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Heinrich”事件的生物标志化合物证据A.Rosel-Mele等在北大西洋海洋沉积物中已分辨出了强烈的、准周期的浮冰脉冲,并与各种气候记录中变化有关。这些Heinrich事件(HE)被认为是劳伦冰盖大量冰山溶化的结果和与北大西洋地区剧烈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2.
从全球大洋的许多站位采集了深水样品。以Sargasso海的深层水为参考,测定了溶解有机碳(DOC)浓度。冰岛海域的浓度最高(48±0.3μMC),至北大西洋的48°N和32°N分别降至41.5±0.4和43.6±0.3μM。环极海流(61°S)和罗期...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深海底栖有孔虫:海洋生物产率的示踪剂?EllenThomas等人们已经认识了现代海洋中底栖有孔虫组合与具有独特生物化学特征的底水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另外,关于更新世冰期—间冰期交替的稳定同位素和痕量元素资料显示:北大西洋深水生物群落在冰期鼎盛期...  相似文献   

4.
大西洋温盐循环的演变:早渐新世北大西洋深水开始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和大洋盆地形状的急剧变化标志了新生代的开始。不断增加的证据表明了在早新生代(约55 Ma)的极端温暖时期,主要存在于南大洋的深水层形成了与现代模式根本不同的循环模式,并在北大西洋北部及南大洋形成了深水层。早新生代模式向两极模式的转变出现于何时?该转变的主要作用力如何?巴拿马地峡(4·2 Ma)的形成被认为是代表了深水循环向两极模式转变的最后作用,它使湾流将盐度较高的暖水带到北半球高纬形成北大西洋深层水(NADW),现代NADW由来自Nordic海和拉布拉多海的深水组成。然而,通常认为北大西洋的深水形成的最初阶段只有Nordic海…  相似文献   

5.
热带非稳定波(TIWs)关于赤道的径向不对称是其突出特征之一。本文利用二层半线性海洋模式研究各种不对称背景条件对非稳定波不对称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上热带非稳定波(TIWs)的不对称性似是由于南赤道流的两个分支和海面温度锋面对于赤道的不对称性,而不是由于北赤道逆流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大西洋大眼金枪鱼渔业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西洋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是高经济价值鱼种,其分布几乎覆盖整个大西洋水域。研究大西洋大眼金枪鱼的渔业对于我国远洋渔业意义重大。所以在此对其渔业及资源状况进行研究。根据三种主要渔业(延绳钓、围网和竿钓)的渔获量,可看出大眼金枪鱼渔业的发展概况。为了分析资源状况,文中使用了Waltirs and Hilborn(1976)产量模型。其结果是99.6千公吨的最大持续产量和114.7  相似文献   

7.
E.  V.  Shipilov  韩冰 《海洋地质》2010,(1):44-59
在重建泛大陆裂解和北极地球动力系统演化框架中研究扩张盆地形成的时间序列。通过本研究可识别出扩张盆地形成的3个时空独立的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一新生代早期、新生代。第一阶段,作为美亚海盆构造组分的加拿大海盆地的扩张中心形成、演化与消亡。第二阶段是拉布拉多-巴芬-马卡罗夫扩张中心的演化,它在始新世停止活动。第三阶段,极慢速的Mohna、Knipovich和Gakkel洋中脊的形成,至今在格陵兰海及欧亚海盆仍在活动。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解释表明,在加拿大海盆形成之后,北极地区脱离了古太平洋地球动力的影响,以扩张、俯冲、弧后盆地形成以及碰撞相关的过程等为特征。伴随着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扩张系统向北延伸,马卡罗夫海盆形成,标志着北大西洋的大洋机制的开始(包括典型的陆间裂谷、慢速与超慢速的扩张、陆块的分离、原始盆地扩张中心的消亡、扩张轴的漂移、新的扩张脊和扩张中心的形成等)。上述表明,从。大地构造角度来看,北冰洋事实上是混合的大洋,也就是复合的异源大洋。北冰洋的形成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空间并列的地球动力系统作用的结果。加拿大海盆的古太平洋系统,在晚白垩世完成其演化,马卡罗夫和欧亚海盆的北大西洋系统取代了古太平洋系统。与传统观点不同,认为挪威-格陵兰盆地北部的不对称形态是北大西洋两次扩张的结果。第二次扩张中心Knipovich脊始于渐新世一中新世之交,该过程导致Hovgard陆块裂离巴伦支海。泛大陆及其劳亚大陆部分的裂解,伴随着在两侧形成新的扩张盆地,是阶段性的过程。在晚白垩世之前(第一阶段),泛大陆在古太平洋-侧裂解形成加拿大海盆-美亚海盆的一部分(北冰洋形成的第一阶段)。从晚白垩世开始,裂解活动来自北大西洋一侧,导致格陵兰从北美分离,形成拉布拉多-巴芬-马卡罗夫扩张系统(北冰洋形成的第二阶段)。新生代以第二扩张轴的发展为标志,形成挪威-格陵兰海和欧亚海盆(北冰洋形成的第三阶段)。本段扩张中心至今还在活动,但速率极低。  相似文献   

