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海岸带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海岸带地区作为海洋、陆地和大气相互作用的区域, 其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 海岸带地区土地 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LUCC) 研究是海陆交互作用( LOICZ) 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海岸带LUCC 研究的目标、 内容以及海岸带LUCC 研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综述了国内外海岸带LUCC 研究的进展, 指出目前 在海岸带LUCC 研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即驱动力模型和机制研究相对欠缺; 对气候、水环境等的影响机理不明 确; 对环境脆弱地区的LUCC 研究甚少等。今后应该加强海岸带地区LUCC 物质通量研究、海岸带地区环境之间的 影响模式以及与海岸带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模式研究。 相似文献
2.
厦门市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的遥感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在分析1990年和1997年两个时相陆地卫星TM遥感图像的基础上,得到了厦门市土地利用/覆盖的动态变化信息,并对其数量变化和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0~1997年,厦门市的城镇建设用地和开发用地显著增加,耕地被占用的现象比较突出,开发用地的重点也由厦门经济特区向近郊区转移。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中遥感图像分类精度的提高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合理地进行土地开发和利用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利用遥感图像动态监测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状况具有快速、准确、及时的特点。如何提高遥感图像的分类精度,是动态监测中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该文基于传统的工作流程,探讨了在不同阶段提高遥感图像分类精度的方法,并对分类精度提高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澜沧江流域山区土地覆盖多级遥感分类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遥感监测土地覆盖是对流域综合开发所引起的有关土地利用状况改变的有效监督控制手段,土地覆盖分类专题信息提取是遥感监测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澜沧江流域遥感监测项目,探讨基于地物光谱响应曲线分析提取山区士地覆盖的多级遥感分类方法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具体研究区域的典型地物样点光谱响应曲线分析,在多波段间组织设计有关提取具体研究区域土地覆盖类间可分离性明显的算法,分离并提取特定研究区域土地覆盖主要类型,然后再通过结合多级遥感分类方法的应用,可较之单一依靠自动模式识别方法或单一利用目视解译方法获得诸多优越之处和更符合实际的分类效果,是种适合于山区土地覆盖监测的有效、可行而又相对操作简单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面向对象的分类思想,以SPOT-5影像为数据,采用分层分类的方法,利用对象的多特征构建合适的特征空间,建立知识库,结合最邻近分类器与模糊规则两种方法,并使用空间关系对分类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该方法对高分辨率影像分类在减少分类不确定的同时还提高了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6.
对宜兴市机载成像光谱数据辐进行射畸变纠正、几何精确纠正和辐射定标等预处理,获得高光谱反射率图像。利用相关系数、均方差、离散度等统计特征进行面向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目的的波段优选,采用高光谱像元提纯分析工具获得分类所需的终端单元,并利用终端单元进行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对比研究。研究发现:最大似然法分类精度低,整体精度为84.89%,而二进制编码、神经网络分类和光谱角分类方法精度较高,整体精度分别为87.12%,88.75%,90.41%。这说明光谱角分类是最有效的高光谱影像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方法,文章研究采用的高光谱预处理以及波段选择方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7.
2000-2010年亚欧大陆中低纬度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问题,而海岸带则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区域。以三套土地利用/覆盖数据(MCD12Q1、CCI-LC和GlobeLand30)为基础,采用基于一致性分析和模糊集合理论的数据融合方法,获取2000年和2010年亚欧大陆中低纬度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信息,进而分析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十年间亚欧大陆中低纬度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方式主要以耕地萎缩和林地扩张为主,其次是湿地扩张,再次是草地和裸地萎缩,最后是灌木地和人造地表扩张;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面积较小,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22%,其中分布面积占优势的变化类型为耕地–林地–草地相互转换、灌木地–裸地相互转换、林地转为湿地以及林地转为灌木地等。地形因素、气候分异等自然驱动力深刻影响着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宏观格局,而人口压力增大、经济高速发展、政策的颁布与实施等人文驱动力则是推动十年间亚欧大陆中低纬度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9.
龙口市海岸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多期遥感数据,采用目视解译和人机交互计算机分类技术提取1984至2004年间龙口市海岸带土地利用信息,从土地利用总量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海岸区位效应等方面分析龙口市海岸带动态变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20年间龙口市海岸带一半以上的土地类型发生了变化,变化速度逐年增加,后期明显大于前期;转化方向上主要表现在耕地向园地的转化,其次是耕地、园地、林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变化的区位特征是距海越近,海岸带特征地类的变化越明显,反之,距海越远,内陆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表现得越突出。 相似文献
10.
11.
基于知识规则的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重庆北碚主城区为研究区域,提出一种基于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灰度共生矩阵纹理特征和形状特征建立知识规则的方法,对该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对QuickBird卫星影像进行分辨率融合,重点分析典型地物的光谱特征和纹理特征,并根据形状特征建立形状指数,综合上述知识建立提取规则对地物进行自动分类。分类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消除单纯利用光谱信息分类的不足,有效解决地物混分现象,达到了较高的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12.
