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龙山Au-Sb矿床是湘中Au、Sb矿集区的代表性矿床,本文对其不同类型矿石、矿区围岩和区域地层进行了S、Pb、Sr同位素组成对比研究。矿石中硫化物的δ~(34)S值为-3.0‰~5.1‰,平均值2.3‰;矿区围岩的δ~(34)S值为4.0‰~5.9‰,平均值5.2‰;区域地层的δ~(34)S值为9.3‰~13.3‰,平均值11.3‰。矿石与矿区围岩、区域地层的硫同位素组成差别较大,矿石硫具岩浆来源特征。矿石中硫化物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6.992~18.457、15.392~15.722和37.586~38.960,矿区围岩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7.630~17.993、15.522~15.644和37.981~38.366;区域地层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7.566~18.092、15.430~15.630和37.988~38.710。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矿石铅的来源较复杂,赋矿地层、印支期岩浆岩和上地幔可能都为其提供了部分铅。石英流体包裹体的(~(87)Sr/~(86)Sr)_i比值为0.71540~0.72309,矿区围岩的(~(87)Sr/~(86)Sr)_i比值为0.71844~0.72153,区域地层的(~(87)Sr/~(86)Sr)_i比值为0.71792~0.71939,矿石、矿区围岩、区域地层的初始锶同位素值均较高,主要为壳源锶,部分锶来自赋矿地层,部分来自印支期岩浆岩。龙山矿床成矿物质具壳幔混合来源特征,矿化剂硫主要来源于岩浆,成矿物质部分来自江口组地层,部分来自印支期岩浆岩。  相似文献   

2.
凡口铅锌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礼明  徐文忻  李蘅  彭省临 《地球学报》2005,26(Z1):164-167
对凡口铅锌矿床不同成矿阶段进行矿物包裹体温度、硫和铅同位素测定,获得成矿第Ⅰ阶段温度为300±50℃,第Ⅱ、Ⅲ阶段温度为250±50℃;并获得矿床硫化物的S同位素组成为2.1‰~26.5‰,具有δ34SPy>δ34SSp>δ34SGn;第Ⅰ阶段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随赋存层位由老到新硫同位素有逐渐减小趋势;第Ⅱ阶段硫化物的δ34S为14.3‰~23.8‰;第Ⅲ阶段硫化物的δ34S为5.7%~15.7‰,具有从早阶段至晚阶段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从大至小的减小趋势。分析获得68件铅同位素数据,其中硫化物的206Pb/204Pb比值为18.023~18.847;207Pb/204Pb比值为15.700~15.820;208Pb/204Pb比值为38.056~39.796。灰岩全岩的206Pb/204Pb比值为18.230~18.860;207Pb/204Pb比值为15.640~16.000;208Pb/204Pb比值为38.714~39.960。辉绿岩的206Pb/204Pb比值为18.570~18.650;207Pb/204Pb比值为15.260~15.620;208Pb/204Pb比值为38.650~38.960。第Ⅰ阶段δ34OH2O为13.3‰~13.1‰,δD为-50.2‰~-61.5‰;第Ⅱ阶段δ18OH2O为-2.4‰~+10.8‰,δD为-50.2‰~-63.2‰;第Ⅲ阶段δ18OH2O为-4.9‰~-14.3‰,δD为-59.0‰~-61.0‰。  相似文献   

3.
藏南柯月铅锌矿床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Sb-Au-Pb-Zn成矿带东段,矿体主要呈透镜状或脉状,严格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所控制,赋矿地层为下侏罗统日当组含碳钙质板岩。矿石硫化物硫同位素δ~(34)S介于9.2‰~11.2‰之间,平均值为9.85‰,与区内日当组地层的δ~(34)S值变化范围相似,表明成矿流体中的硫主要来源于容矿地层。矿石硫化物铅同位素组成为:~(206)Pb/~(204)Pb为19.669~19.813,平均值19.740;~(207)Pb/~(204)Pb为15.823~15.979,平均值15.902;~(208)Pb/~(204)Pb为40.104~40.687,平均值40.410。其结果显示,矿石中的铅具有高放射性成因铅的特征,与喜马拉雅结晶基底的铅同位素组成具有相似的比值,表明矿石铅主要来源于喜马拉雅结晶基底。  相似文献   

4.
