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主编絮语     
地学科技期刊是适应地学研究与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的需求应运而生。地质学科的分化和进展,带动了地质科技期刊的发展,地学科技期刊的发展又推动着地质科学技术的繁荣,为我国地学科技成果走向国际功不可没。现在我国广义的地学科技期刊(包括地理科学类、地质科学类和  相似文献   

2.
2002年是中国地质学会成立80周年,80年来中国地质学会一直锲而不舍地团结广大会员艰苦奋斗,为促进我国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新中国,更起到了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地质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中国地质学会的80岁生日正值新世纪之始,为了回顾20世纪我国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经历和展望21世纪我国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光辉未来,激励广大会员献身地  相似文献   

3.
地质科学100年的发展折射了20世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曲折过程,地质学科的演化反映了工业化对矿产资源的依存度和社会进步对地质学科布局的深刻影响。通过对20世纪100年世界地质科学论文的统计、分析和综合,从计量的角度获得了反映地质科学及其各学科发展和演化的轨迹,包括:①见证了地质科学的发展动力从“供给驱动型”向“需求驱动型”的转变;②记录了工业化过程中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对地质科学发展和演变的影响;③反映了过去100年重大历史事件对地质科学发展的影响;④体现了技术进步是地质科学发展的革命性推动力;⑤揭示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地质科学发展的差距。运用学术论文定量分析地质科学长周期发展规律,用数据反映地质学科的百年兴衰,是研究地质科学发展战略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沉积学报》2007,25(6):875-875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沉积学家、沉积矿床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沉积学报》第一任主编叶连俊先生因病治疗无效,于二00七年十二月二日0时十五分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逝世,享年九十五岁。叶连俊先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70余年,为我国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他坚持创新、勇于开拓,他是我国沉积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沉积学和沉积矿床学领域先后提出过许多重要的地质科学理论学说;叶连俊先生长期担任《沉积学报》主编,关心、指导《沉积学报》的创建与发展;为我国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叶连俊先生一生光…  相似文献   

5.
创刊于1922年的《地质学报》在风雨中走过了100年的辉煌历程.自期刊创刊之日起,历经数代地质人的艰苦努力,筚路蓝缕,殚精竭虑,锲而不舍,成就了我国在地质学界历史最悠久、在国内外影响最大的科技期刊之一,是我国地质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为地质科学的前沿研究提供了一个展示成果、交流先进科学技术、培养高水平人才、促进地质科学...  相似文献   

6.
沈其韩  王泽九 《地质通报》2007,26(9):1073-1076
程裕淇先生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质科技管理专家。他是我国现代地质科学的开拓者之一,又是我国变质地质学、早前寒武纪地质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为我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  相似文献   

