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扬子台地北缘上震旦统碳酸盐岩沉积发育,可分为浅水台地和深水台盆两个相区和七种不同的相带。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区碳酸盐岩中 Sr 和 Sr/ Ca ×1000 的比值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由浅滩相向深水斜坡- 盆地相明显增加。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不同沉积环境中碳酸盐矿物组分不同,影响了锶的分布;另一方面与沉积环境所决定的成岩环境有关。因此,利用微量元素锶的含量和 Sr/ Ca ×1000 比值可以判别沉积相。  相似文献   

2.
中扬子台地北缘上震旦统碳酸盐岩沉积发育,可分为浅水台地和深水台盆两个相区和七种不同的相带。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区碳酸盐岩中Sr和Sr/Ca*1000的比值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由浅滩相向深水斜坡-盆地相明显增加。研究原因,一方面因不同沉积环境中碳酸起因放物组分不同,影响锶的分布;另一方面与沉积环境所决定的成岩环境有关。因此,利用微量元素锶的 Sr/cA*1000比值可以判别沉积相 。  相似文献   

3.
莺歌海盆地上新统双壳类贝壳的锶含量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子玉  蓝秀 《地层学杂志》1998,22(2):149-153
锶(Sr)是碳酸盐沉积物及软体动物介壳中的重要微量元素之一,Sr含量和Sr/Ca比值的变化明显受沉积相的控制。因此,锶作为地球化学指标具有一定的环境意义。通过对南海北部莺歌海盆地莺6井上新统双壳类贝壳中的Sr含量和Sr/Ca比值的变化与环境、成岩作用关系的研究,发现莺歌海盆地上新世沉积环境为上陆坡→潮下带→潮间带,所得结论与双壳类的生态环境和地层沉积相的综合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贵州织金地区晚二叠世的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昔容  陶述平 《贵州地质》1999,16(4):301-306
主要根据B,B/Ga和Sr,Sr/Ba的含量和比值大小来判断水的盐度,以及岩石类型和古生物组合,推断当时的沉积环境为过渡相偏海相的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5.
将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一般规律与R因子分析、Q聚类分析和Q因子分析以及其它地质特征结合起来揭示出大庆油田东部外围中白垩统泉头组第三段和第四段湖泊-三角洲(水下部分)沉积总体泥质岩中各元素丰度及其比率受到盆体性因子(还原度F1、酸度F2)和盆围性因子(母岩F3和胶体输入量F4)的控制,最突出的表现是:Sr/Ca与还原度和酸度正相关,CaO/MgO与酸度负相关,Ni/Co(或Ni、Cr)与还原度负相关,Ti/V与偏基性母岩影响强度负相关,Sr/Ba与胶体输入量负相关。这些泥质岩可分成四类,与其中所夹粉砂岩(扩散流成因单位)一起分别构成水下河道周缘细屑沉积组合、滨浅湖沉积组合、前三角洲沉积组合和较深湖沉积组合,其沉积水深依次增加,氧化性和碱性依次减弱。偏基性母岩影响在水下河道周缘和前三角洲一带相对较强,在较深湖,因有导源于三角洲前缘的重力流发生,这种影响也时有表现。胶体输入量在所有沉积组合之间无特别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张珩  卜国光 《地质实验室》1995,11(6):343-346
以碳粉、氯化钠为缓冲剂消除基体的影响,选择钐作为内标元素,本法简单快速、Br和Sr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5.4%和5.1%,已成功地应用于化探样品中钡和锶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7.
陆琦  周湖云 《矿物学报》1994,14(3):228-233,T001
在山东蒙阴金伯利岩中,首次发现了沂蒙矿类质同象系列新的富Ti矿物(变)种。理想的晶体化学式可表达为:K(Ti5Fe3Cr2Mg2)12O19(简称K-Ti沂蒙矿)(Ba,K)(Ti5Fe4Mg2Cr)12O19(简称Ba-Ti沂蒙矿)从而与原来确定的沂蒙矿K(Cr5Ti3Fe2Mg2)12O19和钡钛铁铬矿(Ba,K)(Cr4Fe4Ti3Mg)12O19g一起构成了金伯利岩中AM12O19磁铁铅矿  相似文献   

8.
