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忠 《沉积学报》2023,(6):1768-1780
【意义】沉积成岩或流体—岩石作用是盆地动力学的重要内容,但相关深层—超深层研究仍真假混淆、疑点重重,核心科学技术问题有待凝练。【进展】主要就含油气盆地具有深层—超深层特色的、与成岩动力学密切相关的若干研究领域进行了梳理,包括盆地类型及物性演变、流体活动属性和效应、成岩动力体制以及高分辨成岩记录表征和判识技术等的研究现状和认识进展。【结论与展望】综合分析成岩动力学研究趋向,认为温度、压力/应力、流体、时间耦合演变是决定盆地充填物成岩演变的基本环境要素,而深层—超深层沉积成岩的流体相态、岩石物理属性演变、流体—岩石作用动力机制等专属性问题应成为目前基础研究前沿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地质环境评价是公路环境评价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但公路地质环境定量化的影响评价至今报道甚少。该文根据高速公路通过区地质环境特点,提出了一套用于地质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叙述了公路地质环境评价的基本技术流程,以地质环境评价空间图形信息和属性信息为基础建立系统数据库,利用GIS系统的空间分析能力,评价道路地质环境影响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方修琦 《古地理学报》2007,9(6):669-674
自然地理学方向的古地理学开创了时间维地理学研究的领域,其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古地理学向环境演变研究拓展的过程。以现代自然环境的历史建构为主体的古地理学,以时间坐标系下自然地理过程研究为主的环境演变研究,以从时间的维度探索人地关系为主的人地系统演变研究,分别体现了地理学的区域研究传统、地球科学传统和人地关系传统,构成了自然地理学时间维研究的3个基本方面。广义地理解自然地理学方向的古地理学、环境演变以及人地系统演变,它们可以看作是相通的,人地系统演变可以理解为包括了人类作为驱动力和承受者的环境演变,用人地关系来定义自然学地理方向的古地理学,则可以将其定义为关于人地(人类-环境)系统历史演变的科学。  相似文献   

4.
粘土矿物的环境意义   总被引:57,自引:2,他引:57  
粘土矿物在沉积和埋藏作用过程中可发生转变。它的形成和转化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因此深入研究粘土矿物的组合与含量的变化、结构特点与转化规律以及粒度分布等特征 ,可以推测其形成区和来源区的风化作用类型和气候演变规律 ,有助于揭示全球性的环境演变规律。对粘土矿物的大量研究所揭示的古气候环境演变的信息 ,已被用于重建古气候和恢复大陆古环境。此外 ,由于粘土矿物具有较强的吸附性、离子交换性和膨胀性 ,对水体中各种类型的污染物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并使土壤有一定的自净作用 ,所以在环境污染的防治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依据3DS MAX软件制作三维图的原理和方法,制作了东华理工学院三维校园图。文中详细介绍了利用3DS MAX技术制作三维图的过程.包括:从资料的收集、底图的生成、立体模型的制作、三维贴图到校园立体图的渲染输出等。对在3DS MAX环境下建筑物的建模,材质贴图,灯光设置等关键技术作了重点阐述。并就三维场景的虚拟漫游的图像文件格式、渲染的时间等技术因素的设置作了必要的论述。制作的校园立体图既具有传统鸟瞰图的特点又具有普通地图特点,所包含的信息量远比两者多,并且可利用它作地理信息系统底层数据,用于实现三维仿真及属性查询等多种用途。  相似文献   

6.
2015年嘉陵江上游燕子河流域地质灾害调查数据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数据集是依托2015年嘉陵江上游燕子河流域内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工程地质调查资料,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的标准和要求编制的。数据采集通过遥感解译、地面调查结合三维激光扫描、低空无人机航拍、综合地球物理勘探等工作手段获取。数据集包括滑坡数据223组、崩塌数据170组、泥石流数据44组,以及专门工程地质调查数据129组。数据集信息包括燕子河流域内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基本属性、产出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孕灾的工程地质条件。通过野外数据现场采集、数据整理及校验、数据入库及审查等流程,以及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了数据集的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该数据集全面提升了燕子河流域的地质灾害和工程地质调查精度,为该流域内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机理研究及易发性、危险性、风险性区划研究,提供了有效支撑,同时也为该流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时态GIS的基本概念、功能及实现方法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吴信才  曹志月 《地球科学》2002,27(3):241-245
数据在具有空间性的同时亦具有时间性, 时态地理信息系统是具备处理数据时间性功能的地理信息系统.简要介绍了时态GIS中的时间、时间粒度、时间戳、应答时间等基本概念及其分析、更新、显示等功能, 以及时空数据表示、不确定性、多标度等时态GIS的相关问题. 重点讨论了时态GIS的2个基本数据模型: 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关系模型具有语义丰富、理论完善、高效灵活等特点, 从而使人们开始尝试在关系模型中加入时间维, 并利用关系代数和查询语言来处理时态数据, 关系模型包括归档保存、时间片、记录级时间戳等实现方法.面向对象模型提供了聚合、关联等机制, 易于支持时态GIS中的各种时空数据, 面向对象模型包括OSAM/T模型和Inith OO模型等.   相似文献   

