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21年11-12月广东省气温偏高、降水持平、日照偏多.共有5次降水过程、1个台风影响、6次冷空气过程和阶段性气象干旱.冷空气、降水、气象干旱对农业、民生、电力等造成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与常年同期相比,2022年3—4月广东省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日照偏多,有3次降水过程、5次冷空气过程和2次低能见度天气过程。冷空气、降水对民生、电力等造成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2019年9—10月,广东省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日照偏多,有4次强降水过程,2次高温过程,3次冷空气过程。强降水、高温天气对农业、民生等造成影响。但中秋和国庆良好的天气带旺了周边旅游。  相似文献   

4.
李文媛  杜尧东  刘蔚琴  庞古乾 《广东气象》2020,(2):F0002-F0002,F0003
2020年1-2月,广东省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日照偏多,有2次降水过程、5次冷空气过程,低能见度天气频繁,2月强对流开始出现。冷空气、低能见度天气对交通运输、民生等造成较大影响,但元旦和春节期间天气较好,带旺了周边旅游。  相似文献   

5.
聂高臻  高拴柱 《气象》2021,(1):127-132
2020年10月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主要表现为极涡呈偶极型,强度与常年平均相近;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130°E附近断裂成东西两环,整体而言其强度相比常年平均明显偏强,东段位置显著偏东偏北;月内副热带高压经历了东退减弱又再次西进的过程。10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30.1 mm,较常年同期偏少16%。全国平均气温为10.4℃,接近常年同期。月内有4次全国性冷空气过程,以中等强度冷空气为主,20—23日为一次较强冷空气,并引发了扬沙天气。共有两次暴雨过程,一次由弱冷空气背景下低层切变线引起,另一次由台风引发。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共有7个台风生成,较多年平均偏多3.3个;其中有1个台风登陆。月内发生一次雾-霾天气过程。另外,华西秋雨较常年同期偏多,降水时长偏长。  相似文献   

6.
王婷 《广东气象》2008,30(1):66-66
2007年第4季度广东省气温一致偏高,降水显著偏少。持续少雨导致全省大部地区秋冬旱情严重,粤北偏西和粤西偏西北地区达到极旱。季内冷空气影响整体偏弱,唯11月下旬后期到12月上旬前期的较强冷空气影响相对明显,粤北出现低温霜冻。冷空气活动弱加上降水偏少导致季内灰霾天气突出。10月强热带风暴“利奇马”和台风“罗莎”为广东部分地区带来明显降水和较高温天气,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饶方成  张柳红  杜尧东  庞古乾 《广东气象》2021,43(2):F0002-F0002,F0003
2021年1—2月,广东省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日照偏多,有3次降水过程,冷空气和低能见度天气频繁,气象干旱波动发展。1月上旬冷空气过程对农业、民生、交通、电力影响大,但春节期间天气温暖和煦,旅游市场火爆。  相似文献   

