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气象科技》1978,(4):44-44
1977年4月22日河西走廊的酒泉、张掖地区出现一次特大黑风过程,黑风自敦煌开始至山丹结束历时11小时07分,黑风区面积东西跨700公里,南北40余公里,瞬间最大风速中心在玉门镇为40米/秒,次中心在张掖为38米/秒。这次黑风为建国以来罕见的一次最强过程,据目测者反映黑风来势凶猛、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沙尘暴引起浓沙滚滚,能见度降低到零米。由于黑风的侵袭,使国民经济建设事业受到一定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胡天清 《气象》1984,10(3):32-33
甘肃省河西走廊继1977年4月22日后,于1983年5月18日又出现了一次黑风天气。“4.22”黑风后,兰州中心气象台把瞬间风速≥25米/秒、能见度<50米的强沙暴天气称为黑风。黑风风头像一排翻滚冲击的滔天黑浪,风头一到,顿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漆黑一团。黑风实际上是一种特大沙暴天气,它是河西走廊独有的罕见天气现象。黑风的生命史很短,从发生发展到消失不到12个小时。黑风速度快,机械破坏作用特大。 本文主要分析了黑风的地方性特征,并和“4.22”分析所得到的一些预报着眼点进行比较,以期逐步完善黑风预报要点。  相似文献   

3.
1982年4月26日18时至27日02时,在桂西北-桂南,出现了一次少见的伴有大风暴雨的降雹过程。从巴马县甲篆公社开始,然后往东南移,经平果县北部,马山县西部,武鸣县中部,邕宁县东部,到达横县东南部马山公社结束。形状呈西北-东南走向的一条雹击带,宽30-40公里,长320公里左右。过程持续8-9个小时,雹粒大小多如玉米、蚕豆,最大达口盅口径大。伴现平均大风18-19米/秒,阵风31-35米/秒,降水量出现三个强中心,最大达130.0毫米(图1)。造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4.22”特大沙暴分析   总被引:111,自引:7,他引:111  
本文通过对一次特大沙暴(黑风)天气过程气象要素时空演变的分析,研究了河西黑风与冷空气移动的关系,指出翻越天山经南疆进入河西走廊是引起河西春季黑风的重要冷空气路径。通过对黑风的环流、风速日变化及锋面坡度的分析,并着重研究了热力因子在黑风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强沙暴在白天提供的正反馈机制,使黑风不断加强;傍晚前后,沙暴提供的负反馈作用则促使黑风迅速减弱。据此,构造了黑风发生发展的正反馈模型,并提出了黑风预报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5.
今年第6号台风是在我区玉环登陆的一个强台风,行经我区西南部,具体路径参见上文图1。六号台风登陆前,中心气压已降至965百帕,中心风力达40米/秒,是一次正面袭击我区的强台风。我区东部的玉环、温岭、椒江、黄岩等县市均出现了12级以上的大风和特大暴雨;登陆地点的坎门站,12级大风持续了13小时10分,瞬时极大风速达47.3米/秒、(超过历史极值1962年的45米/秒)。过程总雨量:温岭、玉环两县普遍在300—400毫米,括苍山站达  相似文献   

6.
2 0 0 0年 4月 12日 ,青海省北部及甘肃河西走廊出现了一次大风、强沙尘暴天气。文中从天气事实、地面形势、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及高空环流形势等方面 ,与 1993年 5月 5日黑风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①这两次黑风天气均是由强冷空气沿西北路径爆发而引发的 ,但由于两次黑风天气的冷空气强度、锋区南压程度、高低空急流配置等不同 ,因此造成两次黑风天气影响范围、强度也有所不同。②中小尺度低压系统对扬沙、浮尘及沙尘暴天气激化为黑风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开福  陈雷 《干旱气象》2001,19(2):45-47
文中从90年代以来河西走廊东部发生的两次强黑风暴天气过程入手,在对预报服务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93.5.5"黑风暴的研究成果[1~2],分析研究当地黑风暴天气特点及成因,发现黑风暴天气是产生于春季常见的强冷空气东移南下过程中,在黑风暴过程前6h左右开始,天气尺度系统发展最强,高空、地面系统特征量及本地气象要素变化最为显著,出现一个跃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急流     
《气象》1975,(5)
急流一般是指出现在对流层上部或平流层下部的一支风速较大、范围较窄的气流。它的宽度约几百公里,厚度约几公里,长度可伸延几千公里。 究竟风速多大才算急流?世界气象组织的定义是,最大风速达到30米/秒或以上,垂直方向的风速切变达5—10米/秒/公里,水平方向的风速切变5米/秒/100公里才算急流。 急流带中风速最大区域的连线称为急流轴。在天气图上常用急流轴来表示急流带。沿急流轴上的风速并不是均一的,一段大些,另一段小些。急流带中蕴  相似文献   

