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都庞岭岩体环斑花岗岩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都庞岭复式岩体内包括有志留纪、晚三叠世、中侏罗世等三个时代花岗岩。通过岩石学研究发现晚三叠世三个单元的花岗岩均具斜长环斑结构,为黑云母奥长环斑花岗岩。环斑花岗岩酸碱性程度高,富钾及稀土元素,铕亏损明显,富铷贫锶,似钾质花岗岩;Nd,Sr,Pb等同位素具低级上地壳物质特征,εNd(t)值—8.2,t2DM值1660Ma,可能为中元古代沉积物及其内所夹火山物质熔融物;多数特征介于复式岩体内的志留纪花岗岩和中侏罗世花岗岩之间,但最富钾,明显不同于秦岭地区沙河湾环斑花岗岩体,部分特征相似或比较近似于华北地台沙厂环斑花岗岩和芬兰Ahvenisto地块黑云母环斑花岗岩。  相似文献   

2.
北京密云环斑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2,自引:31,他引:22  
密云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由环斑花岗岩和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组成,是典型 A 型环斑花岗岩岩体之一。锆石的 LA-ICPMS U-Pb 年代学研究表明,密云环斑花岗岩形成于1681±10Ma 和1679±10Ma,而围岩片麻岩的原岩形成于2521±14Ma。锆石的 LA-MC-ICPMS Hf 同位素研究表明,太古代片麻岩来源于亏损地幔物质的部分熔融,从而表明2.5 Ca 是华北克拉通地壳重要的生长期;环斑花岗岩中锆石 Hf 同位素组成为δ_(Hf)(t)=~-5,两阶段模式年龄为 T_(DM2)=2.6~2.8Ga,表明它们来源于太古代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密云环斑花岗岩侵位于华北克拉通大陆裂解、伸展环境,可能与全球古元古代未期Columbia 超大陆的裂解有关。  相似文献   

3.
西赛酸性杂岩体的岩石学和岩石化学特征及其时代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河北尚义西赛酸性杂岩体旱偏心同心圆状分布,由花子沟中粒花岗岩、西赛环斑花岗 岩、南沟细粒花岗岩组成本文通过对地质学、岩相学、地球化学的研究,认为西赛酸隆杂宕体 由同源岩浆分异演化而成。从早到晚.岩浆向富s},贫FP, m方向演化.属钙碱性岩石类型其 中西赛环斑花岗岩的特征与l中国及世界典型地区环斑花岗岩相近杂岩体稀土分配型式为轻稀 土富集型根据野外地质特征、区域对比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将四赛杂岩休侵位时代厘定为中 元古代。  相似文献   

4.
对秦岭梁岩体进行了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秦岭梁岩体主要岩石类型有似斑状黑云环斑花岗岩、似斑状角闪黑云环斑花岗岩、中粒黑云二长花岗岩,普遍发育环斑结构,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215.1±2.5Ma(MSWD=0.29,n=17),显示秦岭梁环斑花岗岩形成于晚三叠世。秦岭梁环斑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准铝质-弱过铝质的特点,富集Rb、Th、K、Pb、Nd等,贫Ba、Nb、Ta、La、P、Eu等,明显亏损Nb、Ta、P。稀土元素含量中等偏低,轻、重稀土元素分异程度高,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曲线呈明显的右倾模式。秦岭梁环斑花岗岩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壳熔融,同时具有壳幔混合特点。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秦岭梁环斑花岗岩形成于造山后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5.
姚世齐  孙江华 《新疆地质》2012,30(4):377-383
新疆克孜勒塔格地区长杠子南中元古代变质花岗岩序列侵位于北山岩群中,从古元古代到二叠纪该地区岩浆作用非常活跃。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初步查明该区中元古代变质花岗岩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特征。通过对长杠子中元古代花岗岩序列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探讨该期侵入岩成因与就位机制及侵位时代。  相似文献   