8.
2020年11—12月,广东省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日照正常,有2次明显的冷空气过程,气象干旱持续发展。冷空气天气对交通、电力等造成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2017年10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聂高臻  高拴柱 《气象》2018,44(1):206-212
2017年10月环流特征如下:极涡呈偶极型,中高纬地区西风带为4波型分布,西太平洋副高强度较常年偏强、位置明显偏西。全国平均降水量46.2 mm,较常年同期(35.8 mm)偏多29%,为1961年以来第八高;全国平均气温10.6℃,较常年同期(10.3℃)偏高0.3℃。10月我国的大范围降水过程有6次,主要冷空气过程3次,其中8—10日降水过程伴随冷空气活动,给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中南部、东北南部带来该地区该季节较罕见的大范围强降水。2017年第20号台风卡努10月中旬登陆广东雷州半岛,给华南带来大风、降水。下旬我国北方出现一次雾 霾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9月16—18日发生在贵州中西部地区的一次台风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并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对该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具有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强降水时段主要有两个时段,且两个时段降水时空特征存在区别及其主要影响的天气系统也不一致。第1时段主要受1415号台风"海鸥"外围云系影响,降水强度较大且持续时间长;第2时段为700 hPa低涡切变系统配合冷空气侵入台风尾流云系,强降水持续时间比第1时段短但强降水范围更为集中,且最大小时雨强比第1时段强。台风云系带来的深厚湿层与暖湿气流沿地形抬升的动力作用,使得贵州累积的不稳定能量得到释放,加上后期700 hPa低涡切变带来的冷空气补充影响,导致此次贵州中西部地区连续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形成。WRF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台风的演变特征,并揭示了此次暴雨过程形成的重要机理,但WRF模式不能够较好地分离第1时段和第2时段的降水分布特征。总体来说,模式对于700 hPa切变系统降水的模拟略优于台风系统降水的模拟。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台风登陆背景下宁夏北部出现的两次暴雨天气的降水特点、大尺度环流背景和天气尺度影响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利用T213数值模式的物理量预报产品对大气层结稳定度和水汽条件进行了动力学诊断分析;利用银川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中尺度系统的活动进行了跟踪。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中,台风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高低空四股气流汇聚在宁夏北部产生暴雨天气。由于台风登陆后强度不同,台风外围东风转向形成的偏南风大小存在明显差异,使得不稳定能量和水汽输送产生差别,导致两次暴雨过程影响范围扣强度明显不同。两次过程中,形成触发条件的冷空气强度不同,对暴雨量级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胡丽甜  谢炯光 《广东气象》2010,32(4):10-12,15
对广州市11月份气温、降水、台风、暴雨等要素和天气过程的气候背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1月广州市平均气温19.6℃,历年最低4.9℃,历年最高33.4℃,月平均降水量35.4 mm,历年最多月雨量142.7 mm;冷空气平均每月出现0.8次左右,中等强度冷空气每月出现1次左右,弱冷空气每月大约出现3~4次,没有寒潮影响;降水过程开始减少,强降水出现的概率也较少,虽然仍然有大雨和暴雨出现的可能,但机会不多,是小概率事件;59年中11月份登陆和严重影响广东省的热带气旋只有11个,是小概率事件。  相似文献   

13.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1°×1°),使用WRF模式对1604号台风"妮妲"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该次台风暴雨形成的环流形势、动力、热力等条件,并探讨台风外围环流触发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各云微物理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妮妲"是在副高偏强且稳定的环流背景下发生的,台风路径为稳定西北向,降水分布南多北少;(2)整个过程可分为台风本体降水和台风外围雨带降水,相对于本体降水,台风外围雨带产生的降水更具有短时强降水的特点;(3)对台风外围环流强降水的预报,能否准确判断冷空气的位置成为预报准确与否的关键;(4)该次台风过程外围环流引发的强降水天气、雪和霰的大值区分别位于雨水大值区的下游和上游方向,结合雷达产品,可能对降水大值区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台风罗莎引发上海暴雨大风的特点及成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晓波  邹兰军  夏立 《气象》2008,34(12):72-78
针对受0716号台风罗莎影响产生的上海大暴雨和大风过程的特点及成因,利用上海地区地面 自动气象站和高空加密观测资料,结合天气图、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和雷达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台风罗莎对上海造成的降水分两阶段:第一阶段是台风外围云系发展成中小尺 度的云团产生的强降水,第二阶段是冷空气与台风结合的稳定降水。冷空气侵入时间与上海 降水开始时间非常吻合。台风北侧副热带高压带减弱,对流层中高层转南风,加之台风本身 蕴涵的丰富水汽,为台风外围强降水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深厚的热力和水汽供应;干冷空气 南下和台风外围暖湿气流北上使辐合加强,为激发台风外围中尺度对流云团提供了动力抬升 机制。由于冷空气浅薄,台风中高层的环流结构没有被冷空气破坏,使得底层的冷空气较长 时间维持在上海附近,是上海长时间发生强降水而导致暴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2016年10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张夏琨  牛若芸  卢晶 《气象》2017,43(1):122-128
2016年10月北半球极地地区极涡呈偶极性分布,极涡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强。中高纬环流为4波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明显偏西、偏北,强度偏强。10月全国平均降水量55.4 mm,较常年同期(35.8 mm)偏多55%,为1951年来同期最多;全国平均气温10.9℃,较常年同期(10.3℃)偏高0.6℃。月内我国主要出现了6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其中2次是台风莎莉嘉和海马导致,2次是受低涡、切变线影响。冷空气活动频繁,出现5次过程,较常年偏多。京津冀地区出现4次雾 霾天气过程。今年第21号台风莎莉嘉于10月18日在海南省万宁市以强台风级别登陆,今年第22号台风海马于10月21日在广东省汕尾市登陆,均造成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慧  高拴柱  曹越男 《气象》2020,46(1):138-144
2019年10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如下: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中高纬地区西风带为4波型分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东西向带状分布,较常年位置偏西偏强。全国平均降水量为36.6 mm,接近常年同期(35.8 mm)。全国平均气温为11.1℃,较常年同期(10.3℃)偏高0.8℃。10月我国有两次暴雨天气过程,一次是受台风米娜影响,一次是高空槽及低空切变线导致。10月共有4次冷空气活动,分别为2次寒潮天气过程和2次强冷空气过程。我国北部地区出现1次扬沙天气过程。2019年第19号台风米娜于10月1日20:30在浙江舟山普陀沿海登陆。  相似文献   

