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分析了安徽地震前兆台网三大学科观测项目的现状,统计了近年来安徽前兆观测数据的同震效应与映震情况,结果表明:仅局限于地表或浅层的前兆观测数据,很大程度上难以获取到反映地震孕震过程的真实有用信息。提高现有前兆数据使用效率、选择真正有意义的前兆观测手段和直接触及孕震区边界的观测敏感点是安徽地震前兆台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山西区域地震前兆台网的基本情况,分析总结近五年来山西局监测信息中心前兆台网室取得好成绩的管理经验和工作措施,为实现山西区域地震前兆台网各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地震前兆台网观测数据跟踪分析工作应用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基于中国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探索创建由数据分析模型、软件硬件设备、数据库、网络通讯等构成的挖掘处理系统。对海量前兆观测数据进行挖掘处理,获得地震前兆观测事件记录信息,并行于前兆台网观测数据产出流程,形成常态化地震前兆观测事件记录产出流程,为推进智能化地震前兆监测、提升数字化地震台网信息处理能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地方地震工作是我国地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短临预报的监测、震情的动态跟踪、前兆观测方法的探索以及各种前兆信息的获取识别方面,具有专业地震队伍不同的特点、优势和不可的作用。地方地震工作还具有观测手段比较科学,布局比较合理,覆盖面广,接近震区,可补充专业台网不足等特点,因此已经成为整个地震系统中捕捉短临异常、实施短临预报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专业地震队伍一起密切配合,为综合防御和最大程度减轻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张家口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中心技术系统的构成、连接、数据的流程等。台网中心的投入运行,使前兆信息监测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高采样率带来的地球物理、化学场的高频变化信息,为地震短临跟踪预报和开发新的地学科研思路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依托“中国地震数据观测网络”项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建立了以十三陵地震中心台为前兆台网部,8个无人值守的前兆台站为一体的前兆观测系统。 这套系统利用中国联通的CDMA 1X网络将台站接入到Internet网络,并利用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技术在Internet网络上开辟一条安全、 稳定传输隧道,实现了前兆台站、 观测设备与十三陵前兆台网部的信息集成。 文中以十三陵地震前兆观测系统为例,主要介绍了如何利用CDMA 1X 无线网络和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技术实现前兆观测系统信息集成。 十三陵地震前兆观测系统的正常运行证明,利用CDMA 1X +VPN技术的前兆观测系统组网模式可以做到投资少、 见效快、传输可靠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地震前兆数据的管理与服务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简要介绍了中国地震局全国地震前兆台网中心及其前兆数据来源和特点,重点分析了该中心的数据管理、数据服务及应用。全国地震前兆台网中心在剖析地震前兆数据的结构和总结其特点的基础上,选择了自行研制的基于双表数据结构的CAPOmen平台来管理和维护各种前兆数据,并枚举了该平台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前兆台网中心还运用Web和FTP等网络传输手段与用户及研究单位进行各种数据交换和共享,提供以CAPOmen 平台为后台数据库管理的基于浏览器的前兆数据查询、浏览、下载及其他服务等。并对地震前兆数据的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使用WEBGIS技术,结合地震前兆台网的实际情况,设计完成地震前兆台网的GIS展示工具.该工具以互联网为媒介,使用地理空间数据库存储的全国台站数据,对全国范围内的物理场分布在网络客户端进行发布,方便地震前兆台网用户获取数据,同时丰富地震前兆数据的展示方式.  相似文献   

9.
分析中国地震前兆台网仪器运维现状,提出以省地震局维修中心、地震前兆片区维修中心和仪器厂家构成的地震前兆台网维修保障体系,探讨建设内容与构建方案。片区维修中心试点目前已建设完成,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0.
地壳形变测量用于地震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给出一个用形变资料预报大陆地震的基本模式;①用大面积形变资料进行地震背景的,确定地震危险区,并综合各种手段对危险区震情的发展进行监测;②在重点监视区内布设形变监测台网,寻找形变敏感点,利用形变测量手段(如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测量手段等)捕捉中短期地震前兆信息,进行中短期震情预测,为短临形变监测手段提供依据。③建立固定形变监测台站进行连续形变的观测(如连通管、倾斜仪、伸缩仪、应变仪等),捕捉临震  相似文献   

11.
根据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前兆台网的现状、“九五”台站建设取得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五”期间有关台网优化与建设方面的如下工作建议:(1)优化现有的台网;(2)完善与推广数字化观测技术,力争使经过数字化改造的台站数量由100个扩展到300个,实现数字化观测的台项由300个增加到10000个,基本实现我国流体前兆观测技术的现代化;(3)建设以地震监测与预测研究为目的前兆实验场。(4)建成地下流体学科技术中心;(5)建设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12.
“十五”期间.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地震局共同投资建设.山东遥测数字地震台网新建、改建、扩建为山东数字地震台网。建成后的台网与“九五”期间建设的观测系统比较,提高了整个台网的观测动态范围,扩大了台站的观测频带,丰富了记录的信息量;台站数量与密度的增加,使台网监测能力得到提高。本文介绍了山东数字地震台网的建设内容、台网布局、监测能力和功能。  相似文献   

