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地质背景 研究区属西伯利亚板块与中朝板块之间的乌拉尔-蒙古-鄂霍茨克显生宙地槽褶皱区的一部分。晚古生代,两大板块沿二连浩特-贺根山一线碰撞拼合,形成本区晚华力西褶皱带。由于西伯利亚板块与中朝板块之间的许多微板块在碰撞造山中的缓冲作用,致使该区造山作用并不强烈,具有“软碰撞、弱造山”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一、地质背景 研究区属西伯利亚板块与中朝板块之间的乌拉尔-蒙古-鄂霍茨克显生宙地槽褶皱区的一部分。晚古生代,两大板块沿二连浩特-贺根山一线碰撞拼合,形成本区晚华力西褶皱带。自晚古生代以来,该区构造带岩浆活动频繁,形成了一系列的花岗岩。  相似文献   

3.
盘古河中下游位于大兴安岭山脉伊勒呼里山东北麓黑龙江省塔河县东北部,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额尔占纳地块北缘上黑龙江盆地中西部。  相似文献   

4.
新疆富蕴地区铌钽矿大地构造处于蒙古弧形构造西南部,西伯利亚古板块西南缘的阿勒泰古陆缘活动带和准葛尔古板块的北准葛尔弧形弧盆带上。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扬子古板块西北缘蓝闪片岩及其它高压变质岩石的综合研究,肯定了该区高压变质带的存在,并阐述了高压低温蓝闪片岩带的地质特征,进一步确定了扬子古板块西北缘晋宁——澄江期双变质带的存在,从而为扬子古板块俯冲带和俯冲方向的确定提供了有利的佐征,同时也为阐明扬子古板块西北缘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佳木斯地块是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一个重要的中间地块,其西缘通过嘉荫—牡丹江缝合带与松嫩地块相连,其东缘通过大和镇缝合带与完达山中生代板片相连。近年来,亚洲大陆东缘的构造及演化已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本文试就佳木斯地块东缘晚古生代陆缘构造性质及其演化提出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7.
根据地层、沉积岩相古地理及古地磁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中国东北区古生代存在着额尔古纳—兴安、松嫩、佳木斯—兴凯等中、小板块群。其中,松嫩微板块和佳木斯—兴凯微板块于早古生代末沿牡丹江断裂拼合;额尔古纳—兴安微板块和松嫩—佳木斯—兴凯微板块于中晚泥盆世沿多宝山伊尔施一线拼合,至此形成统一的黑龙江板块。石炭二叠纪在黑龙江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为古亚洲洋的南支,中晚二叠世南北陆-陆对接,而陆内俯冲碰撞造山过程可能一直延续至早中侏罗世,缝合带从西拉木伦河东延至长春、延吉一线。而黑龙江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蒙古—鄂霍茨克洋的最终闭合时限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缝合带东段为俄罗斯境内的南土库林格尔断裂。该带的最终拼合标志着统一的欧亚大陆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叙述地区嘎来奥伊山一带铜铅锌矿点位于大兴安岭北坡嘎来奥伊山一带,行政区划属阿木尔林业局管辖。大地构造位置按黑龙江省地质志划分为西伯利亚板块南缘早加里东增生带北蒙褶皱系东北部的额尔古纳褶皱带。中生代以来本区的地壳演化属古亚洲构造域,新生代以来转入滨太平洋构造域。  相似文献   

9.
辽北华北陆块北缘存在巨型的晚前寒武纪造山带,其标志有:开原蛇绿混杂岩、构造混杂岩、阿拉斯加型岩体、碰撞造山型花岗岩、榴辉岩高压变质带。它们呈狭长的带状分布于辽北建平—阜新—铁岭—清原一带,是晋宁造山运动期间,古亚洲洋板块和古西伯利亚板块依次向古华北板块俯冲碰撞造山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东营凹陷八面河北部斜坡带的断裂特征、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明确了该区的断裂展布特点和断层活动性,弄清了北部斜坡带的演化规律,同时分析该区的构造变形特征。结果表明:中生代以后,八面河地区存在2种独立的构造变形系统:一是板块边缘相互作用力;二是到后期由于板块的持续俯冲,地幔底辟作用在岩石圈底面产生的牵引力。八面河北部地区在这2种构造力的综合作用下,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构造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11.
蒙甘青地区白垩纪原型盆地分布特征及盆山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并结合前人资料,对蒙甘青地区白垩纪原型盆地沉积特征及盆山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垩纪时期,因受北侧西伯利亚板块、东侧太平洋板块和西南印度板块共同影响,研究区由晚侏罗世的挤压和抬升作用进入松弛拉张裂陷阶段,早白垩世盆地沉降中心较侏罗纪向北迁移,发育了以坳陷和断陷为主的8个大小不一的沉积盆地群。晚白垩世本区受西南部印度板块与青藏高原碰撞对接的强烈影响,沉积盆地逐渐消失,此时沉积中心转移到祁连山东部及阿拉善一带,主要发育了2个沉积盆地群。早白垩世为本区烃源岩形成时期,研究该区白垩纪盆山构造发育及原型盆地沉积特征对寻找以白垩系为烃源岩的油气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笔架山东基性—超基性岩体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部的新疆北山地区,是笔架山岩带中最东边的一个岩体,岩体形态为椭圆状,出露面积约5 km2.由含长单辉橄榄岩、橄榄辉长岩、含橄辉长岩、辉长岩以及辉绿岩组成.含橄榄石较多的岩石属拉斑玄武岩系列,而辉长岩属钙碱性系列.岩相学、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橄榄石、辉石、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Nd、Sr、Pb同位素组成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出岩浆与围岩之间存在物质交换.笔架山东岩体的岩浆源区为OIB型地幔源区,原生岩浆为高镁拉斑玄武岩浆[w(MgO)=11.2%],这些性质与塔里木板块东北部其他基性-超基性岩体的特征相似,表明塔里木板块东北部二叠纪基性—超基性岩体的源区主要为OIB型地幔,可能与地幔柱有关.   相似文献   

