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五河河口—天井湖一带金矿主要受北北东-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通过开展覆盖区"中大比例尺综合物探组合方法",结合"一选三定四阶段反复循环"覆盖区综合找矿模式,在20km2范围内圈定4条金矿化带,并进行钻探验证,新发现中型金矿床2处、小型金矿床2处,总规模达大型,实现了郯庐断裂带安徽省境内找金重大突破.本文通过综合物探方法在河口金矿、天井湖金矿的物探找矿应用效果,总结典型矿床综合物探异常特征,提出下步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覆盖区找矿新突破,通过建立适合郯庐断裂体系的继承性断裂控矿模式和覆盖区综合找矿模式,开展识别覆盖区薄层良导体的方法实验,研究安徽五河金矿整装勘查区的成矿及控矿规律。结果表明: NNE—NE向断裂是五河金矿整装勘查区的主要控矿构造,矿体空间展布与磁异常形态具有较好的对应性。结合覆盖区“一选三定四阶段反复循环”的综合找矿模式及低频磁电勘探法、地-井充电法和正反向电位法等找矿新方法,该区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利用磁异常梯级带可寻找郯庐断裂带次级断裂,即控矿断裂,利用上述3种找矿新方法可准确圈定矿体位置,最终在五河金矿整装勘查区新发现了2处金多金属矿产地。以上控矿、综合找矿模式及找矿新方法对郯庐断裂体系及覆盖区找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汪青松  张顺林  张金会  张家嘉  尤淼 《地质学报》2020,94(10):2965-2977
郯庐断裂带南段的皖东北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多为厚覆盖区,找矿难度大。由于控矿条件难以调查清楚,缺乏具有区域特色的勘查理论指导,区内金矿勘查长期没有取得突破成果。笔者依托五河金矿整装勘查项目,进行了区域重磁异常特征和成矿规律分析研究,发现皖东北地区北东- 北北东向重力低异常具有弧形条带特征,并以郯庐断裂带为界,大致具有旋转对称性。重磁异常保存印支期构造格架痕迹信息,反映了郯庐断裂带南段时空演化特征,显示了北东- 北北东向主要断裂构造具有继承性,形成于印支期,燕山期继续活动,控制白垩纪“红层盆地”和燕山期成岩成矿作用。中低温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床和矽卡岩型铜金矿床是皖东北地区主要矿床类型,均受继承性断裂构造控制。结合郯庐断裂的演化特征,利用物探成果引领地质理论创新,提出了郯庐断裂带南段矿床的“继承性断裂构造控矿模式”。根据继承性断裂构造形成机理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总结了矿化蚀变构造带的物探异常标志,解决了皖东北覆盖区成矿预测与找矿靶区圈定难题,在五河金矿整装勘查区应用取得了重要找矿成果,圈定6个金矿找矿靶区,得到了钻探验证,已发现中型规模金矿床2处、小型3处,估算潜在资源量可达特大型规模,实现了安徽省境内郯庐断裂带金矿找矿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4.
在对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工作中,基于InSAR、光学遥感、机载LiDAR等多源遥感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应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基于多个项目实践,总结了多源遥感技术在西南山区地质灾害早期识别领域的适用条件,提出了相应的应用建议。主要认识如下: ①InSAR对地质灾害隐患的识别效果受植被覆盖程度、地形条件和数据源类型的制约; 广域InSAR应用中,需注意数据处理关键参数的取舍问题,尽快建立InSAR识别效果的野外判定方法,统一地表形变区“变形程度”和地质灾害InSAR识别效果的评价标准; ②地质灾害光学遥感早期识别适用于“斜坡区域具有明显变形特征”、“历史斜坡灾害”、“泥石流灾害和潜在泥石流沟”这3种类型,在具体应用中应根据不同工作任务要求,选取适合的数据源,注意对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的分析,不挑战“微变形”探测短板; ③相比较InSAR和光学遥感,机载LiDAR在高密度植被覆盖区地质灾害早期识别方面优势明显,在具体应用中,建议激光点云密度不少于30~50处/m2; ④贴近摄影测量技术适用于高位崩塌(危岩体)早期识别,该技术属于光学遥感范畴,识别效果同样受植被覆盖程度影响,在具体应用中应设置合理探测距离,其具体数值需根据危岩壁分布情况进行调整,建议不小于30 m; ⑤提出了“多源遥感技术手段综合应用,优势互补”“工作部署多层次布置”“注重交叉学科应用及解译人员综合培养”“尽快开展地质灾害信息化获取能力建设”等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5.
