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山西隆起区断陷地震带是指南起渭河、灵宝、运城盆地,北至大同、蔚县、怀来盆地等一系列新生代断陷盆地控制的地震活动带。此带历史上是一个强烈的地震活动区,在新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及其相互联系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的特点,是华北地区一个独特的构造地震带。自1967年至1970年我们在这一地区开展了地震地质工作。通过实践,对该带地震活动特点及今后地震活动趋势获得了以下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合肥盆地位于安徽省中部,面积约21000平方公里,是安徽省最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盆地内以白垩系最为发育,白垩系分为朱巷组和响导铺组。笔者系统地研究了朱巷组的孢粉化石。本文以孢粉组合讨论其地质时代古植被与古气候。  相似文献   

3.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2004,39(1):138-138
为纪念孙肇才先生从事石油地质工作50周年,以“板内形变与晚期成藏”为书名的孙肇才石油地质论文集2003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全书精选了孙先生的论著24篇,分“基础地质”(3篇)、“中国含油气盆地综述”(3篇)、“典型含油气盆地分析”(10篇)和“在中外咨询会议上的发言”(8篇)4部分。书末附有孙先生学术论著和报告目录。全书共332页,约53万字。书中论述了中国含油气盆地的构造格局、成因机制、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4.
陆相断陷盆地岩性圈闭目标的快速识别和优选,需要先进地质理论指导与地震技术应用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本文通过对塔南凹陷岩性油气藏快速勘探过程中使用的地质理论和地震技术进行总结,建立了一套复杂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快速探明储量规模的实用地质—地震配套技术系列。在岩性油气藏勘探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综合采用构造分析、层序分析、相带分析和成藏分析等地质分析方法进行指导,配合使用精细构造解释、地震多属性分析、井—震约束下的拟声波波阻抗反演等地震技术,实现岩性圈闭的“定背景、定层系、定区带和定目标”,有效地解决了塔南凹陷岩性油藏勘探中遇到的地质难题,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岩性油藏勘探的突破和基本探明。这一技术系列对同类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朱德丰  吴根耀 《地质科学》2007,42(1):133-133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盆地构造分委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大庆石油学院和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发起与组织的“全国盆地构造与能源资源会议”,2006年9月18日至20日在大庆油田召开。会议由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和大庆石油学院承办,来自科研、高校和生产单位的211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我国幅员辽阔,盆地类型多,分布广,后期改造强烈,资源勘探开发难度大。  相似文献   

6.
海拉尔盆地含火山岩地层复杂岩性剖面构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拉尔盆地是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地内断裂发育、物源多且近、地层相带变化快、纵向多层位。这些地质特征导致海拉尔盆地岩性剖面结构复杂,不仅存在着火山熔岩和一般陆源沉积岩,且广泛发育火山过渡岩性。在岩石岩性多样纷杂、录井取心标定资料有限的前提下,如何构建合理的复杂岩性剖面已成为该盆地储层评价的关键。尽管常规测井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岩层岩石颗粒成分及分布状况,同时又可提供岩层纵向上的连续变化趋势,但若给出高精度的纵向岩层岩性剖面,仍存在两项关键问题: 1)各测井项目对复杂岩性的反映能力问题, 2)沉积厚度薄、成分复杂的过渡岩性的识别问题。本文将岩层地质沉积信息作为测井资料识别岩性的约束条件,系统建立岩性剖面的有约束连续模式识别技术,实现了海拉尔盆地复杂岩性剖面的高精度构建。经过取心井的验证,综合岩性判别符合率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7.
郜建军 《地质科学》2007,42(4):786-78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孙肇才先生所著的《前陆类含油气盆地共性及案例分析》,即将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全书共7章,约280千字,插图160余幅,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第1章和第2章组成,以提出的前陆盆地三种类型为内涵,围绕“陆内前陆”的提出,系统阐述了前陆和前陆盆地的概念、历史沿革、类型划分以及陆内前陆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8.
“泥河湾层”的古地磁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中外的地质和古生物学者曾对桑干河谷两岸出露的所谓“泥河湾层”进行过不少工作。1954年我国地质界正式提出把“泥河湾层”划归早更新世,从此“泥河湾层”就成为我国华北地区这一时期的标准地层。  相似文献   

9.
刘迅 《地质科学》1959,2(1):23-22
我国中南和西南的某些地区(湖南、广东、云南及四川),分布有许多由红色岩系构成的大小盆地。它们在生成条件及构造控制上,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长久以来,中外地质学者曾从不同的角度对部分地区的红色岩系进行过研究,并将其生成时代作了不同的划分。近几年来,有不少人在某些红盆区域进行了地质构造研究和地质填图,并对含矿岩系进行勘探,获得了许多新的资料。但是由于它们分布的很广,研究的程度也很不够,特别是对于这些岩系的时代问题尚未能肯定下来,所以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对它进行研究,取得较多的资料,以便对于这些遍布我国南方等地的红岩盆地。  相似文献   