6.
浙江龙泉早元古代花岗岩的发现及基底时代的讨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浙江龙泉石英二长岩的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2059±52Ma,它代表了该岩体的结晶年龄,并且也是目前在浙、闽地区发现的最老的花岗质岩浆侵位年龄。由此表明,浙、闽地区最初的岩浆活动可能始于早元古代。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仅反映该岩体受到后期地质作用扰动的年龄信息。该岩体属于一种S型或改造型花岗岩类,t_(DM)~(Nd)为2600—2700Ma,反映了本区最早的地壳形成年龄属于晚太古代。上述的早元古代花岗岩的发现和由此得到的晚太古代基底的年龄信息将对进一步研究中国东南大陆地壳的演化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余石山铌钽矿区位于北阿尔金-柴北缘-祁连的交汇部位,该区域构造演化复杂.为了揭示矿区内二长花岗岩的成因和形成环境,运用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Lu-Hf同位素等理论及技术方法对该二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该二长花岗岩的详细定名为中细粒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暗色矿物以黑云母、角闪石为主.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余石山的二长花岗岩属于钾玄质准铝质-弱过铝质系列,富集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Sr、P、Ti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的平均值为0.57,(La/Yb)N的平均值为11.09,说明该二长花岗岩体岩浆部分熔融程度较高.根据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可判断该岩体为I型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显示,该二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481.3±1.7 Ma,形成于早奥陶世.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表明,锆石εHf(t)的值为+0.4~+11.8,均为正值,二阶段模式年龄的范围为675~1 308 Ma,指示其源岩主要为元古代新生地壳物质.该二长花岗岩的形成与早奥陶世时期北阿尔金洋壳俯冲中南祁连陆壳密切相关,在中南祁连陆壳边缘的余石山地区(弧后),由于洋壳俯冲导致了陆壳的伸展从而产生了裂隙,俯冲产生的熔融岩浆通过裂隙上侵而形成了该二长花岗岩岩体.   相似文献   

8.
通过系统翔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对吉林蛟河地区前人划分的前进岩体进行了详细研究,结合岩石学、岩石化学等特征,确定该岩体岩石类型为中粒-中细粒二长花岗岩。采用LA-ICPMS锆石U-Pb方法获取该岩体二长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205±5.0)Ma,与吉林大学孙德有教授做三道河碱长花岗岩岩体同位素年龄(216±3)Ma基本相当;同时作者详细研究了吉中-敦化地区钼矿成矿作用,确定该期花岗岩与钼矿成矿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9.
呼斯特岩体是新疆西天山博罗科努岛弧带上的一个与矽卡岩成矿有关的复式杂岩体,由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正长花岗岩、花岗细晶岩、闪长玢岩、辉长岩和中基性包体等组成。本文对该岩体不同岩相岩石开展了岩石学、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和Hf同位素研究,探讨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正长花岗岩、闪长玢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80.2±4.6Ma、372.8±5.9Ma、367.7±4.5Ma和366.2±4.5Ma,岩体侵位时代为晚泥盆世,在大约15Myr期间,至少发生了3~4次岩浆侵入。在地球化学组成上,除辉长岩外,岩体为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低钾(拉斑)系列的I型花岗岩,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具Eu负异常;富集Th、U,亏损Ba、P和高场强元素(如Nb、Ta、Zr、Ti),为晚古生代北天山洋向南俯冲于伊犁地块背景下岩浆活动的产物。二长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组成较为均一,εHf(t)值为1.3~3.0,二阶段Hf模式年龄为1171~1280Ma,远大于成岩年龄,说明原始岩浆从地幔分异后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地壳滞留。研究认为,高钾中酸性岩(花岗岩、闪长玢岩和中基性包体)由元古代新生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而成,伴有受俯冲沉积物熔体交代的幔源岩浆混合。低钾花岗闪长岩高Sr、低Y和Yb,属O型埃达克岩,与同源的辉长岩一起由俯冲的大洋板片部分熔融形成,源岩为低钾的拉斑玄武岩。  相似文献   

