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个与火山碎屑岩和热液喷发有关的金矿床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泥堡金矿位于黔西南峨眉山玄武岩外缘的凝灰岩分布区,属微细浸染型矿床。文章通过对泥堡矿床的地层、岩石、构造、矿体、矿石等实地调查和综合解析,探讨其主要控矿因素和成矿作用,为今后寻找类似矿床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结果表明,泥堡矿床最主要的金矿体产于茅口组与峨眉山玄武岩组之间的沉积间断面附近,是一个集矿源层、流体通道和容矿部位于一体的极具特色的成矿组合。在该区,P2-3β1-1底部富含有机质的凝灰岩,P2-3β1-1与大厂石英岩之间的热液喷发角砾岩,都是最主要的赋矿部位和容矿岩石。各种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测试结果显示,黄铁矿中的硫与玄武岩中的硫可能都来自幔源;富含Si O2和K的低盐度、中低温成矿流体是地表水沿断裂深循环形成的;成矿时代属晚侏罗世(142Ma),是黔西南地区最早形成的金矿床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泥堡卡林型金矿床紧邻峨眉山玄武岩,产出于凝灰岩分布区内。陶平等(2005),刘平等(2006),孙军等(2012)和郑禄林等(2014)对泥堡金矿地质特征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工作:泥堡金矿床的矿体主要有层控型和断控型两类,层控型矿体以茅口组灰岩与峨眉山玄武岩之间不整合面附近的矿体为代表,赋矿岩性主要是含凝灰质的岩石,如蚀变凝灰岩、凝灰岩、含凝灰质生物碎屑砂岩;断控型矿体以区内F1断层控制的Ⅲ号隐伏矿体为代表,赋矿岩性以蚀变沉凝灰岩为主。但是有关金的赋存形态  相似文献   

3.
滇,川,黔铅锌成矿区的构造控矿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柳贺昌 《云南地质》1995,14(3):173-189
滇、川、黔铅锌成矿区的构造控矿柳贺昌(西南有色地质勘查局)滇川黔成矿区铅锌成矿控制因素有构造、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遮挡层及容矿层。本文将论述构造控矿的三个方面,并举出一处矿例,即(1)继承性活动为主的逆断层构造系统;(2)主干逆断层特征;(3)主干逆...  相似文献   

4.
黔西南中部逆冲推覆构造控制卡林型金矿的地震勘探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津津 《地质与勘探》2011,47(3):439-447
黔西南中部卡林型金矿矿集区,以普遍发育逆冲推覆构造为主要特征.在各金矿区内逆冲推覆构造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均为重要的控矿构造.重力异常资料表明,金矿的发育与基底隆起关系密切.本文以几个典型金矿区及具有成矿远景的逆冲推覆构造为例,结合地震勘探资料及地表资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逆冲推覆构造带在黔西南中部广泛分布,分别有走...  相似文献   

5.
贵州盘县莲花山地区微细粒浸染型金矿主要产于峨眉山玄武岩中,以架底为例,对该区从热液通道、界面、地层与岩性控矿进行分析,认为该区金矿与火山热液通道有关,属于火山热液型金矿,金矿的形成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早期3个阶段成矿作用.金矿体受控于峨眉山玄武岩组与茅口组不整合界面间、峨眉山玄武岩第二段的玄武质火山角砾岩.  相似文献   

6.
张盛泽  袁月琴 《贵州地质》2007,24(3):193-195
本文分析了黔西北铅锌成矿带矿床特征及控矿地质条件,认为区域性逆冲断裂控制了矿带和矿田的分布,次级断裂和褶皱控制了矿田的分布,峨眉山玄武岩火山活动对区内铅锌矿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成矿作用。通过对区内铅锌矿化富集规律的分析,总结了找矿标志,并提出了该区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7.
黔西南凝灰岩型金矿的层控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陶平  朱华  陶勇 《贵州地质》2004,21(1):30-37,23
本文系统讨论了黔西南凝灰岩型金矿的层控特征。重点认为该类型金矿明显受地层层位、岩性、岩相、层内构造及其它相关地质构造的控制,尤其是受矿源层——峨眉山玄武岩及其相邻地层岩石的控制,成矿作用也表现出层控矿床所具有的热液蚀变特征和多阶段性。  相似文献   

