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根据波动和风场辐合辐散与登陆台风强降水密切相关的特点,利用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资料,采用分别表征强降水区波动特征和辐合辐散特征的两个动力参数——位势散度波作用密度和散度垂直通量,对登陆台风"凤凰"的强降水过程做诊断分析;同时结合波扰动和辐合辐散两特征,发展了一个新的物理量——热力切变散度参数,并据此对台风"凤凰"的强降水过程做进一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时段内,地面雨区被热力切变散度参数的异常值区始终覆盖,二者具有较一致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趋势。基于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预报产品的动力释用分析表明,利用数值预报场计算的热力切变散度参数的强信号出现在强降水区,而弱信号出现在非降水区,该参数对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Energy-Casimir方法在中尺度扰动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虑湿空气中的水汽效应,引进Casimir函数(它是虚位温的单值函数),在x方向动量方程和总能量方程的基础上,采用Energy-Casimir方法建立了三维非地转平衡和非静力平衡的拟能量波作用方程,由于该方程建立在非地转平衡和非静力平衡的动力框架下,因此可用于讨论层结稳定大气内中尺度扰动系统的发展演变.理论分析表明,拟能量波作用方程具有非守恒形式,其中的拟能量波作用密度主要由扰动动能、有效化能和浮力能三部分组成;拟能量波作用密度局地变化除了受拟能量波作用通量散度影响之外,纬向基本气流切变、科氏力作功以及山非绝热加热和水汽相变所构成的波作用源汇项对其也都有贡献.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中低层的拟能量波作用密度与观测的6 h累积地面降水在水平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趋势上比较接近,说明拟能量波作用密度能够较好地抓住强降水区上空对流层中低层动力场和热力场的扰动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表征降水系统的发展演变,因而与地面降水量存在紧密联系.波作用方程各项的计算分析表明,波作用通量散度与拟能量波作用密度局地变化的倾向以及强降水区的变化比较一致,并且在强度上强于纬向基本气流切变项和科氏力作功项,因此波作用通量散度对拟能量波作用密度的局地变化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强降水过程中热力切变平流参数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齐彦斌  冉令坤  洪延超 《大气科学》2010,34(6):1201-1213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把对流涡度矢量的垂直分量、水平散度和广义位温的垂直梯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引入热力切变平流参数的概念。本文针对两次强降水过程, 利用NCEP/NCAR全球最终分析资料对热力切变平流参数进行诊断分析, 结果表明, 热力切变平流参数能够比较准确地综合表征雨区上空水平风场切变和湿等熵面漏斗状向下伸展等动力学和热力学典型的垂直结构特征, 因而该参数与降水系统的发展演变密切相关, 与观测的6小时累积地面降水区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在空间水平分布和时间演变趋势上, 热力切变平流参数的异常值区覆盖着观测的6小时累积地面降水区; 该参数在降水区内表现为强信号, 而在非降水区表现为弱信号。影响热力切变平流参数发展演变的因素分析表明, 该参数倾向方程中通量散度项的异常值区覆盖着观测的6小时累积地面降水区, 表明雨区内通量散度项导致的热力切变平流参数变化比较明显, 其中纬向风速与经向风速相互作用的贡献是不容忽略的。  相似文献   

4.
动力因子对2006“碧利斯”台风暴雨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06年登陆台风"碧利斯"暴雨过程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资料, 结合湿热力平流参数、广义对流涡度矢量垂直分量、水汽螺旋度、热力螺旋度、散度垂直通量、热力散度垂直通量、热力切变平流参数和 Q *矢量散度等8个动力因子, 对"碧利斯"台风暴雨进行诊断分析。结果指出:(1)8个动力因子在"碧利斯"台风强降水区均表现为强信号, 其中, 水汽螺旋度、热力螺旋度、散度垂直通量、热力散度垂直通量等动力因子与降水强度的相关系数均达0.99以上, 与总云水物质的相关系数也均达0.97以上, 而热力切变平流参数与上述二者的相关系数最低, 达0.5左右;(2)8个动力因子中, Q *矢量散度随降水强度先增大后减小, 与"霰融化成雨水造成雨水增长"微物理过程随降水强度的变化相似, 热力切变平流参数随降水强度呈现"增大—减小—再增大"的变化特征, 而其他6个动力因子均呈现单调增长趋势, 与"雨水碰并云水造成雨水增长"微物理过程随降水强度的变化相类似;(3)总体看来, 水汽螺旋度、热力螺旋度、散度垂直通量、热力散度垂直通量4个动力因子与降水强度及雨水收支相关的总的云微物理过程转化率对应更好, 因此, 对降水的指示意义也更好。  相似文献   