陕西凤县八方山多金属矿床成矿成晕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山多金属矿床产于中泥盆统星红铺组,古道岭组。指示元素有Cu、Pb、Zn、Ag、Cd、Hg、As、Sb、Au、Ba、Sr、B等,原生异常的轴向分带序列(从上到下):Zn-Hg-Pb-Ag-Cu1-Ba-Sr-Sb-As-Cu2、Ni、Co、Au,具有明显多建造晕的特点。八方山多金属矿床是由海底喷流(汽)同生沉积-叠加、再造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锶钡比是常用的海陆相沉积环境判别手段之一,黄河三角洲钻孔沉积物的传统全量锶钡比介于0.45±0.5之间,无法判别其海陆相沉积环境。黄河三角洲钻孔样品的选择性提取结果表明,全样的总量钡和锶中的75%以上的钡和50%以上的锶赋存于与沉积时的海陆相地球化学环境无关的陆源碎屑矿物中,在判别海陆相沉积环境时是应该剔除的。不同选择性提取方法的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沉积物中的锶除碎屑硅酸盐矿物态外,主要呈现可交换态和碳酸态,赋存形态比较单一;而钡除了碎屑硅酸盐矿物态外其赋存形态复杂。以提取可交换态为主的醋酸钠法和醋酸铵法、以提取可交换态和碳酸盐态为主的柠檬酸法和稀盐酸法及络合剂+稀盐酸法所提取的锶钡比,均能较好地区分黄河三角洲的海陆相沉积环境。来自黄土的黄河三角洲物源的高碳酸钙和醋酸不能提取重晶石中钡的双重特殊性,导致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稀醋酸法提取的结果具有高锶低钡的特征并造成锶钡比偏高,尽管其锶钡比都大于1.0,但其对沉积时盐度环境的响应灵敏度大于其他选择性提取方法。选择性提取方法是解决目前传统的全样总量锶钡比海陆相沉积环境判别效果不佳问题的唯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青海察尔汗盐湖达布逊区段和别勒滩区段的成盐年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青生  黄麒 《沉积学报》1995,13(3):126-131
88-01孔和89-04孔是1989年后笔者用14C和230Th两种方法较为系统的测定了年龄的钻孔剖面。本文以此两孔为主,结合已有年龄数据的钻孔,重点讨论了达布逊区段的成盐年代,并根据88-01孔校正后的年龄,将达布逊区段四个大盐层的底板年龄大致划分为:S1约50000a.B.P.左右;S约为36000a.B.P.左右;S3约30000a.B.P.左右;S4约18000a.B.P.左右。根据别勒滩区段CK2022,CK6和CK1308三个钻孔剖面,讨论了此区约25000a.B.P.成盐年代。  相似文献   

11.
