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出了女贞子多糖LL-1的分离、纯化、纯度鉴别和化学结构测定。通过甲基化反应、过碘酸盐氧化、Smith降解、部分酸水解、气相层析、IR和CNMR等方法揭示了其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2.
逆境胁迫对条斑紫菜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紫菜具有很强的抗逆能力,是研究植物抗逆性机理的良好材料。本文研究了盐胁迫、Cu^2 离子胁迫对条斑紫菜的生理生化效应。实验结果袁明,在两种胁迫条件下,条斑紫菜中甘露醇的含量增加.其中在45盐度海水中,甘露醇含量增幅最大.达200%;丙二醛(MDA)含量在胁迫初期迅速增加,且含量随胁迫程度增大而增多,增幅最高这300%,2小时后开始下降。在盐度、Cu^2 -离子胁迫下.甘露醇主要作为渗透调节剂参与抗逆反应,同时MDA含量的变化袁明自由基清除系统可能在抗逆反应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过硫酸盐氧化法测定海水中溶解总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验研究在碱性和酸性条件下过二硫酸钾高温氧化四种不同类型含磷标准化合物在海水中的回收率和影响回收率的因素。结果表明 :在碱性条件下过二硫酸钾高温氧化可使海水中非聚磷类化合物完全回收 ,而聚磷类化合物回收率不高 ,延长消化时间聚磷类化合物的回收率有一定提高。除个别化合物外 ,各类含磷化合物在酸性条件下可被定量回收。依此 ,建立酸性过硫酸盐氧化法分解测定海水中溶解态总磷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pH、温度以及金属硫化物存在条件下,测定0.5MNaCl溶液和海水中溶解氧氧化硫化氢的速度。结果表明,pH在7左右反应速度最快,而pH在9—12之间反应速度次之。pH为8.5的0.5MNaCl介质中反应活化能为104670焦/克分子(25千卡/克分子)。光照对反应速度没有明显影响,而铁、锰、铜、钴、镍的硫化物对反应有显著的催化作用。Mg~(2+)、Al~(3+)、ZnS、CdS则没有明显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灰树花糖蛋白中总糖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探讨糖蛋白中总糖含量测定的简捷方法,以2种灰树花糖蛋白(GF6A,GF6B)为原料,分别以硫酸-苯酚法和次亚碘酸钠法对其中的总糖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应用前者方法测定多糖含量分别为85.45%和38.46%,采用后者方法测定结果分别为87.03%,36.51%,2种方法测定的结果相近,其中以硫酸-苯酚法因不需对样品进行预水解,方法简便、可靠,更适合于糖蛋白中总糖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极谱分析特别是催化极谱和阳极溶出伏安法,由于其灵敏度高,设备简单,在微量和超微量分析中得到普遍重视,并广泛用于各种实际工作。利用极谱方法研究水溶液体系中元素的存在形态和动力学过程的工作,亦已逐渐开展。但是,当溶液中电解质含量过低,例如在有机溶液、或水溶液作超纯分析而不宜添加支持电解质时,溶液的内阻将引起极谱波形的严重畸变——峰高降低,峰宽增加。这不仅影响理论分析,有时会使分析工作完全无法进行。此外,对于少量样品,宜用小型电解池和小  相似文献   

7.
硫酸盐还原菌对海水状态和碳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严莉  王佳 《海洋科学》2004,28(9):70-74
采用溶液环境参数和电极电化学参数测量技术研究了海水中硫酸盐还原菌生长和衰亡过程对溶液状态和D36碳钢腐蚀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盐还原菌通过新陈代谢作用把溶液中的硫酸盐转化为硫离子而增大了氧化还原电位和酸度,并导致D36钢的腐蚀电位负移和腐蚀速度增加。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证实,虽然金属腐蚀过程在上述过程中并未发生机理性变化,但阳极过程和部分阴极过程的加速是腐蚀速度增加的主要原因。上述结果同时表明.硫酸盐还原菌本身和新陈代谢中间体并未直接参与腐蚀过程,主要是通过产生的硫离子改变溶液状态来加速腐蚀过程的。  相似文献   

