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冰厚是冰凌成因分析及预报的重要基础信息,可为防凌减灾提供重要依据。以黄河内蒙古段包头至头道拐水文站为例,利用Sentinel-1雷达影像结合Sentinel-2光学影像对研究区河冰厚度进行估算,首先对Sentinel-2光学影像进行处理,提取凌汛期前黄河主河道边界;然后对Sentinel-1雷达影像进行处理,提取2个强度信息和4个极化分解参数,分析6个雷达特征参数与河冰厚度的相关性;选择相关性最高的参数,采用统计回归方法建立冰厚反演线性回归模型,模型的调整R2为0.657,验证RMSE为9.82 cm,MRE为13.46%,MAE为8.26 cm;对凌汛期黄河冰厚进行反演,分析冰厚时空变化特征,并估算冰储量,同时讨论了河冰的散射机制。研究证明了主动微波遥感数据在黄河冰厚反演中的可行性,可为黄河内蒙古段防凌减灾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氟碳钙铈矿的电子衍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内蒙古白云鄂博的氟碳钙铈矿,经电子衍射研究,观察到三种多型:4H,P6α=7.12Å c''=56.4Å;6R,R3 α=7.12Å c''=84.6Å; 3R,R3 α=7.12Å c'=42.3Å。其中4H 为新多型。湖北竹山氟碳钙铈矿仅观察到一种多型6R。白云鄂博样品中发现3R 与6R 共晶格取向连生,以及3R 型共格双晶。  相似文献   

3.
张箭  戚瑞宇  宗晶瑶  丰土根 《岩土力学》2022,43(7):1833-1844
采用刚性滑块构建两种圆形隧道失稳环向开挖面破坏模式,利用编制的非线性规划程序求解隧道失稳环向开挖面支护力系数σT /cσT为均布支护荷载,c为有效黏聚力)最优上限解及地层破坏模式,揭示地层参数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提出简单实用的极限支护力简化公式。研究结果表明:不排水条件下,当隧道埋深比H/DH为埋深,D为隧道直径)和重度系数γD/cγ 为重度)较小时,破坏区域主要集中在隧道中上部,随着H/DγD/c增大,滑移线起始位置沿着隧道轮廓逐渐向隧道底部扩展,破坏区域向水平方向扩展。排水条件下,地层破坏模式主要有3种。当内摩擦角ϕ γD/c较大时,随着剪胀系数的减小,极限支护力和地层破坏范围变化较大,甚至可能引起破坏模式的改变。针对不同深度提出的极限支护力简化公式可快速获得隧道环向开挖面极限支护力。  相似文献   

4.
朱学亮  邵生俊  沈晓钧  邵帅  刘小康 《岩土力学》2022,43(10):2735-2743
黄土边坡中竖直裂隙的发育往往会对边坡稳定产生影响。相对于平面应变机制,建立三维破坏机制下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更能接近实际边坡失稳情况。基于塑性极限分析上限法,考虑预先存在竖直裂隙的三维黄土边坡不同破坏机制(坡面破坏、坡脚破坏和坡底破坏),建立能量平衡方程及其无量纲临界高度值γH/c表达式,采用随机搜索法得到了临界高度的上限解。分析了约束宽度、边坡坡度、内摩擦角以及裂隙深度对三维竖直裂隙黄土边坡临界高度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坡脚破坏机制,临界高度值随着裂隙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减小至临界裂隙深度 (δ /H)min后,裂隙深度的增加不再影响临界高度值;临界裂隙深度随着坡度β 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内摩擦角φ 的增大而减小。当约束宽度B/H<0.8时,大多数破坏机制为坡面破坏。当约束宽度B/H=0.8、内摩擦角φ =10° 及约束宽度B/H=0.6、内摩擦角φ =15° 时,边坡的破坏从坡面破坏机制逐渐过渡到坡脚破坏机制。存在竖直裂隙的黄土边坡比完整边坡具有更小的临界高度,约束宽度及内摩擦角会对三维黄土边坡破坏机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芦苇盐沼植物在一个生长周期不同生长季节的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变化特征,对芦苇分布信息进行提取,探究Sentinel-1A卫星数据在长江口湿地植被监测中的应用前景。以对长江河口崇明东滩南部为研究区域,利用2016年11个时相的Sentinel-1A雷达卫星影像VV(vertical transmit/vertical receive)+VH(vertical transmit/horizontal receive)双极化数据,分析潮滩地带芦苇、白茅、海三棱藨草、水体和光滩在植被生长周期内的雷达后向散射强度变化特征,对芦苇盐沼植被进行识别提取。结果表明:相较于VH极化方式,VV极化方式下不同地物的后向散射强度差异更为明显,芦苇的后向散射强度在枯叶期下显著高于其他地物;进行芦苇植被提取时,需要对植被枯萎期不同潮位状况下的雷达影像进行组合运算,芦苇提取精度可达到88.7%;对芦苇植被雷达后向散射强度和临近时相的光学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INDV)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8。  相似文献   

6.
