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尹珂  肖轶 《地理科学》2015,(9):1123-1129
针对农户开发利用消落带耕地对三峡库区的环境影响,从意愿角度对重庆市涪陵区、丰都区247户农户进行实地调研,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法,定量分析农户对生态休耕经济补偿需求的影响因素,为构建三峡库区环境保护经济补偿机制提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的经济补偿需求意愿存在较大差异;2生态休耕比较效益、家庭人口数、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生态休耕意愿指数、经济补偿期望值对农户生态休耕经济补偿需求影响显著。研究结论:三峡库区消落带的受访农户对生态休耕经济补偿的需求意愿较强,构建适当的经济补偿机制满足该地区农户的补偿诉求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尹珂  肖轶 《地理科学》2015,35(9):1123-1129
针对农户开发利用消落带耕地对三峡库区的环境影响,从意愿角度对重庆市涪陵区、丰都区247户农户进行实地调研,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法,定量分析农户对生态休耕经济补偿需求的影响因素,为构建三峡库区环境保护经济补偿机制提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 农户的经济补偿需求意愿存在较大差异;② 生态休耕比较效益、家庭人口数、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生态休耕意愿指数、经济补偿期望值对农户生态休耕经济补偿需求影响显著。研究结论:三峡库区消落带的受访农户对生态休耕经济补偿的需求意愿较强,构建适当的经济补偿机制满足该地区农户的补偿诉求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农户参与意愿是影响生态补偿的重要因素,为了探索农户生态补偿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重要程度,寻找提高生态补偿实施绩效的对策措施,以宁夏盐池县为例进行研究。盐池县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带,承担着区域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此背景下选取8个典型乡镇、26个行政村调研,基于279份农户调查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盐池县农户生态补偿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农户家庭特征正向影响生态补偿参与意愿,它还通过自然资本拥有量、环境感知及政策认知,继而间接影响生态补偿参与意愿。(2) 自然资本拥有量对生态补偿参与意愿产生直接显著的负向影响。(3) 环境感知直接影响农户生态补偿参与意愿,且影响效应最小。(4) 政策认知直接正向影响农户生态补偿参与意愿,且影响效应最大。最后,基于影响盐池县农户生态补偿参与意愿的关键因素,提出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作为草原地区涉及面最广、农牧民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生态政策,禁牧政策对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基于参与式农户评估法及累积Logit回归模型等对禁牧政策作用下库布齐沙漠的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禁牧后农户的耕地和草地利用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总面积平均增加0.83 hm2,饲草种植面积平均增加0.25 hm2,羊只数量平均减少39.44只,舍饲程度得到提高;(2)政策因子、户主特征因子、家庭特征因子、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意识因子是影响农户土地利用行为转变的主要因素,各个因子对不同土地利用行为的影响程度不同;(3)季节休牧对农户耕地利用行为的影响程度较大,全年禁牧对农户草地利用行为的影响程度较大。结合研究结果对禁牧政策的改进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户耕地保护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福建厦门、福州、南平为例,通过对627户农户的问卷调查,全面比较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家庭特征是影响各地区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基础与普遍性因素;(2)经济价值认知是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核心因素;(3)用途转换收益是影响经济发达地区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关键因素;(4)政策相关特征是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导向性因素。为提升农户耕地保护意愿、守住耕地资源红线,建议结合地方经济水平,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耕地保护政策;尊重农户意愿,合理调整耕地保护政策执行方式;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推进耕地集中经营。  相似文献   

6.
以宁夏盐池县为例,基于前期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主体功能细分方案,利用农户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户生态补偿的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结论包括:(1)农户对生态补偿政策的满意度较高,不同类型区农户对政策的满意度有明显差异。(2)农户对政策的认知不高,弱限制开发区农户对生态补偿政策的认知最高,中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农户的认知水平次之,强限制开发区农户的认知水平最低。(3)农户生态补偿的参与意愿较高,各类型区在空间上具有明显差异。(4)前期政策满意度、人均耕地面积、人均草地面积、羊只存栏量、户主年龄、农户家庭收入情况、非农收入比重等指标对农户参与生态补偿政策的意愿有显著影响。其中,先期政策满意度、农户家庭收入情况、非农收入比重等指标具有正向作用,其他指标具有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7.
