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新疆克孜尔水库F2断层近期形变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布设在克孜尔水库大坝及库区一等水准点及GPS监测网多期观测结果的分析,对贯穿大坝的F2断层近期形变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F2断层的活动属于新构造继承性运动,其水平形变速率大于垂直形变速率,并与地震活动存在着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地倾在克孜尔水库第一形变站水准观测中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第一形变站人工水准前视读数变化和克孜尔水库垂直形变监测网推算第一形变站附近断层下盘和上盘沿测线方向地倾年变速率及地倾方向,发现断层附近地面以断层为分界朝着相反的方向倾斜。这可能是多种原因综合所致,首先水库施工、蓄水、灌浆等活动引起地面负荷变化,其次断层破碎带内渗水后发生膨胀,上盘对下盘的摩擦推挤作用使下盘在断层附近的地面产生翘曲或掀斜,而上盘产生旋转,这种现象离断层越近越明显。扣除地倾因素后获得断层实际高差活动量Δh时,发现断层活动方式自1989年开始由逆断层转变为正断层,但是第一形变站基线和大坝变形GPS监测网数据反映出F2断层长期以来总体保持逆断层的活动特征,出现这种矛盾的原因很可能是上盘地倾量被严重低估造成的,从而可以看出地倾变化对第一形变站水准观测数据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最佳逼近一般多项式曲线拟合和速率合成方法,分析沂沭断裂带近期断层形变特征,结果显示:沂沭断裂带及其北西向断层近期的垂直和水平形变速率均较小,没有明显的速率异常;同一断层具有分段活动特征,且不同时间段的活动速率存在着差异;同一断层的水平形变速率大于垂直形变速率.  相似文献   

4.
根据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的跨断层流动水准测量资料,分别从断层形变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断裂带上断层形变平均活动速率的分布和断层形变群体性异常在时间上的分布三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对比、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自2002年以来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的断层形变异常的主体区域逐步由西向东迁移,地震活动也具由西向东迁移的现象;断层平均活动速率也是东部区偏高。但是,断层形变群体异常在时间上的分布显示目前该区域断层形变异常活动的数量和强度均不十分显著,短期内发生强震的可能性不大。本文提出的方法及初步结论对该区域日常地震预测及震情跟踪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 70年代以来的华北地区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进行了分区研究。按构造单元将华北地区的跨断层测量台站或测点分为五组 :山西带、郯庐带、阴山 -燕山带西段、阴山 -燕山带东段和首都圈。对 80项实测资料的计算结果表明 ,华北地区断层垂直活动平均年速率为 0 335mm/a ,但各分区之间的断层活动速率值相差很大。山西断陷带的断层形变速率最高 ,是华北地区最重要的活动块体边界 ;其它构造带的断层形变速率都比较低  相似文献   

6.
唐山断裂现代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84~2008年唐山台跨断层基线和水准数据,分时段研究断层的运动特征,计算出唐山断裂水平形变、垂直形变特征及断层活动速率。求解断层及周边地区的的应变特征和主应变方向,研究唐山断裂的活动特征。探讨唐山断裂活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跨断层形变观测显示的断裂活动特征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系统分析了全国不同地区和断裂带的活动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和强震的关系,着重从逆断层、正断层和基岩标、土层标两方面讨论了断层活动速率。研究结果表明:断层形变活动速率的大小和方向与形变场地所处的地质构造位置有关;断层现今垂直和水平运动既具继承性也具有一定的新生性,既具阶段性又具有时空差异性;断裂活动与地震活动在时空上具有一致性;断层活动水平形变量大于垂直形变量;正断层的活动水平较逆断层高,它们对监测地震孕育过程引起的断层活动都是有效的,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土层标石场地的垂直和水平形变平均活动速率均比基岩标石场地的高,但两者均可监测到地震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8.
新疆黑孜断层现今活动特征研究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近年黑孜水库的形变测量资料重新计算了黑孜断层的微量位移,表明自1973年以来黑孜断层活动特征发生了变化,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其中第3个阶段有正断层特征,其余3个阶段属逆断层特征。水库大坝的修建及水库的蓄水对断层的现今活动具有重要影响,甚至改变了某个阶段断层活动的性状。地震活动对形变测量资料、断层活动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克孜尔水库跨断层垂直形变近40年的资料和水平形变近32年的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①跨断层形变的变化速率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根据数据序列走势,变化速率的不同可分为6个阶段;②水库施工对跨断层形变有一定的影响,水库蓄水对跨断层形变有显著的影响;③水库蓄水达到正常库容量后的新平衡状态下,跨断层形变速率变化几乎是无干扰背景下变化速率的2倍;④区域应力场的增强对跨断层形变趋势性转折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苏琴 《四川地震》2005,(1):43-46,38
依据川滇菱形块体各边界带上所有跨断层垂直形变测量资料,计算各断裂带垂直形变速率合成值,分析各断裂带形变速率特征。结果表明,川滇菱形块体断层活动有南强北弱,西强东弱的特点,该块体东北边界断层活动北段是以压性为主的逆断层,南段是以张性为主的正断层,西南边界断层活动北段以压性为主,南段则以张性为主。  相似文献   

