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依据甘肃兰州市1955-2010年沙尘暴、 浮尘天气事件年变化资料, 划分年强度分级, 应用Markov模型对其不同强度发生概率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预测和检验了2011年兰州沙尘暴浮尘天气事件的发生概率.结果显示: 2011年沙尘暴发生的特强年、 强烈年、 强发生年、 一般发生年和少发年的概率为,而事实上2011年发生沙尘暴0次,属于少发年, 符合预测结果; 2011年浮尘天气发生的特强年、 强烈年、 强发生年、 一般发生年和少发年的概率为,而事实上2011年发生浮尘9次,介于平常年和少发年范围, 符合预测结果.随着时间序列的延长, Markov模型可成为短期沙尘暴浮尘天气变化预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北方沙尘灾害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中国北方1951—2000年188个沙尘暴代表站的气象观测数据和1983—2000年EROS数据中心NDVI数据,对我国北方沙尘灾害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有:①在影响沙尘暴发生、发展、演化的自然因子中,植被覆盖度、降水、大风日数和温度起关键作用,夏季植被覆盖度对来年春季沙尘暴发生频次影响较大,降水和温度主要表现在对地表植被覆盖等与沙尘暴有关的地表参数的影响;②大风日数和温度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因子,植被覆盖度和降水是阻力因子。沙尘暴日数和持续时间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动力因子与阻力因子的综合作用;③遏制沙尘灾害的治本办法,不在于治理沙尘暴本身,而在于消除产生土地退化、生态安全下降的社会原因,处理好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近45年中国扬沙和沙尘暴天气   总被引:156,自引:7,他引:15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1954~1998年中国681个站的气象实测资料,分析了近45年我国扬沙和沙尘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和青藏高原地区是扬沙和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区,其中西北地区是多发区,并有两个明显的高频中心;扬沙和沙尘暴的季节变化大致可划分为3种类型;45年间除青海、内蒙古和新疆的小部分地区扬沙和沙尘暴日数呈增长趋势外,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扬沙和沙尘暴日数在减少.进一步分析表明,扬沙、沙尘暴日数与大风日数的年际振荡及多年变化趋势有一致性;70年代以后由大风日数减少所引起的扬沙、沙尘暴减少可能是气候准周期性变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中国北方典型沙尘暴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综述了沙尘暴研究的领域和进展,提出了利用NOAA/AVHRR数据提取沙尘暴信息和沙尘暴信息密度分割的方法,经与气象数据对比验证,结果比较满意。结合沙尘暴途经区域的土地覆盖类型和植被覆盖度,对我国北方典型沙尘暴与下垫面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同样的气象条件下,沙尘暴途经地区下垫面的土地利用/覆盖状况和植被覆盖程度决定着沙尘暴的形成与强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风蚀气候侵蚀力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的风蚀气候侵蚀力变化特征及规律,在收集多年风速、降水、气温、相对湿度和沙尘暴气象站观测数据的基础上,计算了典型区域风蚀气候侵蚀力。引入MHF小波函数,对该时间序列进行小波分析,揭示了区域风蚀气候侵蚀力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分析了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周期性和突变诊断点。结合沙尘暴发生日数的观测资料,进一步分析风蚀气候指数与沙尘暴发生日数的尺度变化关系。研究表明: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风蚀气候侵蚀力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以16 a的周期振动最强;在整个时间域上,区域风蚀气候侵蚀因子与沙尘暴日数的变化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即风蚀气候指数偏大期对应沙尘暴日数偏多期,风蚀气候指数偏小期对应沙尘暴日数偏少期;并预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风蚀气候侵蚀力较大时间尺度变化处于增强的偏小期,但较小尺度表现出由大到小的过渡。  相似文献   

6.