5.
针对2012年7月21~22日发生在我国华北地区的暴雨过程,利用美国全球预报系统资料对湿热力平流参数、对流涡度矢量的垂直分量、热力波作用密度、热力位涡波作用密度、热力位势散度波作用密度和湿斜压涡度等动力因子进行计算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暴雨过程是由高、低空急流、高空槽、副热带高压、冷锋和辐合切变线等多个天气系统共同作用造成的。降水区具有垂直上升运动强烈,垂直热量输送明显,湿等熵面向下伸展和水平风垂直切变显著等动、热力学特征。湿热力平流参数等动力因子综合反映了上述动、热力垂直结构特征,因而与6小时观测降水的发展移动有一定相关性。全球预报系统48小时预报的动力因子高值区在走向和落区上与6小时观测降水区比较接近,代表动力因子对降水落区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利用全球预报系统的预报场资料对动力因子暴雨预报方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降水中心位置预报方面,动力因子降水预报比全球预报系统本身的降水预报更接近观测实况。ETS(Equitable Threat Score)评分计算表明,对于降水的早期预报,动力因子降水预报评分略高于全球预报系统本身的降水预报评分,说明动力因子暴雨预报方程有一定的降水预报能力,可以应用到实际天气业务预报中。  相似文献   

6.
台风莫拉克动力结构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冠博  冉令坤  高守亭  李娜 《气象》2015,41(6):727-737
本文利用中尺度非静力数值模式WRF对2009年8号台风莫拉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模拟过程采用三重嵌套,最高分辨率为2 km,共积分72 h(3 d).对实际观测资料与模式模拟结果进行了细致对比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莫拉克”台风的发展演变以及登陆过程得到了较好模拟再现,模拟的台风路径与观测路径较为一致,同时“莫拉克”台风的强度演变过程以及主要的雷达回波特征也有较好再现.利用物理量广义波作用密度因子对“莫拉克”引发的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波作用密度的异常值区始终伴随着降水区的发展而起伏变化,两者在水平分布和时间演变趋势上都较为相似,表明“莫拉克”台风降水活动受波动影响明显,广义波作用密度能够综合表征莫拉克台风降水系统动力场和热力场扰动的典型垂直结构,对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0606号台风暴雨的物理量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用常规高空和地面资料分析0606号台风"派比安"造成暴雨的环境形势场,并利用美国NCEP全球冉分析网格资料,分别从暴雨产生的水汽和动力条件等方面,探讨了暴雨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当台风登陆粤西向偏西方向移动时,如果从低层到高层整层湿度明显增大时,或500 hPa层的q>5g/kg时,均有利于暴雨的产生.②暴雨落区与水汽辐合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降水的主要时段、暴雨强度和暴雨落区基本上能从水汽通量散度中反映出来.③在暖湿气流中,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相配合,有利于降水的产生和维持.④500 hPa正涡度平流对大气形成的扰动,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8.
郑丽娜  王媛  张子涵 《气象科技》2021,49(3):437-445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雷达资料、FY-2G卫星云图资料及欧洲中心细网格资料,对台风利奇马登陆北上引发山东特大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发现:利奇马登陆北上过程中,冷空气先后从台风的西部、西南部与南部侵入至台风中心内部,使其暖心结构逐渐减弱,其变性时段发生在10日20:00至11日08:00。山东的特大暴雨主要出现在台风变性前12h至台风变性后6h。变性之前的暴雨主要是由于台风螺旋云带与高空槽尾部云系相叠加造成的,变性之后的暴雨则是由于冷空气侵入致使台风外围云系演变成强对流复合体造成的。变性之前,对流层内800~500hPa风速小,500~250hPa风速大,气层内有暖平流,整层的上升运动,降水以暖区对流降水为主;变性之后800~500hPa风速大,500~250hPa风速小,500hPa至地面是上升运动,以上为下沉运动,降水以斜压锋区附近的对流降水为主。当500hPa至地面气层内出现冷平流时,湿层变薄,降水趋于减弱。特大暴雨区出现在台风中心西北方向,与850hPa假相当位温锋区与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大值区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台风“风神”暴雨落区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气象卫星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0806号台风"风神"登陆后的暴雨强度和落区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台风暴雨主要发生在台风登陆后48 h内,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绝对涡度的空间分布与强降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冷空气入侵低压环流西部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对降水起到了增幅作用;从湿焓及湿焓平流场上可以提前12 h做出能量累积和未来强降水落区的预报,高湿焓区是不稳定能量聚集区,而台风压能风对湿焓的平流较为准确地反应了24 h后的强降水落区。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1992年8月31日到9月2日9216号台风(Polly)登陆后的结构和暴雨。分析发现,9216号台风具有显著的不对称结构。首先,地面台风环流的涡度和散度场不对称。地面正涡度中心位于台风的东侧和北侧。强辐合区从台风中心向北延伸近千公里。其次,850hPa台风流场和热力场不对称。台风东侧的环流强,西侧的环流弱。台风东侧暖,西侧冷。流场和热力场的不对称导致台风外围东北侧存在很强的暖平流。由于92  相似文献   

