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著名地质学家孙云铸,号铁仙、江苏高邮县人.1918年由北洋大学矿产科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20年毕业,留校任助教,并从事古生物地层学的研究.以后留学德国,1927年在哈勒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31年兼清华大学教授,1936、1937年任中山大学客座教授.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46年复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兼系主任。解放后,1950年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1952年任地质部教育司司长,1956年任该部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1960年起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孙先生是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历任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2.
张文佑     
著名地质学家张文佑,河北唐山市人.193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历任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助理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45年赴美、英等国考察研究,1947年回国,兼任中央大学地质系教授.1950年,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并兼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5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成立,历任该所研究员  相似文献   

3.
正王鸿祯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先生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教  相似文献   

4.
晓生 《地质学刊》2008,32(4):344-344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如皋人。1942年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毕业,1943年-1945年在西南联大读研究生,后赴美留学,毕业于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1950年回国,历任中国矿业学院煤田地质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国家重点学科煤田地质勘探学术带头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煤炭部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发明奖委员会评审委员,中国煤炭学会泥炭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  相似文献   

5.
张咸恭教授(1919年生)是我国著名的工程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第33届中国地质学会理事,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工程地质课指委顾问,中国科学自然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研究开发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是我国工程地质学主要奠基人之一。张咸恭教授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兰州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历任工程地质教研室  相似文献   

6.
2013年7月26日,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水土环境研究所所长王寒梅教授、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总工程师办公室副主任兼《上海国土资源》编辑部主任龚士良教授专程赴武汉,拜访了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德仁教授,并代表《上海国土资源》期刊作了专题访谈。  相似文献   

7.
正马杏垣,男,汉族,1919年5月25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2001年1月22日去世.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并留校任教,1948年在英国获得地质学博士学位,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历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区域地质教研室主任、副院长,1978年调离地质学院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兼地质研究所所长.马杏垣是国内外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地震地质学家和教育家,曾先后担任过中国  相似文献   

8.
《高校地质学报》2007,13(3):I0001-I0001
董申保,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著名岩石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董先生祖籍江苏省常州市,1917年9月17日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早年就读于上海东吴第二中学和浦东中学,1936年夏考入北京大学理学院地质学系,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学习。1940年夏毕业后,任国家资源委员会西南矿产勘测处技术员。[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王炳章     
我国著名矿物学家,地质教育家王炳章教授,宇斐轩,河北深县人。曾在天津北洋大学矿治科学习,后转入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24年毕业后,曾在北京地质调查所工作,旋又执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历任教员、讲师。1939年任迁至云南澂江的中山大学地质学系教授,并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技正,翌年至昆明,任云南大学矿治系教授;  相似文献   

10.
北京大学教授王烈(霖之)先生于1887年11月10日生于浙江萧山县,1897年十岁,就读于杭州,1906年以成绩优异选送北京京师大学堂,读格物科,1911年考取浙江省公费留学生,在德国专习矿物地质科学,1913节第一次欧洲大战爆发,提前归国,任北京高等师范博物系教授。次年并兼农高地质研究班教职,也兼地质调查所工作。1918年北京大学地  相似文献   

11.
杨起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煤田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中国煤炭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委员兼支社副主委(从1983年始),中国地质大学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委员。杨起教授1939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地质系,194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2年院系调整到北京地质学院任教至今,先后分别担任过煤田地质教研室和研究室主任及勘探系副主任。  相似文献   

12.
杨成田     
杨成田,山东潍县人.中国水文地质学家.1953年毕业于东北地质学院后,即在北京地质学院攻读副博士学位.毕业后任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实验室、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吉林省水利学会副理事长兼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吉林地质学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吉林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总工程师、陕西省工程勘察协会顾问、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课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地质学会副理事长、西安地质学院水工系主任、教授、顾问等职.  相似文献   

13.
邓军 《岩石学报》2019,(5):I0001-I0002
<正>翟裕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翟裕生院士1930年2月生于河北省文安县,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57年长春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从大学期间学习地质专业起,已经从事地质事业七十载。  相似文献   

14.
应地学部委员、中科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南工业大学学术顾问陈国达教授的邀请,苏联科学院前任副院长、著名大地构造学家杨申院士及其夫人于1990年6月26日到达长沙,对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术访问。访问期间,年逾古稀的杨申教授作了题为“地球历史中地质作用过程的演化”的学术报告,长沙有关科研院所的地质同  相似文献   

15.
王竹泉     
著名地质学家王竹泉,字云卿,河北省交河县人.1916年毕业于工商部地质研究所,留所任技士.在所工作的十多年间,足迹遍及中国北部.1930年留学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及威斯康星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回国后,继续从事地质调查工作,抗战胜利后,为中央地质调查所简任技正,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解放后,历任燃料工业部顾问、煤矿管理总局地质室主任、煤炭工业部地质总局(1958年改为地质勘探司)总工程  相似文献   

16.
李星学(1917—),湖南郴县人。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2年重庆大学地质系毕业,任中央地质调查所练习员,技佐、技士。1949年后,曾在中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任工程师。历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古植物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南京大学地球  相似文献   

17.
詹庚申 《地质学刊》2007,31(2):123-123
著名水文地质学家。1931年11月2日生,无锡玉祁人。1952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57年长春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现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18.
顾国华 《地质学刊》2006,30(3):207-207
刘东生(1917-),辽宁沈阳人,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专业,1946年进入地质调查所。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环境地质学家、高山和极地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2002年获美国颁发的“泰勒”环境成果奖,2003年获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19.
(1913~2007)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地质学家、沉积学家、沉积矿床学家、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原副主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叶连俊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12月2日0时15分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逝世,享年95岁。叶连俊同志1913年7月22日出生于山东日照。1932年在山东第一高级中学毕业,同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并于1937年毕业。时值抗日战争爆发,他怀着抗日救国的赤子之心,辗转到南京,考入当时的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开始了对祖国的地质和矿产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先后…  相似文献   

20.
李悦言     
李悦言,山东省莒县人,著名地质学家。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历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士、技正,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工程师,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地勘队长,重工业部化工局及化工部地质局地质处长,地质部地矿司副总工程师,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地质矿产部科技高级咨询中心委员。他还是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