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为完成国家海洋局下达的“改进浮标实时接收质量”的课题任务和中科院大气所、北京大学合作,在课题有限资金投入下,基于现实条件,出于对卫星资源综合利用的全向考虑,宏观规划,本着一机多能、一机多用、节俭重效的原则,对各系统进行研制改造综合开发治理,使之成为系统完整功能较为齐全,综合高效适合国情的业务化系统。主要功能有:一、多功能接收机:对国产WT-1A接收系统技术改造。 使在有效接收波段内(1685~1710MHz)对所收卫星(NOAA,GMS)数据有较高的质量。二、GTFRTP发功能实时图象处理系统计有32种数 字定量处理系统多光谱组合图象16/32种,定量增强、附加定量原始和增强灰谐、附加经纬网座标,及对NOAA实时校畸,实现了多光谱图象的定量综合分析应用。  相似文献   

2.
渤海海冰卫星遥感监测业务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润恒  王强 《海洋预报》1991,8(3):57-63
本文介绍了我们在微机图象处理系统上开发的海冰卫星遥感监测业务系统以及海冰多数提取的方法。核系统的功能包括卫星数字信号的实时采集、预处理、图象处理、定量数值处理以及形成多种形式的海冰遥感产品。三年来系统运行正常,获得了系统的海冰遥感资料,在海冰业务预报和数值预报试验中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3.
卫星遥感在东海渔场速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去年11~12月预报中心进行了一次东海渔场表层水温及流系速报试验。在试验期间,遥感应用部利用自行开发的微机系统。实时地接收到和处理NOAA卫星数字信号,得到了东海大面积海表温度(SST)的分布,预报台根据卫星遥感的SST数据以及航测、船测、浮标数据和历史资料及时地做出了东海表层水温和流系速报,提供给渔业部门使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卫星信号的接收和处理,卫星遥感产品的制作等问题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接收和处理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我们这套卫星信号实时接收和处理系统是在原有国产的卫星云图接收机的基础上,配上PC386微机以及相应的硬件和自行开发的一系列软件构成的。  相似文献   

4.
范学炜  苏洁 《海洋预报》1997,14(1):44-55
本文利用我台1991年引进的“极轨气象卫星数字信号实时采集和处理的微机系统”,根据海冰预报业务工作的需要对卫星遥感资料微机处理系统进行了开发和改进。为实现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冰冰情实况速报业务及海冰数值预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一、ERB卫星观测的历史和现状 地球-大气系统(下简称地气系统)与宇宙空间的辐射能交换是影响地球气候演变和异常的决定因子,所以地球辐射收支(ERB)历来是气象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在人类利用人造地球卫星观测地球环境的最初阶段,就考虑到了利用卫星上的传感器观测地球辐射收支的问题。人类第一颗用于气象观测目的人造卫星——探险者7号(Explorer-7)装载了用于ERB观测的仪器——威斯康星半球型黑白传感辐射计,用于观测直接太阳辐射通量、地球和大气反射的短波太阳辐射及地球和大气的放射长波辐射。在其后的实验气象卫星(TIROS系列卫星)、NOAA第一代极轨业务卫星(ESSA系列卫星),NOAA第二代极轨业务卫星(ITOS/NOAA系列卫星)、NOAA第三代极轨业务卫星(TIROS-N/NOAA系列卫星)、NOAA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OES系列卫星),以及 NASA(国家宇航局)的试验卫星——NIMBUS(雨云)系列卫星上先后装载了各式各样的专门用于或可用于ERB观测的仪器。  相似文献   

6.
引言目前我国遥感学者采用的卫星遥感数据来自下列三颗卫星:(1)TIROS-N/NOAA卫星(美国的极轨气象卫星),(2)GMS卫星(日本的同步气象卫星),(3)LAND-SAT卫星(美国的陆地卫星)。这三颗卫星分别是为气象预报和陆地资源探测服务的。卫星上的遥感探测器采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只能适用于晴空无云的气候下使用,LAN-  相似文献   