Muruntau金矿床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卡拉库姆板块北缘,是世界规模最大的金矿床。赋矿地层为一套发生绿片岩相浅变质作用的含炭复理石建造。矿区主要经历了四期变形变质作用(D1-D4),矿体受构造控制明显,就位于桑格龙套-塔姆德套与穆龙套-道古兹套剪切带的构造交汇部位,金矿化主要产于次级韧脆性断裂中。对矿床的矿石硫化物及地层开展了系统S、Pb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石英脉型及蚀变岩型矿石中硫化物的δ34S变化范围较大,集中于2.2‰~6.1‰,其中蚀变岩型矿石中毒砂样品δ34S值集中于2.2‰~4.6‰,含金石英脉中硫化物样品δ34S值集中于3.0‰~6.1‰,方解石-石英脉中硫化物样品δ34S值集中于3.5‰~4.0‰,表明矿石中硫主要来源于地层,可能有少量岩浆硫加入。2件黑色页岩中毒砂206Pb/~(204)Pb为19.906~20.378,~(207)Pb/~(204)Pb为15.730~15.750,208Pb/~(204)Pb为38.388~39.894;3件含金石英脉中黄铁矿206Pb/~(204)Pb为18.848~19.431,~(207)Pb/~(204)Pb为15.669~15.736,208Pb/~(204)Pb为38.346~38.879;2件方解石脉中毒砂206Pb/~(204)Pb为18.715~19.563,~(207)Pb/~(204)Pb为15.639~15.740,208Pb/~(204)Pb为38.640~39.295。6件地层岩石样品的铅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为19.416~20.600,~(207)Pb/~(204)Pb为15.675~15.746,208Pb/~(204)Pb为38.876~39.431。矿石铅与地层铅均落于上地壳与造山带之间,矿石铅显示较大的跨度,且与地层岩石铅具有部分重合,显示成矿物质具有双重来源,与赋矿地层及造山期变质流体均表现出密切成因联系。结合矿床地质特征总结分析,沉积地层的物质准备+多期构造运动驱动变质流体运移(D1-D4)+岩浆热液的后期叠加应该是Muruntau巨量金属富集的关键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5.
铜山岭铜多金属矿床是湘南W、Sn、Pb、Zn、Cu多金属矿集区的代表性矿床,本文对其不同类型岩石和矿石矿物进行了S、Pb、C同位素组成对比研究。矿石硫化物的δ34 S值变化范围为-1.9‰~5.7‰,平均值为2.6‰,硫主要来源于硫同位素组成均一化的岩浆。硫化物硫同位素平衡温度表明,矿床主要成矿温度为134~339℃。矿石铅的206 Pb/204 Pb、207 Pb/204 Pb、208 Pb/204 Pb比值分别为18.256~18.856、15.726~15.877、38.352~39.430;岩体岩石铅的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8.617~18.805、15.721~15.786、38.923~39.073;两者铅同位素组成相同,都主要为上地壳铅,是由同一岩浆体系分异形成,可能来源于古老基底岩石。不同类型岩石、方解石矿物的δ13 CPDB值为-9.88‰~1.32‰,δ18 OSMOW值为11.67‰~17.68‰,从矽卡岩矿体到距岩体稍远的围岩地层,方解石矿物的δ13 CPDB、δ18 OSMOW值逐渐增大,成矿流体中的碳早期可能主要来源于岩浆,在成矿过程中有部分碳酸盐岩地层碳的加入。铜山岭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赋矿地层对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作用不显著,仅提供了少量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6.
