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俯冲板片为板块运动和地幔流提供了主要的驱动力,地球动力学、地震以及地球化学的研究成为了解板块动力学和俯冲引起的地幔流的工具。以前大多数地球动力学研究都将俯冲带看作沿平行海沟方向无限延伸的(二维)或在宽度上是有限的,而空间位置上是不变的。但是俯冲带及其相关板片在水平方向上(250~7400kin)是有限的,而且它们的三维几何形状随时间将会发生改变。这里我们将介绍板块宽度控制板块构造的两个一级特征——俯冲带的弯曲和随着时间后退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海洋世界》2009,(10):7-7
人类在太阳系外发现了布满岩石的行星,其质量大约是地球的5~10倍。这些“超级地球”上是否存在生命?德国空间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弗拉达·斯塔门科维奇表示,有生命存在的行星的大小必须类似于地球,而板块构造和磁场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地球上之所以存在生命,一部分原因是地球有相对稳定的气候,而地球磁场可以将宇宙中对生物分子有害的射线反射回空间。地球气候的长期稳定性依赖于板块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3.
石莉 《海洋信息》2006,(1):31-32
2004年是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新的一年。尽管IODP在2003年10月正式开始,但2004年是IODP开始在世界三大洋勘探作业的第一年。IODP是使用3种钻探船(套管、无套管和特殊平台)揭示地球历史和构造的一项国际计划。在这些平台上,IODP研究探索了三大主题:深层生物圈和海床底下大洋:环境变化、过程和影响;固体地球循环和地球动力学。以上3个主题的研究将为影响当今社会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海平面变化、矿产资源、能源)提供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宇宙间是个大的引力场,在地球上来源于地心的引力,就是重力。“它使地壳类似穹形,因之这个地球体本身就是大地构造研究的起点”。在研究构造运动的驱动力以及重力与构造的关系方面,马杏垣教授近期发表了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那些汇编第1部所谓“矿物进化”综合年表的研究人员称:从大峡谷的铜锈色岩石,到墨西哥内卡(Naica)山下发现的10m长的硫酸钙晶体,绝大多数地球矿物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科学家们认为,自从地球出现开始,生物进化和矿物进化一直是不可分离的,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可以为两个领域提供新的认识,也可以为在其他行星上搜寻生命提供关键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在地球上3个最大的海洋中,印度洋的研究程度最差.但是已有的资料使我们能对与其有关的海底矿产进行综合.敖德萨国立大学海洋地质和地球化学实验室的科研人员(В.П.Резннк等)绘制了印度洋中部和陆架区固体矿产分布图(其比例尺为1:1000万).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热点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并对关于热点研究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热点是地幔中长期和相对固定的热异常,它向海岛和大陆内部提供富集各种微量元素的岩浆,是地幔柱在地球表面的反映,主要以高热流、正重力异常、高地形隆起、剧烈火山活动为标志。热点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主要分布在南、北两个半球30°N~50°S的区域。关于地球上的热点个数,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是约有40~50个。最新的研究结果认为,根据热点的起源可以将全球热点大致分为两类,即传统意义上的热点(Classic hotspots)和构造成因的浅部热点(Notspots)。  相似文献   

8.
中国深海钻探将实现“零”的突破大洋钻探(ODP)及其前身深海钻探(DSDP).是地球科学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国际合作计划,深海钻探15年(1968年—1983年),共完成96个航次,钻井取心累计98km,其研究成果为地球科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大洋钻探10年...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研究文献搜集和资料统计,总结出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具有平台多样化、装备高精化、技术方法系列化、目标综合化的现状特点,并通过分析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之间的密切关联性,指出地球系统科学理念对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研究范式、方向和内容、技术架构具有宏观全面的指导意义。未来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研究将在调查理念、装备技术、方法手段、合作研究、数据融合交换与共享5个方面有显著的改变和新一轮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0.
地质学家们重新考察了格陵兰西南部一系列古老的岩石,发现了板块构造史上最为古老的、具有代表性的岩石。2007年3月份,该发现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在此之前研究人员一直认为,在大约25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才开始凝固的。这个新发现表明,陆地开始凝固的过程要早得多,时间上更接近地球形成的时候。  相似文献   

