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滇西“三江”造山带北段的非史密斯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城民  孙云波 《云南地质》2001,20(2):136-143
滇西“三江”造山带北段的非史密斯地层可划分为岩崩碎石层、基底岩片、叠瓦岩片、叠瓦-褶叠层及深流层。这些非史密斯地层形成于不同造山阶段或同一造山阶段的不同构造部位,混杂方式与混杂程度有明显的差别。研究不同类型的非史密斯地层与造山阶段或构造部位的关系,有助于揭示造山带形态成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2.
蔡雄飞 《地层学杂志》2006,30(2):131-135
造山带地区的层序地层往往被视为禁区,以东昆仑三叠系为例,认为造山带除核部外,远离造山带核部地区基本具备了开展层序地层研究的条件,但造山带层序地层与克拉通相比具显著的不同:1)体系域的不完整;2)凝缩段常常缺乏;3)造山带海平面变化特征自始至终呈现剧烈的跳跃式。因而控制造山带海平面变化和层序地层的并不是全球海平面变化,而是区域构造作用和物源控制。从而对造山带层序地层不能套用稳定地区的层序地层模式,而需要从自身特征出发,因地制宜,建立起不同构造环境控制下的海平面变化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研究东准噶尔造带类型及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构造格架、组合形式 ,划分出构造 -地层体类、构造 -岩层体类、构造 -混杂体类的非史密斯地层。按照所划分类型的各自特征 ,能够满足造山带 1∶ 2 5万填图精度的要求 ,对全部无序或局部无序的地 (岩 )层建立“岩群、岩组、岩段、岩层”等级体制 ;对那些总体有序、局部无序或总体无序、局部有序的地层 ,能通过各种手段恢复原始层序 ,服从史密斯地层层序律的 ,按“群、组、段、层”建立等级体制  相似文献   

4.
着重对东准噶尔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层序进行了论述和划分。对所涉及的非史密斯地层划分出杂岩类、韧变地层类、褶断地层类(包括混杂型、断片型、断褶型)等三大类非史密斯地层  相似文献   

5.
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造山带一般都经历了多期板块裂解与拼合的复杂演化过程。造山带地层体在造山带洋盆会聚、俯冲消亡和陆内造山阶段,发生过强烈的构造搬运和构造混杂。俯冲带在消减板块下潜过程中,盆地中先前在重力机制下形成的原始浊积岩和远洋沉积(基质)、同沉积滑塌岩块,与先前在热力机制下形成的蛇绿岩和火山弧,与早先裂解的陆壳碎片等最终一并带入俯冲带内遭受剪切,发生构造混杂,由这种混杂作用形成的地层体通常由经强烈构造剪切作用的基质(浊积岩和远洋沉积)和混入的多种外来岩片(块)构成,是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研究的主体。对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要针对基质和外来岩片(块)分别进行划分、对比研究。特别对基质中的外来岩片(块),要进行物态、时态,相态、位态、变形和变质历程的精细解剖与研究。通过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研究,建立造山带地层系统理论模型,恢复造山带形成和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6.
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造山带沉积地质学是造山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板块学说和活动论思想在大陆造山带研究中的应用和深化,造山带沉积地质学领域出现了政府和方法论上的重大革新和突破。本文从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学、沉积盆地分析、大地构造相分析、造山带层序地层学、造山带古海洋学、造山带动力沉积学及造山带沉积地质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等诸方面扼要介绍了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李日俊 《地质科学》1999,34(4):518-522
造山带地层的复杂性造成造山带地层研究的困难。史密斯地层和非史密斯地层并存,特别是非史密斯地层学尚不完善,因而造山带地层研究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概念和认识上的混乱:混杂岩是不是地层?属不属于地层学研究的范围?根据某些新的发现对以往建立的一些岩石地单位的“解体”和“重新命名”是否合适?有时甚至会对一个地层单位的真正涵义发生误解。本文根据国际地层指南和中国地层指南所给出的地层划分、命名的原则、方法,试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赣东北—皖南地区主体位于杨子板块与华夏(南)板坎接合部位,多期的构造成撞造山作用,使分布于其问的中元古代地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非史密斯”化,单一的、传统的史密斯地居工作方法已不能适应该区的地质填图工作。通过对造山带等理论的具体运用,结合近年来在该区的工作实践,在构造—地层法基础上提出了造山带低级变质地居区先划分构造—岩坎,再分块建立地层层序的地质填图方法:构造—岩块—地层法。  相似文献   

9.
熊家镛  张志斌 《云南地质》2000,19(2):128-133
现代地层学包括史密斯地层学与非史密斯地层学两部分。造山带内被造山作用改造过的地层属于非史密斯地层。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构造地层、构造岩层与构造岩石三个类别。构造岩层是其中主要类别 ,其单位等级体制可划分为岩群、岩组与岩段。  相似文献   

10.
根据义敦岛弧造山带区域地层特征,将该区划分为六个构造地层带。根据区域地层的沉积演化序列和受构造改造作用程序,将该区域区地层划分为史密斯地层、有限史密斯地层和非史密斯地层三种类型。据此提出了在川西造山带地区进行1:5万、1:25万区调填图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东昆仑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序列重建方法初探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克信  陈能松 《地球科学》1997,22(4):343-346
东昆仑造山带发育沉积-构造复合混杂和构造混杂的全部无序或部分无序的非史密斯地(岩)层体,对其层序重建的有效方法是对不同类型的非史密斯地层体进行时态,相态,位态,变形和变质调查,把这一主要研究途径称之为“非史密斯地层体构造造片四维裂拼复原位”。  相似文献   