10.
肖义越 《地质科学》1984,(2):223-233
在一个沉积盆地的岩相分析中,还可以用自然电位曲线配合电阻曲线来研究单井纵向层序,建立时间概念和划分纵向相序,了解在地质时期中它的沉积环境变迁。同时,通过同一时期井组的曲线研究可以追踪横向相变,了解横向沉积环境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地构造简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的地质工作,自解放以来,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获得迅速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特别是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以及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取得了更加重大的成就,全国地质情况已普遍作过查勘。这使构造地质工作者有条件在前人大量劳动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大地构造从事进一步的总结和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孟庆任 《地质科学》2009,44(4):1213-1226
对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降机制存在不同的观点。一个合理的模型必须解释柴达木盆地的两个基本问题: 1)为什么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中心主要位于盆地中部; 2)是什么动力学过程导致盆地发生最大幅度超过15 km的基底沉降。通过对柴达木盆地主要地质特征的分析和对已有盆地模型的评述,本文发展了地壳褶皱模型,认为青藏高原北部上部地壳发生纵弯褶皱是柴达木盆地形成的主要原因。该模型不仅解释了盆地沉积中心的位置,而且揭示了柴达木盆地与周缘其它构造单元的关系。上部地壳发生强烈褶皱与下地壳侧向流动和岩石圈地幔向南俯冲的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3.
湖北当阳白垩纪风成石英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振强 《地质科学》1983,(3):303-305
风成沉积是干旱或半干旱气候下的一种典型产物,包括石漠戈壁滩,沙漠和风成黄土。世界上研究得较详细的古代沙漠沉积的地质时代是侏罗纪、二叠-三叠纪、泥盆纪、下寒武世和前寒武纪,尤其是二叠纪最佳。在我国,已经报道的古风成沉积时代不老于白垩纪。1963年张步春和王景钵首次报道在广东河源红色盆地地层中,发现了风成斜层理和风棱石。后来,笔者在湖南沅麻红色盆地的白垩系中也发现有风成砂。  相似文献   

14.
黄陵背斜的构造几何形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褚杨  林伟  王清晨 《地质科学》2010,45(3):615-625
黄陵背斜位于扬子克拉通的东缘,其核部出露的崆岭群被认为是扬予克拉通的基底岩石,并成为华南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地区。从区域上看,黄陵背斜紧邻江汉盆地,东西两侧分别是荆当盆地与秭归盆地,黄陵背斜和周缘盆地构成明显的隆起—坳陷相互对应的构造。详细的野外观察和构造几何学的剖析表明,黄陵背斜的两翼西陡东缓,构成不对称背形的穹隆构造。在穹隆形成过程中,相应的岩石变形以顺层滑脱及相关的褶皱和小规模的逆冲断层为主,在早三叠世薄层灰岩、志留纪龙马溪组页岩、奥陶纪灰岩、寒武纪炭质灰岩以及震旦纪陡山沱组薄层灰岩广泛发育,并具有垂向缩短的重力滑脱特点,构造叠加关系指示了其形成于晚侏罗—早白垩纪之间。在构造变形分析的基础上,并深入探讨了黄陵背斜成因的3种可能的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东部广泛发育着中生代火山岩,除台湾省为海相火山岩外,其余绝大部分为陆相火山岩,这是一套基、中、酸性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杂岩体,可概括称为安山岩建造,是环太平洋安山质火山岩带的一部分。 对我国东部火山岩和含矿火山岩盆地,前人已进行过很多研究,这些工作提供了大量基本地质资料和重要成果。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从数学地质角度,应用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研究了中国东部安山岩问题,并得到了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6.
莺歌海盆地黏土矿物异常转化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莺歌海盆地因其异常高压和高温热流体强烈活动而孕育了多种特殊地质现象。应用分析化验资料与热力学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莺歌海盆地黏土矿物转化的特征,分析了其成因。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发育三种黏土矿物转化类型:正常演化型、快速演化型和缓慢演化型。其中超压抑制黏土矿物转化,形成黏土矿物缓慢演化型;高温热流体活动促进黏土矿物转化,形成黏土矿物快速演化型。超压对黏土矿物转化的抑制作用延缓了H+、阳离子和层间水的排出,减弱了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有利于在深部形成优质储层。热流体的活动加速了黏土矿物转化,增强了储层的胶结作用,不利于深部优质储层的发育。  相似文献   

17.
河南李官桥盆地“红层”划分的意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官桥盆地位于秦岭东段南侧,横跨豫鄂两省边界,分布于淅川、均县境内,面积约700平方公里。盆地为一不对称向斜构造,地层倾角平缓,出露完好,化石丰富,是河南省下第三系的代表性地区(图1)。该区“红层”的研究,始于1930年,李捷、朱森在盆地内范庄、指甲坡发现属于始新世的哺乳动物、龟类化石后,将其定为范庄统,隶属第三纪。1961年河南省石油队,首次将该套“红层”划分为玉皇顶、大仓房、核桃园、上寺四组,时代归于第三-白垩纪。嗣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湖北地质研究所、北京地质学院及豫十二地质队等单位,对地层和矿产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表1)。  相似文献   

18.
西藏曲水岩基的时代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曲水岩基是组成冈底斯花岗岩类岩带的岩基之一。由于该岩基地处交通要道,临近拉萨,因此自五十年代以来,许多地质学家在这里工作过。本岩基也是冈底斯岩带中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得最多、最详细的一个岩基。前人的研究表明,对曲水岩基的时代和成因的认识分歧很大。我们自1974年以来持续对该岩基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从现代沉积物到前寒武纪的沉积岩中都发现有氨基酸的存在。关于它们的组成、含量及其地质意义在许多文献中都曾涉及到,特别是对近代各种环境沉积中的氨基酸及其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的变化,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分析资料。本文对以渤海第三纪沉积盆地为主的我国东部地区中新生代泥质岩样品进行了氨基酸的分析,并初步讨论了这些分析结果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地震地质工作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展而提出来的,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本文是在整理中国地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由于地震地质的许多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我们只是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便和从事这一工作的同志们共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