大西洋洋中脊TAG热液区硫化物铅和硫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位于大西洋洋中脊26.08°N的 TAG 热液区是目前己知的赋存在无沉积物覆盖的洋中脊区的一个最大的海底热液硫化物矿床。新测得来自 ODP-158航次钻孔的9件热液硫化物的铅、硫同位素组成;2件铁锰氧化物和1件底盘玄武岩的铅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矿石硫化物的铅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 为18.2343~18.3181,~(207)pb/~(204)Ph 为15.4717~15.5061,~(208)Pb/~(204)Pb 为37.7371~37.8417;它们位于该区底盘玄武岩(~(206)Pb/~(204)Pb=18.1454,~(207)Pb/~(204)Pb=15.4572,~(208)Pb/~(204)Pb=37.6534)和近洋底铁锰氧化物(~(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 分别为18.6907~18.9264,15.5615~15.6279,38.1164~38.3687)的铅同位素组成之间。三者呈线性相关关系,说明硫化物中铅来源于地幔(玄武岩)与海水(铁锰氧化物)的两端元混合。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δ~(34)S 为6.2‰~9.5‰,它明显高于地幔玄武岩的硫同位素组成(δ~(34)S=±0‰),也高于东太平洋海隆 EPR21°N(δ~(34)S=0.9‰~4.0‰)和大西洋洋中脊 MAR23°N(δ~(34)S=1.2‰~2.8‰)等热液活动区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这一特征反映了 TAG 热液体系中硫来源于地幔玄武岩硫与海水硫酸盐无机还原作用产生的硫的两端元混合。此,铅硫同位素研究为现代大洋底热液硫化物矿床形成过程中矿质来源及流体混合作用提供了十分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拜仁达坝和维拉斯托是近年来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发现的2个大型银多金属矿床,文章对其开展了硫和铅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拜仁达坝矿床矿石中硫化物的δ34S值为-4.0‰~+1.6‰,维拉斯托矿床矿石中硫化物的δ34S值为-0.8‰~+2.0‰,与岩浆热液型矿床的硫同位素值接近,表明这2个矿床中的硫主要来自岩浆。拜仁达坝矿区43件金属硫化物的206Pb/204Pb值为18.333~18.515,207Pb/204Pb值为15.532~15.656,208Pb/204Pb值为38.057~38.610;维拉斯托矿区20件金属硫化物的206Pb/204Pb值为18.304~18.377,207Pb/204Pb值为15.520~15.610,208Pb/204Pb值为38.112~38.435。拜仁达坝东矿区矿石中的铅同位素组成与维拉斯托矿区相似,变化范围小,相对贫放射性铅同位素,并且均为混合铅。矿石中的铅可能来自围岩地层及深源岩浆。  相似文献   

8.
宝山铅锌矿床是湘南地区代表性矿床之一。宝山铅锌矿床的成矿作用与156~158 Ma的宝山花岗闪长斑岩密切相关。花岗闪长斑岩主要由古老地壳部分熔融而成。为确定成矿物质来源,文章系统研究了宝山铅锌矿床的硫、铅、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矿床中硫化物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的δ34S值呈狭窄的塔式分布,变化在-2.17‰~6.46‰之间,平均值为3.13‰。δ34S值总体表现为δ34S黄铁矿δ34S闪锌矿δ34S方铅矿,表明硫同位素分馏基本达到了平衡。矿石、花岗闪长斑岩和赋矿地层硫同位素对比研究表明,矿石中的硫主要由岩浆分异演化而来,岩浆中的硫主要来自古老地壳。矿石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8.188~18.844、15.661~15.843和38.562~39.912,赋矿地层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8.268~19.166、15.620~5.721和38.364~39.952。矿石铅同位素组成比地层中的更富放射性成因铅,矿石中部分铅来自宝山花岗闪长质岩浆,在成矿流体运移过程中有部分地层铅参与了成矿,岩浆中的铅主要来自古老地壳。热液方解石的碳、氧同位素组成介于岩浆和赋矿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之间,主要是由于岩浆流体和碳酸盐岩不同比例的水岩反应所致,测水组有机碳的加入造成了部分热液方解石δ13CPDB值偏低。  相似文献   

9.
李毅  徐文忻  刘悟辉  李蘅  戴塔根 《地球学报》2005,26(Z1):168-170
对滇、黔、桂微细浸染型金矿硫化物进行硫、铅同位素测定,获得马雄、浪全、金牙、高龙、堂上等矿床206Pb/204Pb比值为17.636~19.530;207Pb/204Pb比值为15.451~16.092;208Pb/204Pb比值为37.871~40.854。用等时线斜率与铅同位素曲线关系剖析,矿床形成年代晚于矿床赋存层位,铅来源较为复杂。金牙矿床硫化物的δ34S值为15.3‰~15.6‰;板其矿床硫化物的δ34S值为-1.5‰~14.7‰;柴木函矿床硫化物的δ34S值为0.2‰~18.0‰;戈塘矿床硫化物的δ34S值为-29.2‰~5.0‰;丫他矿床硫化物的δ34S值为5.5‰~8.0‰,获得矿床有单一岩浆来源,单一海水(地层)来源和混合来源3种类型矿床。  相似文献   

10.