隐伏地热资源勘查一直是地热勘查的难点。为提高隐伏对流型地热资源勘查的“选区定位”精度,以安徽省太湖县花亭湖风景区为研究区,在充分了解地热田形成条件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采用遥感解译、地热地质调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量和水化学分析等技术手段先后确定了重点区、地热靶区和验证孔位,最终发现水温为22 ℃,涌水量为780.4 m3/d(降深S=20.62 m)的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化学特征与地热流体非常接近,含水段与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量(CSAMT)推断含水构造位置吻合; 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研究区隐伏地热资源“选区定位”的工作流程,分析了勘查方法的应用效果,认为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量能够有效识别含水构造,系统的水化学分析是寻找地热资源线索的有效方法,寻找隐伏地热资源的关键是对控制地热形成的断裂体系的识别。  相似文献   

6.
成矿深度测算对于矿床学理论研究和深部找矿都有重要意义。经典的成矿深度“压力/比重”计算方法,缺乏考虑构造应力在成矿过程中的影响。前人按照“压力/比重”的计算方法,提出胶东蚀变岩金矿是6 000~8 000 m深的元古宙成矿,石英脉型金矿是深度在3 000 m左右的中生代成矿,并据此建立了金矿垂直五层楼的分带模式。依据该模式指导的深部预测勘查效果不好。“成矿深度构造校正测算”是近几十年逐渐成长起来的一个新方法,即先减去“构造附加压力”后再进行成矿深度测算。本文介绍“成矿深度构造校正测算”的计算方法,指出其应用条件和预测意义。开展成矿深度构造校正测算需要以下条件:(1)确定成矿模式;(2)开展野外构造变形岩相测量;(3)测量岩石矿物应变,恢复成矿构造应力场,计算构造附加静水压力;(4)测算成矿深度。根据“成矿深度构造校正测算”方法已经获得胶东多个典型金矿成矿深度的测算结果:(1)夏甸金矿成矿深度为-1 979.51~-3 014.72 m;(2)焦家金矿成矿深度为-1 632.4~-2 331.6 m;(3)大尹格庄金矿成矿深度为-2 775.4~-4 164.5 m;(4)新城金矿成矿深度为-1 781.29~-2 750.0 m;(5)玲珑金矿成矿深度为-720.55~-3 454.97 m。根据以上典型金矿成矿深度的测算结果,本文认为胶东金矿属于深-1 000~-4 500 m的浅成热液剪切带型矿床,由此推断胶东典型金矿矿体主要部分仍然赋存在深部。按照“构造校正测算”方法得到的成矿深度,结合地质、物探和化探信息,预测金矿发育“深部第二富集带”,已经得到胶东金矿勘查工作的证实。  相似文献   

7.
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雅江穹隆群北东部的容须卡岩浆底辟穹隆区,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内部构造极其复杂。为厘清容须卡地区岩浆与穹隆的演化关系,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综合研究,探讨了容须卡穹隆的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该穹隆中心发育无根或肠状褶皱,及“S”型、“Z”型褶皱和“A”型平卧褶皱; 穹隆外围发育叠加褶皱,反映造山带早期SN向和EW向收缩挤压。该穹隆主要经历了晚三叠世(印支末期)SN向与EW向的“双向挤压”作用; 成穹期岩浆向上侵位时限为(214.4±1.2) Ma; 成穹后经历了挤压推覆和应力松弛阶段; 早中新世(17~10 Ma),由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快速抬升,松潘—甘孜造山带发育NW-SE向鲜水河左旋走滑断裂,使容须卡地区形成一系列NNW向韧脆性和脆性破碎带。  相似文献   

8.
