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延续了数千年的文明,湮没了数千年的记忆,慢慢揭开了神秘面纱,楼兰古城,在风沙和荒烟中渐渐显露出来。考古专家根据楼兰古城附近遗址出土的古墓干尸推论,在距今4000年左右,楼兰地区生活着一群以游牧为生的人。他们金发碧眼,与古欧罗巴人种同宗。或许是因为逐水草而居,他们仅留下几具干尸,就神秘地消失了。其后2000余年,这一地区的历史出现断层,考古发掘和文献中均找不到楼兰的一丝痕迹。从此,楼兰的这段历史成了不解之谜。随着科学考察的不断深入,人们提出了关于楼兰古城灭亡的六种假说。  相似文献   

2.
浙江淳安千岛湖的形成,使两座古城及大量的人文资源被淹没在湖底,形成了一个神秘的水下世界,也形成了千岛湖目前“只见山水、不见文化”的格局。为了弥补这一遗憾,“水下古城游”的设想应运而生。由此,在水下暗无天日40多年的古城也将一天比一天更为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3.
三星堆的发现是世界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能够改变人们对古代历史或文化的认识。三星堆的发现毫无疑问可称之为重大发现,它完全可与当今世界上的一些重大发现相提并论,如德国特洛伊古城的发现等。三星堆遗址及其出土文物有许许多多的神秘之处,世界各国的考古专家争论了半个多世纪,仍有许多千古之谜至今难以破译,以致不少外国媒体称三星堆遗址是来自"外星人"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是北方游牧民族生息繁衍的主要地区。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发现了大窑文化等遗址、遗物,证明内蒙阴山地带曾有远古人类活动。1973年,内蒙古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在位于距呼和浩特市东北33公里的保合少乡大窑村的南山发现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名》2011,(8):68-69
巢湖因湖得名,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4000多年,古称“居巢”、“南巢”等。现已考证巢湖水下的确有座古城遗址,而它可能是带着当时已相当高的文明和发达程度,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沉没的。  相似文献   

6.
田园 《中国地名》2012,(8):56-57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传说武汉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在离汉口仅15公里的府河北岸就建有古城,其遗址在盘龙湖畔被发掘出来。可见,自商、周以来,武汉地区即是重要的古城镇。  相似文献   

7.
7月末,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关于“千岛湖水下古城的探测报告”正式递到了千岛湖风景旅游管理局。在报告中,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水下古城露出了其神秘的冰山一角:经过声纳探测,水下两座古具城之一的狮城终于完整地显露出来了。 49年前两个小城消失 49年前,新中国第一次大移民在安徽与浙江交界处的淳安县和遂安县数十个乡镇、29万人中如火如荼地展开。因为,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自制设备的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即  相似文献   

8.
乌鲁木齐市有些历史地理问题存在争论。文章认为:乌鲁木齐地名的来源为蒙古语“优美的牧场”之意;乌拉泊古城为唐轮台的遗址;乌鲁木齐城的发展演变由其所具备的职能来决定。  相似文献   

9.
刘海洋  付雨鑫  殷铭徽 《地理科学》2022,42(6):1005-1014
运用ArcGIS软件及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东北地区234座唐朝渤海国古城遗址分布特征,探讨了古城遗址空间格局与自然条件的关系。通过对234座古城址进行分析,发现唐朝渤海国古城址主要集中在4个集聚区,即图们江?鸭绿江流域集聚区(A)、牡丹江流域集聚区(B)、松花江?辽河流域集聚区(C)、穆棱河流域集聚区(D)。其中图们江?鸭绿江流域集聚区是最主要的遗址分布区,位于研究区的南部,占遗址总量的47.43%。研究区渤海国古代城址呈北疏南密的分布特征,形成明显的“空间组群”格局。在当时的气候环境之下,水热条件等自然因素成为影响城址的主要因素,而政治、经济、军事和交通区位等人文因素则对古城遗址的数量和分布起重要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毛乌素沙地汉代古城遗址空间格局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运用最近邻指数法、空间分析法和耦合分析方法,研究了毛乌素沙地31座汉代古城遗址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古城遗址空间格局与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31处古城址进行点格局分析,得出古城遗址间平均最近邻直线距离为25.5 km,属于凝聚分布模式。汉代古城遗址主要集中在4个集聚区,即秦长城—秦直道强影响区(A)、秦长城—秦直道弱影响区(B)、西南集聚区(C)及西北集聚区(D)。其中,秦长城—秦直道强影响区(A)是最主要的遗址分布区,占古城址总量的48.4%。毛乌素沙地汉代古城遗址呈西疏东密的分布特征,形成明显的“空间组群”格局。在当时的气候背景下,地貌和水资源等自然因素主要制约城址的选择,而政治、军事和交通区位等人文因素则对古城遗址的数量和空间结构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名》2011,(4):4-4
武汉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在离汉口仅30里的府河北岸,就建有古城,遗址在盘龙湖畔被发掘出来。可见,自商、周以来武汉地区即是重要的古城镇。  相似文献   