牛旭宁  郑有业  徐净  吴松 《矿床地质》2019,38(1):144-157
加多捕勒铁铜矿床位于念青唐古拉成矿带西段。综合研究围岩、岩体与矿石的硫、铅同位素组成,发现其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2.1‰~6.2‰,δ~(34)S_(ΣS)值为2.16‰,总体具有岩浆硫的特征。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与石英闪长岩、板岩中硫化物的δ~(34)S值相近,表明矿石的硫源可能部分由板岩与石英闪长岩提供。矿石铅同位素组成比较均一,~(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8.27~18.842、15.653~15.899和38.793~39.703,与冈底斯成矿带北亚带矿床矿石硫化物的铅同位素组成相近,具有上地壳铅源的特征。矿石铅同位素组成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大理岩的铅同位素组成一致,显示铅可能主要来源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大理岩。综合分析表明,加多捕勒铁铜矿床硫、铅同位素的研究显示其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部分来源于中二叠统下拉组岩石,少量由石英闪长岩提供,它们为深入研究该矿床的成矿模式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1.
湘西地区铅锌矿成矿物质来源——来自S、Pb同位素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湘西地区铅锌矿床位于湘西-鄂西成矿带西南段,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控矿条件,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的铅锌矿基地。S和Pb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湘西地区矿床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6.30‰~34.66‰,平均值为19.64‰,明显富重硫,具有双塔式分布特征,矿石硫主要来源于容矿地层中的海相硫酸盐类和海水。8个矿床矿石矿物的~(206)Pb/~(204)Pb值范围为17.689~18.295,~(207)Pb/~(204)Pb值变化于15.535~18.848之间,~(208)Pb/~(204)Pb值介于37.294~38.630之间。区内铅锌矿床Pb同位素成分具有造山带和上地壳Pb同位素特征,成矿物质来源于造山带和上地壳的混合作用,铅成因类型为上地壳和地幔因岩浆作用而混合的俯冲铅。提出了湘西地区铅锌矿成矿作用的两阶段演化模式,认为区内铅锌成矿作用经历了成矿流体形成和成矿流体迁移富集2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2.
湖南花垣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地台东南缘,是湘西—黔东地区最典型的超大型铅锌矿床,已探明铅锌储量超过500×10~4t,其预测资源量逾1800×104t。报道了该矿床主要矿石硫化物的S、)Pb同位素研究成果,结合前人的Sr同位素数据,分析了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并探讨了成矿机制。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范围较小,为24.5‰~34.7‰,平均值为30.2‰,硫来源于各时代碳酸盐地层中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有机质在还原反应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硫化物的~(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值分别为18.139~18.678、15.691~15.832、38.300~39.255,变化范围较小,具有上地壳来源的特点,赋矿地层下部具有高)Pb-Zn含量的地层为成矿提供了大量的金属物质;闪锌矿的~(87)Sr/~(86)Sr值变化范围为0.70915~0.70996,高于赋矿地层清虚洞组灰岩的Sr同位素比值(0.70885~0.70909),表明成矿流体可能流经围岩及基底地层,从而引起Sr同位素比值因混染作用而升高;矿石矿物的沉淀机制为2种流体的混合,即含金属物质的成矿溶液与富含有机质、硫酸盐的热水溶液在合适的部位汇合,并发生反应。  相似文献   

13.
湘东北地区有色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综合研究相对缺乏。以桃林铅锌矿、栗山铅锌矿、井冲钴铜多金属矿为研究对象,分析矿床主成矿期矿石硫化物单矿物的硫、铅同位素地质特征,结合七宝山铜多金属矿等研究现状,综合研究湘东北地区有色金属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规律。硫同位素特征表明,4个矿床的成矿物质整体为深部岩浆硫源,其中,七宝山矿床为较典型的岩浆硫源,桃林、栗山、井冲等矿床混入了少量地层硫源,且桃林矿床比栗山、井冲矿床混入地层硫源的比例更高。铅同位素特征表明,4个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以上地壳为主,但混入了少部分幔源物质,且七宝山、井冲的幔源物质混入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14.
