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敬玉 《地下水》2008,30(2):85-87
我国水资源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不协调,水资源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不相适应。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迫在眉睫,山东省费县节水技术应用尚不到位。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在丘陵山区的应用推广,既有优势也存在不足之处,高度重视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与推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2017,(5)
陕西省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节水灌溉,90年代中期开始小面积试点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本文针对陕西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南北水情和气候差异悬殊,作物种植结构多样、水源和骨干水利工程情况不一,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并存等特点,结合陕西省高效节水灌溉的实践经验,深入剖析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模式集成选取的原则,提出将全省高效节水灌溉划分为陕北风沙滩区、渭北旱原及黄土丘陵沟壑区、渭河阶地及秦岭北麓区和陕南秦巴山区四个分区域分技术模式进行集成比选,促进全省高效节水灌溉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浅析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的制约因素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静  吴刚  窦春红 《地下水》2006,28(1):58-59
农业灌溉用水是荏平县的主要用水大户,由于大小漫灌,浪费现象严重,渠道水的利用系数但在0.4左右,发展节水灌溉势在必行。本文结合荏平县实际,分析了制约该县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2016,(5)
农田水利灌溉作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开展对农田水利灌溉研究,促进农业发展确保经济、社会稳定发展。通过调查分析认为,我国很多灌区存在着缺乏科学灌溉理念,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监管力度不足等问题,提出要加强水利灌溉体制改革,加大宣传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明确管理部门供水、节水双重职责,为努力创建节水型社会作贡献。  相似文献   

5.
赵廷式  荣丰涛 《地下水》1996,18(4):143-147
节水灌溉对于干旱半干旱、缺水极缺水的山西来说十分重要,节水灌溉将是“九五”期间水利建设的重点。节水灌溉是一种用尽可能少的水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模式。节水灌溉的目的是减少从水源到田间输水系统的渗漏和蒸发损失;减少田间储水损失;采用先进灌溉技术减少作物株间蒸发量;优化作物灌溉制度减少作物的无效蒸腾。节水灌溉的技术措施是管灌、喷灌、微灌和渠道防渗、平整土地、划小畦块等。关于节水灌溉的技术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张兆新  宋廷楷  李斌  丁林 《地下水》2018,(6):105-108
基于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技术和喷灌、滴灌、管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在河西地区设计了恒压变量和恒量变压节水灌溉两种方案并对作物增产效益、节水效益和节能效益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可知:恒量变压方案总效益较恒压变量方案多3.89元/亩,若推广1万亩,则多3.89万元/亩,经综合比较恒量变压方案略优于恒压变量方案。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20,(4)
大洼灌区作为盘锦市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在灌区推广应用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技术为满足灌区现代化发展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迫切需求。结合大洼灌区灌溉工程、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和农业灌溉用水条件,对近年来常用的节水措施、生物节水、农业和工程管理等环节进行评价分析可知,应综合考虑灌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业灌溉工程条件、水资源状况和区域气候条件,根据节水灌溉要求及其适用范围,从环保、生态、节水和增产等方面综合评价适宜节水灌溉技术,为大洼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适宜节水灌溉技术模式的优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21,(3)
以延安黄陵县店头镇4813亩农田实施高效节水过程为例,针对项目区传统的大水漫灌、串灌等方法,选择8座集水井作为实施高效节水的水源工程,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进行探讨,通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可进一步提高农田灌溉建筑物的配套率,有效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对更新农民的用水观念,科学用水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行章寿  王龙 《地下水》2009,31(6):181-182
针对旱作农业的特点,强调了节水灌溉在合阳县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推广节水灌溉的途径和措施:一要努力降低输水损失;二要扬长避短,选择合理的节水灌水方法。  相似文献   