选取休耕试点区域之一的甘肃省环县为研究区域,将339户休耕户作为样本数据,通过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等方式,了解休耕户对现行休耕政策的满意度,并构建有序logit模型分析各相关因素对其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88.5%的受访农户对休耕政策持满意和非常满意态度;家庭成员中有村干部的休耕农户比其他休耕农户对休耕的满意度高;家庭年收入越高、休耕补偿标准满意度越高、对休耕必要性认识程度越深的农户,对休耕政策的满意度越高;休耕宣传越到位,农户对休耕政策的满意度越高;在不同的补偿方式中,对货币补偿方式的满意度最高。研究休耕农户对休耕政策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可为完善我国休耕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杨庆媛  毕国华  陈展图  曾黎  杨人豪 《地理学报》2018,73(11):2250-2266
实行耕地轮作休耕不仅是促进耕地休养生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实现农业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人地关系特点出发,围绕休耕的目标导向及约束条件,厘定休耕地空间配置的逻辑内涵,在此基础上以国家休耕试点县——贵州省晴隆县为例,综合运用VSD脆弱性评估框架、灰色预测模型GM(1, 1)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通过休耕地初判、休耕地修正、休耕地优选三个步骤实现休耕地的分区布局,据此探讨喀斯特生态脆弱区休耕地空间配置的实现路径与技术方法。结果表明:① 晴隆县耕地生态系统脆弱性较强,全县70%以上的耕地非常脆弱甚至极度脆弱,急需优化耕地利用方式,促进耕地生态修复。② 以粮食安全约束下的耕地保有量作为休耕规模的约束条件,依据耕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由大到小进行筛选,得出晴隆县2015-2020年可休耕耕地规模共计13540.05 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7.18%。③ 根据休耕规模、耕地质量、地形地貌、交通区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晴隆县休耕地可按“三级五类”进行分区布局,具体布局休耕项目时要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休耕模式及休耕组织方式。④ 休耕地的空间配置是一个“对象”和“规模”双重约束下的休耕地块优选问题,在此过程中,休耕对象诊断是基础,规模预测是约束,休耕项目布局是最终落脚点。  相似文献   

9.
土地休耕对于耕地休养生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土地休耕制度比较、土地休耕制度的农户响应以及土地休耕制度带来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应三个方面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土地休耕制度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1)根据土地受破坏程度的不同,制定休耕土地评价体系和补贴核算标准,有针对性的将强制休耕与自愿参与相结合;(2)完善监管机制和约束机制,提高农户环境意识、环保技能,改变农户的生产习惯,鼓励农民有针对性的改种其他覆盖率较高的作物保护土地。(3)针对休耕制度实施过程中产生负面效应采取相对应的管理和补偿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三峡生态脆弱区耕地非市场价值评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广东  邱道持  王平 《地理学报》2011,66(4):562-575
经济补偿是破解耕地保护外部效应外溢的有效途径。耕地非市场价值是耕地保护外部效应的核心,合理评估这部分价值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的确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运用条件价值法对三峡生态脆弱区耕地非市场价值进行了评估,对712 份有效问卷统计分析表明:① 生态脆弱与贫困耦合地区居民对耕地保护及耕地非市场价值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经济、文化、社会、政府、心理等因素影响到民众的认知水平。② 农户对耕地非市场价值支付意愿率达到76.77%,城镇居民支付意愿率仅占到64.87%。受访者往往将耕地价值与自身的切身利益结合,更多地表现为理性经济人而非理性社会人。③ Probit 回归与Logit 回归分析表明,经济社会特征对受访者的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收入限制成为影响农户决策的主导因素,而捐赠历史与耕地保护认知成为影响城镇居民决策的主导因素。④ 农户与城镇居民的最大支付意愿分别为157.92元/(户·a) 和206.28 元/(户·a)。受访者单位耕地支付意愿为607.65 元/(hm2·a),最终评估出三峡生态脆弱区耕地非市场价值约为104.26×108元。  相似文献   

11.