8.
野外数据采集系统数据字典的研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数据字典在整个信息系统生命周期里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以野 集系统为例,了数据字典研制的基本方法,详细分析了表属性字典,字段属性字典,表格字段字典,索引信息字典,数据均束字典以及存储各表格关系的关键系典等多种字典的数据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9.
第四纪地质定年与地质年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时、空、质(物质)、能(动力)是研究地质过程、环境演变的基本要素,其中时间是关键.任何一个自然事件、任何一个地质过程,都与时间相关联,时间的重要性需要通过年龄的精确测量来体现。本文综述了第四纪定年的基本方法和特点以及近年来年代地层学所获得的进展,提出了中国第四纪的划分简表。  相似文献   

10.
GA+BP神经网络在薄互层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洪林  胡建  王金山  朱秋影 《物探与化探》2004,28(5):460-462,470
地震信号的特征是由地下岩石、流体的物理特征及其变化直接引起的,有效挖掘隐藏于地震数据中的有关岩性和储层物性信息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地震属性参数之间多是非线性关系,并且地震属性参数受环境的影响很大。神经网络可以建立属性参数与预测目标之间的高度非线性映射,而遗传算法选择适者生存。改进BP算法,综合BP的快速收敛和GA的全局寻优的特点,具体应用于薄互层储层厚度预测。  相似文献   

11.
关于全球变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四纪地质工作者面临全球变化研究的形势,应主动调整自身的研究战略,注重最近0.15Ma环境信息的提取,加强地质过程的研究,重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强调模型的模拟和检验。  相似文献   

12.
航天技术在测绘、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叙述航天技术在测绘、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现状与潜力,包括利用定位卫星的空间大地测量进行各种精度的定位测量,利用各种传感器的航天遥感进行多时相的对地观测和测图。在此基础上构成全球的、区域的和国家级的各种地理信,包系统,以满足资源调查、环境保护、灾害防治和全球变化监测的需要。从四化建设和社会持续发展需要出发,对如何发展航天应用技术提出了建设性建议。测绘、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技术十分密集、服务范围极广的先行性、基础性地理信息产业。由于计算机科学和空间科学的迅猛发展,使得测绘、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数据获取、信息传输、数据处理、成果显示、表达和应用诸方面更多地依赖电子计算机技术和航天技术,并逐步形成了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理信息产业。  相似文献   