11.
对发生季节、地域及影响系统都十分相似的"97.5"、"81.5"两次孟湾风暴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由于影响系统强度的差异,造成降水的范围及量级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西马仑”与“海贝思”台风特大暴雨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资料,采用多种物理量诊断分析方法,对路径相似、在闽南地区产生特大暴雨的1308号台风"西马仑"和1407号台风"海贝思"的环流形势特征、云系结构特征及水汽、动力、热力条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西马仑"的过程特点是雨强大、降水时间集中,而"海贝思"的特点则是雨强小、降水时间长;"西马仑"云系结构紧密,属中尺度对流云团降水,而"海贝思"云系结构松散,其外围的螺旋云带产生的列车效应是产生特大暴雨的重要原因;两个台风都具有低空急流、风速辐合、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流场等有利于产生特大暴雨的环流形势特征;两个台风都存在低空偏东风和偏南风急流,两支急流为暴雨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低空急流较强的时段与强降水时段相对应;台风中心附近强辐合辐散区的建立和维持是产生特大暴雨重要的动力条件,水汽辐合区的面积和强度与暴雨区范围和降水强度相吻合;垂直速度大值区的维持时间与强降水的维持时间相一致;垂直速度、假相当位温和水汽通量散度的增大和减小,可作为降水增大和减弱的重要依据之一;暴雨区主要落在700 h Pa螺旋度场大值区内,所以螺旋度分析可为台风暴雨落区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立广 《气象学报》2020,78(6):1065-1075
虽然台风一词已经家喻户晓,但是300多年来关于台风的词源众说纷纭。通过收集和分析古今中外关于台风词源的资料,得到两个结论:(1)台风词源的争议出现在16世纪后期平托《远游记》出版以后;(2)欧洲一些学者没有给出有说服力的证据支持“台风”源自希腊语的说法,也没有给出“台风”在阿拉伯语和印度洋周边国家语言中来自希腊语的证据。相反,现有的文献资料表明,虽然飓风的说法在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占主导地位,但是台风的早期叫法在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沿海方言中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出现,台风一词在中文里有自身独立的演变过程,从浙江吴语的“风痴”经过口语到福建的“痴风”,由于“痴”和“颱”在闽语中发音相近,在闽语中变成“风颱”和“颱风”。   相似文献   

14.
“三· 七· ”高炮射速较大 ,火力较猛 ,能自动装填发射。利用“三七”高炮进行人工增雨防雹 ,是实现农业抗旱减灾一项有效的科学措施。哈尔滨地区高炮共 1 2 7门 (双管 73门 ,单管 5 4门 )。目前是哈尔滨市进行人工增雨防雹的主要设备。这里从实际出发 ,阐明了 5年来在高炮管  相似文献   

15.
谢海瑛 《贵州气象》2005,29(2):47-48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对“公共气象”理念进行思考,分析了气象工作者确立公共意识,树立公共服务理念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冷”“暖”冬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黑龙江省61个站1961~2006年冬季平均气温观测资料,首次采用月平均气温权重系数法确定了黑龙江省“冷”“暖”冬的标准,分析了黑龙江省“冷”“暖”冬的气候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1980年以后呈明显变暖趋势,冬季平均气温和暖冬指数的气候变率分别为0.568℃/10a、13%/10a,增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省大部份地区冷暖冬权重系数指标的气候变率在0.4℃~0.8℃/10a之间,山区大于相对较湿润的平原。  相似文献   

17.
利用黑龙江省61个站1961~2006年冬季平均气温观测资料,首次采用月平均气温权重系数法确定了黑龙江省"冷""暖"冬的标准,分析了黑龙江省"冷""暖"冬的气候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1980年以后呈明显变暖趋势,冬季平均气温和暖冬指数的气候变率分别为0.568 ℃/10 a、13%/10 a,增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省大部份地区冷暖冬权重系数指标的气候变率在0.4℃~0.8℃/10 a之间,山区大于相对较湿润的平原.  相似文献   

18.
“环流-天气气候-农业年景”系统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汪铎  张镡 《大气科学》1989,13(2):178-184
本文从综合评述近几年国内外在“作物产量-天气气候-环流”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出发,针对用气象学方法预报农业产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环流-天气气候-农业年景”系统模式。分析了系统模式几类尺度和模式的因子,讨论了系统模式的应用价值以及有待澄清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地面气象观测中,自记仪因摩擦等原因,使笔尖未能回到原来的位置而形成“间断”或“阶梯”现象。其标准是,当记号前后两处自记读数差气压≥0.3hPa(温度≥0.3℃,湿度≥3%)。《观测规范》上称之为“跳跃式”变化。“跳跃式”变化既影响记录的连续性又给计算带来麻烦。尤其是气压记录较突出。“跳跃式”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仪器笔尖对自记纸的压力过大(或过小)。各市(县)站的气压计都是在单独房间里存放的,在正点前巡视或正式观测时预报员经常察看,因开(关)气压室门过重等原因所致。(1)在更换自记仪器时,对新的自…  相似文献   

20.
“121”气象信息电话服务是气象部门的支柱产业之一,优势明显,潜力极大。今年以来,我们本着“一切为了用户,一切方便用户,一切服务于用户”的宗旨。着力在增强服务功能,优化服务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拨打次数上做文章。8个月来拨打次数和服务收费均较往年同期有明显提高,收到良好的效果。1增加信箱,充实内容,加大宣传力度我们先后开通信箱200多个。除将常规气象信息录入相关信箱外,还把忻府区5所小学的课程表录入其中,后在有关学校附近分期分批大量散发传单,利用小学生天真好奇的心理拨打“121”查询课程表。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