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首先应确定海区的最大波高H_(max),按经验累积频率H_(max)=H_0.2%~H_0.5%或者采用H_(max)=(1.61~1.76)H_1/3。根据斜坡堤护面块体的吸波系数K_a确定斜坡堤的设计波高H_D=H_1/10=K_aH_(max)。根据浅水区波高易于破碎,可以按波高周期的联合分布求出波能量的最优比值E_r,进行摸拟试验或数值计算作斜坡堤设计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宝钢江堤加固工程模型试验的原理、方法和结果。应用风浪模型律(?)以确定模型风浪与原型风浪的关系,其结果是良好的;实验还证实了用单波能量比拟法确定涌浪实验的波高 H=0.82H_(1%)=H_(4%)=H_(1/10)。  相似文献   

3.
利用双频测深仪和声学多普勒流速仪对滨海港区附近海域进行了区域测深和定点全潮水文观测,通过与以往调查研究资料的对比,分析了防波堤建成前后海底冲淤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以来水下岸坡为侵蚀最剧烈的区域,海底平原则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受自然侵蚀的影响,水下岸坡继续向岸内移,目前最强侵蚀区已内移至–8~–12 m水深的水下岸坡;近年来自然侵蚀明显减弱,年均侵蚀速率约为前10年的1/4;受防波堤挡流效应的影响,口门南侧已由往复流转变为旋转流;目前已出现三大淤积区域,其中以口门处淤积最严重,最大淤积厚达3.5 m,已造成口门处水深不足–10 m;防波堤对周边海域直接影响范围约13.4 km~2,最远可达废黄河口。分析认为,防波堤建设是引起港区海底冲淤格局发生变化的主因。该研究为防波堤的后续维护及滨海港区30万t级航道工程论证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催化动力学原理,建立了新的测定痕量钴(Ⅱ)的分析方法。研究体系为:钴(Ⅱ)-茜素红s-过氧化氢-碳酸钠。所得的最佳反应条件为:pH=11.00,反应时间t=7.50min,反应温度θ=35.0℃,ρ(C_(14)H_7O_7SNa·H_2O)=6.400×10~(-2) g·L~(-1),Φ(H_2O_2)=7.200×10-2%。在该反应条件下,此分析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85%~2.96%,检出限为4.21×10~(-2)ng/mL。在淡水体系中相对标准偏差在1.93%~2.79%之间,而加标回收率在98.7%~101.3%之间。相较于其他测量方法,本文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分析温度低,准确度高,检出限低,分析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江河  刁学贤 《海岸工程》1991,10(4):21-23
本文据青岛海洋大学物理海洋研究所提出推算浅水海浪设计周期的方法,计算出石臼港设计周期T=9.8s,H_(1/10)=5.2m,强浪向为E向。  相似文献   

6.
广东核电站位于大亚湾,防波堤口门处台风期设计波高H_(1/10)达6.7m,而泵房前进水口允许波高H_(1/3)仅0.3m。为此,在进水口前布置了东、西导堤加以掩护,形成二次绕射,以满足进水口的泊稳要求,同时,港内边界由全反射的重力式码头和部分反射的斜坡式防波堤、导堤及护岸等组成。所以,本文建立了具有任意反射率复杂边界的多港湾波浪绕射的数学模型。数值计算结果与相同条件下的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7.
潜堤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现有国内外一些潜堤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潜堤设计中的几个问题,如合理的断面型式;合理的堤顶相对标高α/H(α——潜堤堤顶水深,H——潜堤堤前原始波高);消波性能(即波高传递率)n=H_1/H(H_1——潜堤堤后波高,)及潜堤块体稳定重量 W_z 等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对上述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黄祥媛 《海洋预报》1989,6(1):41-45
文章论述长江口水文情势。阐明形成本地区潮位变化的影响机制是海洋潮汐的周期性涨落;构成潮位特征值大辐度变化的重要因素是台风暴潮。着重分析了长江口的可能最高潮位的主要组成成份——台风增水,暴雨增水和天文潮位。 选择高桥作为长江口代表站,进行累加频率和抽样误差之计算,得到长江口可能最高潮位。千年一遇为 6.86米(H_(0.1%)= 6.86 m),万年一遇为 7.67米 (H_(0.10%)= 7.67m.)  相似文献   

9.
以沿海某船厂防波堤破坏为背景,通过总结深水防波堤的设计方法,对比新、老防波堤规范关于深水防波堤不同的要求,在分析该船厂防波堤破坏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修复设计方案,并通过物理模型试验验证,对该方案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0.
在圆筒形防波堤和V形防波堤的基础上,结合离岸堤后形成V形和半圆形连续出现的韵律海岸的地貌平面形态特点,提出一种前墙为连续的半圆筒形防波堤形式。通过在波浪水槽内进行规则波物理模型试验,探究这一新型防波堤的波压力分布规律及波高、周期、水深等因素对波压力的影响。将试验结果与海港水文公式和合田良实公式计算的理论值对比分析,给出了以合田良实公式的折减系数来拟合新型弧形防波堤波浪总水平力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新型弧形防波堤上的波压力随波高、周期的增大而增大,其水平波浪总力比同等尺度直墙少10%左右。  相似文献   

