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青土湖地区9500a BP以来的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青土湖地区ZY剖面的代用指标分析,研究了该区9500aBP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在9500~6700aBP期间,剖面为风成砂沉积,平均粒径、磁化率、碳酸盐含量和C/N代用指标值均出现了的最低值,代表了湖泊干涸状态下强烈的风力搬运堆积,反映为一种暖干的古气候环境;6700~5800aBP期间,为碳酸盐粉砂质粘土沉积,代用指标的值均为高值,指示高水位、暖湿的古气候环境;5800~2700aBP为碳酸盐粉砂沉积,代用指标的值均表现为中等,代表了低水位状态下的碳酸盐沉积,反映夏季风减弱,区域降水量减少;2700~1100aBP期间为沼泽沉积,此时湖泊水量变化是以人为因素为主还是自然因素为主,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吴健  沈吉 《沉积学报》2010,28(2):365-372
兴凯湖是东北亚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中俄界湖。我们是国内首次对兴凯湖一根长269 cm的沉积岩心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δ13Corg和TOC之间显示较好的负相关性,说明δ13Corg低值时期,气候温暖或湿润,δ13Corg值处于高值时期,气候冷干;C/N比值和TOC之间显示较好的正相关性,C/N比值平均值为11.4,显示兴凯湖沉积物有机质以内源浮游植物生产为主;δ15Norg高值对应于气候冷干期,此时沉积物有机质更多的来源于浮游植物,δ15Norg低值对应于暖湿期,但营养盐输入的减少也会造成δ15Norg值降低。兴凯湖沉积物有机碳和氮及其稳定同位素数据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8 480~26 160 cal.aBP,湖区气候冷干;26 160~22 880 cal.aBP,湖区气候温暖湿润;22 880~18 180 cal.aBP,流域处于末次盛冰期多年冻土环境;18 185~12 650 cal.aBP,对应于Blling/Older Dryas/Allerd气候波动暖期;90~78 cm段,对应于Younger Dryas事件;11 500~4 570 cal.aBP,进入全新世暖湿期,早期气候温干,晚期气候温湿;4 570~1 470 cal.aBP,气候冷干;1470 cal.aBP以来,又转为暖湿气候。  相似文献   

