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通过对威远MS 5.4地震背景与活动特征研究,表明自贡地震监测中心加强流动监测提高了威远MS 5.4地震序列地震参数的精度和地震信息报送的准确性。威远MS 5.4地震前经历了区域地震平静至活跃、再发震的过程,威远MS 5.4地震为一般主—余型地震,其ρb值异常可能反映了其后将发生资中MS 5.2地震。威远MS 5.4地震序列及其附近的华蓥山断裂地震带和马边地震带震后时间扫描地震学参数均正常,威远MS 5.4地震区近期再次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并认为威远MS 5.4发震断裂为荣县—威远基底断裂,华蓥山断裂带及其附近荣县—威远—资中地区2018年开始的4—6级地震活跃与川西地区东昆仑断裂带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 7.0地震的发生存在呼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2016年7月31日苍梧MS 5.4地震的发生,标志着东南沿海地震带第5活跃幕的开始。通过该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强震动记录、地震地质背景,地震灾害及震前异常变化,分析此次MS 5.4地震活动及震害特征,为广西地区强震震后趋势判断、强震响应提供依据,并对地震前后采用的应急对策及发挥的作用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李艳娥  陈学忠 《地震》2019,39(1):136-145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S8.0地震发生之后, 先后于2013年4月20日和2014年11月22日分别在汶川MS8.0地震震中西南约80 km的芦山县和约178 km的康定县发生了MS7.0和MS6.3地震。 芦山地震位于龙门山前主边界处, 康定地震位于鲜水河断裂带上。 芦山地震发生前有几位作者先后计算了汶川MS8.0地震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 分析了其对周围断层的影响。 本文对这些研究结果进行了简要回顾, 并根据芦山地震和康定地震的实际发震断层面参数, 计算了汶川MS8.0地震在芦山地震和康定地震震源深度处的水平面上以及其发震断层面上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 还给出了其震中处库仑破裂应力随深度的变化。 结果表明, 汶川MS8.0地震发生使芦山地震震源断层面上有利于其错动发震的应力大面积增加而使康定地震震源断层面上有利于其错动发震的应力大面积减小。 在芦山地震初始破裂点处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达0.245 MPa, 在康定地震初始破裂点处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为-0.00063 MPa。 因此, 汶川MS8.0地震的发生对芦山地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而对康定地震的作用不明显。 在目标断层面参数已知的情况下, 根据库仑破裂应力在目标断层面上的分布, 可能为未来地震发生的地点提供线索, 进而对地震发生的危险性进行预测。 若一次地震的发生使目标断层面上有利于其错动发震的应力大面积显著增加, 这种情况下库仑破裂应力对未来地震具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4.
系统梳理2021年3月24日新疆拜城MS 5.4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地球物理观测异常以及区域构造情况,结果如下:①地震活动:震前存在地震平静、高频、带状分布等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出现5项异常,其中形变3项,电磁2项,且形变异常对于该地震具有预测意义;③综合方法: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存在多参数概率谱异常。拜城MS 5.4地震发生在库车坳陷西南部,震源机制解显示为走滑型破裂。该序列类型为前震—主震—余震型,主震前存在前震活动,余震较少,序列活动呈持续衰减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拜城MS 5.4地震前异常较多,其中地震活动相关异常为后续中强地震的预测提供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5.
系统梳理2021年9月4日新疆皮山MS 5.1和9月5日叶城MS 5.0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地球物理观测异常以及区域构造情况,结果如下:①地震活动异常:皮山MS 5.1地震前出现前兆震群活动、阿图什至皮山4级地震平静、库车—沙雅4级地震窗口以及地震发生率指数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异常:2项异常,其中形变1项,电磁1项,但与此次地震活动相关性较低;③震源机制:泽普断裂距皮山MS 5.1和叶城MS 5.0地震最近,间距分别约15 km和3 km,震源机制解显示2次地震均为逆冲型破裂;④序列分析:此次地震活动序列类型为震群型,主震前存在明显的前震活动,余震较为丰富,余震活动呈阶段性衰减特征。综合分析认为,2021年9月皮山MS 5.1和叶城MS 5.0地震组成震群型地震序列,震前地球物理观测异常较少,地震活动异常主要对发震地点具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6.
