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东准噶尔卡拉麦里金矿带是新疆重要的成矿带之一,已经发现的金矿床(点)有100多处。区内断裂构造极为发育,主要的断裂构造有卡拉麦里深大断裂、清水—苏吉泉断裂和库普大断裂,由大断裂派生的次级断裂广泛发育,与金的成矿关系极为密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借助遥感解译技术,在数理统计的基础上,总结了卡拉麦里金矿带构造控矿特征,并初步进行了有利度分析。结果表明:北西—北西西向的断裂为该成矿带内极为有利的控矿构造,其控制了成矿带的展布,与其共生的次级断裂和派生断裂为容矿构造,控制着矿床(点)的位置。北东—北东东和北东对金矿的控矿作用不明显。金矿床(点)多分布在5~15个/100 km2的密度区内。线性构造交汇点密度高峰值为25个/100 km2,随着密度值的增高,金矿床(点)逐趋减少。  相似文献   

2.
因民铁铜矿区地质演化复杂,构造样式具有多样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钻孔与巷道编录资料制作东西向剖面地质图,结合矿区平面地质图对落因褶皱-断裂带进行分析,并推测落因复式倒转褶皱东翼几何形态。同时,对因民铁铜矿区深部三个巷道工程进行断裂要素测量,制作玫瑰花图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因民铁铜矿区深部断裂呈反扇形分布的几何学特征,与落因复式倒转褶皱具有构造和谐性趋势。通过对落因褶皱-断裂带特征与控矿规律的研究,发现落雪组中东川型铜矿体与因民组中稀矿山型铁铜矿体严格受落因褶皱-断裂带控制,认为在落因褶皱-断裂带东翼具有寻找隐伏稀矿山型铁铜矿床和东川型铜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阿发友 《地质与勘探》2009,45(3):312-320
利用几何分形学的方法,测算了北川县及邻区区域内龙门山断裂的总体分形维和各分带的分形维.再分别对研究区灾害点分布进行总体分形维和各分带分形维测算.通过分析分形维测算结果以及灾害点分布密度,结果表明,断裂带各分带的分形维差异很好的体现了龙门山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并与各分带的灾害点分布密度呈正相关关系;灾害分布分形维是灾害点分布均匀程度的体现,与断层分布的复杂程度和灾害点分布密度无关.定量的证明了断层分形维、灾害分布分形维和灾害分布密度三者的关系,成功的以定量的形式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对震后次生山地灾害分布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四川汶川地震断裂活动和次生地质灾害浅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为了揭示汶川地震断裂活动与次生地质灾害的关系,在对汶川地震重灾区进行快速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汶川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震后的断裂活动、地表破裂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的关系。野外调查发现,龙门山3条断裂带的地表变形破坏(包括沿断裂带的道路、农田、建筑物和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分段性,映秀-北川断裂地震活动最剧烈,南坝-关庄断裂、灌县-安县断裂、平武-青川断裂等活动性次之的“横向”差异性,以及龙门山断裂带由南向北地震活动性减弱的“纵向”分段性。地震断裂活动的差异性和分段性明显控制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即映秀-北川断裂区域的次生地质灾害规模大、分布密度大、危害严重,沿其余断裂的次生地质灾害危害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5.
焦家断裂带与三山岛断裂带,是胶东西jE部著名的金矿成矿带。利用综合物探资料,对三山岛断裂与焦家断裂带之间与金成矿关系密切的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和中生代花岗岩的空间分布关系进行了重新划分。利用高磁、重力、大地电磁(MT)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CSAMT)综合研究剖面,研究探索焦家断裂与三山岛断裂带深部断裂构造的分布关系及成矿模式。系统总结了两带金矿地球物理特征及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并进行了深部成矿预测,提出了6处深部成矿靶区。其中Au4预测靶区,深孔验证见到厚大金矿体,取得了良好的地质科研效果,为胶西北地区深部地质找矿方向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地化指标及测井资料分析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乌断裂带断理解活动以及断裂带岩性(火山岩、碎屑岩)对油气分布的影响。认为断裂活动及断裂带岩石物性对油气分布具有明显控制作用,在断裂活动期间,断裂带为油气运移提供良好通道,成熟度较低的油气通过断裂带运移至上覆地层;断裂活动平静期,断裂带碎屑岩对油气起封闭作用,火山岩断裂带仍是油气运移通道。成熟度较高的油气经过火山岩运移到断裂带内缘聚集成藏,在断裂带外缘,由于碎屑岩封闭作用及成熟度料高油气的排替作用,油气成熟度呈现“上低下高”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7.
李成龙  李海兵  王焕  张进江 《岩石学报》2021,37(10):3145-3166
断裂带的岩石组成、内部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是认识断裂活动性质和变形行为的关键,而断层泥作为断裂带核部的重要物质,不仅影响断裂带强度,而且控制断裂的滑移机制。本文以汶川地震的发震断裂龙门山映秀-北川断裂带北川段沙坝探槽中的断层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断层泥进行宏观与显微构造观察、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XRD)、矿物自动化定量分析(TIMA)和薄片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μXRF)等多种分析,探讨了其所蕴含的断裂变形行为和滑移机制。研究表明:北川段断裂带NW盘主要为寒武纪碳质泥页岩和板岩,SE盘由半固结的黄色砂质黏土层组成。断裂带核部由面理发育的黑色断层角砾岩和面理化的断层泥组成,断层泥厚约25cm,分为黄色断层泥、灰色断层泥和黑色断层泥,汶川地震滑移带沿灰色断层泥和黑色断层泥边界分布,在滑移带附近可见明显的拖曳构造与R1次级剪切破裂,指示了逆冲滑动的性质。断层泥中的碎块呈棱角状大小不均一,显示出地震快速滑动特征,表现为粘滑行为。黄色和灰色断层泥中黏土矿物含量(42%~52%)远高于黑色断层泥(19%~29%),前者石英(36%~47%)、伊利石(18%~32%)和绿泥石(7%~15%)含量整体略高于后者中的含量,而长石含量整体低于后者,表明黄色和灰色断层泥中水-岩作用较强于黑色断层泥,推测前者断层泥的孔隙度高于后者;断层泥中含有较多的伊蒙混层,靠近滑移带Fe元素呈明显增加趋势,暗示了摩擦产生了大量的热,同时,黑色断层泥中发育有石墨,说明断层滑移具有热增压弱化机制。龙门山映秀-北川断裂带北段北川断裂在岩石组成和规模上与南段映秀断裂虹口段断裂带有着明显差异,但均存在断裂滑移的石墨化作用,这些研究对认识映秀-北川断裂带南北段的滑移行为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典型滑坡形成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川滇地块鲜水河断裂活动习性、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典型地质灾害实例和稳定性等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鲜水河断裂带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与大型滑坡形成机理。认为鲜水河断裂对该区内地质灾害有明显的控制作用:1断裂带内岩体结构破碎程度高,导致滑坡沿断裂带呈带状分布,约32.5%的地质灾害发育于距断裂带0.5km范围内,19.77%的地质灾害发育于距断裂带0.5~1.0km内,15.22%的地质灾害发育于距断裂带1.0~1.5km内,滑坡的滑动方向多垂直于断裂走向;2八美"土石林"是在断裂活动作用下形成的碎裂岩体,该类岩体力学强度低,稳定性差,滑坡灾害发育密度大;3断裂带内地震滑坡发育,在强震作用下形成的部分滑坡滑动彻底,现今稳定性较好;在地震作用下部分滑坡处于裂而未滑状态,在适当的外力作用下可发生失稳滑动;4断裂带穿越的斜坡或古地震滑坡,在断裂持续活动作用下,稳定性差并多次发生活动;5强降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断裂带坡体变形和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9.
铜陵地区矽卡岩型铜矿沿近EW向基底断裂构造-岩浆带分布,构成一条构造-岩浆-铜矿带,含矿岩体及矿田(床)常分布在盖层构造与基底断裂交汇部位。容矿构造可分为圈闭构造、热动(塑性)构造、岩体接触带、断裂与裂隙带及层间构造,几种构造并存的复合部位控制着矿体的定位及产状。  相似文献   

