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统计分析了云南天文台在22周峰年期间观测到的米波Ⅲ型射电爆发与光学活动的关系,发现在230~300MHz频率范围的米波Ⅲ型爆发与Hα耀斑的关系是密切的,Ⅲ型爆发的产生与双极磁结构和复杂型黑子活动区也密切相关。并对统计结果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统计分析了云南天文台在22周峰年期间观测到的米波Ⅲ型射电爆发与光学活动的关系,发现在230 ̄300MHz频率范围的米波Ⅲ型爆发与Hα耀斑的关系是密切的,Ⅲ型爆发的产生与双极磁结构和复杂型黑子活动区也密切相关。并对统计结果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1987年1月—1994年12月SGD发表的太阳射电米波Ⅱ型爆发与SID事件、Hα耀斑、X射线等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电离层突然扰动与米波Ⅱ型爆发的关系是密切的。有86%的SID事件发生在Ⅱ型爆发之前,这可能是由于SID事件是由太阳的紫外线、X射线辐射引起,而慢漂移Ⅱ型爆发与耀斑产生的MHD激波有关  相似文献   

4.
金声震  李小聪 《天文学报》1995,36(2):173-180
本文简要地讨论了1991年1月至12月太阳峰年期间在2545、2645MHz上观测的51个Spike辐射事件的高辐射流量、短持续时间、窄辐射带宽、快速频率漂移、准周期振荡和偏振成份快速变化等观测特征,并对这51个Spike事件与光学耀斑活动区磁场强度、磁位形及活动区黑子演化类型的密切关系进行了正、反向统计,鉴于Spike的辐射的观测特征与统计特征与已知的太阳射电爆发类型和太阳射电成分的特征有很大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发生于2545MHz和2645MHz频率上的一次与白光耀斑共生的微波射电大爆发。该爆发有很高的峰值流量,很高的偏振度和很复杂的偏振状态的变化.同时该爆发的第一主峰期间同时观测到色球层白光耀斑连续辐射。本文还简要地讨论了这次射电爆发与色球白光耀斑的时间演化关系及射电爆发在主峰期间偏振状态急剧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我们从对Orion-KL星云中OH1665MHz脉泽的单基线干涉观测的分析中,提出一种新的外流模型,即多重分离的旋转膨胀环。这种模型与观测结果是一致的。通过对24km单基线观测得到的19个OH1665MHz脉泽斑点的相对位置图进行分析、统计、拟合和计算,得到这19个OH1665MHz脉泽斑点分析分布在三个旋转膨胀环上。这个旋转膨胀环的视距分别为3".85,5".87,6".0;对应的环半径分别为1  相似文献   

7.
周曦  方成 《天体物理学报》1996,16(4):401-407
本分析了南京大学太阳塔1991年10月24日用多波段光谱仪观测到的高时间分辨率(5s)的一个2N/X2.1级白光耀斑光谱,对耀斑谱线轮廓,连续发射强度,X射线和射电爆发资料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表明,该耀斑属I类白光耀斑,具有如下特征:(1)在白光耀斑的脉冲相期间,各波段光谱线心强度,连续辐射,谱线半宽以及线翼红不对称性与硬X射线高能波段的爆分同时达到极大;(2)Hα谱线在连续发射极大时半宽达10  相似文献   

8.
在1990年7月30日观测到的太阳射电大爆发中,在1420MHz和2000MHz两个波段上发现了长周期(数+秒)的脉冲现象。经数据处理分析,发现了几个特点:(1)脉冲的宽带大于600MHz。(2)1420MHz上的脉动的周期较2000MHz上脉动的周期大,相对强度也是前者较大。(3)脉冲的相对强度随脉冲周期的增大而增大,呈较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我们从对Orion-KL星云中OH1665MHz脉泽的单基线干涉观测的分析中,提出一种新的外流模型,即多重分离的旋转膨胀环.这种模型与观测结果是一致的.通过对24km单基线观测得到的19个OH1665MHz脉泽斑点的相对位置图进行分析、统计、拟合和计算,得到这19个OH1665MHz脉泽斑点分别分布在三个旋转膨胀环上.这三个旋转膨胀环的视距分别为3".81,5".87,6".0;对应的环半径分别为1742,2720,2766AU;径向膨胀速度分别为7.07,16.4,26.4kms-1;旋转运动的切向线速度分别为1.55,1.23,1.21kms-1.  相似文献   