7.
《国外铀金地质》2012,(2):F0003-F0003
《世界核地质科学》是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主管、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主办的学术类期刊(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全文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该刊主要报道世界各国核地质科学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科前沿和学术动态,内容涉及到核地质、核燃料、铀资源、铀生产、核电等方面,为推动我国核地质科学的发展,促进核地质科学国际间的交流,繁荣核地质科学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8.
地质科学担负着解决当代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责任。我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进步不仅证明了这一点,而且对地质科学技术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因此,发展地质科学,推进地矿产业的技术更新换代是重振地矿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面对即将来临的新世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地球科学舞台上,享有地质哲学盛誊的大地构造理论研究十分活跃,学说纷起,学派林立,对我国地球科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张文佑教授创立的断块构造理论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学派。今天,简单地回顾一下张文佑提出这一理论的过程,对地质科学以及地质科学工作者如何面向经济建设,如何在面向中发展和成长,无疑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国外铀金地质》2012,(3):F0003-F0003
《世界核地质科学》是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主管、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主办的学术类期刊(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全文人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该刊主要报道世界各国核地质科学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科前沿和学术动态,内容涉及到核地质、核燃料、铀资源、铀生产、核电等方面,为推动我国核地质科学的发展,促进核地质科学国际间的交流,繁荣核地质科学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11.
实现中国农业发展目标,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农业与地表地质环境密切相关,把地学与农学相对合,应用地矿科技服务于大农业,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喀斯特地质科普旅游开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喀斯特旅游地质资源的科普价值及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喀斯特地质科普旅游的开发对策,为有关政府部门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环境地质学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环境地质学是一门应用地质学科,是地质科学和环境科学两者相互渗透、重新交叉组合而形成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它以人-地质环境系统为对象,研究地质环境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及其发展、演化趋势,重点是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协调人-地质环境关系,有效地预防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农业地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讨论了农业地质的基本概念,提出了农业地质是研究制约大农业的地质背景条件和拓宽地质服务领域的地学与农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对其研究现状和有关成果作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农业地质的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延长油田长6油藏为典型特低渗岩性油藏,油藏主要受陆相三角洲沉积体系控制,储层物性差、产量低、天然能量匮乏,现阶段科学合理的注水开发是延长油田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但由于储层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强,若整个油层组笼统注采开发,则采出程度低,经济效益差。笔者综合了岩心、测井曲线、相关实验分析数据及地质录井等基础地质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特征,通过细分开发层系、开展精细地层对比、小层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为优化注水开发方案和选用先进注采配套工艺技术措施提供了比笼统注采更为详尽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6.
构造地质与工程地质的基本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及其成生演化的基础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主要是应用地质学理论尤其是构造地质学理论解决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中与构造现象和构造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地质问题的应用地质学。二者的研究目的虽然不同 ,但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相同的 ,即都是地质构造 ,所研究的又都是地球变化过程中的构造变动及其各类效应。文中讨论了构造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之间的基本关系 ,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对工程地质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 ;深部构造、浅部构造以及表层构造动力学特征与区域地壳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构造结构面、构造应力场与岩土体稳定性的关系 ;活动构造与工程建筑安全性的关系以及地质构造与崩滑流、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关于环境地质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简要阐述了作者对有关环境地质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见解,包括;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的科学涵义;环境地质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地质环境保护在整个环境保护中的应有地位;地质灾害的形成步骤及其防治途径;环境地质学的亟待完善领域等。同时也涉及整个环境科学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环境沉积学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本忠  姜在兴 《沉积学报》2005,23(4):677-682
面对生态、环境、灾害、全球变化等重大问题和环境科学、沉积学的发展,环境沉积学应运而生。环境沉积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和兴起2个阶段,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其研究始得以广泛关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厘定了环境沉积学的概念和研究目的,指出其研究内容既包括沉积学中的环境问题,又包括环境科学中的沉积问题,4个研究方向分别为原生环境沉积学、污染物环境沉积学、生态环境沉积学和全球变化环境沉积学。环境沉积学以环境和灾害研究为己任,将在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地质灾害、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的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未来沉积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9.
天文地质学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文地质学是天文学的地质学的边缘学科,是利用天文学的研究方法、观测资料的研究成果来探讨地球上各种地质现象成因和演化规律的科学,天文地质学的兴起是地球科学进入到成因研究阶段的产物,它的研究可望促进天文学和地质学的共同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这门新兴学科的发展过程、研究内容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China Geology》2018,1(2):286-303
Nanogeology is a subject that is a combination of geology and nanoscale science, and it has been a frontier field in recent years. It is also a new subject with the features of intersectionality and multidisciplinary. Digging deeper into geological problems and nanoscale phenomena helps better revealing the more essential mechanisms and processes in geological science, which is also an evitable path in the development of geology. In this paper, we elaborate the concept, feature and main subdisciplines, and summarize three stages of nanogeology development from preliminary research in the 1990s to subject formation in China. After summarizing the researchers’ achievements in this field, we illustrate some primary research progresses of nanogeology in China as eight subdisciplines.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content, we propose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nanogeology in China. There are many geologic problems with scientific values and economic benefits, such as research of geologic fundamental problems, resourc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mechanism study and prediction of geological activities (disasters), mechanism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others. Nanogeology has a great potential in China to solve all of these problems. As a result,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nanogeology will become enriching and advanced. It offers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and technological methods to deal with major issues concerning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s, such as the prediction of geological activities, as well as resource distribution and its exploration and util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