10.
香格里拉子尼铜矿区明显存在两期断裂构造,矿区已发现的矿体均沿早期的南北向断裂带分布,表明南北向断裂为该矿区的控矿构造;矿区后期的北东东西向断裂则对矿体形态造成较大的破坏,这无疑是矿区的破矿构造。  相似文献   

11.
甘肃桦树沟蚀变岩型铜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讨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桦树沟蚀主岩型铜矿床属一种破碎带蚀变岩型铜矿床,区域上具有明显的屋控性,但在矿田和矿区范围,矿体明显受构造破碎蚀变带控制,作者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矿源层及成矿年龄的分析认为:桦树沟蚀变岩型铜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形成过程,第一阶段为中元古代裂谷期铜的预富集作用,表现为含铜条带状铁建造的形成,第二阶段为加里东造山期,条带状铁建造中的铜活化迁移到构造破碎蚀变带进一步富集,形成铜矿床。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争光岩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争光岩金矿区位于黑河市西部,距我国著名的多宝山铜矿东南约8 km处。该矿床为一低温热液蚀变矿床,主要赋存于燕山晚期闪长岩体与奥陶系中统多宝山组地层内外接触带上,矿体呈脉状产出,受接触构造和断裂构造控制,现控制规模已达中型。笔者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陈柏林  高允 《矿床地质》2022,41(6):1093-1107
江西德兴铜厂铜矿是中国东部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床,该矿床主要由成矿岩体内带的浸染状矿体和外带的细脉型矿体组成,对于该矿床控制细脉型矿体就位及展布的控矿构造研究甚少。文章通过对露天采场和钻孔岩芯含矿裂隙特征的调查,结合前人对含矿脉体产状的统计资料,重新厘定了含矿裂隙系统,构建了控矿构造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德兴铜厂铜矿床细脉型矿体的含矿裂隙走向整体上是围绕北西向拉长的梨形状成矿岩体周边呈放射状展布;同一部位含矿构造具有走向相近、中等倾角、双倾向和正断运动的特征,构成剖面X-型共轭剪裂隙组合。这些含矿裂隙形成于成矿岩体侵位时期,形成时最大主压应力近直立,中间主应力近水平且垂直成矿岩体边界,最小主应力近水平且平行于成矿岩体边界。铜厂铜矿床的控矿构造是长轴呈北西向展布的成矿花岗闪长岩的岩体侵入构造体系。进一步找矿方向是在矿区范围的北西向成矿岩体南东、北西两端存在隐伏岩脊部位的深部寻找细脉型隐伏矿体,在矿田、矿集区范围是寻找隐伏成矿岩体发育的部位。  相似文献   