白音查干矿床是大兴安岭南段新发现的一处大型Sn多金属矿床。为查明该矿床Sn成矿作用与Ag-Pb-Zn成矿作用的关系,本文开展了矿床地质、萤石和石英斑岩Sr-Nd同位素、硫化物S-Pb同位素和原位S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SrNd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所有萤石样品均具有相近的(~(87)Sr/~(86) Sr)_i、(~(143)Nd/~(144)Nd)_i和ε_(Nd)(t)值范围,而且与石英斑岩的Sr-Nd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说明矿床各成矿阶段的萤石具有相同的成因,与石英斑岩岩浆作用关系密切。单矿物和原位S同位素数据显示,Ⅰ区Ag-Pb-Zn矿石中的硫化物δ~(34)S值范围(-13.9‰~-4.8‰)与Ⅲ Sn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范围(-12.5‰~-5.3‰)基本一致;而且,Ⅰ区闪锌矿原位δ~(34)S值变化范围较小且较为均一(-12.4‰~-7.3‰,平均为-9.2‰),与石英斑岩"Zn-F-B集合体"中闪锌矿原位δ~(34)S值变化范围(-10.6‰~-9.0‰,平均为-9.7‰)基本一致,说明S可能主要来源于石英斑岩岩浆。Pb同位素特征显示,Ⅰ区Ag-Pb-Zn矿石中的硫化物Pb同位素组成(~(206) Pb/~(204) Pb=18.177~18.200、~(207)Pb/~(204)Pb=15.519~15.531、~(208) Pb/~(204)Pb=37.985~38.053)与石英斑岩Pb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18.206~18.235、~(207)Pb/~(204)Pb=15.529~15.530、~(208)Pb/~(204)Pb=38.025~38.036)基本一致,说明Ag-Pb-Zn成矿作用的Pb可能主要来源于石英斑岩岩浆。结合矿床地质特征、Sr-Nd、S、Pb同位素数据可知,白音查干矿床Sn成矿作用与Ag-Pb-Zn成矿作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矿床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石英斑岩岩浆。  相似文献   

15.
对浦城-三都澳和崇安-石城成矿带铅金锡多金属矿床及相关岩体的铅同位素特征作了系统研究和对比。结果表明,两成矿带不同成矿期以及同一成矿期间同区段间的铅同位素组成存在很大差异。并就此探讨了在成矿作用和岩浆作用动力学机制等地质问题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姚安干沟金矿是三江铜金多金属成矿带上的一个重要矿床,处于金沙江-哀牢山-红河富碱斑岩带中段,大地构造隶属于扬子板块西缘内部。通过对干沟金矿深部煌斑岩开展锆石LA-ICP-MS U-Pb定年及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煌斑岩成岩时代为(31.12±0.88)Ma,样品锆石176Hf/177Hf值为0.282 217~0.282 476,对应的εHf(t)值范围变化在-7.70到-18.94之间。通过与区域同期岩体同位素综合对比分析,认为姚安干沟金矿床深部煌斑岩起源于交代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与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混合岩浆,干沟煌斑岩以及区域上北衙、马厂箐等晚期煌斑岩均是对印度-欧亚大陆后碰撞时期岩石圈地幔发生拆沉的响应,产在应力场环境由压扭挤压向张扭伸展逐渐过渡的动力学背景下,为杂岩体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甘肃南金山金矿床的~(40)Ar-~(39)Ar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金山金矿是我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金矿床之一 ,矿床产于下石炭统白山组浅变质海相火山碎屑岩中。本文通过对金矿床中的蚀变绢云母进行了40 Ar 3 9Ar同位素年龄测定 ,获得了两组数据 ,分别为 2 5 0 .6±2 .8Ma和 2 32 .7± 4.1Ma ,说明南金山金矿的形成经历了两期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8.