3.
薛积彬  钟巍 《沉积学报》2008,26(4):647-654
根据中国西北干旱区巴里坤湖BLK 1剖面沉积物的粒度分析,采用粒级—标准偏差法提取了对沉积环境变化敏感的粒度组分。结果表明,巴里坤湖沉积物中45~170 μm粒级组分含量和平均粒径对研究区区域性风沙活动较为敏感,据此结合14C测年数据重建了研究区9400 cal aBP以来的风沙活动历史。在过去的2 000年内,巴里坤湖地区尘暴事件多发或强风沙活动时段主要出现在240~440 cal aBP、600~1 280 cal aBP和1 400~1 800 cal aBP期间,这些时段同历史时期的雨土频率高值期、古里雅冰芯阴阳离子高含量期较为一致。从更长地质时期来看,8 000~8 300 cal aBP、7 400~7 700 cal aBP、6 500~7 000 cal aBP时段,特别是在中全新世(3 900~6 100 cal aBP)期间,区域性的尘暴事件或强风沙活动尤其频繁,这些时段同古里雅冰芯中微粒浓度、敦德冰芯中的微粒含量记录均可以进行良好的对比。干旱区封闭湖泊沉积是记录地质历史时期风沙活动的良好载体,但由于气候环境变化往往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因此,对某一剖面沉积物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的提取及应用不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4.
西藏洞错全新世早中期盐湖沉积的古气候记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调查藏北高原腹地盐湖———洞错的Ⅰ阶地湖相化学沉积 ,发现硼砂及赋存 5层纯芒硝的完整沉积剖面。依据DZ0 1剖面的磁化率特征 ,结合韵律层的沉积学、盐类矿物学和14 C年代学 ,盐湖沉积物磁化率等恢复重建盐湖环境的替代性指标。指出洞错在全新世早、中期经历了潮湿温暖期(8470aBP ,可能至 10 5 0 0aBP± )→寒冷干旱期 (8470~ 8170aBP)→潮湿温暖期 (8170~ 75 90aBP)→气候频繁波动期 (75 90~ 740 0aBP ,寒冷大背景下三干三湿的气候演替 )→寒冷干旱期 (740 0~6 940aBP)→潮湿温和期 (6 940~ 6 6 2 0aBP)→寒冷干旱期 (6 6 2 0~ 6 410aBP)→温暖湿润时期(6 410aBP以后 ,可能至 330 0aBP)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汝河流域曾发生过堪称世界之最的"1975·8河南驻马店特大洪水垮坝事件",其洪水规模之大,受灾面积之广,受灾及死亡人数之多,震惊世界。因此探究汝河特大洪水事件的发生规律及其气候背景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通过对汝河流域开展广泛细致的野外考察,在驻马店-遂平段第一级河流阶地前沿发现多处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剖面,记录了流域发生的气候水文事件信息。最终选取汝河诸市乡地点(ZSX)全新世黄土土壤剖面进行系统采样,结合沉积学指标研究,准确鉴别出汝河ZSX黄土古土壤剖面中所夹三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lackwater deposits,SWD),为典型河流洪水悬移质泥沙沉积物。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确认三组古洪水SWD的物质是汝河上游流域发生特大暴雨洪水期间,流域地表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的产物。这三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记录了末次冰消期和全新世发生在汝河流域的三期古洪水事件。结合典型剖面地层对比和应用SAR法对剖面关键沉积层位进行光释光测年(optical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dating,OSL),建立了准确的地层年代框架。这三期古洪水事件分别发生在12000~11200aBP、4200~4000aBP、3200~3000aBP,皆发生在全球性气候突变或者转折时期,表明在这些时段季风气候变化异常,变率增大,洪水和干旱事件皆有发生。本研究对于淮河防洪减灾、水土保持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对于揭示区域气候水文变化与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孢粉记录揭示的4000 a BP来乌鲁木齐河源区气候环境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鞠远江  刘耕年 《冰川冻土》2004,26(2):166-170
对乌鲁木齐河源大西沟气象站附近热融塌陷剖面的分析,重建了该区4000aBP以来的气候演变序列.结果表明:近4000aBP以来乌鲁木齐河源区气候经历了多次干湿变化,即4000~3630aBP为干暖期,3630~2270aBP为凉湿冷湿期,2270~2100aBP为干暖期,2100~1310aBP干暖转化为暖湿期,1310~1100aBP为干暖期,1100aBP至今是凉湿冷湿期.发现本区气候具有典型的西风带影响下的变化特征,遵循暖干同期、冷湿同期的规律;部分层位反映的暖湿气候说明东亚季风强盛时期,可以深入到乌鲁木齐河源地区.  相似文献   

7.
钻探证实,镇江市谏壁镇长江北岸高桥镇北部埋藏硬粘土层,之上为冰后期松散沉积物。沉积物主要为粉砂、粘土质粉砂、砂泥互层,中部局部夹含细砾中细砂,顶部见淤泥质粘土;夹数十层植物炭屑层;以水平纹理为主,局部见小型交错层理、波状层理。表明冰后期以来该地处于水动力较弱的河湖环境,为多期湖沼相沉积夹汊道河流相沉积,局部有海相沉积物加入。根据碳化植物碎屑14C年龄,推测冰后期底界年龄约13 000 aBP,海侵到达该地的时间约为9 000aBP,海侵最高位时间约为6 500 aBP。冰后期平均沉积速率约为4.9 m/ka,湖沼相3.4~6 m/ka,河流相10~15 m/ka。对全新统的底界年龄和海相层的埋藏深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太白山佛爷池剖面的全新世环境变化信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白山佛爷池海拔3410m,是一个发育在古冰斗中的冰蚀湖。自湖中210cm沉积剖面进行沉积物粒度、孢粉和测年采样分析,表明自8200aBP以来的环境经历了明显的冷暖干湿变化。8200~6800aBP温暖湿润,在7200aBP出现明显增温;6800~5900aBP气候开始波动,大约在6300aBP有一次短暂的变冷,在6000aBP前后出现明显暖期;5900~4800aBP气温下降,大约在5200aBP达到最低,然后气温缓慢回升;4800~2600aBP气候较为温暖湿润,大约在3000aBP达到最高;2600~900aBP气候变冷湿,大约1500aBP达到最低;900aBP~现代变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尕海DG03孔沉积序列的年代学测定和沉积物分析,选取对气候环境较为敏感的SiO2,Al2O3,TiO2,Fe2O3,MgO,CaO,K2O,Na2O等作为环境代用指标,分析了尕海地区11.5 kaBP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研究表明尕海地区在11.5 kaBP以来存在4个明显的气候变化期:晚冰期晚期(11.5~10.16 kaBP)的气候波动较大,其中11.5~11.16 kaBP是暖干气候;11.16~10.16 kaBP,气候冷干,可能是新仙女木事件的反映;全新世早期(10.16~7.83 kaBP)气候转暖,有短期极干冷事件的发生;中全新世适宜期(7.83~4.73 kaBP),气候温暖湿润;4.73 kaBP以来的全新世晚期,气候环境明显恶化,期间出现气候暖湿与干冷的多次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10.
田晓四  朱诚  尹茜  孙智彬 《沉积学报》2007,25(2):261-266
通过对三峡库区中坝遗址1981年洪水沉积和疑似古洪水沉积的粒度对比分析,发现它们的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峰度和众值粒径都在同一值域范围内;频率分布曲线相似,呈单峰态;概率累积曲线都呈明显的三段式。从而推断出中坝遗址的文化间隙层为古洪水沉积。在考古断代和AMS14C测年基础上,对洪水沉积环境研究发现,中坝遗址洪水沉积大多发生在我国的暖期,但周朝和宋代的洪水沉积发生在我国冷期,这与我国气候小循环和当地独特的地貌特征有关。清代以后,沉积物平均粒径明显变大,表明当地植被已经退化;沉积物平均粒径和峰度变化幅度大,说明人类活动使当地生态系统变得脆弱,气候多变。  相似文献   