14.
任杰  李文军 《甘肃地质》2009,(2):82-86,91
甘肃贡北金矿床地处西倾山印支一燕山期成矿带。矿床东西延伸出至矿区外,金矿体主要赋存在断层构造破碎带内。在矿区两边开展高密度电法系统勘查剖面,利用不同的视电阻率,寻找隐伏断层构造破碎带及其接触带.为布置钻探或硐探工程提供有效的靶区,进一步提高探矿的目标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德能铜多金属矿是在1/5万隆格尔-措麦地区矿调中发现的,有6条铜矿体,并伴生有铅、锌、金、银等多种有益组分.成矿地质条件较好,矿体主要赋存于岩体外接触带及构造破碎带中,其中Cu4矿体规模最大,经深部钻探工程及地表槽探验证,矿体品位和厚度沿走向和倾向变化系数较小,伴生组分较多,铜多金属矿床的成因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其形成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空间分布严格受岩浆岩和断裂的控制.矿区激电异常和化探异常显示矿区是寻找铜、铅、锌多金属矿的有利部位,找矿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6.
河南小秦岭金矿构造控矿规律及控矿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冯建之 《矿产与地质》2009,23(4):302-307
小秦岭金矿为产于绿岩中的脉状金矿床,受韧脆性剪切带控制。文章根据危机矿山项目在小秦岭地区的深部探矿资料,结合浅部勘探资料,通过研究认为:剪切带的规模与分布密度与金矿的成矿关系密切;剪切带的产状变化控制矿体的富集部位。剪切带演化的不同期次与不同成矿阶段相对应。总结控矿模式为“一街五巷三层楼”模式。  相似文献   

17.
西范坪斑岩铜矿的次生富集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3000余米岩芯的观察研究。发现西范坪斑岩铜矿床存在完整的氧化带,氧化剖面由上向下可以分为氧化带,次生富集带和原生带。原生矿石的裂隙越发育,原生矿化强度越大,则其次生富集作用越发育。应用质量平均方法计算了氧化过程中铜的迁移规律,提出在次生富集作用中铜队了发生垂向(由上向下)迁移外,也存在侧向迁移(带入或带出)。在矿床中部,由于铜的垂向富集和侧向带入而形成富矿石和厚大矿体,因此次生富集对西范斑岩铜矿床富矿体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军  耿树方 《中国地质》2009,36(3):705-713
库捷尔太铀矿床(又名512铀矿床)是中国第一个典型的层间氧化带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矿床形态、规模、品位和分布都受控于层间氧化带.而层间氧化带在空间上具有多层性、叠加性和分带性.本文通过对库捷尔太铀矿床层间氧化带展布、分带性、岩石特征和矿体分布,铀矿物和价态铀的分布组合特点的分析,来进一步认识层间氧化带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成矿规律,丰富水成铀矿床理论,以便对今后在寻找这类矿床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勒青拉铁铅锌矿床形成的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控矿因素和成矿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矿床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北矿带,铁、铅锌矿体主要呈层状产出,严格受碳酸盐岩层位及其层间破碎带的控制,成矿作用与同碰撞期居布札日花岗闪长岩(45Ma)的接触交代作用密切相关;铜铅锌矿体呈脉状产于正断层破碎带中,成矿作用与后碰撞期闪长玢岩(38.8Ma)的岩浆热液充填有关。认为勒青拉矿区深部具有铜多金属矿的找矿潜力,同时对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北矿带晚碰撞期花岗岩(40~25Ma)成矿作用的重要性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早子沟金矿位于西秦岭褶皱带北部断褶带与中部裂陷槽之间的过渡部位,通过对早子沟金矿矿床地质特征、矿体地质特征及矿体品位变化特征的研究,建立了该矿床描述性模型、变异函数模型及金品位分形分布模型,探讨了矿区深部勘查的方向,并对矿区资源总量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