11.
波浪作用下曲面防波堤水力特性及波能损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执行了一系列规则波与曲面防波堤相互作用实验。采用π定理确定了两种曲面防波堤(半圆堤和圆弧堤)反射透射水力特性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入射波陡、相对水深和堤顶相对超高。基于实验数据对比分析了两种曲面防波堤的反射和透射特性,从能量守恒角度计算了波浪与曲面防波堤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能量损耗率,并利用数值模拟探讨了波浪越堤过程中两种曲面防波堤波能损耗差异的机理,表明圆弧堤背浪面更强的尾涡区使得其局部能耗总体上高于半圆堤。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近几年的水深断面与区域测深资料分析了苏北废黄河三角洲突出部位海底在防波堤建设前后的冲淤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在防波堤修建之前已达到准平衡状态,并形成水下斜坡和海底平原地貌单元,斜坡侵蚀下限在-15m水深。防波堤建成后水下斜坡和海底平原受到侵蚀,斜坡侵蚀下限下移到-16.7m而稳定。其中侵蚀严重区主要发生在两侧防波堤的根部、堤头及北堤转折处,最大冲刷深度超过2m;淤积部位出现在南堤中部和防波堤内,其中南堤中部淤积量在1~2m之间,而堤内淤积厚度在0~6m左右,堤内净淤积量为4.9×106 m3,占总淤积量的65%。数模结果显示,防波堤的出现改变了原来的流场并在堤周围形成涡流,造成了堤外冲刷悬浮的泥沙在潮流和涡流作用下向堤内的搬运与沉积;同时波浪场也因防波堤地形的突然变浅波高增加而下蚀海底能量增强。分析认为,防波堤的修建是造成海底冲淤格局重新分布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浮式防波堤与振荡浮子式波浪能转换装置集成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波浪能开发利用方式,基于方箱式浮式防波堤—波浪能转换集成系统和幕帘式防波堤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新型方箱—垂直挡浪板式浮式防波堤—波浪能转换集成系统,建立数学模型对该集成系统的水动力特性和能量输出特性进行研究。模型基于N-S方程,采用紧致插值曲线(CIP)方法结合浸没边界法(IBM)求解。运用数值模型探究在一定波浪条件下,动力输出系统(PTO)阻尼力的大小以及挡浪板对集成系统的水动力特性和能量转换特性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集成系统的俘获宽度比随PTO阻尼力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阻尼力F_(PTO)=150 N时达到最大;相对于方箱型集成系统,增设0.1 m挡浪板后可使其最大俘获宽度比η_e提高33%左右;此外,集成系统的俘获宽度比随挡浪板长度增加而增大,增长趋势逐渐变缓,在挡浪板长度S_p=0.5 m时达到最大,此时俘获宽度比η_e=0.563 1。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军队和地方港口建设中,在一些水深达20 m的水域,选择了造价相对较高、但安全性和耐久性较好的斜坡式结构防波堤。但在确定护面块体稳定重量时却发现,按照相关规范计算的重量值偏小,不能满足安全性的要求。结合某船厂防波堤的断面物模试验,对大水深的斜坡堤护面块体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在该试验中块体的临界重量为8.15 t。并提出在计算块体稳定重量时应考虑水深的影响,适当降低块体稳定系数的取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文献[7]提出的浅水海浪的周期模式为基础,引进水流的影响,构成一推算设计波周期的公式。检验的结果说明,由式(6)所示的公式是有用的。所提公式,就所检验的数据言,于水深、波高(H_(1/3))与周期(T_(1/3))分别为3.45~30.0米、1.45~9.15米与5.8~14.8秒范围内给出较现有公式为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波浪对斜坡堤护面结构的冲刷破坏作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波浪要素、水深条件、坡面角度、护面块体型式等。在进行某项有关斜坡堤护面块体的课题研究中发现,当防波堤断面结构确定后,护面人工块体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波高及波周期的变化。在进行这方面内容设计计算中,通常波高的取值都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波周期对护面块体稳定性的影响容易被忽视。本研究通过物理模型试验,针对波浪周期对斜坡堤护面块体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分析,为防波堤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深水防波堤周围流场存在复杂的紊动变化,防波堤较容易发生失效破坏。本文利用PIV技术,基于模型实验,对规则波作用下防波堤周围的速度流场及其涡流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规则波流场的瞬时速度分布。通过对不同型式防波堤在不同的水力条件下的波浪流场实验数据的分析,定量地研究了防波堤堤身水域的涡旋流场的水力特性。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鹿角珊瑚Acropora是浅水造礁石珊瑚中主要的成员,在印度-太平洋区分布广、种类多,特别在礁平台和向海斜坡往往是优势种。同时,该属也是最难、最混乱的一个属,已知命名的有325个种名,而真正有效种有多少?至今尚未搞清楚。如粗野鹿角珊瑚Acropora humilis的同物异名就有17个之多。该属的种类绝大部分分布在浅水(0—40米),超过水深40米的种类不太多。1890年Bassett-Smith报道过我国南沙群岛郑和群礁和中沙群岛的深水鹿角珊瑚Madrepora fragilis(27(口寻)=49.38米),M.rambleri(26.5(口寻)=48.46米),M.rambleri var.(20.5(口寻)=37.49米),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1987年1月5日至3月7日在南极长城站海湾获取的潮位观测记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里的潮汐属于不正规半日潮,最大可能潮差按公式2(1.29H_(M2)+1.23H_(s2)+H_(k1)+H_(01))计算为2.944m。对其近海的潮波,以及潮位对气压变化的响应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浮式防波堤充分利用波能在水深方向的分布特性,在满足工程消浪要求的同时对海域水沙交换影响较小,且能够快速布置,在某些实际工程有一定应用前景。为了深入了解波浪作用下浮式防波堤的动力响应,基于OpenFOAM标准求解器olaFlow,在刚体运动求解计算中植入锚链求解模块MOODY(mooring cable dynamics),实现了基于重叠网格方法的浮体运动与锚链受力耦合求解,建立了锚链系泊浮式防波堤动力响应的二维数值模型。利用该数值模型对锚链系泊单方箱浮式防波堤在波浪作用下的透射系数、运动响应、锚链张力进行了模拟,并和相关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准确模拟二维波浪和浮式防波堤的相互作用,并用于三维模型的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