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淀南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通过地震剖面、电测曲线、岩石类型组合等层序地层界面划分标志,将淀南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17个体系域。除层序Ⅰ缺少低位域外,层序Ⅱ至层序Ⅵ均由低位域、湖侵域和高位域三个体系域构成。在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断层坡折与沉积坡折两种层序地层模式,研究了与岩性油藏分布的关系,认为坡折带附近是岩性圈闭成藏极为有利的部位,坡折带下倾方向是低位扇、地层超覆等油藏发育的有利部位,坡折带上倾方向是地层不整合、滩坝透镜体等油藏发育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2.
运用层序地层学指导油气藏勘探,是目前油气勘探的热门课题和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采用井—震对比综合分析,波阻抗反演来验证的方法,在贝尔凹陷贝西斜坡南屯组中共识别出2个主要由扇三角洲—湖泊体系组成的三级层序:层序Ⅰ相当于南一段,层序Ⅱ相当于南二段。每个层序发育完整,分别由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针对研究区目的层段所划分层序发育的特点,在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和对比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层序格架内的沉积特征和层序地层模式进行了总结,并建立了相应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3.
应用经典层序地层学方法,通过不整合面、钻测井等标志将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南部区块Napo组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以地层叠置样式、岩性、岩相的变化细分出陆架边缘、海侵和高位体系域。陆架边缘体系域以潮汐水道沉积为特征;海侵体系域以广泛分布的陆棚相泥岩沉积为特征;高位体系域发育加积式陆棚相灰岩沉积。最后识别出潮汐水道砂体、水下浅滩和M1岩性尖灭带3种有利的岩性地层圈闭,综合预测Oriente盆地南部区块Napo组的潮汐水道砂体发育区是最有利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对钻井、录井、测井、地震和各种测试资料的综合分析基础上,对沙三段层序地层格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共识别出4个层序界面,3个三级层序,并在各三级层序内识别出低位体系域、湖扩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认为深凹及控凹断裂边缘3个体系域发育完整,而板桥及歧北次凹斜坡带仅发育退积型湖扩体系域和进积型高位体系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歧深地区层序地层发育模式——陆相单斜断坡带型(西断东缓超)地层格架,为研究区有利储集体的预测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A盆地深水区L组海相地层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中国南海A盆地深水区缺少钻井资料的现状,运用浅水区钻井资料和深水区地震资料井震结合验证对比的方法,对古近系L组滨、浅海相沉积层序地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解决深水区地层地震资料品质差,无井资料、断层复杂、高温高压造成地层破碎层序界面不显,追踪对比困难等难题,还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精细三维等时层序地层格架.研究中综合测井及地震资料,识别出SBO,SB1,SB2.SB3和SB4等5个层序界面,将L组自下而上划分为SⅠ,SⅡ,SⅢ和SⅣ等4个三级层序.L组地层共发育7种沉积砂体类型,在各层序高位体系域发育的三角洲、扇三角洲和低位体系域发育的下切谷、斜坡扇、盆底扇和滑塌浊积扇及海侵体系域发育的滩坝等成为有利的砂体发育区域,海侵体系域广泛分布的泥岩则是有利的烃源岩.各种类型的砂体沉积和烃源岩以及盖层可以在空间上形成半地堑和地堑两种成藏模式,发育众多的隐蔽岩性地层油气藏.  相似文献   

6.
潘春孚  纪友亮 《沉积学报》2010,28(3):489-496
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等地区深层勘探相继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但由于古龙—常家围子断陷深层地质认识程度较低,该区还处于深层勘探初期阶段。古龙—常家围子断陷区沙河子组充填了一套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是该区重要的储层和生油层。综合利用测井、钻井、地震等资料,将层序地层学原理应用于陆相断陷湖盆沉积,识别出沙河子组三级层序顶底界面,将其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并在层序内部识别出高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低水位体系域,建立了该区高精度的等时层序地层格架。根据沙河子组地质结构和地层发育的构造背景,建立了沙河子组层序地层模式:双向多断阶层序模式、双箕状不对称层序模式。  相似文献   

