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陈大文  谭猛 《贵州气象》2006,30(5):26-27
望谟县境内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春早、夏长、秋晚、冬短的特点。望谟的水稻从播种到成熟需要≥10℃的活动积温在2300℃左右(早稻)或2600℃左右(晚稻)。在望谟县地区内如果日平均温度≥30℃以上高温连续8~10d,就会出现稻瘟病。  相似文献   

2.
华南冬春降水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水汽输送的联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0—2008 年华南47 个基准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 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华南冬春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汽输送的联系。结果表明,1960 年代—1970 年代和1990 年代末至今,华南冬、春降水明显偏少。华南冬春降水异常以“ 全区冬春同号型” 居多,且冬春连旱频率较高。影响华南冬春连续旱/涝的水汽输送存在季节性差异,冬季水汽输送变化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春季水汽输送变化则来源于南海和我国北方。进一步探讨海温异常的影响发现,与华南冬春连续旱(涝)事件相关的Niño3.4 海温存在正、负异常型,海温异常中心分别偏向Niño4(Niño3)区和Niño3(Niño4)区。Niño3.4 区海温正异常时,孟加拉湾和南海水汽输送与华南冬春连续旱涝有密切联系;Niño3.4 区海温负异常时,冬季自西北太平洋经南海的水汽输送及春季自菲律宾海经南海的水汽输送和北方水汽输送对华南冬春连续旱涝有重要影响。以上水汽输送在两种海温异常情况下,连涝(旱)年均异常偏强(弱)。因此,Niño3.4 海温异常的变化及分布与华南冬春持续旱/涝事件存在联系,在此气候背景下,水汽输送异常是影响华南冬春降水异常的重要物理因子,其中南海是水汽输送异常显著相关区。   相似文献   

3.
我区晚稻产量年际间变化很大。对于产量波动的原因目前尚存在各种各样的看法,诸如:有的认为早稻增晚稻减,早稻减晚稻增;有的认为双年晚稻减产,单年晚稻增产;有的认为春冷年早稻增晚稻减,春暖年早稻减晚稻增;还有的认为增减产主要看化肥多少等等。  相似文献   

4.
祁连山海北冬春气温度化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英年  张景华 《高原气象》1998,17(4):443-446
祁连山海北地区冬春气温与高寒草甸牧草产量具有很高的反相关关系。冬春气温升高导致牧草产量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冬春气温升高,使冬季土壤冻结层变薄,土壤水分散失严重;  相似文献   

5.
冬春季节,天寒地冻,降雪形成的积雪常常持续多日,晴朗的夜晚,往往在积雪面上有霜生成.由于霜与积雪都是白色,难以辨认,若不仔细或未能很好辨认时,会漏记霜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春夏旱涝特征对早稻年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醉地湖北省早稻产量逐年丰歉特征与旱涝年型的农业气候分析,发现5 ̄7月份的降水量多寡与早稻产量丰歉关系密切,而导致早稻歉收的主要原因是4月下旬 ̄5月的春渍涝和6月下旬 ̄7月中旬的持续时间长且雨量集中的梅涝。  相似文献   