利用辽宁省地震局沈阳数字地震台网1999年6月至2000年5月的波形资料,采用两种不同的几何扩散模型,计算了岫岩地震序列的单台和多台平均视应力、差视应力值。分析了1999年岫岩Ms5.4地震序列单台和多台视应力的时间演化特征,比较了两种不同几何模型视应力和差视应力随时间的变化特征以及同一地震的视应力。结果表明:①对于同一地震而言,几何扩散模型得到的视应力值比分三段几何扩散模型的大,考虑能量补偿得到的视应力要比未考虑能量补偿的要大。②该序列视应力的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主震前一段时间视应力水平较低,主震前几天地震视应力水平升高,主震与最大余震期间,视应力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最大余震发生后,视应力逐渐降低,并恢复到震前水平。这表明视应力为预测震后趋势提供了一个有用的依据;③无论是采用球面几何扩散模型还是分三段几何扩散模型,无论是单台视应力结果还是多台平均视应力结果,无论考虑能量补偿与否,在震后趋势的判定上几乎没有差异;④无论是采用球面几何扩散模型还是采用分三段几何扩散模型,差视应力在Ms5.4主震和Ms5.1余震发生前短时间内都具有快速的升高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2019年6月17日,在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盆地南缘宜宾市长宁县发生MS6.0地震,其后5天内相继发生了珙县MS5.1、长宁MS5.3和珙县MS5.4强余震;7月4日,在珙县珙泉镇再次发生MS5.6地震.因灾害叠加,本次地震序列导致13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大量房屋受损,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基于四川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地震资料,采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长宁MS6.0地震序列早期(2019年6月17日至22日)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同时,利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序列中截止至7月4日的16次MS≥3.6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震源矩心深度,对该序列的发震构造进行了初步分析.长宁MS6.0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后的610次ML≥1.5地震分布显示余震区呈NW-SE向展布,长约25 km,宽5 km;序列震源深度在0~10 km区间,深度均值约3.2 km,但空间上呈西深东浅的分布特征.长宁MS6.0地震位于余震区的东南端,具单侧破裂特征.CAP波形反演结果显示长宁MS6.0地震序列以逆冲和逆冲兼走滑型地震为主;16次MS≥3.6地震的震源矩心深度在1~7 km范围,平均深度3.5 km,与定位结果一致,揭示本次长宁地震序列发生在上地壳浅部.根据序列空间分布、震源机制解及震区构造特征,推测本次长宁MS6.0地震序列的发生可能与长宁—双河复式大背斜中白象岩—狮子滩背斜和双河场褶皱及其伴生断层活动有关,位于余震区西北段的6月17日珙县MS5.1、22日珙县MS5.4及7月4日珙县MS5.6地震应为6月17日长宁MS6.0地震触发白象岩—狮子滩背斜伴生断层活动所致.序列发震构造整体呈NE-SW向挤压为主、兼具一定NW-SE向拉张分量的构造变形特征,与南侧2018年12月16日兴文MS5.7和2019年1月3日珙县MS5.3地震所呈现的NW-SE向挤压、NE-SW向拉张构造变形特征具有显著差异,揭示四川盆地南缘地带处于构造变形模式的转换区域,所处构造环境的变化导致本次长宁地震序列震源区及附近区域发震构造变形特征具有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2010年滦县地震序列视应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0年3月6日河北滦县发生ML4.5地震, 其前震较为活跃且余震丰富。 利用首都圈数字化地震台网监测到的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滦县ML≥2.5地震的宽频带数字地震波资料, 计算得到地震视应力。 结果表明: ① ML4.5地震视应力表现出震前存在高值异常, 震时达到峰值, 震后波动下降的变化特点, 而且主震视应力远大于多数余震, 由此推断该序列类型为主余型。 ② 视应力的数值变化可以反映震源区应力状态, 利用视应力的变化过程来探讨地震序列性质, 结合传统序列判别方法, 可以更准确地判别序列类型。 ③ 在震级ML≤3.3范围内震级与视应力大体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姚安地震序列与大姚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丽芳  刘杰  苏有锦 《地震》2006,26(1):10-18
2000年1月15日在云南省姚安县发生了MS6.5地震, 2003年7月21日和10月16日在云南省大姚县发生了MS6.2、 MS6.1地震。 这两个地震序列均发生在滇中块体, 震中位置相距42.5 km, 构造、 应力背景相似, 但序列类型不同, 时间间隔短。 为深入研究姚安地震和大姚地震序列的特征, 根据昆明区域数字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波资料, 利用遗传算法计算了2000年姚安地震和2003年大姚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 研究结果表明, 姚安地震序列和大姚地震序列的地震矩和近震震级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它们的地震矩M0均在1012~1014 N·m, 地震矩与震源半径之间呈线性关系。 应力降随震级变化不明显。 拐角频率和地震矩之间有明显的依赖关系, 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拐角频率和地震矩的关系式, 利用此关系式可计算出给定地震矩的拐角频率估计值fa, 进而可分析实际计算的拐角频率与估计值之差(fc-fa)的时间变化曲线。 姚安地震序列和大姚地震序列实际计算的拐角频率与估计值之差(fc-fa)及应力降随时间的变化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姚安地震序列的应力降和拐角频率差值在4.3级和4.6级强余震前均有一个上升-下降过程, 反映余震区应力场有一个增高-下降过程; 大姚地震序列应力降和拐角频率差值在MS≥4.6强余震发生之前均会出现高值异常, 但在MS4.6~4.7地震之前出现的高值异常持续时间短, 在MS6.1地震前出现的高值异常持续较长。 文中结合两个地震的发震构造, 序列类型等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0.