耕地比较效益低下引致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成为破解耕地保护问题的客观选择,而影响经济补偿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补偿模式设计是否符合农户诉求,因此定量刻画农户生计资产差异对其补偿模式选择的影响便是补偿模式设计的核心.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价法(PRA)对渝西方山丘陵3 个样点村392 户农户进行了实地调查,构建了农户生计资产六边形计量分析框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和Probit 回归分析法对农户生计资产差异与补偿模式选择意愿间耦合关系的存在性和影响度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了差别化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 农户生计资产存在属性差异和空间分异.农户生计总资产呈现由自给型纯农户到非农户递增的总体趋势,空间上存在海拔越高生计资产越低的趋势.② 农户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的选择意愿存在随农户生计资产差异由“成都模式”向“佛山模式”过渡的趋势,不同地带农户模式选择意愿存在空间分异.③ 农户生计资产差异与耕地保护补偿模式选择间存在耦合关系,自然资产与农户模式选择意愿呈负相关,社会资产对农户的模式选择影响最小,金融资产对农户模式选择的影响较弱,人力资产和物质资产对农户决策均产生较显著影响,心理资产对农户的决策影响最为显著.④ 根据农户生计资产缺乏情况为7 种类型农户设计了概念性的补偿模式体系,并就补偿方法、补偿依据、补偿标准和补偿资金来源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欠发达农区经济发展中的农户行为 以豫西山地丘陵区为例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李小建 《地理学报》2002,57(4):459-468
根据对河南西部山地丘陵区10个县(市)332家农户的调查分析,欠发达农区制约区域发展的农户行为包括:(1)农户生产经营信息来源具奶大局限性;(2)农户收入严重依赖自然条件;(3)条件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意识障碍,农民对非农业参与意识不强;(4)农户贷款积极性不高且贷款多为维持日常生活需要;(5)农户更加期望用新增加的收入改变家庭生活状况,而不是发展生产。进一步的量化模型分析,揭示了农户收入在山区,丘陵和平原环境下受相关变量影响程度的差异,以及自给性与商品性生产不同比例农户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文章讨论了从农户行为角度研究发展问题,并基于对农户行为的分析,对研究区域的经济发展思路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根据江西省303户农户实地调研数据,运用熵值法和Probit模型,分析家庭资本禀赋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选择偏向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资本对秸秆还田和耕地深松存在较大约束;存在劳动力资本约束的农户会增加对秸秆还田的采纳,降低农家肥和商品有机肥的使用;经济资本对于耕地深松存在显著的约束作用而对农家肥和商品有机肥无显著影响。从缓解家庭资本禀赋约束和推广耕地质量保护技术两个角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华北地下水超采区冬小麦退耕的生态补偿问题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压减冬小麦种植面积是有效减少华北平原地下水用量最为有效的方法。近期,国家和地方政府均出台了土地休耕政策,拟在华北地下水超采区退耕冬小麦,实现“一季休耕、一季雨养”。然而,华北平原已经出现农户主动退耕冬小麦的现象。在此背景下,明确冬小麦退耕的瞄准目标、制订合理适度的补偿标准是土地休耕政策有效实施所面对的核心问题。本文利用农户问卷数据,构建多层次logit模型分析农户种植制度决策的影响因素,并计算冬小麦退耕的机会成本,旨在确定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区土地休耕政策的瞄准目标,并为农户补偿标准的制订提供建议。结果表明:① 地块层次的土地质量和灌溉条件是解释农户种植制度差异的关键因素,近70%的四等耕地和90%以上的旱地已退出冬小麦耕作,土地休耕政策应瞄准一、二、三等土地质量的水浇地;② 相似耕作条件的地块种植春、夏玉米的净收益大致相同,土地休耕的机会成本等于种植冬小麦的净收益;③ 仅考虑冬小麦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土地休耕政策初期以地下水回升和地下水环境恢复为主要目标时,建议以350元/亩作为补偿标准参考值,后期目标转为维持地下水资源采补平衡时,可调整至280元/亩左右。  相似文献   

15.