7.
<正>12014年NOAA依靠卫星搜索成功营救240人2014年,NOAA气象卫星船队在美国及周边海域共成功营救了240人。NOAA的极轨和地球同步卫星除了在天气预报中发挥强大作用外,还能监测到坠机飞行员、海难人员和滞留的登山人员发出的紧急信号。卫星能够捕捉地理位置等信息,并传送给地面应急人员以协助开展搜寻和营救工作。  相似文献   

8.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于1988年5月建立的一套风云极轨卫星地面接收系统。该系统可接收我国“风云一号”卫星(尤其是其中的海洋通道)资料,兼容接收美国正在运行的TIROS-NOOA系列卫星资料。接收的信息是高分辨率图像传输(HRPT),其中包括AVHRR五个通道的数字图像,图像分1024个灰度等级,地面分辩率为1.1km,扫描覆盖的地面宽度为2800km。该系统对每颗星每昼夜能接收4—6次。  相似文献   

9.
在三维视觉系统中 ,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器 ( DSP)对三维视觉信息进行实时处理 ,可以提高处理三维视觉信息的运算速度。在实时采集处理系统的实现方案中 ,信号采集子系统与 DSP之间的数据通信方式 ,实时采集处理系统与 PC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方式 ,也是影响三维视觉系统信息处理速度的两个重要因素。该系统采用双端口 RAM和中断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实现了信号采集子系统与 DSP、实时采集处理系统与 PC机的并行处理 ,以提高整个三维视觉系统信息的处理速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目前是基于两站多星的业务运行系统,今后还将增加地面站,本文给出一个自主研制的我国海洋卫星的两站多星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推广到未来多站多星的管理,系统利用ORACLE8i关系数据库和HP服务器作为软硬件开发环境,在客户端用VC++6开发完成。实现了北京地面接收站和三亚地面接收站的业务运行信息(包括:北京地面站数据接收情况、三亚站数据传输情况、两站产品生成情况等)自动入库,为业务值班、业务管理人员提供了实时监控的平台;通过自动产生的实时业务运行报表、历史业务运行报表,值班人员可及时掌握业务运行情况;技术维护人员可获得任意时间段地面接收系统运行状况分析对比的第一手资料;方便、快捷的查询功能可随时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从而为海洋预报、海洋赤潮监测、渔场快速报等提供实时的信息查询服务,整体提高了我中心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1.
卫星遥感是环境调查和环境动态特性监测的先进手段。气象卫星在进行气象业务观测的同时,兼有环境观测的功能。为了应用气象卫星的资料,国家海洋局决定在杭州第二海洋研究所建立卫星地面站,现已完成地面站的筹建工程,接收系统已投入试运行阶段,预处理系统和后处理系统将于1988年第四季度投入试运行。  相似文献   

12.
韦小琴 《海洋预报》2008,25(2):74-79
北京地面站卫星遥感信息管理系统所汇集的信息是在2002年我国海洋卫星(HY-1A)发射后,北京地面站建站以来所接收的所有卫星资料的信息.随着后续海洋卫星的发射,该系统的信息量将不断的增加.本文是一个独立开发、研制的北京地面站信息管理系统.它是在WINDOWS平台下利用ACCESS关系数据库开发完成的.该系统除了完整的记录了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发射以来的所有信息资料外,还包括EOS-MODIS (TERRA、 AQUA)、 NOAA (12、14、15、16、17、18)、 FY-1等卫星资料信息.海洋科技工作者及管理人员通过该系统可获得任意时间段北京地面接收站接收卫星下行数据的接收状况、任何时间段卫星接收轨数的统计等信息,提供了与现行各种接收状况分析对比的第一手资料.方便、快捷的查询功能可随时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为海洋预报、海洋监测、渔场快速报及后续海洋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查询服务.  相似文献   