12.
南天山造山带综合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造山带综合地层学研究是造山带研究的重要基础问题之一 ,由于受区域构造和区域变质影响 ,造山带原始地层层序常受到强烈破坏 ,因此在区域地层研究中须采用综合地层学的方法。通过构造地层、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等方面的综合研究 ,将南天山造山带古生代地层划分为四个地层小区 ,建立各自的地层序列和南天山造山带古生代地层的初步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13.
赣东北-皖南元古代造山带构造格架及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赣东北-皖南元古代造山带位于扬子板块南缘江南造山带东段,经历了晋宁早期俯冲和晚期碰撞两个造山阶段,自北而南可划分为九岭褶皱变形区、鄣公山构造混杂岩带、江山-绍兴对接带,其间均以区域性构造带相隔,变形强度依次增强,中元古代变质地层分属于史密斯、有限史密斯、非史密斯地层范畴,难以建立总体地层层序而区别于传统的“史密斯”地层;同时,该套地层又形成于元古代扬子、华夏两板块的张开-闭合过程中的统一大地构造背景下,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而有别于“地体构造”、“构造混杂岩”;依据地层组成结合岩石化学研究,在“构造混杂岩”基础上建立了“双列岛弧”的“沟弧盆体系”模式。  相似文献   

14.
滇西北金沙江带被动陆缘地层层序和构造演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金沙江带位于中咱地块和昌都地块之间,保存有各种构造背影的沉积物,这些地层呈断片产出,而不是连续地层,我们选择滇西北拖顶-霞若地区,对金沙江带被动陆缘地层断片进行地质填图研究,对各地层断片的时代和沉环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恢复了金沙江带被动陆缘的地层层序,根据新的层序和将被动陆缘的演化历史划分为4个阶段.:大陆拉张(晚泥盆世至晚石炭世)、复杂陆缘盆地阶段(早二叠世)、洋-陆转化阶段(晚二叠世至中三  相似文献   

15.
关于非史密斯地层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非史密斯地民支是指那些经历过不同程度变形,变质,变位,现存特征与其沉积时明显不同,甚至面目全非的无序或部分有序的地层-岩石体(区);非史密斯地层可划分为褶断地层类,韧变地层类和杂岩类,非史密斯地层的研究方向和技术路线可概括为分类,分区(带)分块(片)→形成,变位,变形和变质标志分析→区域地层的原生时空结构分析→确定构造地层带→建立岩石,年代地层系统,非史密斯地层学的出现是造山带地质深入研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浙江地垮华南造山带不同构造单元的特殊部位,有着多类型,多旋带结构演化历史,如浙西南-闽北地区主体就是武夷造山带。作为原地矿部新一轮地质填图调查工作,即在多旋回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区进行1:20万填图,以活动论和探索大陆动力学为指导思想,旨在着重表现造山带的结构,形成演化及其在寺构造的基本特点,尤其侧重于其造山过程和现今造山带蝗三维结构,在造山带开展不同目的,不同尺度的地球物理调查和填图,正确恢复或解  相似文献   

17.
陆内造山带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造山作用形式,具有明显不同于稳定陆块区和一般造山带的地层学特征。笔者以燕辽造山带为例,将陆内造山带的地层划分为前造山期地层、始造山期地层、主造山期地层和重造山期地层四种类型。并简要介绍了这四种不同构造层的特点及应采取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碰撞造山带的大地构造相及研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综合介绍国内外关于大地构造相概念和大地构造相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综述了大地构造相分析在研究造山带结构和演化,非史密斯地层以及造山带沉积地质学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藏层序地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迄今为止,西藏区内所开展的层序地层分析主要涉及到中生代的二级或三级层序。基于露头剖面的沉积相、古生物、磁性地层以及地质事件的综合研究,探讨了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层序地层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现今所取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初步建立了区内中生代层序地层年代格架;②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盆地中的层序数量、结构与层序类型具有较大的差异;③层序地层与磁性地层的结合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未来区内的层序地层研究应在3个方面展开;①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树立株罗纪-第三纪海平面变化曲线;②探索层序地层填图新方法;③多岛弧造山模式和多机制的隆升模式等大陆动力学问题也是层序地层所遇到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20.
昌宁-孟连构造带的地层层序、地层时代归属和构造背景一直是热点争议问题.在1:25万临沧幅区域地质调查和系统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区弄巴剖面进行了细致的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重新厘定了该区的地层层序,更正了其地质时代,在恢复该区的构造背景和古地理格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表明,滇西南耿马弄巴剖面是由不同时代、不同岩性的7个地层断片组成的断片型地层体,其地层序列为:上覆新近系南林组,下伏大陆斜坡相碎屑岩沉积和代表洋盆沉积环境的两套地层.在此基础上,重新对岩石地层单位进行了划分,厘定了温泉组、曼信组、平掌组和南皮河组,并恢复了该区被动大陆边缘至洋盆构造背景,进而探讨了其古地理格架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