的蒸发沉积作用。我国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区内在晚前寒武至古生代均发育有广泛的稳定内源建造类。稳定内源建造类,根据其共生组合性质和分布,区分为颗粒碳酸盐建造、陆源碳酸盐建造、石膏白云岩型蒸发盐建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