7.
根据1959 ~2010年华南逐月降水资料、全球月平均高度场、风场和海表温度等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对华南冬春季连续性降水异常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冬、春降水的影响系统各不相同,冬季偏旱(涝)年东亚大槽较常年偏强(弱),冬季风偏强(弱),西北太平洋海温偏暖(冷);春季偏旱(涝)年孟加拉湾以北的南支槽偏弱(强),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冷(暖).影响冬、春季降水的系统之间又不是绝对独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互联系,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偏强,哈德莱环流偏强会导致冬春季持续性降水偏少.西北太平洋海温持续偏暖易导致冬春连旱,热带东太平洋海温持续偏暖易导致冬春连涝.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后期青藏高原积雪和冻土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38,自引:11,他引:38  
利用1981—1999年青海和西藏72个气象台站的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冬春积雪日数和冻结日数的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冬春积雪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是增加的,在20世纪90年代则是减少的;而此20年间高原季节性冻土冻结日数呈递减趋势;多年平均的高原冬春积雪日数由南向北是减小的,多年平均的冻结日数由高原中部向四周是递减的。高原冬春积累日数、冻结日数均以2~6年周期变化,气温以准3年周期变化,西藏降水以准8年、准3年周期变化。而青海降水以3~5年周期变化。高原冬春积雪日数、冻结日数和冬春气温振荡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都呈现加快趋势。冬春积累日数的变化与冬春气温的变化呈负相关。与冬春降水的变化呈正相关;冻结日数的变化与冬春气温和冬春降水的变化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油菜冻害的气象条件分析及预防王明学(长葛市气象局·461500)1油菜冻害的气象条件分析冬春季节,由于北方冷空气入侵带来的剧烈降温或霜冻,常使处于越冬、蕾苔生长的油菜茎叶或花蕾遭受低温冻害。油菜遭受的冬春冻害,一般有根拔、叶片受冻和蕾苔受冻三种症状。...  相似文献   

10.
黄清遵 《气象》1977,3(11):5-5
过去,我们用春增暖预报秋尾寒,提供预防寒露风的依据,收到一定效果。那么,能不能用秋尾寒来预报春季暖,从而为春季早稻育秧提供依据呢?我地老农有句谚语:“八月秋风返,明春好育秧”,说明秋季冷暖与春播条件有一定关系。我们分别用阳历8、9、10三个月的月平均气温与次年3月平均气温(我地早稻播种均在3月份)进行对比分析,发现9月份与次年3月份存在着  相似文献   

11.
用一元回归和R/S方法,分析了漯河市气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49年来,漯河市冬、春、秋季气温升高,夏季则下降,夏季降温幅度比冬、春、秋季升温幅度小一个量级,全年气温整体趋势变暖。城市化“热岛”效应对冬、春、秋季及全年的影响较气候系统自身演变显著,对夏季影响不显著。冬、夏、秋季及全年气温序列具有持续性,未来冬、秋季及全年变暖持续,夏季则变冷持续;春季气温变暖趋势减缓,或者更接近于随机变化,即未来变暖变冷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2.
根据济宁2000—2010年的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要素,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近11年来气温、降水和日照的变化倾向,并对期间冬小麦生长季节气候异常天气进行了分析。表明:济宁近11年来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均略有下降的趋势,其中春、夏季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平均气温秋季有上升的趋势,冬季升降不明显;日照时数秋、冬季有缓慢上升的趋势;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中春、夏季降水量有上升的趋势,秋、冬降水量则有减少的趋势。由于春季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有下降趋势,春霜冻害发生机率增大;秋季平均气温有上升趋势,降水在秋、冬有减少的趋势,使得冬前发生旺长和秋冬连旱,甚至冬季冻害的机率增大。  相似文献   

13.
1 1992年冬11月-1993年10月湖北省主要气候特点是:冬暖夏凉,春秋两季比较正常.全年雨水丰润且时空分布均匀,温、光条件比往年稍差,但农业自然灾害少,影响程度轻,是与1992年相似的正常偏好年景.继1990年、1991年之后,1992年冬继续偏暖.前冬干暖,后冬暖湿,整个季冷空气比常年显著偏少;春季前期雨水多,气温低,对早稻育秧有一定影响,后期气温升降剧烈,局地有风、雹灾发生;初夏梅  相似文献   