8.
锰细菌对锰、铁金属离子的转移作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本文报道了锰细菌对锰的氧化和铁的氧化还原作用的实验结果.在好氧的条件下锰细菌能使可溶性的Mn2+氧化为Mn4+.在锰细菌的生长繁殖过程中其环境的pH不断升高,更有利于锰的氧化;环境的温度升高可加快细菌对锰的氧化速度.锰细菌在含低价铁的培养液中可以较快地把Fe2+氧化为Fe3+,它的氧化速度要比锰的氧化速度快;在厌氧的培养条件下,锰细菌可将溶液中的高价铁还原为低价铁,而且使其环境的pH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9.
我们曾报道过以对钾离子有着良好选择吸着性能的O,O’-邻苯二酚二乙酸(简称CDAH_2)为单体,在多聚磷酸存在下,同三聚甲醛反应,合成CDAH_2—甲醛树脂的工作,并确定了该树脂在相当于海水中钾离子浓度的氯化钾溶液中的钾离子吸着性能 多聚磷酸虽易制取,但价格较昂贵。对此,我们进一步改用价廉易得的常规商品试剂—浓硫酸或磷酸,替代多聚磷酸作为反应介质和缩合剂,结果不仅获得同样的合成效  相似文献   

10.
对紫外(UV)光降解-过硫酸钾方法分析溶解有机磷的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在UV/加热条件下溶解有机磷的氧化率最高.进一步考察氧化剂的酸碱性和浓度对溶解有机磷氧化率的影响.Cl-和海水介质可以使溶解有机磷的氧化率显著降低.可以通过改变UV灯的功率、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氧化剂等条件提高溶解有机磷的氧化率.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现场、快速分析海水中有机碳特性的方法。对臭氧与海水中有机碳发生氧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原理试验样机获取了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根据动力学曲线分析了海水中对应的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组成特征,例如难氧化有机物所占比例、中等稳定有机物所占比例、易氧化有机物所占比例等性质。通过与现有检测方法相比较,验证了使用臭氧氧化发光分析方法分析海水有机碳含量以及组成特征的有效性。根据实验中得到的不同区域海水化学发光动力学曲线特征有很大特异性的现象,提出了建立海水中有机碳特征编码"有机碳指纹"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海洋生态系统中碘的分布及形态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内外文献总结了海洋生态系统中主要碘形态分布及其相互转化的研究进展。溶解无机态碘的两种主要形式(碘酸根IO3-及碘离子I-)之间随着海水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而发生的形态转换是海洋生态学家相对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者们对其反应机理开展了各自的研究,认为其中IO3-的还原机理包括:浮游植物生长调控、细菌活动、硫化物及光化学反应;I-的氧化包括光化学途径及细菌活动等。本文还就海洋生态系统中有关碘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臧维玲 《海洋科学》1986,10(1):71-72
天然海水中含有O、C、N、S、Mn、Fe、Cr、I和H等元素的不同价态的单质,离子和化合物。这些变价元素在海洋中都可能存有与其几种不同价态相应的氧化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14.
1 海水溶解氧测定方法1.1 经典温克勒滴定法具体做法是在海水样品中加入少量MnCl_2和KOH溶液,其反应原理为:MnCl_2+2KOH2KCl+Mn(OH)_2↓白色Mn(OH)_2沉淀迅速被溶液中的溶解氧氧化,生成褐色沉淀Mn(OH)_3即: 4Mn(OH)_2+O_2+2H_2O=4Mn(OH)_3↓褐色Mn(OH)_3用硫酸或盐酸溶解即:  相似文献   

15.
建立1种新的测定水体中痕量重金属元素铜的催化动力学光度分析方法。该方法是根据铜对过氧化氢氧化弱酸艳蓝(RAWL)的反应具有催化作用,利用固定时间法,测量Cu(Ⅱ)~RAWL—H2O2体系中弱酸艳蓝在λ=626nm处的吸光度的变化,从而得到铜的含量。实验得到的最佳反应条件是:反应介质为氢氧化钠-磷酸二氢钾,pH值选为7.20,弱酸艳蓝浓度为40g·L^-1,30%的过氧化氢0.50mL,反应温度为(80.0±0.1)℃,反应时间为20min。该方法的线性范围是0~12ng·mL^-1,检出限是0.0105ng·mL^-1对2ng·mL^-1和8ng·mL^-1铜(Ⅱ)溶液5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2%和2.3%。多种离子不干扰铜的测定,将本方法用于自来水,黄河水中铜(Ⅱ)的测定,标准加入回收率分别为99.15%和1033o,6.  相似文献   