11.
新疆克孜尔水库诱发地震的形成条件和诱发机制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世龙 《内陆地震》2002,16(1):89-96
克孜尔水库自 1991年 8月下闸蓄水后 ,穿过水库大坝的 F2 活断层 (克孜尔活断层 )出现了水平和垂直形变的特大异常变化。分析后认为是前期水库施工开挖土石方、填筑土石方及水库蓄水引起地面负荷变化的综合效应所致 ,同时地震活动规律也产生了与形变同步的异常变化。综合测震、水文、地质分析认为 :1水库蓄水可以诱发地震 ,震级主要在 MS3.0级以下 ;2蓄水诱发 F1活断层 (却勒塔格活断层 )上中等地震的可能性比较大 ,而诱发 F2 活断层上中等地震的可能性则很小  相似文献   

12.
新疆克孜尔水库地震危险性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库区多项形变观测资料,对克孜尔水库蓄水后出现的形变异常及诱发水库地震的危险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①穿过水库大坝的F2活断层在水后出现水平和垂直形变的特大异常变化主要是前期水库施工开挖土石方、填筑土石方及水库蓄水引起地面负荷变化的综合效应所致;②克孜尔水库虽然存在诱发水库地震的潜在因素,但从库容、坝高、F2活断层产状、地质构造背景、水地质条件、岩性以及世界各国发生水库 诱发地震的充分条件;③由库区各项形变观测资料分析表明,库区地壳形变已由施工-蓄水初期时的反向异常变化恢复到了施工蓄水前的正常变化状态,各种受力因素经过调整达到了新的平衡,已进入相对稳定的继承性运动期,因此今后因蓄水诱发水库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3.
张永岗 《内陆地震》2003,17(4):332-336
利用动态平差原理,处理了克孜尔水库水准监测网的14期跨断层流动水准资料,对穿过库区主坝、副坝之间F2断层的形变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F2断层的活动属继承性活动,其活动方式为小幅度蠕变。这种活动方式对库区应力集中起到了解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三水地震的成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魏柏林  郭钦华 《中国地震》1999,15(3):247-256
1997年9月23日和26日,在广东省三水相继发生ML3.7和4.4地震,由于这两次地震震源浅,具有震级小,烈度高和地震面波发育的特征,因震中位于盐矿开采区,震源深度与盐矿开采注水-抽水深度接近,故震源机制解表明该震为一次沿F7断上滑错动的正倾滑型地震,显著,这与盐矿注水-抽水采盐有着成生联系。由于注水-抽水极盐使开采地段产生一定规模的采空区,注水沿F7断层的渗透所产生的孔隙压降低了有效正应力,加  相似文献   

15.
CO2快速测定方法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新疆水磨沟形变站院内 ,布设了一个 CO2 快速测定法观测点。 2 0 0 1年 7月 4日呼图壁 MS3.9级地震前 ,在该观测点观测到了明显的短临异常  相似文献   

16.
对比中外跨断层形变监测研究进展,认为中外跨断层形变监测在监测目的、监测区域控制范围大小、监测断裂活动年代要求、监测周期、监测地区等存在差别,而且中国跨断层形变监测具有细致周全的监测规范。中国开展跨断层形变监测,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地震活动监控能力和监测水平。  相似文献   