τ-p变换是一种经典的函数投影变换方法,在地震数据处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根据地震数据射线参数的差异,实现信噪分离、地震道插值、平面波分解等。但是,由于τ-p变换的精度和分辨率受到相应数学反问题的限制,在保证较高变换精度的前提下,τ-p变换计算速度的加快,以及相应滤波算子的设计等都值得研究。本文提出了基于径向道变换的τ-p变换方法和基于斜率分解的τ-p变换方法,阐明了两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并与常规τ-p变换方法进行对比。基于径向道变换的τ-p变换方法利用快速Fourier变换和径向道变换,能有效减少τ-p变换的耗时;基于斜率分解的τ-p变换方法运用斜率分解算法,能进行高分辨率τ-p变换,并且提供冗余变换维度(τ-x-p域),使滤波器算子的设计更灵活。数值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实现方法分别在计算速度和重构精度上优于传统τ-p变换算法。通过面波噪声压制的实际数据处理和比较,证明本文提出的两种τ-p变换实现方法可以为实际处理提供更加有效和灵活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7.
华南早三叠世的古地磁学与大地构造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华南几个具代表性地点的下三叠统灰岩中,获得了有意义的古地磁学初步结果。这些结果支持华南存在分离板块的设想。根据新近获得的地质与古地磁学证据,推断华南存在4个岩石图板块。它们是扬子(D=232.4°,I=-11.8°,K=28.2,α95=5.5°),湘桂(D=198.0°,I=32.2°,α95=12.9°),华夏(D=88.0°,I=13.0°,K=20.1,α95=9.1°)和海南(上二叠统D=338.2°,I=15.9°,K=10.2,α95=14.3°)板块。4个板块的古地磁极位分散,纬度差明显,并存在碰撞后的局部与区域性的旋转作用,尤其是顺时针旋转。华南早中生代的大地构造可理解为4个来自古特提斯和冈瓦纳的岩石圈碎块与欧亚大陆聚合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隧道TBM开挖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复合岩层,在这种地质环境下,隧道掘进机(tunnel boring machine,简称TBM)开挖过程中的隧道围岩强度很难估计,隧道开挖掌子面和围岩容易发生坍塌。为了提高隧道掘进效率、预防事故发生,对开挖隧道围岩强度进行实时估算方面的研究很有必要。在重庆轨道九号线隧道TBM施工中,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实测数据发现,TBM推力FN与岩石强度成正比、TBM扭矩推力比T/FNT为扭矩)与贯入度p0.5成正比例关系。针对砂质泥岩、砂岩和灰岩组成的复合岩层,提出了一种利用现场实测推力FN和扭矩T的值来快速估算开挖隧道围岩强度的方法,进一步对TBM实测数据进行线性拟合,从而得到估算公式中两个常数α1α2的取值方法,并在10多个隧道实际工程中得到验证。结果表明,对于这种复合岩层地质环境,两个常数α1α2的值与滚刀数量n和滚刀直径d相关。该研究成果为实时快速估算开挖隧道围岩强度提供了一种新的切实可行的思路,能提高隧道TBM施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寒区渠基黏土热参数的随机分布特征及概率分布模型,以寒区渠基黏土的导热系数为样本,结合经典分布拟合法、多项式逼近法、最大熵法和正态信息扩散法,分别对寒区渠基黏土热参数的概率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分析热参数的离散性,并比较概率分布曲线、拟合检验值和累计概率分布值,对不同方法描述热参数随机性的优劣进行了评价;然后,基于寒区渠基黏土热学参数对温度的敏感性,提出了一个可以达到理想拟合精度的寒区渠基黏土热参数概率推断的区间取值标准。研究结果表明:寒区渠基黏土的热参数具有随机变量的特征;正态信息扩散法可以描述热参数样本的随机波动性;在4种方法中,正态信息扩散法的拟合精度最高。使用3.5σ法,将[μ-3.5σ,μ+3.5σ](μ为随机变量的均值,σ为标准差)作为概率函数推断时的取值区间,同时考虑偏度的影响,可使得累计概率值达到1.000 0的精度,能够较准确地推断热参数的概率分布函数。  相似文献   

10.