9.
甘肃河西黑风成因及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在总结我省黑风天气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从实际应用出发,分析了河西走廊黑风天气的形成原因,并研制了一套黑风短时预报、临近订正方法。用该套方法对70年代后的9次有影响的黑风个例进行了试报,结果短时预报空报1次,临近订正预报全部报对,无空、漏报现象。该套预报方法具有推理简单、实用性强、准确率高、便于推广使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利用地面自动站观测、MICAPS预报产品以及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3月12日发生在新疆和田地区的一次区域性黑风天气过程进行能量和不稳定条件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纬向转经向环流的调整和中、低空不断加强的西北锋区结合地面强冷锋的配置结构为黑风天气的暴发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背景;(2)黑风天气暴发在高能且极不稳定的大气环境条件下;(3)代表能量和不稳定条件的螺旋度、有效位能、对流抑制指数、粗理查森数和假相当位温在时间、落区、强度上与黑风天气的演变极为吻合,具有很好的预报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钱莉  李英 《干旱气象》2001,19(3):23-25
文中对2000年4月12日出现在武威地区的"黑风"天气过程,从天气成因,动力诊断和气候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分析结果表明,环流的经向度加大是造成这次天气过程的直接原因;不稳定能量的积蓄,为黑风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潜在不稳定的环境条件;冷锋前的热低压,爆发性发展加剧了黑风的形成;前期高温少雨是黑风产生不可缺少的气候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12.
甘肃河西黑风成因及预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付有智  刘坤训  丁荣  王西育  曹玲  张峰  董光复 《气象》1994,20(12):50-53
在总结甘肃河西地区黑风天气研究的基础上,从实际应用出发,分析了该地区黑风天气的形成原因,制作了一套黑风短时预报和临近订正方法。用该套方法对70年代以来有影响的9次黑风个例进行了试报,效果较好。且该套预报具有推理简单、实用性强、准确率高,便于推广使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1982年8月,日本群马县的榛名山、赤城山以及日光白根山等地遭到台风下层暴风的袭击,大量珍贵树木被暴风刮倒,灾情十分严重。这次灾害是由当年10号台风造成的。1982年8月1日21时,10号台风从纪伊半岛东南约100公里的海面北上,2日00时在爱知县渥美半岛西部登陆,登陆时的中心气压为970毫巴,最大风速达30米/秒。以后,台风通过岐阜县、能登半岛西部,然后离开日本海。这次台风所遭成的灾害很严重,日本东部海面、日本中部和关东各地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一般地说,台风在其移动方向的右侧风力较强,这次台风也不例外。从地面记录来看,群马县榛名山附近的前桥最大风速为19.1米/秒,最大瞬时风速达36.4米/秒;轻井沢最大风速为9.8米/秒,最大瞬时风速为27.2米/秒。1小时雨量最大  相似文献   

14.
在内陆,十二级以上的大风比较少见,但百年一遇的罕见的大风也偶尔发生。一九七二年五月二日05时33—36分,百色镇发生的一次大风竟达40米/秒以上,摧毁力巨大,人员伤亡不少;而大于17米/秒的大风则常常发生,表一是55—80年百色站大风的统计表。  相似文献   

15.
7703号台风是西太平洋赤道辐合带扰动逐渐西移时,于7月17日08时在12.0°N、125.6°E附近发展形成的(中心最大风力18米/秒,最低气压995毫巴)。台风中心以每小时26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菲律宾,在仁牙因附近进入我国南海。入海后移速加快到每小时  相似文献   

16.
寿绍文 《气象》1982,8(12):6-7
1960年7月4日河北省境内发生了一条由南向北推移的飑线。当日14时31分飑线经过石家庄,16时08分经保定,18时40分左右到北京,22时50分过承德(图1)。 这条飑线长约一百多公里,移动路程约五百多公里,移速平均约为56公里/小时。飑线上地面风力较强,最大瞬时风速一般都在18米/秒以上,大风一般持续15分钟左右。当日飑线经过北京前,北京为微弱的南风,飑线经过时风力突然增强,但风向基本上没  相似文献   

17.
甘肃河西“5.5”黑风天气系统结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该文对甘肃河西走廊“5.5”黑风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演变和主要影响系统进行了阐述,着重分析了直接造成黑风的次级环流和金昌附近飑中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此外,对黑风沙暴壁呈现上黄、中红和下黑颜色的现象也给出了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7708”号台风是西北太平洋上的一个反抛物线型路径的强台风,台风中心于9月11日08时在崇明岛登陆,登陆前一天就迅速减弱,登陆后很快填塞。表1给出台风登陆前后中心强度的变化情况。由表1可见:1、台风中心登陆前30小时起(此时台风中心尚在长江口以东五、六百公里的海上)台风就开始明显减弱。2、中心登陆前6小时内台风减弱最快,每小时增压率和风速减小率均达最大值。3、台风登陆后中心强度继续减弱(比之海上减弱速度并无明显增大),12日凌晨台风填塞在皖南山区繁昌附近。据统计,凡在24—35°N登陆时台风中心强度达P_min<985毫巴,V_max≥25米/秒者都可维持36小时以上,个别的可维持68小时之久。而8号台风登陆时势力较强(970毫巴、25米/秒),登陆后穿过江南水乡,但不足24小时就消失了,减弱速度比  相似文献   

19.
现行的业务预报系统: 该计划开始时,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正在制作大量的全球大气和海洋预报。在40公里网格海浪模式耦合的91层大气模式的25公里网格上,提前10天每天两次对大气和海浪进行确定性预报,此外,用一个28公里网格海浪模式在欧洲水域制作5天的海浪预报。  相似文献   

20.
《气象科技》1974,(8):33-33
一、冷空气活动概况及其与天气的关系开封地区冬季暖空气势力较弱,冷空气势力较强,活动也较频繁。在暖空气控制下的天气,一般较好。冷空气南下影响本站时,常造成偏北大风、扬沙、沙暴和降水。普查10年(1960—1969年)1月份资料,冷空气活动67次,最大平均风速不小于8米/秒的47次,小于8米/秒的20次,其中27次冷空气活动伴有降水发生。在没有降水或降水很小的情况下,风速大于8米/秒时,都出现了扬沙;风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