13.
在Windows环境下开发了应用软件“网上前兆数据动态时间变化无人值守警视系统”。该软件基于安徽省前兆数据传输网上的14个台站、各学科(117个测项)前兆数据格式等特点,随时间的递增自动循环完成检索、汇集、处理、初级分析、绘制和显示时间变化曲线、报告缺测缺记时效等任务。能快捷、可视化地监知各台站、各学科前兆数据的时间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4.
依据2002-2011年天津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统计了天津前兆台网观测项目的前兆异常情况.并以首都圈地区ML4.0以上地震和华北地区Ms5.0以上地震作为震例,从总体映震能力、观测项目的映震比例、有震异常比例、前兆台网映震的方向性、各前兆学科的映震能力等方面,对天津地区前兆台网的映震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对天津前兆台网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袁顺 《内陆地震》2011,(4):373-378
要做到IP到台站有很多种方式可选,根据新疆测震台网各台站的现状列举了7类不同的数据传输方式,这些数据传输方式在新疆测震台网中均得到应用,也都达到IP到台站的目的.分别对这些数据传输链路的原理及优缺点进行阐述,并结合目前各台站具体情况作链路适用性的相关分析,希望能够对其他省局台网的台站通信链路设计、改造起到参考.  相似文献   

16.
紫坪铺水库与汶川地震关系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紫坪铺水库专用地震台站和加密地震台站资料,使用双差法完成了震前930次地震、汶川8级主震和5, 789次余震的重新定位,探讨了紫坪铺水库与汶川地震之间的关系,获得了有利于证明它们之间密切关联的事实: 1)紫坪铺水库2005年蓄水之后出现了水磨、深溪沟和都江堰震群,地震应变能释放增加了200%,与库水位变化密切相关,在汶川地震前呈现出加速释放的现象; 2)野外调查表明存在1条贯穿紫坪铺水库库区、走向NE的同震地表破裂带,与中滩铺断层位置一致; 3)余震分布以中滩铺断层为界,西北上盘多,东南下盘少; 4)利用P波初始到时重新确定出的汶川主震发震时刻为27分59.5秒,初始破裂深度在6~9km左右,直接位于水磨震群之下; 5)汶川主震与发生在2008年4月5日水磨震群中的1次小震的各个台站到时差相同。  相似文献   

17.
光纤传感技术未来地震监测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文义  张文涛  李丽  黄稳柱  李芳 《地震》2012,32(4):92-102
利用光纤传感器进行地震前兆观测是一种独具优势的地震监测新手段。 光纤传感器具有高精度、 抗电磁干扰、 不存在零漂、 易于组网以及适于长距离传输等一系列独特优势, 可以解决地震前兆观测中电学测量仪器存在的固有问题。 介绍了几类常用光纤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综述了光纤传感器在地壳形变观测和地震波探测两个应用领域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并指出了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研制了一套基于光纤传感器的钻孔应变、 地震波和地温同时测量的多参量钻孔综合地震观测设备, 现场实验表明, 该光纤综合钻孔地震观测设备适应地震前兆观测中对抗环境干扰能力、 测量精度、 稳定性等方面的性能要求, 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崇明与南京台震前地电场变化异常分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1年11月3日和12月25日江苏南通地区分别发生了ML3.8和ML4.1的地震群事件. 本文以上海崇明地电场台和南京地电场台ZD9A大地电场仪的观测资料为研究对象,在阐述了多极距地电场观测去噪音原理的基础上, 研究了这两个台站地电场多极距观测系统的资料在震前的异常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① 多极距观测去噪音方法是一种很好的识别地电场噪音的方法;② 在震前20天、2天及42天离震中较近的崇明台NS和NE方向上分别接收到了地震电信号, 其持续时间最长的为9天,而较远的南京台出现的异常信号都是噪音信号而非地震电信号;③ 地电场多极距观测系统中公用电极的布极方式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陕西地震前兆台网4个地震台的ZD9A-Ⅱ地电场仪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对该仪器的各项工作指标、观测记录的数据甄别出异常变化形态,找出观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故障现象,分析发生仪器故障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对有关的电路及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并以实例对这些故障的检修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检修方法、步骤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0.
The Comprehensive Nuclear-Test-Ban Treaty prescribes the use of seismic stations and arrays as the main measure for verification of Treaty compliance. Since the inception of the Treaty, a vast amount of open source earth observation satellite data has become availabl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otential for combining seismic and satellite data for more effective monitoring and response. With data acquired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alleged North Korean underground nuclear test on October 9, 2006, wide area change detection techniques using medium resolution optical/infrared satellite sensors are combined with localized high-resolution imagery to attempt to pinpoint the test location within the area identified by the seismic measurements.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timeliness, degree of coverage and ambiguity of the remote sensing data are pointed out, however it is generally concluded that their integration into the CTBT regime would valuably complement the existing seismic observation net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