12.
全新世巢湖沉积记录及其环境变化意义   总被引:25,自引:13,他引:12  
根据巢湖全新世沉积地层对比及对ACN钻孔沉积物的测年、粒度、营养元素含量分析,认为巢湖在全新世中经历了频繁的河流、湖泊交互作用,是一个受河流影响十分显著的沿江湖泊。中全新世以来,巢湖共发生三次显著的湖泊收缩过程,分别是在沉积纪录的5 887~5 680 a B. P. 时,其后又再度扩张;2 239~2 126 a B. P.时,是在中国历史时期第二温暖期暖干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与其同期的河流相冲积层或淤积粘土,正是巢湖周边战国至汉代古文化遗址的基底物质,之后巢湖再度扩张,甚至导致汉代古城成为水下遗址;1 827 a B. P.以来,是巢湖现代淤积过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通过对于远古先民对于板页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从而揭示出板页岩矿对于古代文明发展进程所做的贡献。通过我国北方地区板页岩矿及主要考古遗址点的对应,笔者发现了板页岩作为一种全新的石玉器制作工具被古代先民广泛使用着。特别是在内蒙古、甘肃及辽宁地区的考古遗址点多有涉及。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分布在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区域的齐家考古学文化先民们对于板页岩有独特的使用方式,而有迹象表明远古先民在使用板页岩作为加工工具已经出现了泛区域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名》2009,(2):10-11
卧牛山位于河北省怀来县境内。该山南北群山起伏,层峦叠障,中间环抱着官厅水库,两山夹一川形成了“V”字形盆地。而在怀来古城东门遗址处有着一个享有历史“四大景致”之美誉,这就是卧牛山风景区。不久前,北京爱车阳光俱乐部与卧牛山景区管理委员会签订合作协议,联手打造京北“第一战区”卧牛山运动休闲主题公园。  相似文献   

15.
铜的历史     
《西部资源》2013,(4):78-79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形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但却不能否认它是独立起源的,因为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年代距今约为5500-4500年.中国在此基础上发明青铜合金,与世界青铜器发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国青铜器是由境外传播而来之说.  相似文献   

16.
研究历史遗址的空间分布,有助于深入了解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管理和保护历史文化遗址。以河西地区3?654处历史文化遗址为研究对象,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对河西地区历史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自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历史文化遗址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但不同遗址类型受影响的程度不大相同,军事设施遗址和石窟寺及石刻遗址更反映地形和区位因素,居住址和城址则对水源和综合自然条件的要求更严格;除军事和宗教遗址外,生产和生活型遗址点多分布于海拔2?200?m以下、距河流不超过10 km、坡度小于15°的平地、微斜坡、缓斜坡和斜坡上;为获取更多的生存空间,人们生产生活一般选择在走廊绿洲平原区,对坡向的要求不显著;遗址呈现出以石羊河中游、黑河中游及北大河中下游3个高密集分布区,另外在疏勒河中游和党河中下游存在2个较高密集分布区。  相似文献   

17.
西辽河流域历史早期的文化景观格局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胡金明  崔海亭 《地理研究》2002,21(6):723-732
考古发现表明 ,西辽河流域自历史早期以来 ,先后演绎了多期文化 ,文明一直延续至今。本文根据大量的野外考古调查资料 ,在典型考古遗址、教来河流域、敖汉旗三个空间尺度上建立了本区历史早期文化景观的DEM模型 ,分析了赤峰全境历史早期文化遗址点的水平分布格局 ,从四个不同的空间尺度探讨了西辽河流域历史早期文化景观的演变过程 ,概括出本区历史时期文化景观垂向变迁和水平变迁两种模式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本区人地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兔年话兔     
《中国地名》2011,(1):57-59
兔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 距今60~20万年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73年发掘的新洞中就发现有兔骨化石;另在辽宁鸽子洞遗址发现的大量动物化石中也有野兔的遗迹。在我国出土的3000多年前的商代墓葬中,就发现有“玉兔”的符号,其姿态有的乖巧蹲伏,有的侧目观望,有的昂首挺立,栩栩如生,十分可爱。在我国流传3000多年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野兔的自然描述。  相似文献   

19.
青海官亭盆地考古遗存堆积形态的环境背景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黄河上游的官亭盆地在6000 a BP开始有人类活动出现,在盆地内留下了50多处考古遗址。通过野外调查及考古发掘,将官亭盆地内考古遗址的堆积形态分为叠置型遗址 (连续的不同类型的文化堆积) 和单一型遗址 (一个类型文化堆积)。同时发现,官亭盆地内考古遗址在时空上的分布规律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显著。黄河阶地在形成过程中,河流持续切割时间比较长,形成的阶地高度很高,是官亭盆地形成叠置型遗址的一个地貌条件。由于气候原因,黄河上游在3700~2800 a BP存在一段洪水频发期,造成人类活动辗转于二级和三级阶地,形成以单一型遗址为主的文化堆积。洪水发生时,人类活动主要在三级阶地;两次洪水之间如果间隔的时间比较长,会有人偶尔在二级阶地上居住。这种二三阶地间的反复迁移,形成同时期文化遗址分布上的“旋回”特征。在官亭盆地,叠置性遗址似乎代表了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连续的文化传承;而单一型遗址,代表了一种不稳定的生活方式,非连续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20.
《西部资源》2009,(3):28-28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发现6座汉长城城障遗址,对于研究汉朝与匈奴战争和军事防御具有重要意义。长城城障z是指驻扎在长城周围的军事营地。此次发现的6座汉长城城障遗址位于乌拉特后旗朝格温都尔镇,沿后旗境内的汉长城向西延伸,分别是德格都毛赖古城、呼勒生西城、呼勒生东城、苏亥古城、哈登扎德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