滇东南长安金矿位于哀牢山造山带的南段, 矿区内主要出露的岩浆岩为正长斑岩, 常与金矿体伴生, 其形成时代及岩浆演化对长安金矿研究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选取正长斑岩样品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和Hf同位素研究。研究表明, 正长斑岩SiO2含量为68.00%~70.43%, 全碱含量(K2O+Na2O)8.15%~8.76%, 属于亚碱性系列强过铝质岩石, 具S型花岗岩特征, ΣREE为71.52×10–6~76.43×10–6, 含量较低, 轻重稀土分异程度较大, 稀土配分曲线具右倾特征, 具δEu弱负异常(0.81~0.86)和δCe弱正异常(1.15~1.33), 微量元素蛛网图具右倾特征, Rb、Ba、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 具Nb、Ta负异常特征。岩体锆石发育震荡环带, Th/U比值较高, 锆石206Pb/238U分析点呈点群分布, 加权平均值为(34.7±0.3) Ma, 表明岩体形成于始新世晚期。锆石εHf(t)为–2.65~2.02, Hf单阶段模式年龄(TDM)为629.95~821.54 Ma, 二阶段模式年龄(TDMC)为1 378.52~1 801.25 Ma, 表明岩体主要由古老地壳成分部分重融形成, 混杂有少量幔源物质。岩石具埃达克岩特征, 形成于后碰撞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东乌旗地区新近发现的葛根敖包铅锌矿,成矿与赋矿岩体石英闪长岩关系密切,对石英闪长岩进行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锆石Hf同位素分析,并对石英闪长岩进行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石英闪长岩2个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99±1Ma和301±1Ma,均为晚石炭世。岩石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分析显示,石英闪长岩具有典型的富硅、富碱特征,Na_2O/K_2O值为1.14~1.93,平均1.39,明显富钠高钾,属高钾钙碱性系列;铝饱和指数A/CNK值为0.79~0.95,为准铝质或铝不饱和花岗岩类;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显著,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现为明显的右倾,显示岩浆源区可能有石榴子石残留;并有微弱负Eu异常,δEu=0.80~0.91,δCe=0.89~0.96,均靠近1,指示源区无斜长石残留;同时具低Sr、高Yb特征;并指示高场强元素U、La、Nd、Zr相对富集,而Th、Nb、Sr、P、Ti相对亏损,且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相对富集,Nb/Ta值低,指示岩浆源区可能为幔源为主。锆石Hf同位素分析显示,εHf(t)值全部为正值,+10.8~+13.6(全部大于10,较高),TDM2介于440~629Ma之间,相对集中,明显大于其锆石U-Pb年龄,其年轻的TDM2年龄和较高的εHf(t)值表明,岩浆中有相当大的幔源物质的贡献。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葛根敖包石英闪长岩岩浆源区可能为亏损地幔物质部分熔融并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少量壳源物质的混染,为活动陆缘弧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迪彦钦阿木钼矿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超大型斑岩钼矿床,位于大兴安岭中段二连浩特-东乌旗多金属成矿带。本文主要对迪彦钦阿木钼矿床的流体包裹体及硫同位素进行了系统研究。迪彦钦阿木钼矿发育有四个成矿阶段:石英-钾长石阶段、石英-辉钼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及石英-萤石-碳酸盐阶段。矿床不同阶段的流体包裹体中,富气相(V类)、富液相(L类)和含子晶(S类)包裹体大量共存。显微测温结果显示,第一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492~ 600℃,盐度分为两部分:5. 36%NaCleqv(L类)和32. 39%~64. 90%NaCleqv(S类);第二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92~510℃,盐度为4. 49%~19. 92%NaCleqv(L类)和28. 43%~70. 21%NaCleqv (S类);第三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06~388℃,盐度为2. 24%~22. 71%NaCleqv(L类)和28. 62%~54. 64%NaCleqv(S类);第四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最低,均一温度为133~288℃,盐度为0. 88%~7. 86%NaCleqv。流体具有从高温、高盐度向低温低盐度演化趋势。前三个成矿阶段L类、V类和S类包裹体大量共存,端元包裹体均一温度相近,盐度相差很大,表明发生了强烈的流体沸腾作用。多期次的流体沸腾作用是迪彦钦阿木矿床的主要成矿机制。硫同位素研究显示,δ~(34)S值的变化范围是1. 78‰~10. 41‰,暗示着迪彦钦阿木钼矿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岩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