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区位于扬子地台与松潘—甘孜地槽结合部,属龙门山—锦屏山造山带中段。经历了基底形成、被动陆缘发展、褶皱造山、陆内造山4个构造演化阶段。尤其是中、新生代的褶皱造山和陆内造山作用,形成了现今地质景观。按构造岩片观点,以韧性剪切带为界划分构造岩片,从而建立了“四带五片”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2.
扬子地台西缘构造格局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区位于扬子地台与松潘-甘孜地槽结合部,属龙门山-锦屏山造山带中段。经历了基底形成,被动陆缘发展,褶皱造山,陆内造山4个构造演化阶段。尤其是中,新生代的褶皱造山和陆内造山作用,形成了现今地质景观。按构造岩片观点,以韧性剪切带为界划分构造岩片,从而建立了“四带五片”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3.
基于航磁信息分析下扬子区及华南区基底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大地构造观点认为,下扬子区属于稳定的地台区,而华南区属于活动性大的造山带,二者基底性质存在差别,但通过1∶50万航磁资料统一编图,并结合对地质及其他物探资料的分析,认为二者前震旦系基底性质是相似的,应共同存在下元古界或更老的结晶基底.由此也为地质界一直争论的下扬子区是否存在"刚性"基底,"华夏古陆"是否存在等焦点问题给出答案,肯定了它们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对秦岭造山带4个构造单元前寒武纪基性火山岩64个岩石样品的Pb同位素,24个岩石样品的Nd同位素和38个岩石样品的微量元素组成进行了同位素组成间、微量元素对比值间和同位素组成与微量元素含量比值间相关变异分析,并研究了岩石Pb同位素组成的拓扑学特征.结果表明:秦岭造山带前寒武纪地幔可划分成4个化学分区;4个分区中华北地台南缘区长期独立演化,具典型大陆岩石圈特征;另3个地幔分区间相关演化,且均不同程度地与大洋环境相联系,说明在岩石圈尺度上前寒武纪北秦岭与华北地台间的边界是秦岭地区最重要的地幔化学不均一界面;前寒武纪北秦岭带幔源岩浆与南秦岭带和扬子地台北缘区幔源岩浆的源区组成既有差异,晚期又有一定相似性,反映前寒武纪晚期南秦岭带和扬子地台岩石圈块体已向北秦岭带和华北地台俯冲,故南北秦岭间的分界既是秦岭造山带内的地幔化学不均一界面,又是秦岭造山带岩石圈构造界面;秦岭造山带各构造区带在造壳过程同时也存在地壳物质回返地幔的过程,由于岩石圈构造环境的差异,不同时期各构造区带参加壳幔物质循环的地壳组分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关於华南大地构造格架及地壳演化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其一,认为华南的基底是“华夏古陆”,或古元古—太古代的“华夏地块”,或“扬子-华夏古陆”。另一种意见认为除小的古老地体外,华南不存在古老基底,而是在洋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槽褶皱区。华南地槽褶皱区开始于造山纪(2050Ma),它的西部边界是武陵断裂带,与西南地台相邻;其北边界一般认为是长江断裂带,其实很可能是华北地台。对持“华夏古陆”及相似观点进行了质疑和评论,对华南地质一些关键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根椐长期地质研究积累,如地槽相沉积、复理石或浊积岩的巨厚沉积、蛇绿岩套、细碧(角斑岩系、安山岩带、许多下古生代等地层标准化石,以及大量可信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等,提出华南从元古代到新生代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可分为5个造山带,即:① 武陵—双桥山—双溪坞—舟山造山带;② 震旦—早古生代造山带;③ 海西造山带;④ 印支—燕山火山岩带;⑤ 台东—喜马拉雅火山弧。  相似文献   

6.
<正>板块之间的拼合带(造山带)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环境,也具有很重要的研究意义,经前人研究表明,全球有许多的大型或超大型矿床都产生于造山带中或者板块汇聚边缘。我国的秦岭造山带是一条重要的板块构造结合带,其位于杨子地台北缘与华北地台南缘交界处,长期作为杨子地台和华北地台的分界线。秦岭造山带经历了长期的演化历史,并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以不同构造体制发展演化,最终形成了复合型大陆造山带。秦岭造山带从南到北可划分为南秦岭、中秦岭和北秦岭。前人将秦岭  相似文献   