14.
用一元回归和R/S方法,分析了漯河市气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近49年来,漯河市冬、春、秋季气温升高,夏季则下降, 夏季降温幅度比冬、春、秋季升温幅度小一个量级,全年气温整体趋势变暖. 城市化"热岛"效应对冬、春、秋季及全年的影响较气候系统自身演变显著,对夏季影响不显著. 冬、夏、秋季及全年气温序列具有持续性,未来冬、秋季及全年变暖持续,夏季则变冷持续;春季气温变暖趋势减缓,或者更接近于随机变化,即未来变暖变冷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5.
1995年河南气候特点及其影响钱晓燕(河南省气候中心,郑州.450003)1气候基本特点1995年河南气候基本特点是:冬、春、秋三季气温皆偏高;日照接近常年;冬、春、初夏旱情出现,夏季局地暴雨、风雹亦有发生,但总的来讲本年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6.
杨凯  胡田田  王澄海 《大气科学》2017,41(2):345-356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有着显著的南、北空间差异,本文利用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设计了增加高原南、北冬、春积雪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当高原南部冬、春积雪异常偏多,长江及其以北地区夏季降水偏多,华南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偏少;而当高原北部冬、春积雪异常偏多,华北及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偏多,长江下游南部地区夏季降水偏少,雨带更偏北。青藏高原南、北部冬、春积雪异常影响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物理机制的分析结果表明,高原不同区域(南部和北部)冬、春积雪异常引起的非绝热加热异常效应都可持续到夏季,且北部积雪异常持续时间更长。高原南部和北部积雪异常偏多均会减弱高原北侧上空大气的水平温度梯度,进而减弱高原北侧西风急流的位置及强度,进而影响下游出口区处急流的强度和位置,且高原北部积雪异常偏多的影响更大。当高原南部积雪异常偏多,急流出口区的西风急流加强且偏南;而高原北部积雪异常偏多,出口区的西风急流减弱且偏北。相应地,对流层中层500 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低层850 hPa异常反气旋环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水汽输送,从而影响了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雨带的变化。当高原南部积雪异常偏多,异常反气旋性环流位于东海附近,有利于更多水汽输送至长江流域,华南水汽输送减少;当高原北部积雪异常偏多,异常反气旋性环流相对偏北,更有利于华北及东北水汽输送,雨带偏北。  相似文献   

17.
近二十年广东的霜冻气候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19,自引:10,他引:9  
霜冻是在强冷空气影响下出现的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与平流和辐射降温有密切的联系。广东的霜冻出现在冬春季节,对越冬农作物和农畜的影响极大。近年来,随着三高农业和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霜冻造成的经济损失逐年增加,是广东冬春季节最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相似文献   

18.
郑芙蓉 《广东气象》1998,(1):16-18,31
每年冬春季节,华南沿海地区在东北季风的影响下,冷空气活动频繁。初春时节因冷空气降温造成的低温阴雨与早稻的播种育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丰歉。本文在普查江门地区32年气象资料基础上,找到一些有参考价值的预报线索。1 资料的选取和统计1-1 资料选取为了保证资料的可信度和连续性,本文所用资料为1965~1996年共32年。由于范围较小,各站低温阴雨的时空分布差异很小,在江门市区、新会、鹤山、开平、恩平、台山6个测站中选取新会作为代表站。1-2 一些规定(1)按照省局以前制定的评分规定…  相似文献   

19.
近五十多年海口降水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馥祯 《湖北气象》2002,21(3):12-14
对海口市1951年建站以来的夏秋(汛期)、冬春及逐年降水序列进行跨平板和小波变换计算。结果表明:海口夏秋、冬春及年降水都存在一定的震荡周期,汛期降水的主次震荡周期分别为30、3年;冬春分别为3、9年;年降水则为27、3年。从小波分析图还可看出,未来一段时间内,口的年降水及汛期降水呈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20.
祁连山海北冬春气温变化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祁连山海北地区冬春气温与高寒草甸牧草产量具有很高的反相关关系。冬春气温升高导致牧草产量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冬春气温升高,使冬季土壤冻结层变薄,土壤水分散失严重;在牧草营养生长阶段初期,又正值我国北方天气气候“干旱”胁迫最严重的时期,自然降水量显得不足,进而限制了牧草生长发育的水分需求,最终影响到牧草年产量的提高。对冬春气温进行主成分处理后建立的气温影响牧草产量的回归关系表明,回归模型拟合率较高,试报1995年牧草产量误差很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