元素地球化学是沉积物源判别和环境研究的重要手段,但河口海岸地区沉积动力环境复杂多变,人类活动影响强烈,全岩沉积地球化学的示踪研究存在局限性和多解性。选择长江下游干流悬浮物、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以及长江口具有一百多年沉积记录的ZK6孔,通过化学相态分析(1 N HCl处理),探究酸溶态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及其对河口环境变迁的指示。相较于钻孔全岩样品,酸溶态Sr/Ba比能更可靠地反映河口古盐度和海陆相沉积环境的变化。ZK6孔沉积物酸溶态稀土元素(REE)主要赋存于Mn氧化物中,Mn、ΣREE含量、Ce/Ce*以及Sr/Ba比在1899—2007年间呈三段式变化,主要反映长江河口流路分汊和主泓位置改变引起的河口沉积环境变化,进而影响河口环境中活跃元素和次生组分在沉积地层中的保存记录。该研究对今后深化认识复杂河口环境下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以及微量元素示踪海洋环境变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南黄海西部陆架CSDP-1孔晚上新世-第四纪地层中的地球化学元素S、Sr和Ba的测试,结合该钻孔已发表的岩性、磁性地层和微体古生物等资料,综合分析发现:CSDP-1孔元素S、Sr、Ba质量分数及比值Sr/Ba在不同沉积相中的分布变化特征与研究区海陆沉积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体现了S和Sr/Ba值的亲海相特性。S元素的高值主要出现在海相沉积环境中,对应了本区3.50 Ma以来的海侵事件,可以指示本钻孔海陆环境。Sr/Ba值在U2沉积单元(1.66~0.83 Ma)的高值与海侵无关,认为主要是物质来源改变导致的沉积矿物组成发生变化所控制,而在U1沉积单元(0.83 Ma以来)Sr/Ba值能指示海陆环境的变化,表明0.83 Ma以来海侵成为Sr/Ba值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3.
应用Sr指示古环境的方法很多,其中以Sr的含量和与Sr配对的相应的元素比值作为指示剂,具有典型代表性。本文以北京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采用ICP-MS分析技术测试了49件样品中Sr、Ba、Cu的含量。以Sr的含量、Sr/Ba、Sr/Cu比值作为地化指标,深入探讨了Sr的地球化学特征。系统的分析了Sr含量,Sr/Ba、Sr/Cu比值对不同的沉积环境的地质响应。指出从浅海环境到深海环境Sr含量及其相应的元素比值增加趋势明显,对沉积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并且,Sr的分布还受到不同沉积旋回的影响,研究沉积作用对Sr分布的影响时,应在同一沉积旋回中进行。此外还深入研究了不同岩性、不同沉积旋回中Sr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影响Sr分布的不同因素。归纳了Sr对沉积环境的指示作用。就成岩作用对碳酸盐岩中Sr分布的影响,结合前人的工作,进行了探索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沉积岩中的微量元素对沉积环境的水介质变化有着较高的敏感度,是研究沉积物沉积时的古气候、古环境的有效手段。鄂尔多斯盆地纸坊组是三叠系具有油气显示的新层系,其古气候及古水体环境对于恢复该时期盆地沉积格局、重建古地理及成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ICP-MS对鄂尔多斯盆地纸坊组剖面及岩芯21件泥岩及粉砂岩样品进行了微量元素测试,选择对沉积环境介质较为敏感的锶(Sr)、钡(Ba)、钍(Th)、铀(U)、钒(V)、镍(Ni)、钴(Co)等元素作为判别指标,并结合沉积学标志及孢粉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纸坊组沉积环境及古气候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Li、Sr、Ni、Ga含量及Sr/Ba值判别研究区为淡水-微咸水沉积环境;U/Th值分布在0.09~0.38,δU值分布在0.43~1.07,V/(V+Ni)值分布在0.69~0.89,V/Cr值分布在0.87~5.57、Ni/Co值分布在1.21~2.93,指示水体分层不强的氧化-弱还原过渡环境;纸坊组水体深度平均深度小于30 m,大型"汇水"湖泊尚未形成;Sr/Cu比值在0.85~16.7之间,大部分小于10,仅个别值大于10,表明纸坊组古气候已由和尚沟组干热气候趋于温暖气候。  相似文献   

15.
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小河坝组砂岩具有较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油气地质条件优越,但对其沉积环境为陆相还是海相沉积三角洲的厘定尚不明确。本文针对川东南地区小河坝组亟需解决的沉积环境问题,系统采集了该地区9条典型剖面的74个样品,通过微量元素比值分析方法分析其元素组成,并结合沉积构造特征分析其沉积环境及古气候环境。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试了能判别海陆相沉积环境的Sr、Ba、Mn、Cu等微量元素。结果显示,Sr/Ba平均值为0.2790,最大值为2.31,Mn/Fe值为0.0093~0.0778,Sr/Ca值为0.0005~0.0414,表现为三角洲淡水沉积特征;Sr/Ba平均值小于1,Sr/Cu平均值为4.8758,8.1%样品的Sr/Cu值大于10,总体上反映了小河坝组沉积环境为温润潮湿的古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6.