7.
陇东地区延长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应用测井曲线、岩心、野外露头剖面等资料,分析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相,在延长组识别出4个三级层序界面,将延长组分为4个三级层序10个体系域,识别出4种主要的沉积体系: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及湖泊沉积体系。分析了各体系域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特征,探讨了体系域沉积模式及层序与油气的关系。指出低位体系域中发育的三角洲平原河道及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最主要的储层,水进及高位体系域中发育的浊积岩砂体分布面积大,是潜在的储层、水进和高位体系域中发育的湖相泥、页岩是良好的生油层和盖层,使得陇东地区存在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处于有利的含油气系统之中,具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8.
岩性地层油气藏是我国陆上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之一,本文针对我国西部前陆盆地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的中深层陆相砾岩油藏,选取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八区中-下二叠统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岩心观察、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在开展层序地层学和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解剖典型的扇三角洲砾岩油藏,分析层序地层格架内砾岩油藏的分布特征,揭示出研究区具有一扇多藏的油藏分布规律。勘探开发实践表明,研究区砾岩油藏主要发育于水进体系域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集体中,其次为高水位体系域中,以物性遮挡岩性油藏、物性封闭岩性油藏以及断裂-岩性复合油藏为特征。  相似文献   

9.
莱州湾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中段发育典型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本文基于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对莱州湾凹陷三维地震、主要钻井及取心、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对莱州湾凹陷沙三中段层序地层特征及层序格架内沉积体系展布进行精细研究。将沙三中段整体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并根据初次湖泛面、最大湖泛面及高水位体系域域内三角洲期次包络面的界定将沙三中段进一步划分为低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3个体系域及6个四级层序。在层序格架内分析了研究区沙三中段沉积体系的展布特征及演化规律。沙三中段低水位体系域西部斜坡带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北部陡坡带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湖侵体系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高水位体系域发育4期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高水位体系域Ⅰ、Ⅱ期发育坡移浊积扇沉积。根据层序发育和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认为沙三中段低水位体系域扇三角洲、湖侵体系域辫状河三角洲、高水位体系域坡I和II期的坡移扇沉积成藏条件最为有利,是下一步寻找岩性油气藏的优先目标。  相似文献   

10.
庄博  刘玉琴  张建中 《新疆地质》2005,23(2):164-168
陈家庄凸起北坡发育了多种类型的储集体.根据岩心、钻井和测井资料,以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从分析、识别层序的主要界面,如层序界面、初始湖泛面、最大湖泛面等入手,对陈家庄凸起北坡古近系层序、准层序和体系域进行了划分.通过钻井层序分析与地震层序解释,在层序地层分析的基础上,对沉积体系进行了研究.指出本区发育的低位域水下扇、低位域复合扇、湖扩展体系域滨岸沉积和高位域三角洲沉积等,是进行岩性油藏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1.
12.
黔北牛蹄塘组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环境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袁宏  肖加飞  何熙琦  白平 《贵州地质》2007,24(1):55-59,63
贵州北部早寒武世的黑色岩系-牛蹄塘组。主要为黑色页岩,含浮游生物,其中产钼、钒等矿床。其具有独特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K、Ti元素在黑色页岩中的含量高于底部硅质岩,而P元素的含量却相反,硅质岩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上覆的黑色页岩;岩孔和菜园两地的共同特点是V、Ba、U的含量明显偏高,富集系数在3以上,显著的差别是Ta元素,其在岩孔是亏损的,而在菜园却明显富集;西部岩孔的稀土总量高于东部菜园,稀土配分曲线形态近于水平或略向左倾,具弱的负Eu异常或不显异常。硅质岩较页岩的负Ce异常程度高。地层特征、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特征元素和比值,所反映的是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形成于缺氧的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13.
华南留茶坡组与灯影组的地层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硅质岩为特征的留茶坡组广泛地分布于湘、黔、渝等华南地区。在留茶坡组中普遍夹有厚度不一的白云岩层或泥质粉砂岩和其上0~10 cm厚的紫红色黏土岩。在湘西桃源,以宏体藻类为主的"武陵山生物群"产自于此白云岩层之下的硅质岩所夹黑色页岩中。该宏体生物群在化石的形态类型、组合面貌以及埋藏和保存特征等方面与产自于陡山沱组顶部的鄂西"庙河生物群"和黔东北"瓮会生物群"较为相似。但与后两个生物群相比较,"武陵山生物群"中藻体分枝的宏体藻类贫乏,且宏体生物的结构构造相对简单、演化水平相对较低,时代应为伊迪卡拉(震旦)纪陡山沱期晚期。而留茶坡组中所夹的白云岩层或泥质粉砂岩可能系灯影峡期的海平面下降、地壳上升在相对深水相地区的反映。湘黔一带留茶坡组的时代应为伊迪卡拉(震旦)纪至早寒武世早期。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山东肥城煤田本溪组和太原组牙形刺动物群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牙形刺化石6属14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牙形刺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变化规律自上而下建立了两个牙形刺组合:Ⅱ.Streptognathodus barskovi组合和Ⅰ.Streptognathodus parvus-Idiognothodus magnificus组合。通过与邻区及华北部分地区对比,本区本溪组和太原组中牙形刺动物群的地质时代应分别为晚石炭世晚期(组合Ⅰ)和早二叠世早期(组合Ⅱ),本区C—P界线应在四灰之底。  相似文献   

