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壤地质单位的建立与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地质单位是地学工作者根据地质资料、结合成土特征提出的一种新型土壤分类方法,其实质就是在充分考虑气候、生物、地形、时间等成土因素的同时,抓住母岩-母质-土壤三者之间的成生联系,找出成土母岩岩性、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地球化学特征对土壤结构、质地、厚度、微量营养元素的制约关系,为农业区划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科学的依据.笔者据浙江省农业地质背景调查项目实践,在从地学角度对浙江省成土母质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土壤亚类建立了土壤地质单位,并提出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成都平原土壤中钾元素分布特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扼要阐述了钾元素的生物化学作用,特别是钾元素对小麦、水稻、油菜等大宗农作物的生物化学效应,详述了成都平原土壤中全钾、速效钾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质前景的关系,提出了要保持本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注意合理作用钾肥。  相似文献   

3.
影响文山三七品质的土壤地质背景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农业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初步探讨了影响云南文山地区的三七品质的土壤地质背景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土壤地质背景上种植出的三七,具有不同的品质特征。火山岩形成的土壤,种植出的三七,其总皂甙的得率高,碳酸盐形成的红壤,种植出的三七,则总皂甙得率最低,碎屑岩和碳酸岩形成的混合型土壤,种植出的三七,其总皂甙得率则居于二者之间。高钾的火山岩类土壤地质背景和高稀土的碳酸盐类土壤地质背景,是形成不同品质特征三七的根本原因,钾和稀土是形成三七不同品质特征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4.
作者围绕14届国际土壤科学大会,介绍了国际土壤分类、土壤调查制图、世界土壤和土地数字化数据库、东亚土壤地理和土壤全球变化等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我国应把土壤地理研究置于全球变化的总目标下,加强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研究,开展1∶100万土壤—土地数字化数据库的工作、建立土壤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防治土壤退化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土壤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争议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介绍了Ibanez等提出并发展的土壤多样性概念及其计量方法论,简要阐述了利用土壤多样性方法分析全球尺度的土壤空间和分布规律的尝试,进而概括了知名土壤学家和生态学家对土壤多样性及其计量方法论所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和不同观点,最后讨论了土壤多样性在土壤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金堂县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农业地质背景和地球化学背景特征是决定农作物适宜生长和农产品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区内土壤中微量元素的背景分布与优质脐橙分布区的对比研究,探讨农作物分布与化学元素分布的关系,可为农业规划及科学施肥提供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农业地质调查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阐述了现今农业地质调查研究中的农业地质环境、土壤元素有效态概念和样品采集控制方法:农业地质环境是忆地区域地质地貌背景的总合;土壤元素有效态含量包括土壤中元素活性态、部分Fe-Al共沉淀态和有机结构态含量,它们是植物天然营养元素的来源,根据农业地质环境类型的差异,划分采样单元、进行系统采集农业地质分析样品。  相似文献   

8.
成都经济区浅层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的土壤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的科学分类是土壤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土壤的系统分类以定量化、标准化和国际化为特点,但其大众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尚需加强与土壤发生分类的参比研究,并深化其在农业生产应用、土壤环境评价等方面的实践意义。自上世纪末至今,在我国东部开展了大面积、高密度的以土壤为主要介质的多目标(如农业和环境等)地球化学调查,获得了海量的地球化学数据,这无疑也为土壤分类指标化提供了全新资料。利用四川省成都经济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3061个浅层土壤样品(0~20cm)的52个元素全量和pH值分析数据,按照已知的土壤发生分类类数(8种土类)进行了样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浅层土壤的地球化学数据能较好地用来区分两类土壤,即紫色土一类的幼年土壤(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母岩、母质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受强烈人为活动水耕、旱耕熟化的土壤(外来物质的不断加入显著地改变了浅层土壤原有的地球化学性质);(2)各类土壤因母岩母质和利用方式不同,各具明显的标志性元素组合特征,如紫色土(高Ca和pH值)、黄壤(低碱和碱土金属元素和pH值)、水稻土(高有机元素、肥料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和潮土(高造岩副矿物元素)等,因此,这些元素组合是土壤分类两个要素(母质和人为作用)的重要参照系;(3)浅层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不可能完整地体现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这三个发生分类依据,因此,聚类分析结果与发生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膨胀土壤标准吸湿含水率及其试验方法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姚海林  杨洋  程平  吴万平 《岩土力学》2004,25(6):856-859
提出了土壤标准吸湿含水率的概念,说明了其物理意义,并给出了试验标准。通过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土壤标准吸湿含水率与膨胀土的蒙脱石含量、阳离子交换量、比表面积之间是线性相关的,反映了膨胀土的本质属性。土壤标准吸湿含水率不仅在膨胀土的分类中,而且在细粒材料的表面物理性质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福建九龙江下游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分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才浩 《中国地质》2004,31(3):332-336
本文以福建省九龙江下游的长泰、漳州、龙海三市县为实例,利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资料,探讨了土壤地球化学分类的方法,提出了分类命名方案和诊断标准,将本区土壤划分为铁铝土、硅铝土、铝硅土、硅土4个大类,其中硅铝土又分为一般硅铝土、铁质硅铝土、钾质硅铝土、硫铁质硅铝土4个亚类,调查了各类(硅土除外)的52种元素平均含量和农业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11.
湖北恩施硒中毒区土壤硒的分布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将湖北恩施地区高硒环境的土壤划分为(1)高总硒高水溶性硒,(2)低总硒高水溶性硒,(3)低总硒低水溶性硒。前两种类型可定义为高硒中毒危险区土壤,后一种类型为非中毒区正常土壤这种分类便于对高危险区的预测和制定预防措施,控制高硒区不同类型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土壤母质和出露的岩石型、产状。  相似文献   