沙尘暴卫星遥感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沙尘暴对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近10年来,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呈现增长的趋势,相关学科都从不同侧面展开对沙尘暴的研究。主要综述了国内外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研究沙尘暴的进展。对沙尘暴的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简要回顾,然后系统地介绍了应用遥感技术开展沙尘暴研究的数据源及其特点、原理和技术方法,其中,对沙尘暴遥感研究的技术方法给予了更为详细的介绍,最后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对未来沙尘暴遥感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以2001年4月至2002年 6月内蒙中部地区逐时观测的土壤水分资料为基础,论证了该区日土壤水分和日平均风速的变化规律,统计分析了日平均风速与土壤水分对沙尘暴的成生综合贡献。得出的主要结论是:①该地区沙尘暴发生时日平均风速的最小值是 3.5 m/s。如果日平均风速大于 8.0 m/s,预示着有沙尘暴的发生。②在平均风速大于 3.5 m/s的条件下,观测样本中 18.4%日数发生沙尘暴,而81.6%日数没有发生。说明大风的天气条件不应当被视其为沙尘暴的唯一重要的因子。③在同一地点、同样的风力条件下,在沙尘暴发生时,日平均风速与日平均土壤水分呈明显的反相关变化;而它们的反相关关系不明显时,沙尘暴就很少发生。  相似文献   

8.
沙尘暴是我国北方地区一严重的风沙灾害,它波及面广,危害极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起着强烈破坏作用。文中阐述了沙尘暴重点的分布地域、危害程度,分析了沙尘暴的主要形成因素,提出了对沙尘暴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土壤水分对沙尘暴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1年4月至2002年6月内蒙中部地区逐时观测的土壤水分资料为基础,论证了该区日土壤水分和日平均风速的变化规律,统计分析了日平均风速与土壤水分对沙尘暴的成生综合贡献。得出的主要结论是:①该地区沙尘暴发生时日平均风速的最小值是3.5m/s。如果日平均风速大于8.0m/s,预示着有沙尘暴的发生。②在平均风速大于3.5m/s的条件下,观测样本中18.4%日数发生沙尘暴,而81.6%日数没有发生。说明大风的天气条件不应当被视其为沙尘暴的唯一重要的因子。③在同一地点、同样的风力条件下,在沙尘暴发生时,日平均风速与日平均土壤水分呈明显的反相关变化;而它们的反相关关系不明显时,沙尘暴就很少发生。  相似文献   

10.
利用西北地区东部近50年较完整的沙尘暴资料序列,在对沙尘暴年际变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环流特征量资料,研究了西北地区东部沙尘暴过程发生频次由多到少及由少到多演变的基本环流型态及主要环流特征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近50年,西北地区东部年和春季沙尘暴过程发生频次在80年代中期出现由多到少的异常突变,1986年前,为多发阶段,其后,沙尘暴发生频次显著减少,处于少发阶段,90年代末,发生频次又明显增加;   沙尘暴频次突变前后极涡的强度、贝加尔湖到蒙古国的高度距平场以及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具有显著差异。同时,突变期间环流特征量的气候变率明显大于多年平均值,1986年到1987年及1998年到1999年,所选5类环流特征量的气候变率均出现了明显转折,对应同期西北地区东部沙尘暴过程频次出现了由多到少或由少到多的突变。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沙尘暴突变一般出现在多个环流特征量气候变率对应的同一个峰值(谷值)年。
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我国历史文献中的沙尘记载,讨论历年记录地点的南部边界的变动,指出南界地带的大致分布及其随北方地区的干湿气候条件而南北变动的特点.通过历史气候记录和现代气象观测资料的分析认为,南界地带的沙尘天气记录对北方尘源地区干湿气候状况有指示意义.文中根据南界地带的历史降尘记录对北方地区相应年份气候干湿状况试作推断,从而为北方干旱区气候历史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年生 《地质找矿论丛》2003,18(Z1):224-227
本文通过对甘肃北山-新疆东天山地区化探金异常检查评价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如采样介质、粒度、采样方式等,初步总结出在戈壁荒漠景观条件下开展化探异常检查评价的合理工作采样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利用NOAA/AVHRR的NDVI数据和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以植被覆盖率和年沙尘暴日数为指标,分析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植被覆盖与沙尘暴分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80年代沙尘暴日数的正距平与植被覆盖率的负距平、90年代沙尘暴日数的负距平与植被覆盖率的正距平是相互对应的;沙尘暴日数与植被覆盖率之间呈现负的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关系在不同地貌类型区和不同季节有所差异;沙地区的夏季(7、8、9月平均)植被覆盖率与第 2年沙尘暴日数之间的负相关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周斌  侯燕军 《甘肃地质》2010,19(2):67-70
甘肃省是一个矿产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但更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省份。本文初步分析了甘肃省矿业开发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及造成的危害,目的是为今后矿业的合理、有序开发,保护水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姜竹君 《甘肃地质》2013,22(1):86-89