11.
《海洋世界》2008,(2):6-6
1月8日,日本环境省地球温暖化影响适应研究委员会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受地球气候变暖的影响,21世纪末日本的平均气温将比20世纪末高1.3℃至4.7℃。这一研究结果是对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供的有关日本附近的数据进行模拟计算和分析后得出的。研究人员还预测降水量将在增加2.4%和减少16.4%的范围内变化。  相似文献   

12.
南海与大洋钻探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起开始执行的国际大洋钻探计划,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领域最大的国际联合领域研究计划,是地球科学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了大洋钻探计划的组织,运行机制,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其科学意义,提出了南海开展大洋钻探的重要性、迫切性及其可望解决的与南海相关联的7个地球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02年5月15日上午9时50分,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在太原发射基地发射成功,从而结束了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被命名为HY-1卫星,这颗卫星将有效实时探测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区和西北太平洋海域和海岸水色、水温,为我国海洋经济建设和海洋的管理提供所需的空间探测卫星图像资料。HY-1卫星的成功发射,是我国海洋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人类生存的地球上,71%的表面积被海洋所覆盖。海洋是地球上富饶而远未得到开发的资源宝库。我国是个海洋大国,海洋在我国社会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战略地…  相似文献   

14.
七星椒 《海洋世界》2004,(12):13-14
多年来,南极洲已经慢慢变冷,因此有人认为地球上某些区域能够逃避全球变暖的命运。然而。研究显示这是不太可能的。全球变暖已成为地球未来的主导趋势。  相似文献   

15.
大陆架边缘陆地与海洋之间过渡带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界线之一,海洋地球化学家们经常把大陆架边缘作为一个“生物地球化学反应器”。Turchyn与Schrag的研究显示,在大陆架边缘存在化学物质循环的新的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南大洋是世界上第五个被确定的大洋,也是唯一一个完全环绕地球、没有被大陆分割的大洋。南大洋围绕着南极大陆,从地理上看属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南部的海域,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向南极大陆的延伸,后因在那里发现了重要的不同洋流,国际水文地理组织才于2000年将其确定为一个独立的大洋。但由于南大洋不存在一个独立的大洋中脊,因此将它划作一个大洋是否恰当仍存在争议。又因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其在极地和全球气候变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使得南大洋成为研究海气相互作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地理单元。  相似文献   

17.
地学在近海渔业管理中的应用虽是个刚刚兴起的研究领域,但已向人们展示了它令人振奋的成果。通过分析地学成果的获取、表达及地球物理技术的进展情况,介绍了加拿大地学专家如何成功地将地学成果应用于指导近海渔业捕捞,以及如何利用地学知识评价不同捕捞器材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美国综合海洋观测系统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莉 《海洋信息》2006,(2):30-30
2004年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和国家海洋研究领导理事会将综合海洋观测系统(IOOS)定为优先事项,强调部门问的合作在观测系统成功实施中的重要性。IOOS是美国地球综合观测系统的一部分,是美国对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贡献,也是对地球观测系统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与数字地球相关的海洋创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仕义 《海洋科学》2001,25(10):55-57
1数字地球概述为有效研究和解决有关地球的重大问题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地球信息技术) ,以数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空间数据 ,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科学方案和有力措施 ,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数字地球”概念 ,其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完全信息化的地球,把地球上的所有信息 ,按照地球坐标整理 ,构成一个不但具有时间维,而且具有空间维的全球信息模型和信息网络。这样就可以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快速、…  相似文献   

20.
黄海及东海沉积物中铝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夏青 《海洋科学》1985,9(2):23-27
铝是地壳中的主要元素之一,研究海洋中铝的地球化学,将有助于了解元素在不同的地质作用下迁移、集中、分散以及共生组合的规律。 为探讨黄、东海沉积物中铝的地球化学特征,我们先后对东海55个样品及黄海62个样品中的铝进行了分析测定。分析采用容量法,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