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辽宁作为全国的旅游大省之一,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在旅游产业结构方面还存在一些阻碍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的问题,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分别从市场结构、产品结构、行业结构、区域结构、组织结构等角度分析了辽宁省旅游产业的结构特征,并指明了旅游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阻碍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问题和不足,旨在促进辽宁省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2.
网络组织内在的关联性及结构的复杂性,契合了旅游业综合性和密集性的特点,为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供了新的方向,但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处于空缺.通过对管理学和旅游学相关理论的深入探析,从理论上证明了网络组织可以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借鉴其他行业成功导入网络组织的经验,对其实现产业关联的方式进行了初步探索,最终得出结论:网络组织对于旅游产业结构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调控指挥都提供了便利性,企业间的关系在组织内部不断得以调整,进而使产业结构迈向规范化、合理化和有序化,最终实现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3.
乐山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评价了乐山旅游市场发展的特点,通过深入分析乐山旅游产品特征,旅游业各部门的关系、旅游宣传促销等问题,提出了乐山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策略:(1)培育旅游精品,构成3条各具特色的世界遗产地旅游精品线路;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形成以乐山大佛--峨眉山旅游为核心产品,以市中心区向周围区,县呈放射状的旅游线路和联接周围区,县的环状旅游线路为辅助产品的体系。(2)旅游业各部门协调发展,重点提高餐饮,购物,娱乐业的发展水平。(3)通过旅游产品和服务及旅游宣传,塑造个性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4)大力发展度假旅游。  相似文献   

4.
关于提升吉林省旅游业发展水平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林省旅游业起步较晚,产业规模小,但发展速度快,“十五”期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以年均18%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达到172.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省当年GDP的5%,基本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要提升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就要涉及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协调发展,文章侧重于对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和旅游市场现状进行分析,对旅游市场定位、旅游产品定位和市场营销策划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关于提升吉林省旅游业发展水平要解决的问题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旅游信息数据库的需求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信息依赖型产业,旅游信息的获取、加工、传播和利用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旅游者和旅游规划管理部门的需求出发建立旅游信息数据库,不仅可以使旅游者和旅游规划管理部门能够快速、准确地查找和检索自己所需要的旅游信息,而且能够促进旅游信息规范化和标准化,促进旅游信息的共享,打破对旅游信息的封锁;旅游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有利于从整体上对旅游业进行宏观的调控和管理,有利于旅游业协调、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粤西旅游:定位、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从区域角度概述了粤西旅游资源的状况和特点,根据粤西旅游资源区域优势,提出了粤西旅游业的正确定位;并进一步阐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及其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最后,提出了一系列促进粤西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立各区协调开发的机制,改善开发的基础条件,协调旅游项目布局和优化旅游线路,培育扶持旅游组织,实现组织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黄山市旅游与城市互动发展关系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全面梳理黄山市旅游发展的历程以及城市发展的阶段,对黄山市旅游和城市的发展关系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发展的关系模式进行了预测。研究认为,黄山市旅游业与城市的关系主要是旅游作为一种城市化机制促进城市的发展。同时,黄山市旅游业在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以后,旅游产业自身的促进机制发挥已经趋于饱和状态,需要依托城市的发展提供外来动力机制,黄山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进入了"城市作为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推动城市旅游发展"的新阶段,黄山市的城市发展应该充分考虑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旅游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全域旅游和“旅游+”的产业实践,通过分析已有的产业链、旅游产业链和旅游产业融合理论,提出产业链旅游概念。通过理论演绎和典型案例实证分析阐释了产业链旅游的内涵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研究发现:产业链旅游的概念涵盖了旅游赋能的价值链、产旅融合的企业链、旅游者体验的供需链以及线路可达的空间链等独特内涵;产业链旅游从母产业依附性、链型体验性和多元创新性方面区别于传统旅游;产业链旅游的产生发展是产业内生发展诉求、创新旅游发展理念、链性耦合组织和技术、知识与制度革新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既是对产业实践发展中涌现出的新业态、新现象的科学认知和概念抽象,也是对旅游产业链和旅游产业融合等理论的有益梳理和辨析拓展,尝试为业界和学界提供了一个更为科学地从整体性把握新的旅游发展规律、参与旅游产业实践的新视角,希冀为新时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浅析旅游新经济——旅游信息产业的形成、发展与提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产业,其与信息技术有天然的适应性。旅游信息化衍生出"旅游信息产业",而旅游信息产业的发展正是旅游业"新经济"的体现,旅游信息产业的提升是发展低碳旅游的必然选择。该文论述了旅游信息产业这一新业态的形成、发展及其在发展低碳旅游中的重要作用,旨在推动我国旅游新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低碳旅游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与竞争力的偏离份额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静态、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以2001-2008年广东省和全国统计年鉴为主要数据来源,对广东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及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国际旅游产业各部门中,住宿业、饮食销售业和文化娱乐产业与全国相比有竞争优势;而长途交通、邮政通信和景区游览产业竞争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省国际旅游业并未出现明显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开发战略创新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在分析了对中国区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探讨西部开发的重大问题,就国家-地方-个人利益的协调、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以及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等进行经济地理学理论层面的思考,论证了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进而提出了“富民”优先、缩小社会发展差距、建设特色经济、非均衡开发、东西合作等西部开发战略创新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工业波沿交通经济带扩散模式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交通经济带是以交通干线或运输通道为发展轴逐步形成的产业和城市高度发达的经济集聚地带。交通经济带是“点轴开发理论”的重要体现形式 ,产业的集聚与扩散是交通经济带形成的基本动力。通过典型经济带的实证分析发现了“工业自生长点沿着交通轴集聚、扩散及再集聚的动态过程”,将其命名为工业波。工业集聚 -扩散的波浪式运动是经济在空间上扩散的一个基本模式。新技术及生产方式首先在最有利的地点逐步成长为增长极。然后沿着交通线逐步向外扩散 ,在有利的地点形成新的生长点。这一扩散过程如同波浪 ,既有波峰 ,也有波谷。增长极与新生长点相互之间在资金、技术、人员、商品营销、原料供应等方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交通轴线是工业波在空间扩散的主要依托基础。轻纺工业、原材料工业等不同工业部门的交通需求有别 ,分别沿着不同的交通线路扩散。  相似文献   

