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文章针对我国海洋文化现状,以及我国长期形成农耕文化传统和几百年来闭关锁国造成的海洋意识淡漠,提出应该确立海洋文化的应有地位,发挥海洋文化在建设海洋强国中的作用。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任务和必由之路,建设和弘扬海洋文化将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山东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山东实现两个走在前列、推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必由之路。海洋是现代科技的"新战场",建设海洋强省,海洋科技创新是核心关键,也是重要保障。山东海洋科技力量优势明显,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打造山东半岛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区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对于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支撑引领山东新时代海洋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稳步推进,培养并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海洋意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推进海洋强国建设需要人才支撑,而人才培养需要海洋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且在当前国际战略环境下,提升大学生海洋意识刻不容缓。国内高校是海洋意识培养的“主阵地”,高校教师是执行主体。文章在分析我国大学生海洋意识现状和海洋强国建设进程的基础上,建议加大政府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发挥高校教师和课程思政建设的引导作用,大力建设高校海洋知识文化软、硬件设施,形成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强大推动力,提升海洋强国“软实力”,为国家加快实现涉海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现实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措施,也是当代人重要的战略任务。通过分析我国面对的当前国际形势和对海洋发展战略的现实思考,提出了21世纪我国的海洋强国战略。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作为海洋科技工作者,我们深受鼓舞。国家海洋局刘赐贵局长在全国海洋管理领导干部高级研修班开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建设海洋强国的"五个必须",即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充分注重认知海洋,增强海洋意识;必须合理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必须立足生态海洋,造就美丽海  相似文献   

6.
十八大之后,海洋强国成为热点词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在这短短的40个字里,折射出了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在深刻总结世界海洋强国和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江苏全体海  相似文献   

8.
海洋是国家领土的重要组成与发展空间。海洋发展战略与陆地发展战略并重,共同构成国家战略。海洋强国,是新世纪我国海洋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海洋强国,包括三个基本要素,经济、国防和科技。新世纪的海洋强国应同时兼备海洋经济强国、海洋军事强国和科技强国。科技,是强国战略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同时又对经济与国防建设起着技术保障作用。本文拟通过科技与海洋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阐述其在海洋强国中的地位与作用。一、科技是实现海洋经济与军事强国的依托和条件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国民经济和社会…  相似文献   

9.
海洋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空间和宝贵财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稳定海洋安全关系等,是全人类共同的职责和使命。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和海洋强国建设的稳步推进,中国在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方面已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并开展了多方面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现实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已成为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希望所在.我国海岸线漫长,有广阔的海域国土面积,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措施,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通过分析我国当前面对的国际形势和对海洋发展战略进行现实思考,系统地提出了21世纪我国的海洋强国战略.  相似文献   

11.
文章借助数据分析软件Eviews 8.0和Excel数据统计对15年来海洋信息化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并进一步对信息化手段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中长期效果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海洋信息化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据此,文章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海洋信息化的政策建议:加强引导,做好统一规划工作;抓好海洋信息化标准建设;进一步提升海洋信息获取能力,为海洋经济决策、远洋及深海资源开发利用、环境监测与保护等提供支撑;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海洋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海洋信息化的安全环境建设,保障海洋信息化良好运行等,以期能为实现"海洋强国"国家宏观战略目标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2.
英国海洋综合能力建设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战朝 《海洋信息》2004,(3):29-30,24
英国是世界上的海洋强国之一,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海洋的综合利用和资源开发。近年来,其又加强了海洋综合能力的建设。本文简介了英国在海洋管理、海洋科技、海洋军事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3.
系统整理和回顾了我国海洋计量工作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并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决策和计量工作发展趋势,对我国海洋计量工作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海洋计量事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海洋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4.
我国作为海洋大国,拥有广阔的海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在全球海洋布局的时代背景下,加快海洋强国建设成为重中之重。国家开展海洋强国建设需要全民海洋意识的全面提升,由此海洋意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根据多年工作经验,从各方面研究数据出发,分析了海洋意识教育的含义以及加强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要性。根据我国国民海洋意识调查的现状,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大众宣传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海洋意识教育的举措建议。最终得出应加强我国海洋意识教育,建设过硬的海洋人才队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快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坚决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和宏伟目标,我们倍受鼓舞、深感振奋。报告又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  相似文献   

16.
海洋意识,是人们关于海洋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理性认识。作为一种社会观念,海洋意识的确立,对于海洋开发、利用和防卫等重大海洋实践活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的历史任务,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但最基础而又最关键的工作则是要着力培树与“海洋强国战略”  相似文献   

17.
当代涉海专业大学生是建设海洋强国、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接班人和后备军。文章围绕某高校涉海大学生展开调查发现,海洋领域就业意向与专业满意度、家人的态度、实习经历等显著相关;影响择业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和地域。文章提出,传播海洋强国战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海洋精神、培育敬业奉献素质,深化校企合作、拓宽海洋领域实习实践,细化职业规划、精准开展就业指导等途径,有助于培养和输送涉海大学生服务海洋战略、投身海洋重点领域就业。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能力是适应海洋自身特点、支撑国家海洋战略的核心要素,得到美、日等海洋强国的高度重视和巨大投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海洋信息化发展成果显著,正处于由"数字海洋"形态向"透明海洋"形态发展的过程中,但仍无法满足海洋强国战略发展需求。文章分析我国海洋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下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以智慧化为发展目标、分两步走的实施建议,为我国海洋信息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也是一个古航海国家,中华民族曾在海洋上创造过举世无双的辉煌。“兴海军,振中华”,“富国强兵,中华腾飞”,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夙愿。但历史上相当长一个时期海洋没有成为中国振兴之路,却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迈入新世纪,中国在海洋上再次面临历史的抉择,江泽民主席适时地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是新时期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我们必须真正从国家战略高度来审视海洋,以落实建设海洋强国的光荣历史使命。一、建设海洋强国应在国家战略上切实体现1998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海洋史上第一个海洋…  相似文献   

20.
福州海洋文化历史底蕴悠久,海洋区位优势明显,海洋资源丰富,科教优势突出,人力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好;加快推进海陆统筹,发展壮大福州现代海洋服务业,有利于带动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经济腾飞,有利于加快实现"十八大"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