Land use information over large areas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for many studies related to environment in general and global change in particular. Yet there is a dearth of methodological knowledge in this area, especially regarding the practical task of producing land use maps. In this article, a systematic land use mapping approach is developed, based on land cover maps that in turn are produced through remote sensing. The concept is based on the recognition of varying strengths of land cover (LC) – land use (LU) relationships, from the thematic and spatial points of view. Several categories of relationships are identified, ranging from direct (case 1) to multiple/complex (case 4), and appropriate mapping strategies are discussed for these cases. Using a mapping study in Lebanon, it is shown that the principles embodied in this approach correspond to issues and conditions in real mapping situations. Finally, the concepts are translated into a series of steps through which the method can be applied to large areas,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and constraints of each case. The final land use map represents an acceptable compromise between accuracy, level of detail, and cost.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海岸环境演变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影响海岸带环境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着重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温室气体释放、入海物质通量、生物多样性影响以及海岸特有自然覆被的生态环境效应角度评述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海岸环境演变影响研究的内容与进展。分析指出该领域未来研究将朝更宏观综合(全球环境影响)与更微观深入(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两个趋向发展。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与调整、海岸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模拟、海岸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海岸带综合管理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干旱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全球环境变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是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是宏观的表现,为分析全球环境变化中人类活动的作用提供了切入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既是全球环境变化的原因,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的结果,而占全球陆地表面40%以上的干旱区,由于其具有成因复杂,类型多样,对环境变化敏感,变化过程快,幅度大,景观差异明显等特点,是全球变化特别是LUCC研究的重要场所,文章在介绍LUCC概念的基础上,综述了全球环境变化与LUCC的关系,依据干旱区的自然和生态环境,分析了干旱区LUCC的特点,阐述了干旱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对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性,概括了干旱区LUCC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88年、2006年的LandSat-TM遥感数据及气候因子数据,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青海省巴音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现状、18 a来的变化趋势及其气候驱动,并定性分析了社会驱动。结果表明,1980-2007年间年降水量以12.9 mm/10a的幅度波动增加;日照时数以83.3 h/10a的幅度减少;年平均气温、地温分别以0.6 ℃/10a和0.8 ℃/10a的幅度波动升高。在这样的气候背景下,未利用土地分布最广,占面积的71.43%。1988年至2006年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为城镇用地、农业用地和天然草地面积增加;未利用土地面积也增加,其中裸岩、荒地、盐碱地、沙地面积明显增加,分别增加6.28 km2·a-1、5.82 km2·a-1 、2.76 km2·a-1 和0.21 km2·a-1;而不同类型的湿地生态面积呈退缩趋势,其中冰川、湖泊、苇地、沼泽、河流的面积退缩明显,分别减少12.13 km2·a-1、0.43 km2·a-1、0.41 km2·a-1、0.27 km2·a-1和0.21 km2·a-1。可以看出,生态环境呈退化趋势。日照时数和降水与各类型生态面积的关联度变化大,分别在0.667~0.997和0.668~0.986之间,气温次之,关联度在0.669~0.835之间,地温最小,在0.667~0.856之间。大部分类型的生态面积变化其驱动因素主要为降水,其次为日照时数,气温和地温影响较小。不合理的社会用水促进了土地的荒漠化。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决策树模型的海岸带分类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海岸带地物分布复杂,地物混淆常造成海岸带提取困难。该文以江苏省粉砂淤泥质海岸为研究对象,运用图像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并引入地学知识,构建研究区遥感图像分类决策树模型,并利用ETM 图像进行海岸地物分类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的决策树模型可以较好地结合纹理信息和地学知识,解决遥感图像中复杂地物分类过程中的混淆现象,分类精度达89.26%,比最大似然法分类精度提高了15.19%。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海岸带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多年平均高潮线向陆一侧延伸2 km的陆域部分作为研究范围,分析和评价了海南岛海岸带土地利用状况及问题。结果表明:1)海南岛12个沿海市县位于2 km宽度海岸带内的土地资源共计228 166.44 hm2,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63%;2)文昌市海岸带土地面积及农用地面积均居全省首位,但海岸带建设用地面积最大的为三亚市,其次是海口市;3)海岸带是全省建设用地分布最密集的地带,其建设用地平均密度约为全省的4.5倍;4)海岸带土地利用率高,但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利用结构尚待优化;5)海岸带土地利用已引起部分地段的生态环境明显退化,这在文昌、万宁与海口3市表现尤为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最后从海岸带土地利用程度、利用结构、利用方式、空间布局和开发效益5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TM和ETM+遥感分析的石家庄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0,他引:15
文章利用Landsat的TM 和ETM+数据,对石家庄市1987年和2001年的土地利用/覆被进行分类,并对这一期间发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可以划分为城市用地、居住用地、农田、菜地、林地、果园、草地、水体、沙地/裸地等9类;研究区域发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由近年来的快速城市化过程引起。变化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城市用地、农田、菜地和林地;变化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市的边缘和市区的东部及西北部。 相似文献
19.
漫湾电站移民安置地的土地覆盖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应用1988、1996、2000年的TM数据,以漫湾电站建设中远迁移民安置地作为研究试验区,监测移民安置地试验区内相应时段的土地覆盖状况,分析因电站建设以来试验区的土地覆盖变化时空分异特性与生态环境状况。结果表明,试验区移民安置地的土地覆盖在结构上表现为以旱地及其他混合类型为主要优势,在时间动态方面,移民安置地的旱地及其他混合类型出现急剧增加,而灌木林地急剧减少。究其原因是受山区自然条件限制,而电站移民因生活与生产需要,大量开垦灌木林地进行农业开发利用活动所致。由此得出,对于电站建设所必然出现的山区远迁移民安置地建设,自然力和人为作用是导致当地生态环境正效应和负效应的根本驱动力,因此,对于电站建设中的山区移民安置点土地利用,必须坚持规划指导与管理,促进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长江源区土地利用/覆盖现状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地形图、TM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利用遥感和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对长江源区的土地利用/覆盖现状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特征的形成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源区草地面积为8 377 079.3 hm2,占研究区面积的58.9%,其中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10.28%、21.36%、27.23%;未利用土地面积为4 595 112.1 hm2,占研究区面积的32.3%,其中沙地、戈壁、盐碱地、沼泽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高寒荒漠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3.66%、5.80%、0.25%、4.19%、2.24%、6.28%、9.88%;其次为水域、林地、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7.2%、1.6%、0.01%、0.004%。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