13.
中国工业战略产业系统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方创琳 《地理科学》1995,15(2):118-127
  相似文献   

14.
高秀丽  孟飞荣 《热带地理》2013,33(6):703-710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物流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有效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文章首先对省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空间依赖性进行了检验。然后,基于我国1997―2010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引入因变量空间滞后项和自变量空间滞后项,构建空间面板杜宾模型,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2个方面分析物流业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存在着显著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物流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显著促进当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而且对邻近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后,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哈尔滨城市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梅林  杨青山 《地理科学》1999,19(2):186-188
运用城市经济区理论与产业系统理论,分析了哈尔滨城市经济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哈尔滨城市经济区调整与优化的战略举措和产业结构的基本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6.
区域产业链的理论基础、形成因素与动力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朝隆  陈烈 《热带地理》2007,27(2):126-131
探讨了区域产业链的理论基础、形成因素与动力机制,指出构建区域产业链符合区域经济系统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的思想和产业组织优化的要求,有利于建立区域之间及企业之间的新型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效率;区域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受到自然资源、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地域文化、产业技术、政策与制度、历史事件与机遇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强调区域产业链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区域产业链的构建应遵循产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市场机制运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资源禀赋是区域产业结构的基础 ,生态环境对产业结构起着制约作用。资源环境与经济关系的协调与否是产业结构合理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资源供需、环境承载力和经济效益 ,建立了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模型 ,定量分析判断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并对怀柔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怀柔县的资源供需不平衡 ,产业结构需要调整。  相似文献   

18.
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通过阐述各种型式空间结构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如何通过区域的最佳组织使其达到最佳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证了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客观过程和“点-轴系统”的形成,说明“点-轴系统”理论可以导致区域或国家的最佳发展,因而该系统是最有效的区域开发模式。根据对十多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实践效果的分析,指出“T”型结构的战略对我国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地区研发产业的空间结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探讨研发产业的空间集聚规律和研发产业区域差异的空间特性, 揭示地理临近与产业网络形成及研发产业在城市体系间的内在关联。基于实地调查和R&D普查数据, 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GIS 制图等方法, 以区位理论和城市空间结构为理论依据, 探讨了长三角地区16 城市研发产业的空间演化过程, 分析了研发产业的影响因子。研究表明:影响研发产业的主要因子依次为:产业发展综合实力因子、产业结构因子、产业竞争力因子、经济结构支持因子、经济发展水平因子、研发活跃度因子等6 大类因子。研究结果表明, 2000 年长三角地区研发产业空间结构的显著特征是集聚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单极空间模式。之后发展到2007 年, 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研发产业发展呈快速增长态势, 空间上表现为由单极集中转向多极分散的趋势。研究认为:今后长三角地区研发产业区域差异格局将逐步形成, 呈现为以上海、南京、杭州为顶点的区域内部的三角形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