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1 毫秒
1.
邹斌  解思梅 《海洋预报》1997,14(2):73-81
根据美国冰雪数据中心提供的雨云-7号和美国国防气象卫星接收的卫星微波辐射资料,即SMMR(1978年12月 ̄1987年8月)和SSM/I(1987 ̄1995年)资料,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同化处理,介绍了从亮度温度提取海冰密集度格点资料的处理方法和后续处理过程。建立了海冰数据库,其中包括:(1)制作了海冰密集度动画彩色显示系统,可以连续地显示逐日、逐旬和逐月等冰图。(2)计算了密集度≥30%、〉70%  相似文献   

2.
分析小冰麦异附加系列Ⅰ(TAI系列Ⅰ)的叶片酯酶(ESTL)、胚乳酯酶(ESTE)和胚芽鞘酯酶(ESTC)的酶谱表型,根据同工酶结构基因Estc-Ag1和Estl-Ag2在异附加系TAI-12,基因Este-Ag4在TAI-15中冰草染色体上的定位,推知TAI-12和TAI-15中的冰草染色体分别属于第3和6同祖群。由于此二冰草染色体上还分别存在与小麦第6和3同祖群染色体部分同源的基因;因而认为这两条冰草染色体间发生了相互易位。  相似文献   

3.
海冰模式和数值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辉碇  李海 《海洋预报》1999,16(3):85-96
根据渤海冰情,在海冰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基础上,提出一种海冰动力一热力模式。该模式包括平整冰、堆积冰和开阔水三要素,采用粘一塑性本构关系计算冰内应力。利用参数化方法处理变形函数和热力增长率。该冰模式与潮流模式耦合研究渤海冰-潮相互作用,并与ECOM-Si海洋模式耦合进行预报试验。该冰模式与大气模式联接,或应用气象部门数值天气预报产品进行海冰业务数值预报。本文还给出了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4.
南极海冰的长期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思梅  邹斌 《海洋预报》1996,13(3):21-29
本文使用了WDC-A提供的按WMO标准格式化的SGRID海冰资料和NSIDC提供的SMMR和SMM/1的亮温微波资料,将这些资料同化处理使海温序列延长为1973-1994年。利用上述资料研究海冰的长期变化趋势,发现70年代前期海冰迅速增多到中期达最大值,后期到80年代前期迅速减少到最少,80年代海冰持续偏少或在平均值附近振动,90年代前期海冰又开始缓慢增多。  相似文献   

5.
INMARSAT-C在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中应用若干问题的分析和试验(二)孙仲汉,孔杰(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天津)3 INMARsAT-C在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中应用若干问题的分析和试验3.1关于通信路径的选择在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中应用INMARSAT-C...  相似文献   

6.
根据美国冰雪数据中心(NSIDC)提供的雨云-7号和美国国防气象卫星接收的卫星微波辐射资料,即SMMR(1978年12月~1987年8月)和SSM/I(1987~1995年)资料。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同化处理,介绍了从亮度温度提取海冰密集度格点资料的处理方法和后续处理过程。建立了海冰数据库,其中包括:①制作了海冰密集度动画彩色显示系统,可以连续地显示逐日、逐旬和逐月等冰图。②计算了密集度≥30%、>70%的北界线,提供出连续变化的海冰外缘带(≥30~70%之间的冰带),该区是研究海-气交换,生物活动的重要地区。③计算了净冰面积指数和距平变化。④各种处理海冰的软件程序和研究预报的应用软件程序。⑤各种图象、图表和计算结果的输出软件系统  相似文献   

7.
利用盐碱地区氯化物型地下水进行了鲢鱼幼鱼(L=5.4~8.2cm)对盐度(pH=8.60±0.18)、碱度(pH=8.74±0.34)及盐碱混合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鲢鱼幼鱼对盐度的24、48、72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1.2,9.0,8.6和8.2g·L-1;对碱度的相应LC50值分别为51.4、27.1、23.7和15.7mmol·L-1。盐碱混合的正交试验表明盐度和碱度在致毒过程中作用显著;24hLC50碱度(Alk,mmol·L-1)及盐度(S,g·L-1)的关系为:Alk=34.17-1.78S。  相似文献   

8.
山东近海牙鲆同工酶的生化遗传分析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1996年5月,1997年1月、12月和1998年4月在山东青荣成近海采集了131尾活牙鲆共710个生化样品,采用水平淀粉胶和垂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对牙鲆的25种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结果检测出LDH、MDH、MEP、IDHP、G3PDH、AK、CK、ACP、PGM、SDH、ADH、CAT、SOD、GDH和GPI等15处同工酶在牙鲆眼睛、肌肉、心脏、肝脏、胸鳍和肾脏等6种组织或器官听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9.
氨对长毛对虾幼体的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栋梁  高淑英 《台湾海峡》1994,13(2):133-137
氨对长对虾各期幼体的毒性试验表明:蚤状幼体对氨最每天敏感,而仔虾幼体对氨的耐受性最强,在盐度32,PH8.20,水温29.0℃时,无节幼体Ⅱ期,蚤状幼体Ⅰ期,仔虾第五天24h的LC50值分别为13.20(1.15)、9.97(0.87)、26.99(2.35)和60.81mg/dm^3ΣNH^+4(NH3)-N^1(5.30gm/dm^3NH3-N).Z1,M1,P5的48h的LC50值分别为5.  相似文献   

10.
海面风场的数值预报业务模式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海面风场的业务数值预报,经过六年的运行和不断改进,目前已建立了包括资料处理、客观分析、大气模式和边界展模式在内的数值预报业务化系统,它能提供15°~45°N、1h5°~141°E海域内1°×1°经纬网格点上的72小时的预报风场,该风场除为日常业务预报提供参考外,还为海浪和海冰业务模式提供强迫场。本文主要介绍大气模式和边界层模式的概况以及系统的运行结果。  相似文献   