8.
大麦地金矿为赋存于峨眉山玄武岩组与茅口组之间因区域构造和热液蚀变作用形成的构造蚀变体(Sbt)中的原生中型金矿床,位于贵州西部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盘县莲花山背斜南东翼.本文系统总结大麦地金矿详查成果,以期对莲花山背斜区域原生金矿找矿提供参考,初步认为贵州西部玄武岩分布区原生金矿找矿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托里金矿控矿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里金矿带的分布受区域性构造所控制,而矿床的分布则与区域性构造的派生次级构造相联,多分布于大断裂两侧的次级构造断裂带内.该区的金矿多成带、成群出现,且具有等间距性.受岩性控制则是该区金矿分布的另一特征.金矿床产于一定的层位中,一种是富含钾的玄武岩中,以及基性、中酸性的浅成岩中.另一种则是产于凝灰岩中.但是上述围岩含金富集程度则与后期的蚀变的强弱成正消长关系.系统的分析,研究该带各矿床的成矿条件,寻找隐伏地区的金矿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从事黔西南卡林型金矿的普查找矿与勘探工作10余年,深刻地体会到断裂构造是区内最重要的控矿构造,特别是断裂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决定了金矿体的就位空间,铸就了金矿体的形态和产状。这里,笔者试图通过对几个金矿区主要控矿断裂构造的深入观察、应变测量与综合分析,探讨控矿断裂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其对金矿体就位的控制机理,以揭示和论证矿体赋存空间与特殊的构造部位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并强调在金矿的普查勘探工作中要特别重视对控矿断裂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要素等地质资料的收集和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1.
滇-黔边境鲁甸沿河铜矿床矿化受二叠纪玄武岩最上部古火山口相角砾凝灰岩-气孔状熔岩和上覆宣威组碳泥质层控制。矿石矿物主要为自然铜、氧化铜与辉铜矿。自然铜呈板片状、网脉状、浸染状产出。矿化与阳起石化、沥青化、硅化和沸石化密切相关。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寻找沿河式铜矿应关注以下重要问题:①地球化学急变带所确定的岩石圈不连续界面控制了峨眉山玄武岩裂隙式喷发;②古火山口相从苦橄质到安山质高分异岩浆喷发;③火山口环境联系下的贫硫、贫酸根同生热液活动;④富有机质地层中有机-无机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强还原性环境;⑤脆韧性断裂带的发育导致矿体的进一步富化。  相似文献   

12.
黔西南水银洞金矿床与泥堡金矿床控矿因素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胡斌  胡瑞忠  郭群 《贵州地质》2004,21(4):211-214
本文在概括黔西南水银洞金矿床与泥堡金矿床产出特征的基础上,对这两金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大地构造背景、控矿构造、热液蚀变等作了初步的对比分析,分析表明:这两金矿床具有类似的成矿地质背景条件,这对于进一步推动黔西南及其邻区类似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的找矿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区域地球化学填图成果表明,在中国西南川-滇-黔交界地区存在一个与产出规模巨大的峨眉山玄武岩分布范围相吻合的Pt,Pd地球化学巨省。作为地幔热柱成因的峨眉山玄武岩的铂族元素丰度虽略有偏高,但玄武岩中铂族元素很难形成可以利用的铂族矿物,故该异常是“非找矿异常”。在该区内寻找铂族元素矿床应在基性岩-超基性岩体出露较多的中岩区南段,注意沿循已知的矿床、矿化或较小型基性岩侵入体,将矿区(或岩体)的整体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与典型的岩浆型铂族元素矿床相比较,进而研究、预测本矿区或本岩体的铂族元素成矿的可能性及远景规模等,寻找岩浆型铂族元素矿床,而在岩浆型矿床的周边地质体内注意寻找热液型铂族元素矿床。  相似文献   