17.
在假设临汾水准两次巨幅形变异常为断裂错动的情况下,基于矩形断层位错模型模拟了罗云山断裂(土门-峪里段)错动所引起的垂直形变场分布,并通过D-InSAR技术对研究区域内的地面形变场进行实测,分析结果表明:(1)断裂错动理论上可导致长轴与断裂走向平行的椭圆状变形区域,位于断裂上盘的区域中心变形量最大,变形量向外围逐渐衰减为零,两次错动导致的变形波及范围分别约为长轴18Km和26Km,短轴12Km和17Km,显著变形幅度分别约为1-3mm和4-14mm。(2)D-InSAR实测形变场显示两次异常期间研究区域内未发现与断裂走向一致的连续变形区域,仅在盆地内部存在可能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导致的地面沉降,变形范围约为10-12mm和10-15mm。(3)实测形变场与理论形变场在变形区域和变形幅度上均不一致,说明断裂活动引起临汾水准巨幅形变的可能性不大,可能为断裂上盘的土层局部变形所致。(4)通过断层位错模型的理论模拟和D-InSAR技术的实际监测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确定跨断层水准巨幅形变异常的性质,为重大水准异常核实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大柳树高坝F201断层避让距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煜  王爱国  李明永 《地震研究》2006,29(4):379-385
利用国内外类似构造位置上的走滑型、逆走滑型发震断层极震区IX度等震线短轴在断层上、下盘分布宽度的统计分析,探讨了大柳树高坝的F201断层避让距离问题。经统计分析,给出了活断层IX度等震线短轴在断层上盘的优势宽度为6~6.4km,在这个距离之内,活断层的粘滑或蠕滑运动都可能会在地表产生永久性形变,同震或震后灾害严重,对于工程而言存在抗断问题。因此,这个数据可作为F201发震断层避让距离的参考值。野外调查表明大柳树高坝距F201活断层仅1.5km,小于本研究得出的活断层避让距离,而且坝址位于F201活断层上盘,因此不适宜在大柳树坝址修建水利水电工程。  相似文献   

19.
在假设临汾台水准出现2次巨幅形变异常为断裂错动的情况下,笔者基于矩形断层位错模型模拟了罗云山断裂(土门-峪里段)错动所引起的垂直形变场分布,并通过D-InSAR技术对研究区域内的地面形变场进行了实测。分析结果表明:1从理论上讲,罗云山断裂(土门-峪里段)错动是可以产生长轴与断裂走向平行的椭圆状变形区域,其中,位于断裂上盘的区域中心变形量最大,变形量向外围逐渐衰减为零;2次错动导致的变形波及范围分别约为长轴18km和26km,短轴12km和17km;显著变形幅度分别约为1—3mm和4—14mm。2而同期D-InSAR实测形变场显示,临汾台水准出现2次巨幅异常期间,研究区域内未发现与断裂走向一致的连续变形区域,仅在盆地内部存在可能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导致的地面沉降,其变形范围约为10—12mm和1—5mm。3实测形变场与理论形变场在变形区域和变形幅度上均不一致,说明断裂活动不是临汾台水准出现2次巨幅形变的主要原因,可能为断裂上盘的土层点局部变形所致。4通过断层位错模型的理论模拟与D-InSAR技术的实际监测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确定临汾台跨断层水准出现的2次巨幅形变异常的性质,可为重大水准异常的核实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联合1998~2004年的五期水准测量资料以及2002~2004年的GPS观测成果,分析了腾冲火山区岩浆的活动特征。垂直形变资料显示,火山区南部发生较明显下降,这可能是由岩浆和水的流失及放气等原因引起;水平形变资料显示,以固东—腾冲断裂(F2)的西支为界,断层两盘分别向东、西两个方向运动,断层活动表现出明显的拉张特征;综合分析表明,岩浆可能沿断层从南部向北部运移,并在断层内重新聚集形成岩墙;垂直形变的多个极值区以及水平位移的不规则性表明,火山区岩浆体不很规则或有多个岩浆囊体存在;从形变量大小分析,岩浆的活动量远小于中等程度火山喷发的质量,表明火山近期喷发的危险性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