13.
在欧亚大陆形成过程中,位于西伯利亚和华北板块之间的洋壳曾长期向华北板块之下俯冲消减,致使板块北部不断抬升,(竹蜓)带也呈现有规律地缺失。(竹蜓)带缺失揭示:①华北板块自中石炭世晚期开始抬升,至晚石炭世晚期变华北地势由北、东部低,南、西高(C_2)为北、东部高、南部低;②随着板块北部的不断抬升,海浸中心不断向南迁移,煤层和海相层也由北而南层位逐渐变新;③郯庐断裂以西几乎全部缺失中石炭世早期和中石炭世晚期早时(竹蜓)带,因此,石炭纪华北海浸是中石炭世晚期中时向山西及华北腹地推进的;④(竹蜓)带缺失的相对上升区一般为浅滩相,这是由于华北石炭纪的构造振荡运动振幅小,频率大,而仅表现为海陆环境的频繁交替,并未能脱离沉积盆地环境,故一般不存在沉积间断;⑤石炭纪郯庐断裂活动对这一时期的沉积起了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兴安岭上其地区中生代花岗岩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陆缘增生带中的乌尔其汉火山型被动陆缘与东乌旗-扎兰屯火山型被动陆缘接触带,该区构造研究可为大兴安岭的隆升研究提供信息。对研究区中生代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并对其构造背景进行了讨论。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这些花岗岩主要形成于早侏罗世和晚侏罗世,修正了前人把测区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划归晚石炭世的观点。岩石化学特征表明,研究区花岗岩均属于碱性岩,具有高钾、硅饱和、准铝质-弱铝质岩石的特征;系列判别图解显示研究区早侏罗世花岗岩为I型花岗岩,晚侏罗世花岗岩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或碰撞后的构造环境,代表了伸展的大地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依据青海省囊歉至大河坝大地电磁测深成果,并结合重力资料对巴颜喀拉及南北两侧地区的壳幔结构进行了地质解释。指出了该区壳幔存在4个明显的低阻层,并简述了它们的形态特征,推断了其地质含意。认为昆中断裂带与昆南断裂带间是一个巨大的构造混杂岩带,影响深度亦很大。推断该区可能存在太古代地层。划出了8条壳幔断裂带,认为昆中断裂应是塔里木—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16.
浑河断裂带位于辽宁省东北部,该区是辽宁省的心腹之地。我国东部几条规模巨大的断裂在该区交汇。该区的活动直接关系到沈阳、抚顺等市的安全。本文通过野外调查、样品测试、微观构造分析及有限元数学—力学模拟,为该区区域稳定性作出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7.
辽宁建平北部海西—印支期韧性剪切带卷入变形的岩片为早二叠世八家超单元二长花岗岩、太古宙曹家烧锅片麻岩(TTG岩系)。该剪切带构成了辽西地区华北地台与内蒙兴安褶皱系两个构造单元重要分界线。剪切带从东至西,构造线方位由EW向逐渐转向NEE至NE向。剪切带内各类构造岩具眼球状构造、条带状及细纹状构造,普遍发育有A型褶皱、σ型长石残斑、压力影、S-C组构等指向构造,表明剪切方向由NE向SW左旋剪切,具走滑逆剪切特点。区域构造研究结果表明,形成的构造背景与古亚洲洋的消减,西伯利亚板块与中朝板块碰撞对接作用派生的剪切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华南块体的现今构造运动与内部形变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运用华南块体及周围地区最新的GPS观测结果,研究了华南块体的现今构造运动。华南块体无论是相对于欧亚板块或相对于西伯利亚块体都存在逆时针方向的旋转。由GPS观测结果得到的华南块体相对于西伯利亚块体的现今旋转运动与由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方法得到的自晚新生代以来华南块体相对于西伯利亚的旋转运动相比,运动速率相同,但运动方向顺时针旋转了20.7°。  相似文献   

19.
板块构造说     
一种全球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的构造单元是板块。全球共可分为六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澳板块和南极板块。板块的边界是洋中脊、转换断层、俯冲带和碰撞带。由于地幔的对流,板块在洋中脊分离、扩大,  相似文献   

20.
造山带内部流体成矿作用研究是当前地学界的前沿和热点。华北板块南缘东秦岭造山带为此研究提供了得到独厚的场所。本文通过对该地区热水流体充填、交代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详细论述了东秦岭造山带内部成矿热水流体产生、活化、运移的动力学机制以及矿质沉淀的条件和对矿床(体)定位的控制,指出了该区的主要矿化指示元素并对矿化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据此阐明了今后该区的找矿勘查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