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通过采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监测以及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和认识: ①初步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资源环境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与重点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和重大地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②创新地将“光纤技术”应用于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相关成果引领了光纤监测技术发展; ③编制了1:5万比例尺的环境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和要求; ④创新形成了3个层次环境地质调查合作机制,探索建立了3种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体系和大流域环境地质工作模式; ⑤建立了江汉平原地球关键带监测网络,编制了平原区地球关键带调查技术方法指南; ⑥提出了长江流域重大水利工程与生态地质环境多元响应研究思路,创新构建了一套多模态传感器调查系统,提出了重大水利工程对地质环境影响新判断; ⑦建立了长江中下游不同沉积单元区第四纪地层多重划分对比序列,构建了重点地区第四系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提出了长江贯通时限和演化新认识; ⑧编制了流域、经济区和城市系列地质调查报告和图集,成果转化与服务成效显著。该工程进展及成果提升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调查工作水平,可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绿色生态廊道打造、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脱贫攻坚工作等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2.
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进展与主要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通过采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监测以及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和认识: ①初步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资源环境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与重点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和重大地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②创新地将“光纤技术”应用于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相关成果引领了光纤监测技术发展; ③编制了1:5万比例尺的环境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和要求; ④创新形成了3个层次环境地质调查合作机制,探索建立了3种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体系和大流域环境地质工作模式; ⑤建立了江汉平原地球关键带监测网络,编制了平原区地球关键带调查技术方法指南; ⑥提出了长江流域重大水利工程与生态地质环境多元响应研究思路,创新构建了一套多模态传感器调查系统,提出了重大水利工程对地质环境影响新判断; ⑦建立了长江中下游不同沉积单元区第四纪地层多重划分对比序列,构建了重点地区第四系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提出了长江贯通时限和演化新认识; ⑧编制了流域、经济区和城市系列地质调查报告和图集,成果转化与服务成效显著。该工程进展及成果提升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调查工作水平,可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绿色生态廊道打造、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脱贫攻坚工作等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3.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当前国家重大战略。合理规划与部署丝绸之路经济带地质调查工作,发挥地质调查工作重要支撑作用,对促进经济建设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简介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况及重大意义,概述经济带地质矿产与资源概况,分析经济带建设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并提出了经济带全区基础性地质图件统一编制、促进经济发展的能源与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服务城镇化建设的环境地质与工程地质调查、保障用水安全的水文地质调查与成果服务、保障群众生命安全的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预警、服务特色农业发展的重点地区生态农业地质调查、支撑境外战略的优势能源与矿产资源潜力合作调查评价等7大重点工作内容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2011-2020年),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旺盛,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地质工作适应需求变化历经深度的转型发展,西南地区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和成果。本文作者基于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南地区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和地质调查研究掌握的情况,结合西南各省(市、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2011-2020年)评估报告、油气企业勘查成果,并查阅各专业领域大量文献资料,对西南地区地质调查(含矿产勘查等)进展进行较全面地总结和阐述,并提出未来十年西南地区地质调查展望。近十年的重要进展包括较大幅度提高了1∶5万为主的区域地质调查程度;提出了特提斯构造演化、上扬子陆块前寒武纪构造-地层格架等新认识;提交新发现矿产地1400多处,实现了铜、锰、铝、金、锂、铅锌、铍、晶质石墨、磷、天然气等战略性矿产勘查突破和多个新区、新类型、新层系页岩气的重要发现;提高了西南山区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和监测预警水平;查明了重点地区和流域的水文地质和水资源状况,解决了乌蒙山等贫困缺水地区大批群众的用水困难;圈定了约53600平方千米富硒土地资源;新兴了生态地质调查、城市地质调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等诸多调查新领域,探索建立了相关的调查理论与技术方法。调查成果提高了我国部分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安全保障,有效地支撑服务区域内重大工程规划建设、脱贫攻坚、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地质安全、生态环境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等工作,地质调查转型发展的成效显著。预计未来十年的地质调查会在支撑服务能源和矿产资源安全、地质安全风险防范、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监测、生态环境整治、国土空间利用、区域地球科学理论、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创新发展。本文可为同行了解西南地区地质调查进展和理解新时期地质工作转型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地质灾害隐患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计划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质灾害隐患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九大计划之一,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地质调查,按调查监测内容不同在全国部署了重要活动构造与区域工程地质调查工程、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调查工程、生态脆弱区和特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程、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工程、主要含水层水质综合调查工程以及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等6个工程。文章简要介绍了该计划自2016年实施以来,各工程在解决基础地质与资源环境问题、服务国家需求、科学理论创新与技术方法等方面取得的进展与成果。  相似文献   

