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中国近海团水虱科种类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团水虱科(Sphaeromatidae)是甲壳动物等足目中最常见的类群之一。它们的地理分布范围很广,淡水、半咸水、潮间带及1800m的深海均有分布。通常营自由生活,在木头中钻洞、泥沙里、礁石下、海藻丛中以及海绵动物的孔隙中均可生活。 团水虱科的种类雌、雄异型,幼体时雌、雄的区别不太明显,随着个体的成长,雌、雄差异越来越大。雄性个体通常大于雌性个体,而且雄性个体体表往往比雌性个体体表具有更多的突起或刚毛。雄性个体可通过精荚以及位于第2腹肢内肢的雄性附肢来识别,雌性个体可以通过孵卵片或育卵室来识别。由于团水虱科种类雌、雄两性通常异型,加之幼体、成体的形态差别特别大,因而同一种的不同性别或发育的不同时期常被误认为是两个种,甚至两个属。 目前,世界上已报道的团水虱科共93属634种,国内过去仅有零星报道,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作者在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采集的等足类标本进行整理时,分检出团水虱科12种,分隶于8属,其中5种为中国新记录,这些标本大部分来源于全国海洋综合调查(1958~1960年)和潮间带及沿岸调查。其种类名称如下(带*者为中国海域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2.
缩头水虱科 (Cymothoidae)是甲壳动物等足目中重要的类群 ,迄今共发现 42属 3 4 7种 ,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淡水或海洋中。由于它们主要营寄生生活 ,寄生在鱼类的体表、口腔或鳃腔 ,因此 ,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缩头水虱科的种通常雌、雄异型 ,且雌性个体往往  相似文献   

3.
缩头水虱科(Cymothoidae)是甲壳动物等足目中重要的类群,迄今共发现42属347种,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淡水或海洋中。由于它们主要营寄生生活,寄生在鱼类的体表、口腔或鳃腔,因此,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缩头水虱科的种通常雌、雄异型,且雌性个体往往较雄性个体大,这与它们寄生的生活习性相适应。不同种的雄性个体在形态上很接近甚至相同,因此在鉴定过程中主要根据成熟的雌性的特征来鉴别。另外,缩头水虱科中同一种的不同个体经常有形态上的差异,鉴定难度较大,因此此科的分类状况非常混乱,同物异名及名称误用的现象常有发生。我国对此科的研究较少,仅有零星记载,缺少系统研究。本文作者对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标本馆内的6属10种标本进行了鉴定和描述,其中7种为我国首次记录。名录如下(其中带*为我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光背团水虱的食性特征,本研究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于2015年冬季和2016年夏季对广西北海廉州湾红树林中光背团水虱及其食物来源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值和δ15N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冬季和夏季光背团水虱的δ13C值大小范围为-22.85‰~-21.87‰,平均值为(-22.46±0.35)‰;δ15N值大小范围为11.02‰~12.85‰,平均值为(11.88±0.56)‰;光背团水虱的δ13C值、δ15N值变化范围较小,表明其食物来源较为简单。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冬季与夏季光背团水虱的平均δ13C值差异不显著(P>0.05),而夏季的δ15N值普遍高于冬季δ15N值,差异显著(P<0.05);不同生长阶段的光背团水虱δ13C值、δ15N值会随着体长的增长而增大,差异显著(P<0.05),表明光背团水虱在生长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了食性转变。光背团水虱的δ13C值与浮游生物的δ13C值相近,而与红树植物δ13C值差距较远,说明光背团水虱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物来源。基于R语言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SIAR)计算结果显示,冬季和夏季各粒径级别浮游生物对不同生长阶段的光背团水虱的贡献率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1.2~25 μm粒级的浮游生物对光背团水虱平均贡献率最高,其次为25~50 μm粒级,粒径大于100 μm的浮游生物对体长小于5.5 mm的光背团水虱贡献率较低,对体长大于5.5 mm的光背团水虱的贡献率随着体长增大而相应增大,说明不同生长阶段的光背团水虱食性有差异。对光背团水虱食性分析的结果可为深入研究团水虱爆发的原因及危害红树林的作用机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团水虱(Sphaeroma spp.)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持续爆发已成为天然和人工红树林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海南、广东和广西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目前国内有关红树林湿地团水虱的生物学特征研究较少,而明确团水虱的生物学特征是研发其防控技术的重要依据.本研究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总结了团水虱危害中国红树林的现状,团水虱的种类、分布和生活史,以及繁殖和聚集的季节、繁殖方式、营养物质偏好等,以期为团水虱的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支撑.  相似文献   