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雅江穹隆群北东部的容须卡岩浆底辟穹隆区,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内部构造极其复杂。为厘清容须卡地区岩浆与穹隆的演化关系,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综合研究,探讨了容须卡穹隆的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该穹隆中心发育无根或肠状褶皱,及“S”型、“Z”型褶皱和“A”型平卧褶皱; 穹隆外围发育叠加褶皱,反映造山带早期SN向和EW向收缩挤压。该穹隆主要经历了晚三叠世(印支末期)SN向与EW向的“双向挤压”作用; 成穹期岩浆向上侵位时限为(214.4±1.2) Ma; 成穹后经历了挤压推覆和应力松弛阶段; 早中新世(17~10 Ma),由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快速抬升,松潘—甘孜造山带发育NW-SE向鲜水河左旋走滑断裂,使容须卡地区形成一系列NNW向韧脆性和脆性破碎带。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近40 a黑河流域下游自然资源经济系统耦合协调过程和规律,以黑河流域下游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为研究对象,根据《额济纳旗统计年鉴》(1990—2015年)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相关数据,建立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发展水平研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研究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并对2020—2030年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 额济纳旗自然资源综合发展水平从1990年的0.160 0提高到2015年的0.811 5,增长趋向明显; 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从1990年的0.115 0提高到2015年的0.713 8,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二者的综合发展水平曲线变化整体相似。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程度呈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重度失调经济损益型”历经“拮抗”“发展”“磨合”阶段转变为2015年的“高度协调发展同步型”。通过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预测未来10 a两者耦合协调度将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贞丰县水银洞金矿床地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银洞金矿作为滇黔桂“金三角”地区发现的全隐伏超大型金矿床,累计查明金资源量260.45 t,矿体埋深在150~1 400 m之间,矿床金资源开发利用已有十余年历史,目前矿区仍处于外围和深部勘查阶段。通过对近年来矿床勘查、开发利用和综合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系统阐释了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流体性质、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成因及控矿因素、成矿机制及成矿模式、找矿标志及找矿模型,丰富了以层控型全隐伏水银洞金矿为代表的黔西南卡林型金矿成矿理论,为实现区内金矿找矿突破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Wuhe area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Tan-Lu fault zone,and most of the area is covered by the Quaternary and has complex structures. It is difficult to carry out basic geological survey,and no prospecting breakthrough has been made for a long time. In order to obtain geological prospecting information, comoined with regional geological features the authors have used the comprehensive geophysical method to interpret the anomalies, which can screen the mine-induced anomalies effectively and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drilling verification. By carrying out medium and large scale complex geophysical detection, the authors have developed the medium and large scale combination bedrock detection technology for geological structures in the coverage area. And combined with the repeatedly circulation of three or four phases in one selection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model of the coverage area, the difficulty of finding gold mines in the deep part of the coverage area under complex structural conditions has been overcome and important prospecting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Two medium-sized gold mines and one small-sized gold mine have been found, and the total scale has reached a large size. A major breakthrough in finding gold mines in Tan-Lu fault zone in Anhui Province has been realized. The medium and large scale complex geophysical detection and the repeatedly circulation of three or four phases in one selection exploration model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e exploration of gold-polymetallic deposits in thick coverage areas.  相似文献   

12.
毕源清  李永杰 《江苏地质》2019,43(2):247-252
安徽巢湖苏湾地区构造格架位于郯庐断裂带东侧滁州—苏湾金多金属矿成矿带。对近年来取得的地质成果,包括成矿地质特征、物化探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矿化蚀变特征等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认为灯影组中段为研究区主要赋矿层位,是研究区重要找矿远景区,F1断层为主要控岩控矿构造,地磁异常为寻找类似山里许铁铜金矿的远景部位。  相似文献   

13.
庞新龙 《地质与勘探》2022,58(3):561-572
山东莒县果庄地区位于华北陆块鲁西隆起汞丹山断隆(次级隆起)构造单元,区内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强烈,区域成矿条件优越。为实现区内找矿突破,在区内进行了系统的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和1:1万激电中梯测量。本次研究在成矿地质背景研究的基础上,对莒县果庄地区物化探异常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区内水系沉积物测量金异常富集中心明显,且异常高值出露位置与土壤剖面测量金异常高值出露位置基本吻合;激电异常总体分布与断裂构造和沂水岩群分布相一致;激电测深具有明显的高极化异常体;土壤剖面测量金异常与激电中梯异常位置基本对应。据此认为莒县果庄地区具有较好的找金矿潜力,岩体接触带及断裂构造发育带是下一步找矿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4.