10.
设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发  张学文 《地下水》2008,30(6):129-130
大力推广设施农业节水灌溉,采用先进的灌溉设备,根据作物生产过程中对水的需要,按时、按需对作物进行灌溉,产量高、品质好、节水明显。近几年,随着农业的发展及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宁夏自治区设施农业发展较快,采取了很多节水灌溉方式,并取得了较好的节水效果。深入介绍和探讨了设施农业畦灌技术、设施农业蔬菜沟灌技术、设施农业地膜覆盖灌水技术等11个设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2020,(4)
节水灌溉技术对于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有着重要意义,但不同的节水灌溉方式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因此,分析最适宜灌溉方式可兼顾节水和经济效益。以辽宁营口地区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为背景,分别对比覆膜滴灌、无膜滴灌、沟灌三种灌溉方式对玉米种植的综合影响,分析结果显示:覆膜滴灌对比于无膜滴灌和沟灌形式,有着明显优势,覆膜滴灌单位面积产量比无膜滴灌高出6. 77%,比沟灌高出15. 28%,虽然种植成本较大,但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因此覆膜滴灌技术在大面积玉米种植区可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2.
周忠生  王跃军 《地下水》2007,29(2):92-95
传统的灌溉制度是以农作物的需水量为依据的,用水量很大.在北方半干旱地区,实施节水灌溉,即以作物耗水量(ET)为依据,而把作物需水量仅作为一个参考值使用.通过全面推行非充分灌溉制度,灌溉预报制度,田间灌溉节水技术等,把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和生物节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建立完善的农业灌溉技术体系,以实现科学运筹 ET 和农业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农业灌溉方式直接影响农业产量及农业发展规模,设计节约有效的灌溉技术很有必要。本文针对农业灌溉中的灌溉需求进行分析,并研究不同类型方式的灌溉技术,为达到农业灌溉用水标准化、提高灌溉质量,降低水资源浪费,应通过加大推广农水喷灌技术、重力灌水法、科学地编制灌溉用水定额等手段,将技术与节约观念相结合,最终实现高效农田灌溉,促进节水灌溉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建设生态农业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是生命之源,它不仅是农业的命脉,而且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水资源短缺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缓解水资源不足,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节水灌溉是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重要途径,可以用尽可能少的水投入取得节水和增产的双重效果。因此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和由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转变的具体策略。怎样发展节水型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转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宿县地区发展节水灌溉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提出具体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灌溉用水分配不均、平均节水能力受限的问题,提出基于农田水利工程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模型。在ZigBee组网条件下,对模型节点进行入网处理,并根据详细的处理结果,对节水传感器进行具体选择,完成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模型应用背景环境的建立。利用灌溉参量计算KC节水系数,设定引脚数值的方式,实现模型的顺利应用。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与普通节水灌溉模型相比,应用高效技术模型后,灌溉用水分配均匀度最大值可达90%以上,平均节水能力提升明显。  相似文献   

16.
王怀国 《地下水》2011,33(3):93-94
位山灌区积极推广农业节水技术,通过发展井渠相结合灌溉技术,推广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控技术,应用渠道衬砌等高效输配水技术,鼓励发展微灌、喷灌等田间灌水技术,有效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为农业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2021,(1)
对水资源不足的环境下农田水利工程高效灌溉工作进行研究,对我国当前农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中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对高效节水灌溉中常见的设计效果、管理模式及农作物种植结构不合理等方面问题,提出具体的提升措施。以期为实现高效灌溉技术的优化和改进,实现农业灌溉的高产高效。为发展节水农业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王家仁  孙福文 《地下水》1998,20(1):17-20,32
针对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桓台县狠抓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经过10年试验和实践,形成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体系。全县地下水位明显回升,保证了农业单产连续七年超吨粮。  相似文献   

19.
王慧 《地下水》2009,31(2):105-105,137
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角度对乳山市的节水灌溉技术进行阐述,并在农业节水方面进行客观评价,结果表明乳山在采用农业节水先进技术后,农业生产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安志荣 《地下水》2010,32(4):111-112
从三年来团场盐碱地实际的喷、滴共用实施的过程和效果作了简单阐叙,总结了喷、滴共用系统的优点,实践证明;喷、滴灌两种灌溉方式在盐碱地的节水灌溉中具有节水及丰产作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