15.
通过1:25万邦多区幅地质调查,发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则弄群中存在2个喷发-沉积不整合界面,将则弄群自然分成3个部分,对应3个火山喷发-沉积旋回。新创建扎列拿组、郎穷组和荣纳组。描述了3个组的定义及层型、次层型的岩性、岩相、古生物、同位素年代特征及其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6.
通过1∶25万邦多区幅地质调查,发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则弄群中存在2个喷发-沉积不整合界面,将则弄群自然分成3个部分,对应3个火山喷发-沉积旋回。新创建扎列拿组、郎穷组和荣纳组。描述了3个组的定义及层型、次层型的岩性、岩相、古生物、同位素年代特征及其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7.
李斌  陈井胜  刘淼  杨帆  吴振  杜继宇 《地质论评》2019,65(Z1):63-64
正髫髻山组在辽西—冀北地区广泛分布,在辽西地区,主要分布在金岭寺—羊山盆地、北票盆地、凌源地区等。在辽西—冀北地区,髫髻山组与之上的土城子组常同时出露,两者的接触关系是平行不整合;底部整合压盖于海房沟组复成分砾岩之上。髫髻山组火山岩测年数据较多,但是测年数据差异较大,导致对髫髻山组的形成时代、背景等方面的认识不同。因此,本文对辽西朝阳地区的髫髻山组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测试及地球化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我国华南地区二叠系栖霞组沉积了多套富有机碳的暗色岩系,是华南地区油气勘探的潜在烃源岩。其形成主要与水体的氧化还原以及古特提斯海洋洋流系统有关。然而,栖霞期水体的缺氧-贫氧的成因模式还需要更多的地质证据。本文选择湖北省恩施剖面栖霞组下部臭灰岩段钙质页岩及碳酸盐岩夹层为研究对象,开展稀土元素REE、微量元素Th/U比值以及碳酸盐矿物晶格内微量硫酸盐硫同位素组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栖霞组下部臭灰岩段的下部沉积水体主要为缺氧至贫氧条件,而臭灰岩段上部主要为贫氧至氧化条件。这些缺氧至贫氧沉积主要是由洋流的上涌造成。洋流的上涌将深水环境中缺氧、贫氧的底部水体涌至陆棚斜坡地带,造成斜坡浅水地带形成一个近似倒三角的缺氧-贫氧水体带,从而沉积了栖霞组暗色薄层石灰岩或钙质页岩。  相似文献   

19.
扬子区奥陶纪宝塔组的划分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李四光(1924)在长江三峡建立的宝塔石灰岩是一个符合《国际地层指南》原则的组级岩石地层单位,其原始定义应予恢复。那些后来从中肢解出来的牯牛潭组、庙坡组、宝塔组(狭义)、临湘组则应降为次一级的岩石地层单位——段。因为段名与组名不能重复使用,而宝塔一名已被组名所占用,故提出普溪河段代替宝塔段。普溪河段与过去使用的狭义宝塔组定义相同,它的层型剖面在湖北省宜昌县分乡镇北普溪河桥南端  相似文献   

20.
黑山头组在新疆东准噶尔、西准噶尔两个地层分区均有产出,分布最为广泛,可作为两个地层分区对比的标志性地层单位。最初确立该组为一套海相正常陆源碎屑岩,但因最初建组剖面上的黑山头组更名为那林卡拉组,加之补立黑山头组层型剖面中火山地层的并入,特别是对并入火山地层的划分归属分歧和时代争议,使得黑山头组的划分与时代认识出现严重分歧,导致其上覆和下伏多个组级地层单位的使用混乱,引发了这些地层的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困难。野外调查确认,原黑山头组的海相正常陆源碎屑岩与并入上部的火山地层岩性差异显著,二分性界面清楚,区域延伸性和可对比性标志清晰,且两者之间发育明显的喷发不整合界面,故建议对其解体和重新厘定。新厘定的黑山头组只保留(原下部)陆源碎屑岩层位,其上的火山地层确信为早石炭世(非前人所述的中泥盆世),故新建早石炭世阿克塔木组。这一新方案为准噶尔地层区石炭系地层的正确划分和区域地层合理对比等提供了重要佐证,提升了黑山头组在两个地层分区的对比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