刘星  杨秋访 《江苏地质》2018,42(4):668-674
妙皇多金属矿区位于来宾凹陷东缘与大瑶山隆起西侧交接部位,广西大瑶山及其西侧铅锌成矿带中部成矿条件优越,历年来开展过多种研究和找矿方法,但找矿效果不佳。通过研究妙皇铜铅锌银矿区的地质条件和成矿背景,运用综合物探方法,对区内部分地质问题及矿产特征进行了推断和预测。2012年,依据地质物探综合成果布置了ZK22701号验证孔,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同时,依据物探成果推测了矿区成矿机理和成矿模式,在找矿方向和找矿潜力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对中深部找矿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邱辉 《地质与勘探》2019,55(6):1394-1403
粤东单竹坑矿区位于曾公嶂铅锌多金属矿集区,周边已发现多个多金属矿床,区域找矿前景优越。根据区域物化探异常圈定了找矿远景区,结合矿区的地质成矿特征,选择有利地段开展大比例尺物化探扫面和地质填图,逐步明确了找矿靶区,查明了矿体的走向和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布置了CSAMT测深,推断了矿体的深部形态、规模和产状,为钻探工程验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通过钻探验证,在矿化带内的物化探综合异常浓集中心,发现了多个高品位铅锌银多金属矿体,找矿成果丰硕。地-物-化综合找矿方法在单竹坑矿区的应用是行之有效的,对区域上同类型矿床的勘查工作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甘肃白银矿田找矿新突破,在矿田东侧铜厂沟地区开展了找矿预测工作。区内已发现铜厂沟和小铁山等矿床,在收集总结前人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地质概况、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控矿因素的研究,获得区域找矿标志,在区内发现多处异常,且多数异常的产出位置在已知矿床附近,表明构造原生晕地球化学找矿在铜厂沟地区具有较好的效果。以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为主,结合地质找矿标志对研究区进行找矿预测,圈定和评价了小铁山—铜厂沟靶区及铜沟脑靶区,可望实现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17.
朱文杰 《地质与勘探》2015,51(5):888-897
物化遥信息的精细化研究是归来庄金矿区找矿新突破的关键。该区化探区域异常范围大,数值高,和燕山期次火山成岩作用相一致,而成矿却和低缓局部异常相一致。重磁异常轴线错动、弯转较多,错动后的产状缓倾侧有利于成矿物质的富集。多期岩浆活动造成遥感多重环状构造交汇及线状与环状构造交汇。由此建立两条找矿主线:隐伏岩体边部、外缘-大中型的构造破碎带-产状变换部位-低缓地球化学区域异常-重磁异常产状倾缓-侧-遥感多重环状构造的交汇部位;地质构造环境的突变处-地球化学障-重磁等值线方向的突变-遥感线性构造的转折处。以归来庄金矿成矿模式为基础,对以上信息进行整合,建立了归来庄地区的找矿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优选了银洞沟、十字庄等三个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8.
贵州独山锑矿集区是中国泥盆系锑矿重要成矿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先后在区内发现探明了1个大型、2个中型、5个小型及13个锑矿(化)点。在系统分析锑矿成矿地质特征、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影像特征基础上,总结了独山锑矿集区地层及岩性、构造、蚀变、地球化学、遥感、地球物理找矿标志。在半坡锑矿床深部找矿中,运用"CSAMT解译封闭高阻体+成矿断层"地球物理标志,结合钻探工程发现了新的隐伏锑矿体,实现了深部隐伏矿找矿突破。通过综合研究地物化遥异常信息,依据勘查标志,圈定和优选出丰坡外围、弄江—贵修—甲拜—贝达地区、维寨地区三个找矿靶区。在今后综合勘查中,通过探测技术的优化集成和老(矿)点新评,有望实现新的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19.
杨海涛 《地质与勘探》2022,58(5):929-939
北秦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钼金多金属成矿区,区内寺沟钨钼矿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是蟒岭岩体西缘地区发现的首个隐伏钨钼矿床,其矿床规模达到中型,目前仍在勘查中。利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多学科综合信息找矿方法,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单一地质勘查方法的多解性和局限性,提高了异常解译精度和可靠性。本文在合理运用多种勘查技术方法,充分总结矿区找矿标志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综合找矿模式:(1)借助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初选找矿靶区;(2)大比例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缩小找矿靶区;(3)利用岩石地球化学剖面,配合槽探工程查明地表及浅部矿(化)体特征;(4)通过物探测深剖面布设,探索深部成矿有利空间;(5)深部钻探验证并预测找矿远景,同时利用钻探地质信息反向约束物探解译,提高解译精度并指导后续勘查工作。以寺沟钨钼矿为典型矿床,在总结地质、化探、物探等找矿标志的基础上,建立了本区斑岩-矽卡岩型钨钼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综合找矿模型。该模型在矿区深部验证及外围靶区预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目前外围靶区正在进行工程验证,找矿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