10.
大兴安岭新林镇岩体的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林镇岩体位于大兴安岭北部,主要由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组成,局部见到细粒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岩石地球化学和岩石学特征表明,该杂岩体属于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两个花岗闪长岩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分别为(132±3)Ma和(131±3)Ma,属于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样品的Sr-Nd同位素组成比较均一,而Hf同位素特征变化较大,其εHf(t)变化介于1.32~8.32之间,Hf模式年龄与Nd模式年龄一致,表明花岗质岩浆主要起源于元古代增生的地壳物质,在岩石形成过程中有地幔组分的贡献。岩体的同位素特征将额尔古纳地块地壳增生时间限定在新元古代,而兴安地块地壳增生发生在新元古代—显生宙,暗示它们具有不同的地壳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矾山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的成因、侵位时间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在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进行锆石U-Pb-Hf同位素测试,并与紫金山矿田进行对比,为本区找矿预测提供依据.矾山地区花岗岩具有高钾、高碱、富硅、低钛等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具弱-中等负铕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Th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具有板块俯冲后伸展环境特征.对花岗岩岩体进行锆石U-Pb测年,获得了110 Ma的年龄.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Hf同位素特征相似,εHf(t)为-3.1~1.6,TDM2为1 066~1 366 Ma,说明花岗岩主要来源于中元古代地壳物质的重融,同时显示出壳幔混合作用的特征.矾山地区与紫金山矿区构造、成岩、成矿特征相似,具有“紫金山式”铜金矿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2.
孟令华 《地质与勘探》2022,58(3):597-608
新疆西天山温泉县城南部温泉岩体群研究程度较低,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精确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对温泉岩体群进行重新定位和解体。温泉岩体群中细粒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884±6 Ma,定位为青白口纪;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65±3 Ma、464±3 Ma、452±3 Ma,定位为奥陶纪。这些年代学数据填补了本区岩体年龄资料的不足,限定了温泉岩体群的形成时限,表明该地区存在新元古代早期及早古生代两期重要的岩浆活动。通过对天山不同地区新元古代和奥陶纪岩浆岩年龄和岩石类型的对比研究,认为包括研究区在内的天山地区在新元古代早期参与了Rodinia超大陆的汇聚,并在早古生代奥陶纪进入消减机制的古亚洲洋演化阶段,这对认识天山地区区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滇东南老君山地区南捞片麻状花岗岩进行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等方面的研究,以探讨其岩石成因和构造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岩体地球化学上具有高硅,富碱和高铝特点;稀土配方模式呈现轻稀土富集略右倾斜型,轻稀土分馏明显,存在明显Eu负异常;相对亏损Rb、Ba、Pb、Sr、Ti、Eu、Yb等元素,相对富集Th、K、Pr、Nd、Sm、Hf和Tb等元素。样品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31.8±4.1Ma。锆石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εHf(t)=0.8^-11.70,其两阶段模式年龄(T2DM)主要为1395~1544Ma。上述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南捞片麻状花岗岩主要来自中元古代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为有幔源物质的参与形成的I型花岗岩。结合华南加里东期成岩构造环境,判断滇东南老君山早期南捞岩体形成于后造山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14.
靳胜凯  刘博  马明  殷嘉乐 《地质学报》2024,98(1):116-137
本文对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内蒙古化德地区二叠纪—三叠纪5个花岗质侵入体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 Pb年代学以及Sr Nd 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本次所研究的岩体主要起源于华北克拉通古老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八音察汗岩体形成于早二叠世(276±1 Ma),在岩浆上升过程中发生了岩浆混合作用;白音特拉岩体形成于中二叠世(270±1 Ma),为地壳加厚作用下变质杂砂岩部分熔融形成的S型花岗岩;毛忽庆岩体形成于晚二叠世(254±1 Ma),为I型花岗岩;张万良岩体与康家地岩体分别形成于早三叠世(248±1 Ma)和晚三叠世(229±1 Ma),两者均为A型花岗岩。综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研究区在早二叠世—晚三叠世经历了古亚洲洋向华北板块俯冲、俯冲 同碰撞、持续碰撞以及造山后的伸展4个阶段,古亚洲洋东段在研究区的闭合时间应为中二叠世晚期。  相似文献   