12.
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矿物学评价方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鲁安怀 《地质通报》2005,24(8):715-720
利用环境矿物学理论和方法阐明了土壤矿物控制重金属活动状态,具体分析了重金属在矿物表面、层间域和孔道内可能的赋存位置。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矿物吸附重金属的作用受到介质pH值、介质离子强度等因素的影响。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能定量地分析稳定的硫化物结合态微量有毒有害重金属元素的数量。利用粉晶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能定量地测定土壤矿物组成和含量。新提出土壤环境质量矿物学方法评价流程。该方法是在利用生态地球化学方法所完成的元素总量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单元性与剖面性土壤矿物组成与含量测定,查明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分布,评价土壤中重金属的赋存状态及其对食物链的影响。旨在为农业地质环境评价提供新方法,切实提高农业地质环境调查质量与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3.
李宏博 《地质与资源》2010,19(4):330-337,345
在分析和研究土壤地质学和地质遗迹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土壤地质遗迹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厘定.我国土壤地质遗迹分布遵从土壤分布的一般规律,即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分布规律.在选取上兼顾科研科普、经济开发及社会生产等因素.以自然地质属性和科研价值为主要评价因子,建立了土壤地质遗迹评价体系,并以陕西洛川古土壤地质遗迹为实例进行评价,定为一级土壤地质遗迹.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四川仁寿优产粮棉区土壤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土壤地球化学调查结果,研究了仁寿地区优产棉、粮等农作物生长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区内元素分布与地质背景、地貌景观、土壤属性、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土壤中营养元素产榔棉生长最优地质背景。研究评价结果为本区农业生产合理区划、种植、土壤改良、科学施肥等提供了重要的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洪湖市中北部地区土壤硒元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洪湖市中北部地区汊河、黄家口和小港3个区域为研究区,采集1540件表层土壤样,100件深层土壤样,通过系统研究土壤样的硒含量,总结该区土壤硒元素分布特征。在无外界作用影响下,硒在偏酸性土壤中的富集程度优于在碱性土壤中的富集程度,表层土壤硒含量高于深层土壤硒含量。该区富硒土壤主要赋存在中性、中酸性土壤区中,当土壤酸碱度由酸性向碱性转化时,土壤中的硒含量表现为弱酸性≈酸性中性碱性强碱性。土壤三级划分图表明农业、水产养殖用地中一级富硒土地占41.43%,二级富硒土地占32.21%,三级土地占26.36%。  相似文献   

16.
土壤酸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环境酸化是全球变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土壤酸化是环境酸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综述了土壤酸化研究的进展,主要有土壤酸化的概念、表示方法、研究方法、土壤酸化敏感性、土壤酸化与元素淋失的关系等方面。最后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李连捷先生是著名的土壤学家。因为有地质学的背景,他的土壤发生与分类研究特别注重地学因素,其中包括成土母质的影响。1932年他在燕京大学毕业后,跟随J.Thorp开始了他的土壤学专业生涯。J.Thorp1936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即基于李连捷与他的同事们累积的土壤调查资料。李先生毕生从事土壤地理与土地资源研究,走遍中国许多地区,对揭示中国土壤的特性、发生和分布做出了突出贡献。解放前,李先生的土壤调查工作主要是建立土类和土系。解放后,他参加和领导了许多重大的服务于农业发展的土壤综合考察工作。通过土壤调查和教学活动,他为我国的土壤分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总是追求土壤分类的革新。他在晚年引入和介绍了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支持建立“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相似文献   

18.
锗(Ge)是一种生命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人体具有广泛的保健功效。富Ge土壤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价值,但目前我国对土壤Ge的研究程度相对较低。选择南京市溧水区为研究区,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的基础上,对研究区表层土壤Ge的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地质背景对土壤Ge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南京市溧水区表层土壤Ge平均含量为1.40 mg/kg,土壤Ge含量主要受控于地质背景,空间分布也与地质背景高度吻合。土壤Ge含量高值区主要为侏罗系大王山组出露区,岩性主要以粗安质、安山质火山岩为主,第四系沉积物分布区土壤Ge含量相对较低。土壤中Ge含量与pH值关系不显著,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与Cr、Co、Ni、As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Ge丰富的面积为84.18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10.84%,全区基本没有Ge缺乏的地区。研究探讨了南京市溧水区表层土壤锗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可为我国土壤锗的生态地球化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对于富锗土壤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深覆盖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 ,旨在通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为农业、环境、矿产资源评价及基础地质研究服务 ,作者重点阐述了土壤 p H值、Ca CO3含量与土壤矿质元素活化之间的制约机理 ,论述深覆盖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要实现服务于农业、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就必须加强对土壤 p H值及 Ca CO3含量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0.
Kemb.  MW 杨昌兵 《世界地质》1994,13(4):95-101
土壤中的渗流与运移随机分析通常假定土壤渗透率是一平稳均质的随机过程。尽管这样,一些野外数据表明:渗透率分布具有较大范围相关性的分形特征。本文中分析的就是这样一组数据。同时也研究了渗透系数分布的分形特征与非饱和流的统计参数的关系。假定土壤中渗流在稳定状态条件下,利用蒙特卡罗(MonteCarlo)模拟生成渗透系数分形分布。模拟的结果同非饱和渗流的谱分析法得到的理论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