10.
短分米波段上的长周期脉动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1990年7月30日观测到的太阳射电大爆发中,在1420MHz和2000MHz两个波段邮长周期(数+秒)的脉冲现象,经数据处理分析,发现几个特点:(1)脉冲的宽带大于600MHz。(2)1420MHz上的脉动的周期较2000MHz上脉 周期大,相对强度也是前者较大。(3)脉冲的相对强度随脉冲周期的增大而增大,呈 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1.
四颗脉冲星在327MHz频率上的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给出1996年1月22日至2月1日,使用乌鲁木齐南山甚长基线站25m射电望远望在327MHz频率上观测脉冲星的部分结果。给出四颗脉冲星的平均脉冲轮廓,脉冲强度和脉冲宽度等重要参数资料。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第22太阳周(1987年1月至1992年12月)中发生过M级以上的X射线耀斑(Hα耀斑级别≥M级,并伴有X射线的耀斑)对应的395个活动区资料进行了耀斑指数的统计,得到的结果:1.22太阳周M级以上X射线耀斑级别综合指数表,2.22太阳周M级以上X射线耀斑总指数表,3.第22太阳周M级以上X射线耀斑总指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4.第22太阳周M级以上X射线濯斑总指数直方图,该图表明第22太阳周活动的极大年分别是1989和1991年,为第23周太阳活动预报提供了可用参数。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发生于2545MHZ和2645MHZ频率上的一次与白光耀斑共生的微波射电大爆发,该爆发有很高的峰值流量,很高的偏振和很复杂的偏振状态的变化,同时该爆发的第一主峰期间同时观测到色球层白光耀斑连续辐射,本文还简要地讨论了这次射电爆发与色球白光耀斑的时间演化关系及射电爆发在主峰期间偏期间偏振状态急剧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云南天文台“四波段(1420 、2000 、2840 和4000 MHz) 太阳射电高时间分辨率同步观测系统”在1989 年12 月—1994 年1 月期间所观测到的12 个射电脉动事件,发现在这些波段有多种不同特征的脉动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对脉动的形态、周期、带宽等观测特征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位于日冕微波区的微波Ⅲ型爆发界面频率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北京天台1.0-2.0GHz射电频谱仪记录到的1994年1月5日爆发图上,首次发现一界面频率位于1240MHz与1340MHz之间的微波Ⅲ型爆发对,其频率漂率为-0.22GHz/s和+0.23GHz/s由此推出电子加速区位于光球之上,3.7×10^4km的高度,电子加速区及Ⅲ型爆发形成区的高度范围约为1000公里,而电子束的速度相应为0.102c及0.106c。  相似文献   

16.
在北京天文台1.0-2.0GHz射电频谱仪记录到的1994年1月5日爆发图上,首次发现一界面频率位于1240MHz与1340MHz之间的微波II型爆发对,其频漂率为-0.22GHz/s和+0.23GHz/s.由此推出电子加速区位于光球之上3.7×104km的高度,电子加速区及II型爆发形成区的高度范围约为1000公里,而电子束的速度相应为0.102c及0.106c.  相似文献   

17.
谢瑞祥  汪敏 《天文学报》1999,40(4):419-427
通过1991年6月6日一个复杂的太阳活动事件(包括宽带射电运动Ⅳ型爆发、脉冲相伴生的白光耀斑、耀斑后环及其伴生的射电多重短周期(约1-4劝现象等)的分析,探讨了白光耀斑产生的射电辐射特征,根据太阳白光耀斑和射电运动Ⅳ型爆发产生的物理过程,着重讨论了射电运动Ⅳ型爆发、耀斑后环和短周期脉动现象,并认为它们可能是白光耀斑的对应物。  相似文献   

18.
通过1991 年6 月6 日一个复杂的太阳活动事件( 包括宽带射电运动Ⅳ型爆发、脉冲相伴生的白光耀斑、耀斑后环及其伴生的射电多重短周期( 约1 - 4 秒) 脉动现象等) 的分析,探讨了白光耀斑产生的射电辐射特征,根据太阳白光耀斑和射电运动Ⅳ型爆发产生的物理过程,着重讨论了射电运动Ⅳ型爆发、耀斑后环和短周期脉动现象,并认为它们可能是白光耀斑的对应物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介绍云南天文台“四波段太阳射电高时间分辨率同步观测系统”(1.42,2.13,2.84和4.26GHz)1989年12月至1993年4月观测事件的统计结果,对102个射电爆发进行了初步分析,着重揭示几个类别典型事件的时间轮廓,说明射电高时间分辨率观测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国家天文台5.2~7.6GHz频谱仪在23周太阳活动峰年期间(1999.8~2003.10)记录到的Ⅲ型爆发,与日冕物质抛射(CME)、Ha耀斑及相关事件作了统计分析。发现微波Ⅲ型爆发与CME的关系没有Ⅱ型射电爆发与CME的关系密切;与CME对应的Ha耀斑91%的都是渐变耀斑,且90%的渐变耀斑发生在CME之前,平均在前29分钟,仅有10%的耀斑发生在CME之后,平均在后4分钟;从这些统计特征出发,讨论了它们的辐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