7.
根据重磁资料分析,扬子地台与松潘-甘孜造山带的界线应以武都-文县断裂为界,而不是划在龙门山断裂处.由此可见,整个龙门山地区应划归扬子地台,同时认为松潘-甘孜造山带的基底性质与扬子地台的基底性质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北缘新元古代重大地质事件年代格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李怀坤  郑健康 《现代地质》1999,13(2):224-225
近年来柴达木北缘地质研究逐渐得到了地学界的广泛关注,已经取得许多重要进展。赖绍聪等1993年提出在柴达木北缘发现大型韧性剪切带,并认为柴达木北缘是加里东晚期古洋盆闭合后的陆陆碰撞型造山带。我们将之进一步确定为新元古代早期造山的产物(陆松年等,1998...  相似文献   

9.
阿拉善地块西南缘的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阿拉善右旗与甘肃河西走廊相交界的龙首山—北大山地区,在大地构造上该区是华北克拉通、塔里木克拉通和祁连造山带3个地体的交汇处,因此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笔者综合了近十年来中外地质学家对阿拉善地块早前寒武纪地质的研究成果,对已取得的资料成果进行分析整理,从岩石单元划分、年代学、构造边界及大地构造归属4个方面进行论述,总结了近年来对以龙首山岩群为代表的阿拉善地块西南缘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研究进展,提出目前争议性较大的问题,并探讨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武定县迤纳厂铁铜矿区广泛出露元古宙辉绿岩体。前人对区内基性岩浆岩研究程度较低,缺乏辉绿岩的形成时代资料。本文报道了区内海孜辉绿岩中锆石的LA-ICP-MS U-Pb年龄,为1728±4 Ma。此年龄与古元古代晚期扬子地台西南缘大规模非造山型岩浆活动及全球性Columbia超级大陆裂解时代高度一致,表明其可能为Columbia超级大陆裂解的产物。辉绿岩与区内铁铜矿床成矿时代大致相当,反映了古元古代晚期扬子地台西南缘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也可能是一次重要的成矿事件,可能为铁、铜成矿作用提供主要的成矿物质来源。武定地区被辉绿岩侵入接触的原"美党组"地层的沉积时代应大于辉绿岩的侵位时代,应划入下元古界汤丹群,是昆阳陆内裂谷拉张以前就已存在的基底地层。  相似文献   

11.
距今1850±150Ma—地球发展演化的重要转折时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受奚  郭继春 《地质论评》1989,35(6):566-573
文章以我国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西南地台及华南、秦岭、天山等造山带的地质和同位素年龄为基础,并联系北美地台、泛非地台、东欧地台等古老地块及重要造山带的地质、同位素年代等资料,分析了1850±150Ma期间的一次强烈的构造一热事件的重要性和全球普遍性,论证了该构造-热事件前后地球发展演化在地质构造特征、成岩成矿特征等诸重要方面的差异,指出该事件是地球历史发展演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或里程碑。  相似文献   

12.
四川锦屏地区新生代冲断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锦屏造山带主要由锦屏山陆内逆冲-推覆带、前陆逆冲-推覆带和前陆隆起带组成。本文通过分析其构造单元的特征,认为:茶铺子—巴折复活断裂带为分区性边界断层;扬子准地台西缘实为经前震旦纪基底形成之后,继而转化为震旦纪—三叠纪大陆被动边缘,相继卷入中生代碰撞造山,最终在新生代发生陆内造山而成的造山带。  相似文献   