16.
海水中溶解有机碳(DOC)的测定方法主要有过硫酸盐氧化法;紫外光氧化法和高温氧化法。近年来,随着仪器分析的进步,国外已出现能自动连续测定DOC的商售设备。 Menzel等发展的过硫酸钾氧化法,由于设备简单,容易实施,至今仍为很多人采用。  相似文献   

17.
李延 《海洋科学》1986,10(2):59-59
为开发利用海带制碘工业联产品甘露醇,同时为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患,发掘和研制老年人保健药物,自1970年以来,我们根据国外文献报道,经研制和动物实验,制成了新降血脂药——甘露醇烟酸酯。 众所周知,烟酸具有较强的扩散末梢血管作用,但服用后,常易出现颜面潮红灼热感或蚁走感,胃肠不适及发汗等副作用。 为了克服烟酸的副作用,国外有关专利介绍,曾采用D-甘露醇与烟酸进行酯化反应,合成甘露醇烟酸酯。并据国外文献报道,以鼠类用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18.
论生物氧化     
一.问题的提出 生物氧化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代谢物在体内的氧化是逐步进行的,能量是逐步释放的。不像有机物在体外燃烧时,发生剧烈的反应。这个特点反映了生物氧化作用有别于一般氧化作用,其电子运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提出一种有别于一般的氧化还原观念,才能对生物氧化现象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9.
海带类的工业利用在国外从17世纪末就开始,19世纪中叶起陆续出现了一些综合利用的方法。近20年来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工作较多的国家有日本、英国、苏联等。 近几年来,我国由于大力开展了海带的人工养殖,产量猛增,为工业利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我们在研究了海带综合利用中的两个关键性问题一一原料处理和主产品褐藻酸的提取条件——之后,接着开始了综合利用方法的研究。 国外所研究的海带综合利用要点和缺点大致是: 1. 从同一份海带中综合考虑的产品大多是褐藻酸、碘和甘露醇,而很少同时考虑氯化鉀、褐藻淀粉等其他产品; 2. 水溶性成分是用稀酸提取,这不仅消耗酸和中和用碱,而且对褐藻酸会带来很不利的影响; 3. 甘露醇和碘的分离也各有不同:高桥等推荐用铜沉淀法;英国则直接用酒精从海藻中提取甘露醇,或从稀酸提取液中加有机药品制成水不溶性甘露醇衍生物。前者所需铜盐量相当大,且对于氯化鉀、褐藻淀粉的分离研究不利;后者直接以酒精煮沸海藻,必将显著减低褐藻酸粘度,而水不溶性甘露醇沉淀的制备则成本太高,无多大实用价值。 我们认为,要寻求一个较全面、合理、轻济、简易的综合利用流程,首先应考虑: 1. 各种成分如褐藻酸、甘露醇、碘、氯化鉀、褐藻淀粉等的全面利用的流程; 2. 以水代替稀酸作提取剂;同时确定各种产品的适宜分离条件等。 综合利用流程的初步轮廓和结果已于1959年初提出。其后至1960年初这段时间内,我们对于各产品的分离条件和在各步骤中的产率等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进一步实验,并且对于先前提出的流程作了部分修正、补充。  相似文献   

20.
以成矿作用反应场中的成矿物质和成矿环境为切入点,指出洋底水-沉积物界面附近形成了金属垒、碱性垒和氧化垒的垒群带以及矿物的沉析带;溶解态成矿金属的存在形式除Fe主要呈高价态外,Mn、Cu、Ni、Co均呈低价态;洋底沉析的矿物有赤铁矿、针铁矿、石英、硅酸盐类和碳酸盐类矿物。成矿溶液中存在富含Mn、Fe的胶体和微粒,其Mn、Fe含量比溶解态的高出百倍至千倍,Cu、Ni、Co含量也以增高为主。南极底层流的供氧使表层沉积物均呈浅黄、黄褐、褐色系列色调,并且成矿溶液呈低温、弱碱性、强氧化环境。在构筑成矿金属运聚和分异的动态模型基础上,提出了氧化、胶体化学和生物化学是结核生成的作用链,归纳为以洋底垒群带和矿物沉析带的复合带为背景、胶体化学作用为主导、物理化学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叠加的外生成因水下沉析的结核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