6.
1999年是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启动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准备启动长江经济带综合调查,开展首都经济圈地下水资源、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进行黄河经济带、东部沿海地区、东北经济区和青藏高原综合调查,实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地质调查总体构想与关键理论技术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群、大城市和中小城镇等不同层面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城市地质调查,在城市地质资源、地质环境、发展空间的调查评价,以及地质信息服务城市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在调查技术方法、成果产品服务、工作协调机制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和新型城镇化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工作理念较落后、地质信息更新慢,成果体系没标准、工作机制不完善等诸多不足。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出了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在优化城市结构布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等方面,对城市地质调查提出了迫切需求。新时期应该以全新的思路开展城市地质调查,要树立大资源、大环境、大数据理念,服务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等多个层面,开展空间、资源、环境、灾害等多要素综合调查,打造地下三维可视化的城市地质模型(透明城市),完善空天地一体化的地质资源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开放共享、动态更新的城市地质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系统,构建城市地质调查成果服务产品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保障制度体系。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建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城市多圈层交互带、地下空间资源协同规划等理论,开展城市地质探测与监测、国土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安全评价、三维城市地质建模与公共服务等技术攻关。  相似文献   

8.
肖攀  何军  彭轲  许珂 《中国地质》2019,46(S2):93-101
鄂西岗地1:50 000水文地质图数据集是在董市幅实施水文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遥感地质解译、水文地质钻探、水样品采集测试及地下水位监测与统测等工作基础上完成原始数据采集,综合前期收集资料的整理分析与最新采集数据集成编制而成。原始数据采集主要包括遥感地质解译面积450 km2,机(民)调查点226个,地质调查点125个,环境地质调查点16个,水文地质钻探孔12眼,工程地质钻探孔8眼,水样品(全分析、同位素及有机污染样)合计采集80组,丰、枯水期地下水位统测各40点次,以及机(民)井监测12点位(一个水文年监测)等,数据采集严格遵守《水文地质调查规范》(DZ/T 0282-2015)《水文水井地质钻探规程》(DZ/T 0148-2014)等规范与技术要求组织实施,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数据集采用MapGIS 6.7平台辅助制图,坐标系为1984年西安坐标系,投影方式为高斯-克吕格投影(6度带)。水文地质图编制是以地下水系统理论为指导,充分展现关键水文地质信息与地下水资源现状条件,为区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远景规划与有效保护提供直接依据,能够促进长江中游生态文明建设与长江中游经济带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质》2017,44(6):封二-封二
<正>中国地质调查局以支撑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核心,紧紧围绕重要经济区带建设的重大紧迫需求,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丝绸之路经济带(境内段)等为重点,设立"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计划",通过2年多的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1.创新服务产品,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一是精准对接雄安新区规划编制需求,坚持科技引领和工作  相似文献   