县城的快速发展日益受到地质灾害的显著制约,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县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建立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3级模糊数学模型和全面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查明了存在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及不稳定斜坡等,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3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按照不易发、低易发、中易发和高易发4个级别,榆中县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该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说明多级模糊综合法是实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由单因子定性评判过渡为多因子定量综合评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区域化探找矿新案例-甘肃代家庄铅锌矿的发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代家庄铅锌矿是在甘肃省用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发现的第一个大型铅锌矿床。作者回顾了发现该矿床的简史,研究了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探讨矿区进一步找矿的远景,讨论应用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寻找铅锌等有色金属矿产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2002年3月29日~4月4日在浙江临安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站观测的气溶胶粒子质量谱、离子与元素成分的数据,结合TOMS卫星的气溶胶指数资料和轨迹模式,重点分析在北方沙尘暴输送影响期间临安气溶胶质量浓度尺度分布的演变特点以及气溶胶化学成分与不同空气来源的关系。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受北方沙尘暴天气影响,临安气溶胶质量浓度、离子、元素浓度有明显的尺度分布演变。这种演变与污染物来源和大气污染物的气粒转化有关。沙尘影响前和结束后临安地区气溶胶主要以细粒子为主(<2.1μm),峰值粒径0.65~2.1μm,而受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影响,峰值粒径偏移到2.1~3.3μm,且在7~11μm间出现另一个峰值,同时临安气溶胶粗粒子中矿物元素显著增加。从离子成分看,在整个观测期间SO2-4与NH+4在细粒子段有很好的一致性,而SO2-4,NO-3与Ca2+在粗粒子段有很好的相关,尤其是沙尘影响期间NO-3与Ca2+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表现出较明显的表面非均相反应特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甘新交界地区 3条石炭系和二叠系代表剖面的观察 ,结合多年调查东疆地层的资料积累 ,认为 :1)因绿条山组岩性组合及所含生物群与东疆的东古鲁巴斯套组相同 ,甘新交界地区绿条山组分布区是北塔山地层小区石炭系的南延部分 ,应从黑鹰山地层小区分出 ,甘新交界地区的中南部普遍缺失杜内期沉积 ;  2 )阿齐山—康古尔—雅满苏火山岛弧带与博格达—哈尔里克火山岛弧带的构造造山历程不同 ,彼此的兴衰转换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  3)甘肃北山石炭纪生物群与天山一级地层区的生物群相似 ,具有特提斯区系和西伯利亚—北美区系相互交会、混生的过渡性质 ;  4 )来自兴蒙海槽的早二叠世海侵 ,未波及北疆地区 ,而是经由北山、红柳河谷地 ,终止于库姆塔格沙垄以东的狭小区域 ,根据雅满苏西大沟阿瑟尔期类化石的发现 ,推断至今从未发现早二叠世类化石的北山 ,主要原因是调查程度较低 ;  5 )在金窝子金矿、2 10金矿及 2 30矿脉附近找到许多早二叠世生物化石 ,对仅根据一个同位素年龄数据 ( 36 1.1Ma)建立的“金窝子组”提出质疑 ,否定区内存在泥盆纪地层 ,认为金窝子金矿围岩地层的时代是早二叠世 ,不是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19.
甘肃龙首山地区韩母山群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龙首山地区的韩母山群包括下部的烧火筒沟组和上部的草大坂组。对于草大坂组的时代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观点根据其岩性主张置于寒武系,另一种观点是因其下部含冰碛砾岩主张置于震旦系。最近在金川黑沟一带的韩母山群的草大坂组中采到许多海百合茎、海绵骨针及瓶筐石化石,基本可以确定草大坂组是一个寒武纪—早奥陶世的地层单位,而非震旦纪地层。震旦纪的烧火筒沟组的冰碛砾岩沉积特征明显,区域上可与贺兰山一带的正目观组相对比。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昆虫化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洪友崇 《甘肃地质》1995,4(1):1-13,T004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下白垩统环河-华池组昆虫化石,共有9个属种,其中有3个新属5个新种,包括未正式发表的1个属种的模式标本。这些昆虫化石在鄂尔多斯盆地是首次发现与公布的,不但丰富了该盆地的化石门类,也为地层划分与对比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