6.
影响东寨港红树林中光背团水虱分布的生态因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于2012年6月对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中光背团水虱(Sphraeroma retrolaevis)虫害区域的水质因子和光背团水虱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光背团水虱的水平分布与水温、盐度、pH值、COD值、OD值没有直接关系; 调查区内影响团水虱水平分布的主要水质因子是:总氮质量浓度为0.356~0.605 mg/L,总磷质量浓度为0.050~0.054 mg/L,浮游生物量为1.23~1.82 mg/L;网纹藤壶的生长与光背团水虱在垂直分布有直接关系,光背团水虱距离网纹藤壶越远,光背团水虱洞穴数量越少,其关系函数为y=6.15x2–9.17x+16.45,R2=0.9879。  相似文献   

7.
名词解释     
齐钟彦 《海洋科学》1982,6(4):10-10
海洋钻孔生物(Marine boring organism)在海洋中穿凿岩石、珊瑚礁、贝壳、红树、木船和木质建筑等物体的生物统称海洋钻孔生物。该类生物主要有:海绵动物的穿孔海绵;环节动物多毛纲的凿贝才女虫;软体动物的住石蛤、钻岩蛤、石蛏、开腹蛤、海笋和船蛆;节足动物甲壳纲的柱木水虱、团水虱和跳水虱等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80年代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主,曾对海南岛进行了数次生物调查,包括:全国海洋综合调查(1958~1960年),南海中部、东北部综合调查(1974~1985年),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1989~1993年),中德海南岛生物联合考察(1990,1992年)及中日海南岛浅海动物多样性联合考察(1997年)等,获得了大批珍贵的海洋生物标本,这些标本基本上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标本馆内。本文作者(Yu et al,2001)经对其中的甲壳动物等足类的整理,已记述了扇肢亚目浪飘水虱科和团水虱科的10个种。本文补充记述该亚目的4科13种,其中4种为中国海域新记录种。迄今为止,海南岛共发现扇肢亚目等足类23种,名录如下(其中*为本次补充种;**为中国海域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9.
采用以BSA为基础的微卫星标记技术对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雌、雄群体进行性别差异标记筛选的研究。用雌、雄各30个个体构建雌、雄基因池,利用66对微卫星引物扫描雌、雄基因池。在雌、雄基因池中扩增出差异条带的引物有8对。用两个各包括30个雌、雄个体的群体对这8对引物进行两轮个体验证。结果表明,引物f383在两个雌、雄群体中扩增出的差异条带与性别都呈极显著相关性(r分别为0.710和0.673)(P0.01),f383是与红鳍东方鲀雄性呈正相关的微卫星标记。红鳍东方鲀性别差异微卫星标记的获得,为其性别相关基因的克隆和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颚足钩虾属 Maxillipius (端足目,颚足钩虾科 Family Maxillipiidae)中,迄今仅有2种,即直尾颚足钩虾 Maxillipius rectitelson Ledoyer和共栖颚足钩虾 Maxillipius commensalis Ledoyer。直尾颚足钩虾的模式标本采自马达加斯加,仅有雌体。虽然后来Ledoyer(1986)又进行了补充描记,但因缺乏雄体标本,使该种的描述不完善。作者在海南岛潮间带采集中,获得较多该种标本,仅雄体就有27个,并发现雄、雌第1触角形态表现为雌、雄异形(sexual dimorphism)。这与Thomas (1996)所描述的Maxillipius commensalis Ledoyer雌、雄体形态差异相似,即在雄体第1触角第3柄节上具柄突(callynophore),该柄突在 Maxillipiidae 科中为 Maxillipius 属区别于 Maxillipides 属的主要特征。 本文为直尾颚足钩虾 Maxillipius rectitelson Ledoyer 的补充描述。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利用17对微卫星标记对4个许氏平雌本所生家系进行初步鉴别。结果表明,17个位点在家系#1中可以获得的雄亲等位基因数为1—2个,家系#2扩增的雄亲等位基因数为2—5个,另外2个家系中扩增的雄亲等位基因数为2—4个,未出现6个以上等位基因的情况,初步断定,家系#1为一雌一雄交尾的全同胞家系,家系#3和#4是一雌二雄交尾的半同胞家系,而家系#2为一雌三雄交尾的半同胞家系。本文结果可为今后建立以家系为基础的许氏平遗传图谱构建、生产性状的遗传力估算及选择育种体系建立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日本沼虾受精卵的核行为。结果表明 :日本沼虾在 2 1℃水箱中培养时 ,雌虾交配产卵后 0 .5 h,受精卵内仅出现 1个雌原核 ,未见雄原核 ;产卵后 1 .5 h,卵内同时出现雌原核和雄原核 ;产卵后 3 .5 h,雌原核和雄原核接近 ;产卵后 4h,雌原核和雄原核联合 ,形成合子核 ;产卵后 4.5 h,开始第一次有丝分裂 ;产卵后 7h,形成 2个核 ;产卵后 8h,形成 4个核  相似文献   