11.
赵烨 《地学前缘》2002,9(1):137-142
在考察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自然地理特征的基础上 ,分析了半岛东侧阿德雷岛西部海拔18 0 0m的海岸阶地上苔藓泥炭层 (0~ 44cm)之沉积特征 ,分别测量了 5 5~ 8cm ,18~ 2 0cm ,36~38cm三个层段泥炭样品的14 C年龄为 :现代、(6 71± 2 0 )aBP、(32 6 5± 12 0 )aBP ,据此推算该苔藓泥炭底层形成的时间大约在 430 0aBP。分析了半岛西北部地质湾海滩沉积层中同种浅海底栖褐藻 (Ha lymeniasp )的14 C年龄 ,即 15~ 17cm和 92~ 95cm层中褐藻的14 C年龄分别为 (885± 70 )aBP、(144 0±75 )aBP ,现代褐藻14 C年龄为 (6 95± 70 )aBP。用不同时段褐藻14 C年龄内差法消除南极海源有机碳的14 C年龄老化问题 ;还分析了地质湾海拔 6 84m海岸阶地古湖相硅藻沉积层的14 C年龄为 (2 430±75 )aBP。从而建立了全新世晚期南极菲尔德斯半岛的海平面变化序列 :在 430 0~ 2 430aBP期间 ,区域海平面快速下降 ,其平均下降速率为 - 0 6 0cm·a-1;在 2 430~ 80 0aBP期间 ,区域海平面继续下降 ,其平均下降速率为 - 0 31cm·a-1;在 80 0~ 2 30aBP期间区域海平面开始缓慢上升 ,其平均上升速率为 0 14cm·a-1;近 2 30a来海平面上升进一步趋缓 ,其平均上升速率为 0 0 7cm·a-1。  相似文献   

12.
句容宝华山麓距今5700年前后的地层与古气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长江下游沿江地区埋藏古树和泥炭形成时间,以及南京浦口林峰桥中晚全新世地层的沉积相特征和地球环境化学分析,江苏南部句容宝华山麓距今5700年前后洪—坡积相地层特征、剖面沉积物中孢粉—气候转换曲线反映:距今5700年前后本区曾经发生过降温干燥事件,宝华山地区当时最低年均温为12.56℃,最低年均降水量为716.40mm。林峰桥剖面对应层位淤泥质沉积物中黏土含量及铁离子含量的异常变化验证了该事件的存在。同时研究也表明,此冷干事件不仅是区域古气候异常变化的反映,还具有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库赛湖近4000年来湖相沉积物粒度组成特征,对比人工俘获风成物粒度特征,表明库赛湖沉积物中粗颗粒组分(>64 μm)主要由风力搬运作用进入湖泊沉积,记录了该地区尘暴事件历史。重建的尘暴事件序列表明:2 500~800 cal aBP时段为该地区近4 000年来尘暴事件高频发生的阶段,4 000~2 500 cal aBP和800 cal aBP以来的时段尘暴事件发生频率较低;近千年来的尘暴事件主要发生于小冰期内的3次降温时段。与贵州董歌洞石笋氧同位素对比分析表明,库赛湖地区近4 000年来气候变化受亚洲季风的影响,尘暴事件多发生于夏季风较弱的气候干冷时段。  相似文献   