10.
雄安新区白洋淀流域平原区1:50 000水文地质数据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数据集依托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白洋淀流域平原区1:50 000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在充分收集以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隶属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核心区域的安新县幅、雄县幅1:50 000水文地质及专项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编制了标准的1:50 000水文地质图及说明书,依照行业规范将此次调查获取的数据建立了1:50 000水文地质调查成果数据集。本数据集包含8种数据类型,包含895个基础调查数据,22个野外地质综合调查点数据,82个地层岩性界限调查点数据,540个水文地质调查点数据,22个环境地质调查点数据,12个钻孔基本情况数据,71个抽水试验综合成果数据,2 200个野外照片数据,共计3 844个数据。本数据集对认识白洋淀及周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地下水资源,以及研究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等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质》2018,45(4):封三-封三
正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第三极"和全球最年轻、最高的高原,不仅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蕴藏丰富的能源及矿产资源,记录着地球演化历史中最壮观的地质事件,是揭示特提斯演化和高原隆升的创新基地,而且也是国家的天然屏障和重大工程建设区,对于国家战略资源储备、全球地球科学研究、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定具有极端重要性。以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以提高能源资源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研究水平为目标,通过成果集成与理论研究,编制出  相似文献   

12.
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条件与重大地质问题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以往地质研究成果,对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条件和国土规划建设中应关注的重大地质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耕地、页岩气、地热、锂等资源条件优越,0.3亿hm2无重金属污染耕地集中分布,拥有3个国家级页岩气勘查开发基地,探明储量5441亿m3,每年地热可利用量折合标准煤2.4亿t,相当于2014年燃煤量的19%,发现亚洲最大的能源金属锂矿床,资源环境条件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清洁能源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长江经济带部分地区存在活动断裂、岩溶塌陷、地面沉降、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重大地质问题,影响过江通道、高速铁路、城市群和绿色生态廊道规划建设,应予以关注,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同时,提出了下一步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地质工作设想。  相似文献   

13.
自然资源管理视角下江苏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敬军  赵增玉  姜素  杨磊  高立  许书刚 《地质论评》2020,66(6):1609-1618
城市地质调查是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基础工作。江苏在全国率先覆盖地级市的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形成具江苏特色的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工作模式和工作成果,但尚不能满足自然资源管理的需要。本文在全面分析江苏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成效和不足的基础上,基于自然资源管理需求,构建了由多尺度三维地质调查、多要素自然资源调查、多系统生态地质调查、多维度地下空间评价、资源环境监测网建设和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及服务平台建设组成的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新体系,并提出精准服务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地质大数据开放共享平台、推广“地质+”成果转化创新和探索后工业化时代工作方向等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新思考。  相似文献   

14.
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主要进展与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央和地方的共同推动下,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进一步提升海南省海洋地质工作效果,对近年来实施的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主要进展进行了综述,其成果可分为4个方面,即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海岸带与海湾地质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价、海砂资源调查与评价和岛礁综合地质调查。其中: 1∶100万的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已实现了全覆盖,1∶25万的已开展3个图幅工作; 海岸带与海湾地质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价工作已全面开展,基本查明了本岛沿岸20 m水深以浅的地质概况,重点岸段调查比例尺可达1∶5万,较系统地梳理了海岸带的地质资源与环境现状; 海砂资源调查与评价主要针对锆、钛砂矿和建筑用海砂开展,初步查明了海南岛周边陆架区沉积物类型和海砂潜力分布区,对成矿条件较好的海域开展了详细勘查,圈定了多个海砂开发矿产地; 岛礁综合地质调查工作主要查明了其基础地质条件和开发利用现状,对海岛的进一步开发和管理提出了建议,同时系统地开展了西沙群岛的海陆统筹地质调查工作,掌握了大比例尺的基础地质数据,并研究了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为三沙的海岛建设提供了依据。通过地质调查,获得了海南省基础海洋地质数据,查明了海洋资源和环境概况,为海南省的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地质支撑。  相似文献   

15.
<正>《地质通报》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地质学综合性学术月刊,力求及时全面报道地质调查、地质科研和相关领域中基础性、前沿性、交叉性的调查研究成果,以及地学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方法应用等方面的创新性成果,要求文章能够引起读者的广泛兴趣并注重成果资料的第一手研究。本刊涵盖的主要专业领域及学科包括:基础地质、经济地质、海洋地质、能源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地质调查信息,也包括若干边缘学科、综合学科,如地球系统科学、地球物质科学、生态  相似文献   