13.
陈曦 《海洋预报》1996,13(3):52-58
本系统在我们原有的卫星信号微机采集与处理系统的基础上,吸取国外工作站系统的自动化优点实现了微机控制的无人值守全自动跟踪接收极轨卫星数据。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 日本静止气象卫星GMS的数字图象资料在观察天气系统、监测台风、气象预报服务及海洋环境预报服务方面,是很有价值的数据资料。改型的GMS展宽数字云图(S-VISSR),又为定量的分析数字云图资料提供了条件。但对用户而言,某个区域或为某个专项选用的数据尤其重要,而具有高效率,又能保证一定精度的卫星图象数据定位算法更加重要。我们在对GMS数字图象做定位时,采用了日本气象卫星中心的简单定位算法。经计算证明,此种算法既满足对数据精度的要求,又简化了定位的复杂计算,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回顾我国极地船载气象卫星接收系统的发展历史,从躲避气旋和灾害性天气、冰区导航、指导大洋作业3个方面举例说明了高分辨卫星接收系统在极地航海气象保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我国极地船载气象卫星接收系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在1986年引进的ARGOS系统地面站(VHF LuT)只能接收 NOAA—10及其前卫星转发的信息,无法接收1988年秋发射的、改变了传输格式的 NOAA—11转发的信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对 LUT 原有软件的“数据收集模块”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较了 NOAA—10与 NOAA—11传输的数据,找出了其中的规律,并据之改进了原来的机器语言代码程序,使现有的 LUT 也能接收 NOAh—11转发的信息.这项成果不仅可供目前国内其它 LUT 工作人员参考,而且为今后分析 NOAA 系列卫星新的数据传输格式摸索了路子。  相似文献   

17.
随着气象卫星技术的发展,卫星观测能力不断提升,全球气象卫星观测体系逐步形成。美国、欧洲和中国都建立了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观测系统,日本、韩国等国家也拥有各自的气象卫星。与卫星发展初期相比,现在的气象卫星在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以及波段覆盖范围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与之相伴,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应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卫星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新的资料处理方法不断涌现,数据使用也完成了从定性向定量的跨越。本文将在总结目前气象卫星遥感载荷观测能力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卫星资料在天气分析、环境灾害监测以及气候变化研究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应国家科委邀请,欧洲共同体遥感专家、英国Dundee大学的克拉克内尔(Prof.A.P.Cracknell)教授在北京大学讲学以后,于10月9日专程来海洋二所作学术报告。克拉克内尔教授是《国际遥感》杂志的主编,在国际海洋遥感界享有盛名。克拉克内尔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英国海洋遥感的现状和展望;地面卫星接收站的仪器设备;利用气象卫星(NOAA)进行海面水温遥感的原理、方法以及计算机处理资料的具体步骤;海洋遥感在研究海岸变迁及估算表面悬浮沉积物和叶绿素浓度的应用。学术报告效果良好,尤其是克拉克内尔教授在遥感海面  相似文献   

19.
灾害性海冰航空遥感监测实时传输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应用遥感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为一体的综合研究,实现了海洋航空遥感监测数据实时传输系统,文中对该系统的总体设计,系统组成,工作原理,遥感信息的采集处理,数据通信,地面数据接收及试验结果作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20.
降水是全球能量/水循环中的重要过程。本文着重分析 FY-3 气象卫星降水探测能力,展望风云卫星后续规划中降水探测技术的发展前景。分析表明,以 FY-3 降水星为主星,与其他 FY-3 极轨卫星组成的 FY-3 气象卫星降水探测体系,在设计层面上,从载荷类型、数量、通道设置等方面均优于由美国发起并已在轨运行的全球降水测量(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GPM)计划核心星的设计性能。FY-3 降水星设计装载 Ka / Ku 双频降水测量雷达,卫星轨道设计覆盖南北纬 50°范围内的中低纬地区,对影响我国区域的台风暴雨等强对流天气系统结构具有三维探测能力。FY-3 气象卫星星座的降水探测能力为气象防灾减灾提供了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