14.
3500aBP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降水突变的幅度与速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古信息与历史文献记载一样是环境演变研究中独具特色的信息源。文章以考古信息为依据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 35 0 0aBP前后降水突变的幅度与速率进行了推断。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分布在年降水量 2 5 0~ 40 0mm的地区 ,降水变化对该地带的影响十分显著。在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内的内蒙古中南部及陕北、晋西北地区 ,大量的考古遗存详细记录了 35 0 0aBP前后该地区内土地利用性质的时空变化过程 ,可以用来定量地估算 35 0 0aBP降水突变的幅度和速率。 42 0 0~34 0 0aBP期间 ,在内蒙古中南部及陕北、晋西北地区先后发育了朱开沟文化和李家崖文化。文化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从朱开沟一期到朱开沟二期为第一阶段 (cal.40 0 0~ 380 0aBP) ,在朱开沟文化区发生了从农业文化转变为农牧交错文化、进而变为畜牧业文化的过程 ,相当于从农业区的北界变为农牧交错区的北界 ;从朱开沟文化二期结束到李家崖文化为第二阶段 (cal.380 0~ 34 0 0aBP) ,期间农牧交错带的北界显著地向东南退缩。上述考古学文化的变化可以看作是人类对 35 0 0aBP前后降水突变的响应。 40 0 0aBP前后是从农业文化向半农半牧文化转变的临界点 ,其降水量大致与现代农牧交错带南界的降水量相当 ,为 35 0~ 40 0mm ;380 0aBP前后是从半  相似文献   

15.
太白山高山带2000多年以来气候变化与林线的响应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太白山东佛爷池高山湖泊沉积物粒度、总有机碳(TOC)、磁化率、孢粉和植物残体分析结果,结合现代高山林线的植被格局分析,探讨了太白山2300年来的气候变化过程以及高山林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太白山2000多年以来的气候变化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2250~1800aB.P.,1370~650aB.P.以及200aB.P.以后的暖湿期;1800~1530aB.P.的冷湿期;1530~1370aB.P.的暖干期以及650~200aB.P.的冷干期.温度变化过程与历史文献资料得出的平原地区的变化过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西藏拉萨昌果沟遗址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支流的阶地上,是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为探讨昌果沟遗址附近的古环境,对遗址附近开展地貌调查,在遗址北面约1 km处选取1个全新世风成沉积剖面进行光释光测年和环境指标分析,在雅鲁藏布江中游选2个阶地剖面进行光释光测年分析;此外,还总结了雅鲁藏布江中游23个全新世古土壤/泥炭的测年数据,进行概率密度分析,试图揭示区域的环境演化特征.研究表明:全新世古土壤/泥炭年代的概率密度可以较好地反映区域气候变化,9.0~6.0 ka古土壤/泥炭发育在波动中增强,气候由冷干向暖湿转换;6.0~2.9 ka古土壤/泥炭发育最强,气候相对温干;2.9 ka后鲜有古土壤/泥炭发育,气候变得冷干,史前人类活动受限.4.5 ka之后雅鲁藏布江中游及其支流一级阶地的形成为新石器时期先民提供农业耕作的场所,古土壤的发育为农作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1.4~1.1 ka期间(吐蕃王朝时期)局部地区有古土壤发育,气候好转.  相似文献   

17.
石羊河流域位于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东段,是西北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的交汇过渡地带。流域下游的民勤盆地分布有大量保存完整的湖相沉积地层和湖岸地貌,这些沉积地层和地貌景观在整个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极具代表性,是进行古气候环境研究的理想场所。鉴于此,选取民勤盆地的青土湖剖面、西渠剖面、沙坑井剖面、九坨墚剖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剖面地层对比及可靠14C测年,探讨了区域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变化的几个大的阶段。主要结论和认识如下:13000aBP前和9500—6700aBP两个阶段,区域沉积地层以风成砂、河流砂沉积为主,气候环境表现为干旱;13000—9500aBP和6700—1100aBP两个阶段,区域沉积地层表现为湖相沉积的粉砂沉积为主,气候环境表现为湿润;1100—0aBP风成砂等的沉积阶段,气候环境表现为干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