8.
毛鳞鱼、灯笼鱼类、玉筋鱼生态和资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景祺 《海洋科学》1994,18(4):23-25
毛鳞鱼为百万吨级经济鱼类,又为大西洋鳕、狭鳕等重要饵料。灯笼鱼类据称其资源蕴存量可达亿吨,又为鲸类、海豹、海豚、鲨鱼、金枪鱼类和乌贼等饵料。玉筋鱼资源量虽小,但为近海渔业捕捞对象,从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着眼,研究其生态习性和资源状况,具有很大意义。1毛鳞鱼(Mallotus villosus)1.1分布与环境 毛鳞鱼围绕北极而分布。在北极深度200m陆架水域内均可发现,但大量渔获是在挪威、冰岛、苏联和加拿大等高纬度海区,其中主要包括巴伦支海、喀拉海和纽芬兰外海等北大西洋海域。 前苏联和挪威北部的巴…  相似文献   

9.
利用三维海洋环流模式(parallel ocean program,POP),探讨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RCP)情景下21世纪格陵兰冰川不同的融化季节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RCP4.5情景下,当格陵兰冰川以7%×a~(-1)的加速度快速融化时,相比于只在夏半年融化,全年融化会导致动力海平面在北冰洋、北大西洋副极地海域加速上升,而在欧洲西北部和北大西洋副热带海域加速下降;比容海平面在北美沿岸加速上升,热带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副热带海域也有所上升,北冰洋、欧洲西北部和北大西洋副热带则显著下降。格陵兰冰川不同的融化季节对海平面变化影响的不同,主要是由于相比于只在夏半年融化,格陵兰冰川全年融化会造成大量较冷较淡的融冰水被滞留在格陵兰岛南部海域,在冬半年,会导致上层海洋层化加强和大西洋经向翻转流进一步减弱,一方面造成大量海水在北大西洋副极地海域堆积;另一方面导致向北的热盐输运减弱,从而造成了北冰洋、北大西洋副极地和副热带海域东部的热比容海平面显著下降和盐比容海平面加速上升。  相似文献   

10.
北大西洋晚更新世Heinrich事件(HEs)以Laurentide冰盖的冰筏碎屑(IRD)层为标志。有8个这样的事件与约65000a以来格陵兰冰心记录的部分Dansgaard-Oeschger(D/O)事件的最冷亚冰期相对应。判断一个D/O事件的开始,根据这样一个典型特征:在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内温度突然上升了9~15℃,其后便是数千年时间的气温逐渐变冷。  相似文献   

11.
塞拉利昂近海经济虾类数量与分布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塞拉利昂近海16条生产船1年(a)生产日志资料(1995-07~1996-06),分析了2种经济虾类[红对虾(Penaeusnotialis)、大西洋仿对虾(Parapenaeopsisatlantica)]的产量分布,指出红对虾主要分布于以2区,44区,85区为中心的3个渔场,主要虾汛时间为6~8月,大西洋仿对虾主要分布于84区,96区,97区,主要虾汛时间为11月。同时,还对2种虾类的月平均单船产量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2.
白令海峡首次张开和中美洲航道关闭是新生代晚期两个最重要的古地理和海洋事件。除了其区域生物地理效应外 ,这些事件改变了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航道的形态 ,对北半球大洋环流和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白令海峡首次张开所产生的最引人注目的结果是软体动物在北太平洋、北冰洋和北大西洋之间的交流。这一事件被称为“横越北冰洋的交流” ,涉及295个软体动物种 ,其中源于太平洋的261个 ,源于大西洋—北冰洋的34个。由于新第三纪晚期的这种交流 ,现今北冰洋软体动物的大部分源于北大西洋 ,尤其表现在北美北冰洋和西伯利亚东北部海岸 ,而大…  相似文献   

13.
基于该系列文章前文研究中构建的海气耦合气候模式和所揭示的北大西洋热盐环流年代际振荡机制,针对海气要素对该振荡机制的影响问题进行了重点的探讨。为细致准确的研究北大西洋海洋要素同北大西洋热盐环流年代际振荡的关系,有针对性的定义了副极地海区表层密度指数和北大西洋暖流强度指数并对模式结果进行了全面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副极地海区表层密度变化领先大西洋径向翻转环流(MOC)变化7 a,北大西洋暖流的变化领先 MOC变化4 a,格陵兰-苏格兰海脊溢流水强度(包括丹麦海峡溢流水和法鲁海峡溢流水,是北大西洋深层水的重要来源)的变化领先 MOC的变化3 a;北大西洋大气要素变化对北大西洋热盐环流年代际振荡有非常重要的调制作用,当副极地流环和北大西洋暖流(NAC)达到最强的2 a之前,高纬度地区大气为气旋式环流异常,中纬度地区大气为反气旋式环流异常,海表热通量在大西洋副极地海区是负异常,这都有利于副极地流环和NAC的加强,更多高盐度的北大西洋水进入格陵兰-冰岛-挪威海(GIN)海域,由此可以导致GIN海域表层密度上升,使水体的层结稳定性减弱,有利于深层对流的发生,同时大气变化通过风应力旋度和海表热通量也直接影响GIN海域深层水的生成,进而导致格陵兰-苏格兰海脊溢流水的强度增加。  相似文献   