湘南泥盆系碳酸盐岩中锶的分布特点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文均 《沉积学报》1989,7(2):14-20
湘南泥盆系碳酸盐沉积环境,可分为台地和台盆两大类和六种相类型.250块岩样的分析结果表明,Sr和Sr/Ca×1000的含量比值变化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即由浅水台地相到深水台盆相,其比值从0.27增至2.37.其原因是由于不同沉积环境中碳酸盐矿物组份不同.影响了锶的分布.因此锶的含量可作为相分析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东营凹陷古近系中深层湖盆演化中的无机元素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中红  查明  金强 《沉积学报》2008,26(6):925-932
为查明无机元素分布与水深、盐度等沉积环境以及湖盆演化过程的关系,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分析对东营凹陷郝科1科探井古近系深层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测试、分析,所涉及的研究层位是该凹陷的主要烃源岩层段(沙河街组三亚段、沙河街组四亚段、孔店组),分析结果表明:在水体浅、蒸发作用强烈的孔店组—沙四下亚段强氧化性滨浅湖环境里,钙、锶含量和Ca/Mg、Sr/Ba、Sr/Ca参数值具低值响应,铁、铝、钡、钒含量和(Fe+Al)/(Ca+Mg)参数值具高值响应;在沙四中亚段膏岩、盐岩等普遍发育的盐湖环境中,钠、锶含量和Sr/Ba、Fe/Mn、Sr/Ca均出现高值响应,锰、钡、钒含量和V/Ni、(Fe+Al)/(Ca+Mg)出现低值响应;在还原性的沙四上亚段半咸化深湖环境中,钾、钠、铁含量和Fe/Mn值具低值响应,钙、锰含量具高值响应;在沙四中亚段膏盐与泥岩共生体系中元素分布离散性明显,呈现波动性特征;Sr/Ba、Sr/Ca在盐湖环境中出现显著的高值响应,被证实可以作为良好的水体盐度指标参数,Fe/Mn、(Fe+Al)/(Ca+Mg)随水体加深逐渐增大,是良好的水体深浅指标参数。元素分布受沉积环境、岩性特征等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在利用元素含量分布及特征元素比值来判断某单个地质因素的变化时,应该应用多种参数,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8.
Many applications of otolith chemistry use the ratios of strontium (Sr) and barium (Ba) to calcium (Ca) as indicators of salinity exposure, because typically, as salinity increases, Sr concentration increases and Ba concentration decreases. However, these relationships are nonlinear, can be confounded by temperature, and investigations of salinity and temperature effects on otolith chemistry produce varied results.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s of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on Sr:Ca and Ba:Ca in otoliths, we used free ranging Gulf Killifish (Fundulus grandis) in the northern Gulf of Mexico. This species is ideal because it is euryhaline and exhibits limited movements. Otolith edge Sr:Ca and Ba:Ca ratios were related to the previous 30-day mean salinity and temperature experienced by fish. The best model to describe otolith Sr:Ca was one that included a positive asymptotic relationship for both salinity and temperature. However, the salinity asymptotic maximum was reached at 10 psu and changes in otolith Sr:Ca above 10 psu were indicative of temperature changes. Otolith Ba:Ca exhibited an exponential decreasing relationship with salinity, and an exponential increasing relationship with temperature, and these two models combined best explained otolith Ba:Ca. Above 10 psu, the modeled Ba:Ca ratio continued to decrease demonstrating that this ratio may be indicative of salinity changes beyond this value. Therefore, using both Sr:Ca and Ba:Ca could be beneficial in reconstructing fish environmental histories. Temperature effects on otolith element ratios could confound past salinity reconstructions as well and must be a result of endogenous processes, given that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water chemistry exis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