13.
试论四川地质景观资源与地质演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大地构造演化复杂,主要划分为:扬子准地台基底生成阶段,扬子准地台发展阶段,川西地槽发展阶段,四川盆地发展阶段,高原隆起、大造山与第四纪冰川阶段.它们造就了数以千计的精品地质遗迹景观,其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璀灿峥嵘,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14.
地体构造对金区域成矿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体构造学是板块构造的发展和初充,几乎所有的地台(克拉通),造山带,大陆板块皆是由独立的地体所构成。相邻地体可由地质特征和区域成矿规律上的不同及边界断裂来鉴别。近二十年来,对于金等矿床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发现华北地台(NCP)和中国东部造山带中金矿的分布与地体构造密切相关。富金地体与盆金地体有明显不同,它们在基底的组成,岩浆作用,交代蚀变作用,构造环境和演化历史方面形成明显的对照。富金地体经常位于地台的边缘与造山带相邻以及位于A型或B型储冲带的上盘,在结晶基底中常有两绿岩带,多时期花岗岩和富挥发分,富大离子亲石元素和富Au的煌斑岩广泛分布。贫金地体常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15.
贵州位于上扬子陆块,1992年王砚耕率先提出“一块两带”地质构造单元,即扬子陆块、江南造山带、右江造山带,已为地学界公认。随地学理论实践和研究程度深入,1996年又将“一块两带”细分为“一盆三带”,包括:四川前陆盆地(属扬子陆块)、鄂渝黔前陆盆地褶皱冲断带(属扬子陆块)、江南造山带、右江造山带。贵州学者曾对深部断裂进行过研究,并试图划分地质构造单元及确定深部分界线位置,推测结果多数表现为地表断裂变形特征,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科学应用地质、物探相结合方法,研究造山活动后隐伏的地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依据重力、航磁、地质等区域资料,推断了深部的隐伏断裂和“一盆三带”分界线,研究了基底构造变形特征,以服务深部的地质找矿预测、成矿规律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中国东部海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特别是近十年来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最新采集的地球物理资料,梳理了研究区基础地质特征,探讨了陆区大地构造单元在海区的延伸。研究表明:渤海和北黄海为典型的华北型基底并发育华北型沉积盖层;南黄海为典型的扬子型基底并发育扬子型沉积盖层;东海陆架为华夏型基底,东部很可能发育晚古生代沉积盖层,其上叠置了晚三叠世以来沉积盖层。下扬子地块西侧通过左旋走滑的郯庐断裂带,东侧通过右旋走滑的朝鲜西缘断裂带揳入华北地块中,朝鲜西缘断裂带兼具走滑和俯冲带性质。整个朝鲜半岛无论从变质基底和沉积盖层来看都类似于华北地块。扬子地块在北侧和东侧都发育“鳄鱼嘴”式构造,扬子地块的下地壳向北、向东俯冲于华北地块之下,而上地壳则仰冲于华北地块之上。江绍结合带表现为宽50~70 km的NE向高磁异常条带,进入杭州湾后走向转为近EW向,经舟山群岛、大衢山岛及附近岛屿,过东海陆架虎皮礁凸起向东进入日本九州岛。虎皮礁凸起的岩石很可能类似于大衢山岛,为一套俯冲增生杂岩。  相似文献   

17.
区域地质研究久已表明,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都具有典型的扬子地台的基底和盖层,西天山与东天山迥然不同,也是扬子地台西延的组成部分。因而提出一系列基本地质问题,诸如,扬子地台与华化地台真正界线在那里?我国古生代是否存在“东部地台,西部地槽”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8.
赣北:华南地质之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发现,江西北部宜丰-德兴一带下扬子陆块南缘的九岭、万年推覆体与晚古生代以来的沉积盖层之下,隐伏着华南洋对接带和新元古代晚期至早古生代深水裂谷海槽形成的造山带。造山带两侧分别为下扬子地块和华夏陆块残留的信江钱塘地块。扬子陆缘860Ma前的中新元古代地质体和华夏陆缘信江钱塘地块西南部在这里遭到消减叠覆。直至中生代时,该坳陷北部又被九岭逆冲推覆体叠覆近半。这样强烈的造山作用,颠复了"江南古陆"的传统认识。从这扇窗口,窥视了华南大陆深层次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及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选取甘肃东部西秦岭造山带北缘晚泥盆世大草滩群碎屑岩为研究对象,运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方法,探讨大草滩群的物质来源。结果表明,大草滩群碎屑锆石年龄谱明显分为4组:422~518Ma、756~887Ma、1100~1231Ma和2417~2736Ma。其中,422~518Ma的年龄数据约占总体的67%,所占比例最大,年龄相对集中,且呈现出最强烈的峰值,其余年龄段所占比例则较少。422~518Ma年龄组分指示其物源可能以邻近地区的西秦岭北缘构造带和北祁连造山带为主,该组分年龄是加里东期中南祁连和西秦岭微地块分别向北俯冲、碰撞产生的一系列火成岩在造山剥蚀后的沉积响应。碎屑锆石同位素年龄中756~887Ma年龄组分反映其物源可能来自祁连造山带和西秦岭北缘构造带。1100~1231Ma年龄组分反映其物源可能主要来自祁连造山带。2417~2736Ma年龄组分反映了物源来自北祁连造山带和西秦岭北缘构造带的结晶基底,部分物源也有可能来自于华北板块基底。综合分析显示,大草滩群碎屑沉积物质来源较为复杂,具有明显的多元性,存在西秦岭北缘构造带、祁连造山带和华北板块基底3个物源区,祁连造山带和西秦岭北缘构造带对大草滩群的沉积有重大的物源贡献。两者相比较,祁连造山带应为大草滩群最主要的物源区。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地质构造演化最早可追溯到33亿年前,主要体现在扬子准地台基底形成阶段和盖层发育阶段.在元古代末,出现盖层发育阶段.晚二叠世以来,扬子准地台西缘裂张解体,因而出现了松潘-甘孜地槽系.印支-燕山运动使地槽封闭、褶皱成山,扬子准地台盖层也形成台褶带,以四川古陆核为中心形成了四川盆地.第四纪以来,川西高原隆升,冰川覆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