13.
池养长毛对虾体长与体重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池养长毛对虾体长在6.8-123.9mm范围内的体长与体重的关系。池养长毛对虾雌、雄群体的生长特点是雌虾快于雄虾。由雌雄混合、雌虾、雄虾群体的体重对体长的相关曲线都很接近。  相似文献   

14.
正大王具足虫,又名巨型深海大虱、巨型等足虫,是世界上体积最大的动物界节肢动物门等足目漂水虱科动物。一般认为大王具足虫大量生活在冰冷的大西洋深海里。成年大王具足虫的体长可达19~37厘米,这样巨大的体型在深海动物中是很难得的。大王具足虫有7对关节肢,  相似文献   

15.
发情的雄龙虾,一旦遇见了雌龙虾,会表现出十分温柔可亲的模样:雄龙虾紧合螯足,轻缓地用肢足拍击地面,一味地围着雌龙虾转圈,并用触须轻轻地抚触雌龙虾,然后慢慢地在雌龙虾背后爬到前方,  相似文献   

16.
于1988—1989年,对中国对虾的成熟精子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进行了超微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虾精子系单一棘突类型,主要由前端棘突、中间帽状体和后主体部构成;精子没有尾部,缺少线粒体,不主动运动。比较了来自雄虾体内和雌虾纳精囊内精子的相异之处,发现:(1)雄虾体内精子较粗短,棘突有螺旋结构,而雌虾纳精囊中的则相反;(2)雄虾体内精子核后细胞质带结构更完整,而雌虾纳精囊中精子核后细胞质带囊泡发达并常与质膜融合发生胞吐现象;(3)雄虾体内精子核膜比雌虾纳精囊精子核膜完整;(4)雌虾纳精囊精子的环状片层结构更发达。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描述了栖息在安徽省合肥市四里河附近淡水鱼苗培育池中的介甲目蚌壳虫科蚌壳虫属的一个新种—中华蚌壳虫Cyzicus sinensis Hu,1987 sp.nov.该新种是蚌壳虫属在中国的首次发现。列表比较了本新种与近似种尼泊尔蚌壳虫Cyzicus nepalensis Ueno,1967的主要形态区别特征:新种壳周缘具短毛;第1触角有感觉乳突15个(雄)及19个(雌);第2触角内、外胶有15—16节;雄性有19个体节具背棘刺,雌性则有17个体节;雄虫执握肢第4内叶内缘中部凹陷较浅,无突起;雌虫携卵肢鳃叶呈小椭圆形;雄虫尾节背缘生小齿29个,雌虫则有32个;雄虫尾爪具羽状刚毛17条,小齿38个,而雌虫则分别有9条及94个,尾爪背面中部有1个长棘。附新种与近似种的形态图20幅。模式标本保存在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水产动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8.
罗氏沼虾人工繁殖期的占区与雌雄配对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雄性罗氏沼虾对设置的人工巢穴具明显的占区本能,占区领域主要由雄虾个体大小决定。本实验中占区的最小安全领域是一个直径约为35cm的立体空间,雄性占区后绝不允许同性入内,对性腺未成熟之雌虾亦加拒绝。但能稳定接纳1尾以上性腺已完全成熟、即将蜕壳的雌虾并与其配对,最多时1尾雄虾可稳定与8~10尾这样的雌虾配对。在占区和配对过程中,虾的视觉起重要作用。人工繁殖时,捕虾作业不会对占区和雌雄配对产生不利影响。一昼夜1尾雄虾在人工巢穴中最多能与20尾雌虾交配。  相似文献   

19.
根据尖紫蛤Hiatulaacuta发育程度,将生殖腺发育过程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五个时期。尖紫蛤生殖期在福建省为9—11月,生殖盛期在10月.温度是影响性腺发育的主要因素。绝大多数个体为雌、雄异体。雌、雄同体的同一滤泡中,雌、雄生殖细胞分区域分布。较晚期的卵母细胞和成熟卵子的核仁变成双质核仁,组织化学实验结果表明,双质核仁染色深浅的两部分,是由于这两部分蛋白质含量不同的缘故。  相似文献   

20.
<正>2大王具足虫,或称为巨型深海大虱、巨型等足虫,是世界体积最大的节肢动物门等脚目漂水虱科动物,生活在冰冷的大西洋深海里。世界"最长时间绝食者",日本三重县鸟羽市水族馆饲养的大王具足虫"1号"在一次公开喂食活动中,被馆方宣告死亡,此时它已绝食5年零43天。据悉,"1号"来自墨西哥湾,2007年9月入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