15.
大兴安岭北段额尔古纳地块莫尔道嘎-太平川一带分布有大量的新元古代巨斑状花岗岩,该岩体形成的确切时代及成因尚不清楚。笔者等运用LA ICP MS技术进行了锆石U Pb定年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测定。锆石U Pb年龄结果揭示太平川巨斑状花岗岩形成时代为791.4 Ma。锆石Hf同位素研究显示εHf(t)为1.4~6.4,均>0,反映亏损地幔来源新生地壳物质在花岗岩的形成中起主导作用,锆石Hf单阶段的模式年龄tDM为1.09~1.28 Ga,与岩石的形成时间791.4 Ma有较长的时间间隔,表明该区花岗岩的母岩来自具有较长地壳滞留时间的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结合额尔古纳已有的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资料,认为额尔古纳地块在中、新元古代曾发生过地壳增生事件,存在1.09~1.28 Ga的中元古代晚期增生地壳。  相似文献   

16.
为厘定江浪穹窿文家坪花岗岩的侵位时代并探讨岩石成因,开展了地球化学、锆石U 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文家坪花岗岩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由石英(约40%)、钾长石(约35%)、黑云母(约15%)及斜长石(<10%)等矿物组成。主微量元素分析表明,江浪穹窿文家坪花岗岩具有高的SiO2含量(6770%~7009%)、Na2O+K2O含量(743%~784%)、Zr+Nb+Ce+Y含量(363×10-6~476×10-6)、Mg#指数(359~387)及10 000×Ga/Al比值(258~284),显示右倾的稀土配分型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锆石U Pb定年与Hf同位素示踪表明,花岗岩结晶年龄为(1646±09) Ma(n=21,MSWD=32),εHf(t)值介于-130~+14之间。综合研究提出,文家坪花岗岩属后造山A2型花岗岩,形成于岩石圈伸展构造背景,岩浆源区主要为江浪穹窿核部的中元古界里伍岩群及少量的幔源物质。结合其他地质成果,认为江浪穹窿成穹时代为早—中侏罗世,且区域Cu、W成矿作用很可能与约165 Ma花岗质岩浆活动具有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7.
郭泽君  郭彬  苏亭  王强 《地质与资源》2011,20(5):362-364
在辽宁西部建昌县查家店-养马甸子-回流水一带,发育有长度11.5 km、宽约1 km的韧性剪切带.通过多次实地调查,根据宏观的SC组构和镜下的旋转应变构造分析,判断养马甸子韧性剪切带为右行剪切机制,剪切位移1780 m.该韧性剪切带发育在新太古代麻计沟单元花岗岩中,而东侧多处可见中元古代长城纪高于庄期堆积物呈角度不整合覆于其上,从而确定该韧性剪切带形成时代的下限为新太古代晚期,上限为中元古代.  相似文献   

18.
The Wenquan molybdenum deposit is a kind of large-sized porphyry molybdenum deposit found in re-cent years.In 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deposit geology,geochemistry and isotope geochronology data,the metal-logenic model of this deposit was established.The Wenquan granitic batholith belongs to the K-rich(alkali-rich) calc-alkaline rock series,which is the mineralization parent rock.The rock massif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crust-remelting granite and mantle-source granite.At the same time,the data of REE contents,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es and inclusion temperatures showed that the metallogenic hydrothermal solution is a mixed mesothermal solution of magmato-hydrothermal fluid and meteoric water.Mineralization was dated at 214±7.1 Ma,basically identical with the parent rock’s age(207-226 Ma).This reflects that molybdenum mineralization has a close relation to tectonic magmatism evoked by orogenic processes,and molybdenum mineralization occurred mainly at the petrogenesis stage at the late stage of magma emplacement.Mixing with meteoric water led to a decrease in the sa-linity of magmato-hydrothermal solution and changes in other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During the tectonic process,ore-bearing hydrothermal solution ascended along favorable fault structure channels.With physicochemical changes,it filled in the surrounding rock joints on both sides of faults,forming ore deposits.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云南腾冲北部华力西期花岗斑岩(磨石岭单元)和印支期花岗岩(和尚塘单元)的地质特征、岩石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同位素特征。资料和数据表明,前者为板内花岗岩,后者属同碰撞花岗岩,两者的产出时代恰好与滇西古特提斯洋闭合、中特提斯洋张开的演化过程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