14.
胶东是中国探明金资源量最多的地区,其中焦家金矿带已探明金资源量>1000t。金矿床(体)严格受焦家主断裂及其下盘次级断裂/裂隙系统控制,构建断裂构造控矿模式长期以来都是胶东金成矿系统理论与勘查系统实践亟待突破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典型剖面构造-蚀变-矿化岩相填图、露头尺度构造解析、三维结构模型及有限元数值模拟,剖析典型金矿床(体)分布与不同级别、序次和型式的控矿构造的关系,初步总结焦家金矿带控矿规律,构建断裂带三维结构模型及其控矿模式,并应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床的三级控矿构造系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不同等级体制的构造分别控制了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的区域、矿化集中区以及矿床和矿体的分布和产出。在一个次级大地构造单元或成矿带内,造山型金矿大多产于构造边界和/或深大断裂旁侧(即造山带构造边界和/或深大断裂是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的第一级控制构造)。发育在上述深断裂旁侧的大型剪切带,控制了矿化集中区或矿田范围内金化探异常和造山型金矿床的分布和产出,是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的第二级控制构造。上述大型剪切带派生的褶皱和断裂系统,是造山型金矿床的第三级控矿构造,它们控制了矿体的分布和产出,滩间山、大场金矿床是褶皱控矿的良好例证,而五龙沟金矿床则是与剪切带伴生的断裂-裂隙系统控矿的典型实例。相比之下,受控于褶皱的金矿床中矿体规模较大、空间上变化较小。上述造山带构造边界和/或深大断裂、大型剪切带和大型剪切带派生的褶皱和断裂系统主要是区域加里东和晚华力西—印支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它们具有大致相同或互相联系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年代学特征,后者通常是前者的派生、低序次构造。因此,这3个不同级别的构造,构成了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床的控矿构造系统。  相似文献   

16.
陕西略阳柳树坪金锌矿床是"勉-略-宁"三角地带碳酸盐岩型矿床,通过野外调查与地质资料分析,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主要控矿地质因素、成矿条件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柳树坪矿区成矿与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多重因素有关,其中震旦系断头崖组、九道拐组碳酸盐岩富含金、铅、锌等金属矿产,是该矿床的主要矿源层;印支—燕山期形成的沿九道拐向斜南北翼发育的构造破碎带基本控制了区内矿体的空间展布;同时燕山期中酸性浅成小岩体对金、锌、铅等元素活化、富集作用较强,为重要的控矿因素。综合分析认为柳树坪矿床为沉积层控-构造热液改造型金锌矿床,具有较好的金、锌等多金属矿产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7.
黄思东 《铀矿地质》1990,6(4):220-225,231
本文就我国中南4省区金矿分布的一般规律及金成矿地质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中南地区金矿分布5大规律:空间上集中分布具一定的统一性;赋矿层位多为古老的变质岩系;在空间分布和成因上与岩浆岩密切相关;金成矿在赋矿围岩上虽无较大的选择性,但仍偏重基性火山岩和侵入岩以及有机质、炭质高的沉积岩和变质岩;金的成矿期主要是从前寒武纪到中生代。文章并以部分典型矿床为例,论述了中南4省区金矿控矿因素除矿源层(体)、岩浆岩、构造这3个要素外,还应将深部液态矿源层及区域变质作用视为同等重要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8.
姜峰贤 《矿床地质》2010,29(3):529-540
依据构造控矿为成矿主因、矿源层是物质基础,将五台山绿岩带金矿划分为3种主要类型:与次级褶皱有关的条带状铁建造型金矿床、与剪切变形有关的变质中酸性火山沉积岩型金矿床、与剪切变形有关的变质砾岩型金矿床.这些不同类型的金矿床构造控矿特征明显.五台山绿岩带的区域性倒转复式向斜构造制约了含矿带呈NEE向展布,大型紧闭褶皱转折端控制了矿床的定位,与紧闭褶皱伴生的剪切变形及次级褶皱控制着矿体的规模、形态和产状,剪切裂隙控制着金矿脉的分布和金矿化的局部富集.紧闭褶皱倒转翼部(近转折端)的剪切变形是五台山绿岩带金矿构造控矿的普遍规律.矿源层是物质基础,而经历了紧闭褶皱及伴生的剪切变形带叠加改造的矿源层才是最佳的成矿和找矿靶区.文章以构造控矿理论为指导,重点剖析了典型矿床的构造控矿特征,深入探讨了控矿构造对矿床定位、规模大小、矿体形态、富集程度的制约,认为褶皱与剪切变形不仅在于控矿,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成矿作用,进而总结了五台山绿岩带金矿构造控矿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