17.
“8·23—24”上海远距离台风大暴雨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曹晓岗  王慧 《气象》2016,42(10):1184-1196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物理量场资料、雷达资料、云图资料以及主要业务模式预报资料等,对2015年8月23和24日上海地区大暴雨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这是一次远距离台风与北方扩散南下冷空气共同影响产生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大暴雨过程。1515号台风天鹅北侧外围的偏东风急流为强降水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北方扩散南下冷空气与台风北侧外围的东风急流汇合使得辐合抬升得到加强;各业务模式的检验表明,由于无法精确预报台风的位置、台风外围的偏东风气流影响的强度和地区以及冷空气强度等,大部分业务模式无论是降水落区、强度及最强降水时段预报均存在较大的误差。在模式预报有误差的情况下,要重视实时资料应用,及时做出短时暴雨预警。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Micaps资料、数值预报场,采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对呼伦贝尔市2014年10月11—13日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此次寒潮天气过程出现在黑海、里海高脊东移,新西伯利亚冷空气东移至贝加尔湖,受鄂霍次克海高脊阻挡,冷空气在此堆积,贝加尔湖低槽明显加深,台风北上使鄂霍次克海高脊逐渐减弱,贝加尔湖低槽迅速东移,引导冷空气东移南下,造成了此次寒潮天气过程。强盛的冷平流是造成气温下降的主要原因,但降水的潜热释放及地面长波辐射对气温升降起到辅助作用。降水开始于冷锋前部的暖区一侧气旋中,冷锋过后降水转变为雨夹雪或雪,较大降水落区在气旋顶部或后部。T639、ECWMF数值模式提前对形势场做出了较准确的预报。比较而言,以ECWMF模式预报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2016年影响浙江省的两个秋季台风"莎莉嘉""海马"的移动路径、地形影响、形势场和物理量场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得出:"莎莉嘉"台风暴雨属台风远距离暴雨,而"海马"台风的降雨为本体环流降雨;地形、冷空气影响对降水的增幅作用尤其明显,地形作用和冷空气是"莎莉嘉"台风暴雨中心形成的主要原因;"海马"台风影响时,冷空气位置偏北,为台风本体环流降雨造成的暴雨;秋季登陆台风与其他天气系统主要是冷空气共同影响的降水需更加关注,同时应更加注重雨的预测。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区的台风降水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丁德平  李英 《气象学报》2009,67(5):864-874
采用上海台风研究所1949-2006年台风降水和台风年鉴资料、中国FY-2卫星和日本气象厅TBB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首先分析58年台风影响北京降水的气候特征,然后对8407号台风Freda和0509号台风Matsa影响下北京两次强度差异显著的降水过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台风影响北京降水年均0.33次,出现在6-9月.降水过程多为大雨以上天气过程,持续时间一般2 d,最长可达5 d.(2)影响台风的活动范围大致为(20°-50°N,109°-128°E).路径主要包括西北行和转向东北行两类,并以前者居多.北京发生暴雨时,台风中心主要出现在江西-安徽-带、黄海或北京附近.(3)Freda对北京的影响发生在台风与西风槽相互作用过程中,而Matsa的影响表现为台风低压环流直接控制北京.两个台风均受冷空气影响而变性,具有明显的非对称结构,两次过程中北京位于台风不同的对流运动发展区域是造成降水强度差异的原因之一.(4)两次台风过程中北京均具有较好的水汽条件和对流不稳定层结,但动力抬升条件差异明显.Freda影响下北京具有较强的水平风垂直切变,偏南暖湿气流上升运动深厚.而Matsa影响下北京盛行偏北气流,中低层下沉运动显著,水汽抬升受到抑制.另外,北京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也是其台风降水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在台风东侧,地形作为偏南气流的迎风坡可加强上升运动,而在台风西侧则作为偏北气流的背风坡增强下沉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