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地热涡合并与1976年唐山大地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的地热涡活动,研究了地热涡活动与唐山大地震的关系,追踪了有关地热涡的发展演化史及其合并活动对有关地震的影响.研究表明,唐山大地震前我国大华北地区有巨大的地热涡群活动,与邢台地震前地热涡的成群聚集类似,并且同样在地震爆发前发生地热涡合并.这一现象是大华北地区强地震发生的重要前期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2.
我国板内强地震与地热涡合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我国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6 级以上强地震及其发生前后在地气图上的表现,主要是地热涡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与强地震有关的地热涡的演变有较明显的地域特点,即在不同的地区地热涡的活动有其相对较固定的活动模式,其对强地震的影响方式也较类似.讨论了其中与强地震有关的主要演变模式之一:地热涡合并模式.  相似文献   

3.
松辽盆地地热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乾蕃 《地震研究》1991,14(1):31-40
本文实测了65口井的地热数据,从中取得17个大地热流值,松辽盆地地热场具有中部高边部低,并呈环状分布,该区地热具有高特征的地质发展历史。分区计算盆地的沉积岩层、花岗岩质层和玄武岩质层各底部的温度和热流值,也都具有中部高边部低的变化趋势。分析了盆地地热场受影响的状况和地热高的主要原因。还分析了盆地地热场与构造活动性、地震活动性、重磁力场、岩石圈厚度的关系,以及与石油生成、运移和富集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地热正常动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刚  王军  何案华  郭藐西  郭柏林  秦久刚 《地震》2009,29(3):109-116
为了研究地热正常动态特征,收集了226个地热前兆观测台站的数据,建立了地热前兆应用数据库。 通过对地热前兆台站观测资料的整理分析,将地热正常动态分为地热的长期正常动态和地热的短期动态两类,归纳出6种类型的地热长期正常动态和4种类型的地热短期正常动态,并结合观测点处的水文地质情况,对不同的地热正常动态类型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张道口台热水井地热最佳观测层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张道口台热水井的基本民政部及该井周围的水文地质环境,给出了105-195m的水温实测资料,分析了165-185m水温背离地热增温规律而出现“低异常”的原因,指出220m左右为最佳地热观测层,此磺研究为全国地热观测台网的选择与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增强型(或工程)地热系统是指从地壳深部低孔渗的干热岩体中,采用人工工程方法形成储层,经济地采出具有相当数量的热能.这种早期被称之为干热岩的技术首次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芬登山得到示范.本文以芬登山增强型地热系统为例,通过综述其发展历程,论述了增强型地热系统钻井与储层激发、工质流动与储层测试、储层性能评价等关键问题,总结了从芬登山增强型地热系统研究中获得的认识和启示.芬登山地热项目发展的经验表明,增强型地热储层是通过重新打开本来存在、但被密封的、多重连通的节理组,或通过水力压裂创造新的流动通道和换热面,利用复杂裂隙网络中的流循环,从储层系统中开采热能.芬登山实践表明,在稳态条件下增强型地热系统的持续运行是可能的,芬登山地热项目对世界和我国深层地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地热地球物理勘探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热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将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巨大的作用.在传统的热水型地热开发的基础上,国际上非常重视热干岩(Enhanced Geothermal)型地热的勘探开发.在这两类地热勘查和开发中,地球物理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地热系统的目标体岩石的地球物理性质出发,分析岩石的地球物理性质与温度、压力和含水量等影响因素的关系.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岩石会出现去磁、电阻率降低、密度降低、弹性波速度也现明显降低等现象.进而分析地球物理方法应用到具体的地热勘查地质-地球物理异常模型.结合国际上21世纪以后的新方法技术,分析了重磁、电、地震方法在利用由于岩石温度的升高而出现的特殊地球物理现象,并应用于地热勘探.通过国内外实例介绍了各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地热勘查中成功应用,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地热勘查水平,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分析研究6年的地热试验观测资料的结果表明,白家疃井地热异常信息丰富,地热异常与200km范围内,ML≥4.0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1989年10月18日大同地震前地热动态有明显的中期,短期,临震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9.
滇西地热场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大量温泉资料的统计分析,探讨了滇西地区的水热活动特征。结合大地热流和地壳、上地幔热结构的研究,揭示了该区地热场基本状况,同时阐述了某些构造单元地热场差异的受控因素。  相似文献   

10.
江苏地区数字地热正常动态及震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桂明  冯志生  唐振芳 《地震》2002,22(4):130-135
地震地热前兆的观测与研究是一项具有特色的短临预报新方法,并在地震预报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江苏省地震局在“九五”期间建立了一批数字化地热综合观测台, 积累了丰富的观测资料并记录到数个地热异常震例。一年来在边观测边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数字化地热观测资料具有信息量大、观测精度高、正常动态稳定、异常易于识别、映震灵敏等优点。并对数字地热资料进行了充分的使用和多种方法分析, 在研究正常动态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异常识别和异常分析方法, 并通过对典型震例的研究探索地热异常与地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Results of geothermal gradient measurements in 44 localities in Brazil are presented. The Precambrian shield areas are found to be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low temperature gradients in the range 6 to 20°C/km while younger sedimentary basins are characterized by gradients in the range 15 to 35°C/km. An inverse correlation between geothermal gradient and tectonic age has been observed. This as well as the favourable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suggest that the best sites for extraction of geothermal energy in Brazil are the younger sedimentary basins. The Parana Basin is found to offer at present the best site for extraction of geothermal energy in Brazil.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of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in the major aquifer (Botucatu sandstone) suggest that this aquifer contains substantial quantities of warm waters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40 to 90°C. The water layer in this confined aquifer is in convective motion and can be considered as a low enthalphy geothermal system. Many of the routine uses to which geothermal waters are put, such as space heating and soil warming, are not applicable in Brazil mainly because of the favourable climatic conditions. Conversion of this geotherm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is also unlikely to be economical. Hence we do not consider the Parana Basin geothermal system as an independent ec9nomically exploitable energy resource. However, a few other applications are pointed out where geothermal waters can be used as a supplementary or supporting energy source in increasing the efficiency of economically viable systems utilizing hot waters.  相似文献   