13.
全球变化及其相关科学概念的发展与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回顾全球变化科学产生和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全球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全球环境变化、地球系统科学在概念和内涵上存在混淆的情况,就全球变化等概念的内涵、产生的过程及其联系进行了综述、分析和比较。提出全球变化是指对人类现在和未来生存与发展有重要的直接或潜在影响、由自然因素或人类因素驱动在全球范围内所发生的地球环境的变化,或与全球环境有重要关联的区域环境的变化。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范畴包含在全球变化之中,但又各有其关注领域和交叉部分;而地球系统科学是解决全球变化问题的科学理念、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奚小环 《地学前缘》2021,28(1):308-317
地球科学领域处在信息科学与信息化社会时代,基于大数据战略驱动的现代地球科学正在蓬勃兴起。诞生于近代的地球化学具有天然的结构化信息科学属性。提出建立从信息化、模式化到智能化的地球化学大数据信息科学应用研究总体思路,即基于地球化学大数据首先建立信息化系统,运用地球系统科学方法理论建立成矿地球化学分带富集模式与生态地球化学累积效应模式,采用智能系统与智能技术按照模式化思维方式分析、判别和预测大量地质地球化学非线性现象,通过地球化学理论研究和应用评价解决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资源环境问题。大数据与地球系统科学构成地球化学应用研究的两大支柱。本文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地球化学大数据信息化、信息模式化及模式智能化等方面进行论述。重要的是以地学模型为主体构建智能化系统,研究成矿系统与生态系统科学问题。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处在全球化时代,必须从全球资源配置与全球环境变化高度审视成矿地球化学和生态地球化学问题。地球化学结构化大数据属性的巨大优势,现代计算机关键技术日益成熟及智能化前缘理论研究的不断突破,预示实现地球化学大数据信息科学条件已经具备,可能从地球科学领域脱颖而出,成为具有广博视野和不断进取的新兴科学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5.
Water-level fluctuations in closed-basin lakes can be used to reconstruct past hydrological changes, and the recognition of spatially coherent patterns in lake behavior provides evidence for changes in climate. The geological records of water level in many lakes, particularly those in arid regions, are by nature incomplete. The fragmentary nature of the data poses special problems for comparison of records and identification of regions where lakes behave similarly. An unconventional method of assessing similarity in the behavior of lakes is used with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to place lakes in a low-dimensional space. Weights are used to reflect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available for each particular comparison. The similarity measure is based on evidence for changes in lake depth between successive time intervals and on independent evidence for the direction of change at any given time. Groups (clusters) of lakes in the low-dimensional space are identified by mutual proximity. The method was applied to a set of 65 Late Quaternary lake-level records from North America. About one-third of the lakes had too little weight to be placeable, about one-third were in clusters, and about one-third showed unique behavior. Those lakes which clustered showed four distinct types of record, characteristic of well-defined geographic regions. This ability to distinguish spatially coherent patterns on internal evidence alone strengthens the basis for using lake-level records for regional palaeoclimatic reconstructions.  相似文献   

16.
生物质燃烧释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和烟尘气溶胶能够显著改变大气化学组成、扰动大气环流和水文过程、影响地表辐射平衡,是地球气候和环境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生物质燃烧产生的烟尘颗粒等能够随大气环流过程进行迁移输送,在重力作用下或随降水过程沉降到地球表面,成为沉积物地球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雪冰中诸如黑碳、钾离子、左旋葡聚糖等特征标志物记录能够较好地反映区域乃全球尺度的生物质燃烧信息。利用雪冰开展生物质燃烧现代过程和历史记录的研究对系统认识地球气候环境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从雪冰中可用于开展生物质燃烧记录研究的特征指标、不同地区的研究现状以及生物质燃烧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综述了近20年来国内外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当前在青藏高原地区利用雪冰开展生物质燃烧记录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稀土矿床开采导致矿产资源极大损失,并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本文选取韶关新丰、清远英德交界区域为研究区,采用2010年到2012年3期不同来源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在建立解译标志的基础上,采用人机交互解译方法提取各年度的稀土开采状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恢复治理情况,并进行野外实地验证。监测结果表明,研究区稀土开采图斑较多,但均已停采,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较为严重,且大多未进行有效治理。研究发现,基于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的遥感调查手段,既能利用不同时相数据的时效性优势,又能发挥不同分辨率数据识别各类矿山地物和地质环境要素的能力,有效监测稀土矿区的整体状况和变化情况,为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进行矿政管理和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Vermicular red earth is distributed widely in South China,significant for the research into Quaternary environment andglobal change. Huang (1993) discovered the evidence of human activities-popple tools in vermicular red earth of the middle-upper reaches of Hanshui Riverl Zhu et al. (1991 ) statedthat red earth was a good information carrier of global changeafter the research into tropic red earth and environment byweathered mineral and geochemistry. Zhao and Yang (1995)stud…  相似文献   

19.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代码翻译的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建堂  董文莉 《地质通报》2007,26(9):1223-1227
中国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属性字段中的图元类型是用代码填写的。那么代码代表什么中文术语?不查代码库一般是不知道的。而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数据量庞大,人工翻译费时费力。为此,介绍程控翻译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属性字段中的代码的方法,提供应用实例、源程序及其使用说明。  相似文献   

20.
基于磁性矿物的性质变化能敏感记录现在和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环境磁学方法能鉴别环境演化过程中磁性物质在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中运移、沉积和转化的过程,系统介绍了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特征和鉴别方法以及主要的环境磁学参数和意义,着重回顾了环境磁学在以黄土、湖泊和海洋沉积物为载体的古气候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取得的重要进展,指出了环境磁学在古气候环境研究过程中要加强多磁学参数综合应用,促进地质记录和磁学指标之间的定量研究,有利于理解不同沉积物的磁性矿物特征和环境变化过程的相关关系。同时强调沉积物还原成岩作用过程的环境磁学研究是目前以至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