11.
利用经过改变用于长期数值预报的CCM1(R15L7)模式以1975年1月16日00Z模式适应场为初始场积分5个月,研究南极威德尔海附近(60°W~30°E)海冰的面积异常对东亚初夏环流转换季节的影响.发现当南极海冰偏多时,在亚洲北部冷空气活动在初夏仍然很多,势力还很强,东亚南北两支急流分支仍很明显,各种环流特征更偏向于冬季型,不利于东亚初夏的环流季节转换.海冰异常偏少时则相反,亚洲北部的冷空气活动明显减弱,南方暖气流势力明显加强北移,东亚的两支急流也趋于合并北抬,环流形势更接近于夏季型,海冰的减少促进了东亚初夏的环流季节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12.
渤海海冰漂移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海冰-海洋动力耦合模式对渤海典型天气形势下海冰动力过程作了数值模拟,海冰模式建立在动量和质量守恒基础上,忽略了海冰变化的热力过程。海冰厚度被划分为三类:堆积冰、平整冰和开阔冰,冰的形变由一个厚度的重新分布约束条件确定。海洋模式是一个二维风暴潮模式.同时考虑了潮汐的作用。风场资料来自于沿岸气象观测站每日四次的风观测,计算网格是十分之一经纬度。主要的分析和模拟是在大气和海洋共同作用下海冰的漂流特点。观测结果比较表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上反映了该海域流冰的漂移性质,同时也可为短期冰情预报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04~2005年度冬季渤海海冰数值预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简要介绍了2004-2005年度冬季渤海的天气与冰情,总结了该年度海冰数值预报情况,对Nudging同化方法在海冰数值预报中的应用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4.
2001~2002年冬季黄渤海天气气候特征及对渤海海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耿淑琴  王旭 《海洋预报》2002,19(4):38-47
本文通过2001-2002年冬季(12-2月)大气环流特征及其对渤海气候 海冰影响的分析,指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和极涡的强7弱变化对渤海气温及海冰生消起着直接作用,证明了副高强(弱),极涡弱(强),从而渤海气温高(低),海冰轻(重)的关系。同时也指出拉尼娜过程对渤海气候变化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辽东湾冰季太阳辐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利用渤海辽东湾JZ20-2石油平台上的气象和海冰观测数据,研究了冰季大气层和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结果表明,辽东湾冰季大气光学可取为0.83,碧空、少云、多云阴天、雾天和雨雪等不同天气条件下的云量系数可分别取为0、3、6、8、9和10。分析了冰水混合情况下海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情况;讨论了太阳辐射对冰面长波辐射和对流传热的影响。利用冰面太阳辐射的实测值和计算结果,对整个冰季内太阳辐射的规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菲律宾海热含量分布及其变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虹  胡敦欣 《海洋科学》1989,13(3):7-12
本文利用1986年及1987年秋季在菲律宾以东海域进行的CTD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域上层海水热含量分布及变化,得出,热含量由南向北随纬度逐渐增大,这主要是北赤道流引起的等温线自南向北下倾造成的,另外也与南部和北部的冷涡和暖涡有关。本文认为,两年里热含量的差异可能与1986年生成的El Nin有关。另外,北太平洋赤道流体积输送量的变化与菲律宾海热含量的变化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第一作者早在1985年就提出,潮混合效应控制着夏季黄海冷水团的边界及海面冷水分布(赵保仁,1985)。1987年又进一步通过水文调査资料和卫星图片给出了黄海周围的浅水陆架锋(或称潮汐锋)的分布及强锋区的跨锋断面中的温度、盐度和坏流结构特征,并指出夏季的黄海沿岸流在性质上属沿锋面运动的强流(赵保仁,1987a,b),而后又对黄海西部的陆架锋进行了一次专门调査(赵保仁等,1991)。此外,他还指出黄海的强温跃层的形成和转移现象也与潮混合现象密切相关(赵保仁,1989)。因此,研究潮混合现象对阐明发生在黄海的多水文物理现象都是至关重要的。 为深入了解黄海的潮混合特征,作者把渤海、黄海和东海作为一个整体完成了一次精度较高的潮汐、溯流数值计算,在潮汐、潮流的分布方面,揭示了前人尚未阐明的一些特征。本文根据这些数值结果,计算了近最大潮流流速和层化参数,阐明了渤海、黄海和东海的潮混合特征及其对降温期黄海冷水团分布变化的影响。此外,还用 Sim pson等人(1981)的能量模式计算了南黄海西部的风、潮混合效率。  相似文献   

18.
该项工作使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研究部海冰组研制的动力—热力海冰数值预报模式,利用卫星遥感海冰图片、海洋站和船舶观测资料,对1990~1991年度渤海海冰进行了准业务化预报,并实时向渤海石油公司海上作业提供预报服务。预报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本年度渤海海冰发展和衰减的过程,受到了用户的好评。预报精度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关于黄海、东海温、盐度逆转结构的分析研究,主要是在80年代以后开始的。翁学传等(1984)、曹欣中等(1982)和丁宗信(1983)对东海某一特定海域的温、盐度逆转结构进行过分析,但是对整个黄海、东海海区来说,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本文根据1983-1986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黄海、东海每年夏季调查的CTD观测资料,同时参考1963年以来国家海洋局调查的标准断面资料,对黄海、东海夏季(6-8月)温、盐度逆转結构的分布及其成因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 根据资料和兰淑芳等(1985)的分析,北黄海很少出现温、盐度逆转结构的类型,虽偶有出现,但分布也不规律,因此本文把研究海区重点放在南黄海和东海(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