12.
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在阐明地区构造活动性、地热资源形成与分布、水-岩相互作用以及有用元素富集成矿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水作为地热系统的载体,研究其同位素变化机制是分析此系统中水-岩相互作用和地热水来源的必要前提。文中统计了中国大陆前人发表的167个温泉水与同一地区冷水的氢同位素(δD值)资料,并讨论了这些温泉水与区域活动构造的空间分布关系。结果表明,温泉水δD值均低于同一地区冷水,且91.11%的温泉发育于活动构造周边。文中还对造成温泉水δD值低于冷水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主要是水由地表向地下渗透的过程中,水分子H-D同位素产生分馏作用(深循环作用),且分馏速率与温度相关,温度越高H-D分馏作用越明显; 其次,对于围岩中含高岭土矿物的地区,水与高岭土的H-D同位素也可能发生交换反应,从而降低温泉水中D同位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西安市地热水开采与地面沉降、地裂缝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安市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一致性 ,它们的发展过程和强度变化在时间上也有明显的同步性。诱发地面沉降的主因是过量开采承压水导致承压水位下降 ,含水层介质的孔隙压力减小 ,黏性土层释水压密导致地面永久性的沉降 ,而且浅层的释水压密量大于深层 ;不均匀的地面沉降又诱发了地裂缝。无论是地热井水位或热水开采量的变化 ,还是分层沉降量的观测资料都表明 ,目前西安市深层热水开采还没有加剧西安市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活动。控制并减少承压水的开采量 ,是减弱西安市地面沉降和地裂缝活动的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北京平原区西北部大地热流与深部地温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京平原区蕴藏着丰富的中-低温水热型地热资源,其西北部分布着小汤山地热田和京西北地热田,两大地热田以南口—孙河断裂带为界.地热田及其外围地区基础的地热地质研究工作较少.为给地热学研究和地热资源精细勘探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前人23眼钻孔的温度测量数据以及近期完成的548件热导率和100件放射性生热率实测数据,研究了区域大地热流和0~4 km深部地温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现今地温梯度为11.31~94.89℃·km-1,平均值为31.79℃·km-1;岩石热导率为0.895~5.111 W·(m·K)-1,放射性生热率为0.257~2.305 μW·m-3,大地热流为48.1~99.1 mW·m-2,平均值为68.3 mW·m-2,热流的分布受基底形态和断裂构造控制.研究区东部南口—孙河断裂带两侧小汤山和郑各庄地区为高热流异常区,中部马池口地区也存在局部高热流异常区.(2)在南口—孙河断裂带的不同位置,不同深度地层温度差异明显,体现出区域现今地温场不只受控于该活动断裂,更是多期次构造事件复合叠加的结果.(3)南口—孙河断裂带南侧存在两处有意义的较高地温异常区,分别为郑各庄异常区和马池口异常区,其中马池口异常区是未来地热开发利用有一定潜力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及其周缘地热分布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鄂尔多斯及其周缘的大地热流、地温梯度和地温分布等资料研究了其展布特征和差异性变化,并讨论了地热分布与地壳深浅构造的关系。认为,鄂尔多斯块体内大地热流、地温梯度值整体偏低,而其周缘地区则呈现出环状高值异常带。该区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在鄂尔多斯周缘地区,即鄂尔多斯周缘存在着高热流、高地温梯度和地震丛集分布相统一的现象。这一现象说明,地热和地震活动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现今地热特征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是揭示盆地现今热状态的重要参数,它们对理解盆地的构造-热演化过程及油气资源评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塔里木盆地约470口井的地层测试温度资料和941块岩石热导率数据,本文计算了塔里木盆地38个新的大地热流数据,进而揭示了该盆地现今地热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现今地温梯度变化范围为17~32 ℃/km,平均为22.6±3.0 ℃/km;大地热流变化范围为26.2~65.4 mW/m2,平均为43.0±8.5 mW/m2.与我国其他大中型沉积盆地相比,它表现为低地温、低大地热流的冷盆的热状态,但仍具有与世界上典型克拉通盆地相似的地热背景.整体而言,盆地隆起区地温梯度和热流相对较高,坳陷区地温梯度和热流则偏低.此外,我们还发现塔里木盆地现有的油气田区一般位于高地温梯度区域,这可能与下部热流体的向上运移和聚集有关.影响塔里木盆地现今地热特征的因素包括盆地深部结构、构造演化、岩石热物理性质、盆地基底构造形态和烃类聚集等.  相似文献   

17.
昌黎井数字化水位水温对汶川地震同震响应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5.12”汶川8.0级地震震前、震时、震后均引起了昌黎井水位、水温资料显著的变化,对昌黎井数字化水位、水温地震前后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同时详细分析多个地震前后昌黎井流体的异常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地震对该井水位、水温的影响并没有固定变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