16.
北京是中国地质调查的"摇篮",1913年成立地质调查所。1916年开始北京西山地质调查,1920年出版第一部地质调查专著《北京西山地质志》,民国时期"燕山运动"的提出和"北京猿人"的发现为影响世界的地质调查成果。解放后,北京率先实现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全覆盖,1991年出版《北京市区域地质志》。2013—2015年修编第二版《北京市区域地质志》,为了突出北京的城市地质特色,增加"城市地质"篇章和"北京市基岩地质图",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今后,北京的地质调查将以天安门为中心部署展开,建立8个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实现从地质找矿为中心向地质环境调查为中心转变,从资源调查向多参数调查转变,从平面地质调查向三维地质调查转变。  相似文献   

17.
在中央和地方的共同推动下,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进一步提升海南省海洋地质工作效果,对近年来实施的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主要进展进行了综述,其成果可分为4个方面,即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海岸带与海湾地质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价、海砂资源调查与评价和岛礁综合地质调查。其中:1∶100万的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已实现了全覆盖,1∶25万的已开展3个图幅工作;海岸带与海湾地质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价工作已全面开展,基本查明了本岛沿岸20 m水深以浅的地质概况,重点岸段调查比例尺可达1∶5万,较系统地梳理了海岸带的地质资源与环境现状;海砂资源调查与评价主要针对锆、钛砂矿和建筑用海砂开展,初步查明了海南岛周边陆架区沉积物类型和海砂潜力分布区,对成矿条件较好的海域开展了详细勘查,圈定了多个海砂开发矿产地;岛礁综合地质调查工作主要查明了其基础地质条件和开发利用现状,对海岛的进一步开发和管理提出了建议,同时系统地开展了西沙群岛的海陆统筹地质调查工作,掌握了大比例尺的基础地质数据,并研究了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为三沙的海岛建设提供了依据。通过地质调查,获得了海南省基础海洋地质数据,查明了海洋资源和环境概况,为海南省的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地质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世界地质调查工作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施俊法  唐金荣  周平  郑军卫 《地质通报》2014,33(10):1465-1472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矿产资源需求增速放缓,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矿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地质调查工作需求驱动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世界地质调查工作发展呈现新趋势:1树立"大资源"观,加强关键矿产的调查评价。矿产资源研究呈现从传统到新兴矿产、从浅部到深部、从一般性研究到矿产资源全生命周期研究;基础地质从一般性填图信息到深度信息挖掘转变;2树立"大地质"观,推进地球关键带地质调查;3树立"大数据"观,推进信息技术与地质调查工作深度融合。中国地质调查工作改革必须尊重地质工作规律和经济工作规律,树立"大地质"、"大资源"、"大生态"、"大数据"的理念,加强地质调查工作的顶层设计,紧紧抓住关键空间、关键矿种、关键技术,推进地质调查工作的结构调整与转型,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9.
地球关键带是地球科学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我国地球关键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形成符合我国实情的地球关键带调查与研究范式,仍需进一步探索。江汉平原地处长江中游,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特点在于受不同级次水利工程的强烈影响。基于多年调查研究,在江汉平原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地球关键带监测网络,涉及水、土、气、生物等各地球关键带要素。监测网络设置上,既考虑了不同级次水利工程的影响,也考虑了区域营养元素/重金属的富集特征;监测技术上,部分指标实现了原位监测,大部分指标实现了野外现场测试,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在线监测并实现数据远程传输。目前,江汉平原地球关键带监测网已成功纳入全球地球关键带研究网络,这是我国地球关键带调查与研究的初步探索,不仅可为长江流域的地球关键带调查研究提供示范,也可为长江大保护战略提供有力的理论与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20.
提出确定地质环境的自然状态,查明危及生态环境的各类因素,预测未来地质环境的变迁,营造人类最佳生存环境和评价环境效益的地质—生态环境调查的新概念。地质—生态环境调查除完成传统的基础地质调查任务外,还必须评价生态环境,应用当代高精度、数字化、深层次的观察手段,确保填图质量。将全国分为经济区的、营造地质环境的、基础地质调查的和海洋的4类填图区,并以长江经济带的地质—生态环境调查为例,列出填图的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