农户水土保持行为与生态环境变化关系密切,分析农户水土保持行为响应机理对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江西省丰城市梅林镇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1)农户水土保持行为与退耕还林实施力度、退耕地收入与退耕还林后补偿比重成正相关,与退耕补偿年限成负相关;(2)农户水土保持投入减少反映农户家庭收入结构发生变化:从农业为主的收入阶段向以非农业或农业与非农业收入为主的阶段转变;(3)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农户水土保持行为响应以效益引导型为主。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1996~2004年福州市城市化发展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基础上,探求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内在关系,然后选取代表性指标对建设用地和耕地数量与各自的驱动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构建了驱动模型。结果表明:(1)1996-2004年,福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明显,土地利用空间变化较大;(2)地均GDP的提高、GDP总量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长是建设用地拓展的主要驱动力;(3)耕地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则是建设用地占用、粮食播种面积和耕地保护政策强度。  相似文献   

17.
当前,生态补偿已成为激励生态保护的重要手段,生态补偿受偿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成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迁西传统板栗复合栽培系统是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典型农林复合系统,但由于当地生态环境脆弱,同时受到短期利益驱动,导致板栗单一种植逐年增多,水保防护林受到蚕蚀,造成了水土流失等问题。本文以迁西板栗农林复合系统为例,在对当地100名农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和模型构建法,就板栗复合栽培系统生态补偿受偿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地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情况、对环境破坏行为的关注程度、环境保护行为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以及农户对生态补偿的了解程度都显著影响其受偿意愿。通过对受偿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为明晰农户参与生态补偿的机制提供案例,其研究结果也可为进一步制定科学的生态补偿标准提供依据,为当地环境的保护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喀斯特地区农户的耕地保护行为对保障我国长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极为重要。该文利用399份调查问卷,运用Logistic-ISM模型首先确定了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然后解析出各影响因素的关联关系和层次结构。结果显示:喀斯特地区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中,距最近乡集镇距离、是否自愿选择技术、接触信息次数、交流信息次数是表层直接因素,石漠化面积是中层间接因素,家庭农业收入、是否有科研治理项目、专家走访次数是深层根源因素。研究表明:将Logistic模型和ISM分析有机结合,分析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层次结构,能更为清晰地分析农户的耕地保护行为。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三工河流域284份农户抽样问卷调查数据,总结了多因素作用下农户灌溉决策机理。自然因素是导致农户灌溉行为区域差异的根源,农户自身因素影响农户对灌溉和节水的认识,政府决策可有效调控农户决策行为。根据农户灌溉决策机理,选择耕地状况、政策管理、农户素质、家庭经济状况和农户当前灌溉特征5类因素,构建Logistic模型分析多因素与农户节水意愿的关系,得出影响农户选择节水灌溉的主要因子,按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序如下:灌溉水价>耕地区位>非农收入比重>耕地归属>农户对滴灌的了解程度>受访者性别>灌水量>家庭劳动力平均年龄>家庭耕地面积,并据此提出鼓励农户选择节水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作为农村宅基地的使用主体,农户在农村宅基地流转决策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他们对农村宅基地流转的认知与意愿对规范农村宅基地流转起着关键作用。文章通过对“江西省农村宅基地流转”专题调研,以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分析江西省当前农户对农村宅基地流转的认知与意愿,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农村宅基地流转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农民对于国家农村宅基地的相关政策了解程度一般,对于构建规范有效的农村宅基地流转机制期望较高,但反映出普遍担心农村宅基地入市后的高房价和投机行为的发生;户主年龄、家庭年收入、家庭农村宅基地面积及个数对农户农村宅基地流转的影响最大。最后,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