14.
宋家喜 《海洋预报》2001,18(4):70-73
1 南方涛动 气象学上的三大涛动是指南方涛动(SO)、北太平洋涛动(NPO)和北大西洋涛动(NAO)。每个涛动系统都是由一组一个高压和一个低压的大气活动中心组成。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南方涛动。Hildebrandsson于1897年注意到澳大利亚悉尼的大气压力变化是与阿根廷布利诺斯艾里斯反位相的。其后,Lockyer和Lockyer父子进一步确认了此现象,并估计大概有3.8年的振荡周期。图1说明该震荡具有的两个作用中心,一个位于热带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另一个位于热带东南太平洋。这两个作用中心的海平面气…  相似文献   

15.
过去几年中 ,我们在北大西洋东部边缘两处即加利福尼亚湾的瓜伊马斯盆地和南加利福尼亚边缘的圣巴巴拉盆地进行了沉积物捕获的实验 ,这些实验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根据ENSO(ElNino_SouthernOscilla tion)计算沉积物生产和通量的季节性和年间变化。为了重建这些地区的ENSO的长期历史 ,该项目包括辨别和标定适用于沉积物记录的气候指标。在该研究区 ,我们评价了浮游有孔虫方解石的氧同位素特征如何很好地记录海平面的快速变化。瓜伊马斯盆地一年内海平面温度(SSTs)的变化为15℃(17~32℃),圣…  相似文献   

16.
中上新世(约3Ma)的古气候通常比现今温暖 ,尤其是在中—高纬度区域。该时期可能代表了一种将来气候变化的模拟。解释该温度变暖的作用机理增强了大气层中的温盐循环和CO2 浓度上升。我们提出了新的气候模型 ,气候比现今温暖(5℃)、湿润(400~1000mm/a)和季节变化小的欧洲和地中海区域的地质数据支持了这种模型。模拟结果表明了中上新世存在的冰岛低压体系和亚速尔高压体系的加强是北半球大洋年表层温度较高和冰盖减少的直接结果。这种变化使该区域表层压力梯度提高 ,使年风力速度加强到4m/s。北大西洋风力的增…  相似文献   

17.
末次冰期千年尺度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已被广泛认同。除了极不规则的Dans gaard_Oeschger_Bond旋回和相关的Hein rich事件之外 ,最近发现北大西洋冰携碎屑记录中普遍存在1~2ka旋回。冰心(格陵兰的GISP2,O'Brien等 ,1995)和海洋沉积物岩心(北大西洋 ,Bond等 ,1997)的各种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表明整个全新世变化具有连续性 ,但是不太突出。这些气候记录的准周期变化范围为几百年至几千年 ,引发了各种可能的强迫机制 ,如天文学变化(约900a)、海洋—大气系统的内部振荡(1…  相似文献   

18.
Hemrich事件是末次和倒数第二次冰期中北大西洋强烈的冰山漂移时期,深海岩心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明显的冰携碎屑层。该事件以北大西洋东部海山中滴石层的发现者命名(Heinrich,1988),在北大西洋40°N以北的许多岩心位置都可分辨出Hein-rich层。跨越时间为<2000a,多数为<1000a的每个Heinrich层(Thomson等,1995)非常的同步就象加速器质谱“C测年显示的那样,表示它们可作为岩心之间代替物一气候记录的精确年代关系(Khod-abakhsh,1997)的理想标志层。岩心证据指出劳伦泰德冰盖的Hudson海峡出口是Heinrich层的主要物源。它们的…  相似文献   

19.
北大西洋和近极地海盆再沉积超微化石:Heinrich事件和大洋环流的意义A.RahmanHeinrich(1988)在大西洋东北面的最后冰)沉积物中发现了6层富含冰携碎屑的短期li-jJ隔,现在人们称之为“Heinrich间隔(H)”、在这些间隔中,...  相似文献   

20.
第四纪沉积物的物理性质记录与Heinrich事件的联系JianChi等北大西洋北部沉积物成分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冰)11的非生物成固的物质输入(例如,Baumann等,1993).自从Heinrich(1988)发现了东北大西洋Dreizack海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