收集、整理四川省地震台网2013年5月至2017年9月产出的震相观测报告数据,采用单台多震和达法,重点分析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 7.0强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地区波速比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西侧的茂县地震台,在发震前2年左右,波速比出现一次持续时间约一年半的下降异常;发震前半年左右,波速比出现明显回返特征,波速比回返至均值上下时即发生九寨沟MS 7.0地震;震源区周边其他6个地震台波速比在发震前变化较平稳。茂县地震台波速比低值异常对判定九寨沟MS 7.0强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可能存在孕震体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岫岩Ms5.4地震前后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视应力的定义出发,介绍了采用振幅和震中距计算地震矩,进而实现用区域地震模拟资料计算视应力的方法。利用该方法,计算了1999年11月29日辽宁岫岩Ms5.4地震前后视应力的时空变化情况,并检验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岫岩MS5.4地震前烟台形变异常特征及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杰  李希亮  刘瑞峰  范军  赵小贺 《地震》2006,26(3):71-78
运用直接调和分析和速率合成方法对岫岩地震前后烟台形变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岫岩5.4级地震前,烟台地区形变观测资料出现了短临前兆异常,此次异常很可能是岫岩发震断层活动引起了相关的蓬莱-威海断裂活动,最终导致区域应力场增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台湾南投-花莲Ms7.6地震(1999.9.21)和岫岩-海城Ms5.4地震(1999.11.29)前后本溪井水位的异常变化情况。认为此次台湾强震群活动导致辽宁地区地壳应变及应力场发生明显改变,是发生岫岩5.4级地震的重要起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研究1999年至2007年辽宁海城-岫岩地区尾波Q值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及1999年岫岩5.4级地震和2000年5.1级两次中强地震发生阶段该地区的尾波Q值变化。计算结果表明:该区在地震活跃阶段,Qc值随时间变化起伏较大,平均值相对较高,在岫岩5.4级主震前有短时升高现象,之后Qc值并没有明显的降低,直到强余震序列结束之后Qc值逐步降低,趋于平稳,通过对比该区在地震活跃阶段与平静阶段的Qc值变化,可以为未来该区的强震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岫岩5.4和5.1级地震前波谱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萍  王安东 《地震》2006,26(1):57-65
使用辽宁数字地震台网1999年11月9日至2000年1月10日记录的52次地震共360余条数字化波形事件, 采用PITSA软件, 对发生在岫岩5.4级地震的27个前震和5.4级地震后的5.1级地震(最大余震)前25个余震的纵、 横波拐角频率比值fcp/fcs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岫岩5.4级和5.1级地震前的纵波和横波拐角频率比值fcp/fcs, 在2次较大地震前均出现较明显的下降异常, 此异常可作为今后地震预测可能的参考与临震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Earthquakes of M_S5. 6 and M_S6.1 occurred in Yingjiang,Yunnan on May 24 and May 30,2014 respectively. In this paper,we use the waveform data recorded by mobile seismic stations( KAC) which were set up in the source area after the Yingjiang MS5. 6earthquake on May 24,2014 to study the shear-wave splitting characteristics of Yingjiang M_S6.1 earthquake sequence with the SAM method. The result shows that predominant polarization of fast shear-waves before the M_S6.1 earthquak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irection of regional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and predominant polarization of fast shear-waves before the M_S6.1 earthquake show better consistency and smaller dispersion compared to after the M_S6.1 earthquake,and there may be a deflection for the fast shearwaves predominant polarization between the M_S6.1 earthquake sequence and foreshock sequence. We found that the time-delays generally exhibited a lower level before the M_S6.1earthquake and a relatively higher value after the M_S6.1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17.
岫岩5.4级地震与辽中地震台电磁辐射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岫岩5.4级地震前后辽中地震台电磁波观测出现的异常信息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李宇彤  焦明若  李芳 《地震研究》2005,28(3):231-235
1999年海城-岫岩交界地区的Ms5.4地震和1975年海城Ms7.3地震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具有大量的前震和前兆异常。但由于两者震级不同,所以前兆异常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通过对这两次地震前地震活动特点及前兆异常的对比分析,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两次地震共性和个性可能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9.
杨欣  聂晓红  夏爱国 《中国地震》2005,21(2):244-253
通过分析昭苏6.1级地震序列特征、震源与介质破裂特性、震源环境与历史地震活动类比及区域地震和前兆资料的异常变化等,对该震前的区域地震活动背景、震后的震情趋势等有了较为细致的了解和判定。主要结果有:①在2003年新疆境内中强地震成组活动的背景下,于现代地震活动很弱的昭苏盆地内发生了6.1级地震;②6.1级地震为主一余型地震序列,震后序列衰减正常;③主震震源机制解结果与现代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吻合,表明构造活动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并对地震活动有着控制作用;④震源区域构造应力释放充分,区域应力场处于相对稳定的调整状态。综合各类分析结果后认为,震区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