王家全  祁航翔  林志南  唐毅 《岩土力学》2022,43(12):3259-3269
由于加筋土界面作用的复杂性,加筋土工程建设中铺设土工格栅时往往采用经验的方法,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土工格栅的浪费及工程安全隐患,理清不同填料筋土界面作用的影响范围,有助于确定加筋土结构的合理加筋间距。为了揭示不同填料筋土界面作用的影响范围,采用4种不同类型的砂土与格栅在不同法向应力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拉拔试验,并结合数字图像量测技术,分析了不同类型砂土下界面剪切带厚度、颗粒位移矢量、格栅拉拔阻力峰值及应变等演变规律。研究表明:界面剪切带厚度H随法向应力σv与砂土平均粒径d50的增加而增大,通过多变量拟合的方法,得到了Hσvd50三者之间的函数表达式;格栅在拉拔过程中,砂土颗粒位移矢量以土工格栅为界有着显著的差别,格栅上部的颗粒位移矢量明显大于下部颗粒,且在格栅上下一定范围内会形成颗粒位移矢量集中带;拉拔阻力峰值随σvd50的增加而增大;不同类型砂土各区段的格栅应变均表现出由前向后依次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遥感技术具有宏观性、综合性和便捷性等特点。为研究松辽平原中部地区第四纪以来的水系演变特征,笔者搜集了研究区的多源遥感数据:Landsat TM数据、Sentinel-2A数据、高分一号数据、谷歌卫星影像以及数字高程模型(DEM),在建立古河道解译标志体系的基础上完成研究区地表及浅埋古河道的解译工作。由古河道的解译成果及解译古河道的新旧关系,联系研究区新构造运动特征反演其水系的演变过程,查明该地区水系第四纪以来先后经历了向心状古大湖时期、南北贯穿时期以及现今受松辽分水岭影响时期,结合三维可视化技术直观地再现各个时期的自然概况,并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阐述水系演变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唐正  王洪新  孙德安  张骁 《岩土力学》2022,43(7):1933-1941
为研究管幕法群管顶进施工过程中地表位移变化规律,依托上海田林路下穿中环隧道工程,对地表位移实测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数据处理发现,管幕施工期间变形发展可细分为7个阶段,其中包括4个推进阶段、3个暂停推进阶段。管幕推进阶段的地表位移由地层损失沉降和注浆引起的地表隆起叠加而成;暂停推进阶段的地表沉降主要是固结沉降。运用Peck公式对地表位移进行描述,通过现场数据反分析出各根钢管推进时的沉降槽宽度系数i和地层损失率η。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适用于上海软黏土的iη 计算公式,其中i的公式只与钢管半径R、钢管埋深h和土体内摩擦角φ 有关,而η的公式表达成随时间的双曲线函数。注浆导致的地表隆起可分解成各根钢管顶进伴随注浆造成的负地层损失。运用上述方法对地表位移进行预测,并与实测结果对比,验证了文中方法的正确性,成果可对类似管幕法工程施工引起的地表位移预测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刘旭锋  周扬一 《岩土力学》2022,43(8):2213-2221
在深部工程中经常会遇到层状岩体,由于高应力的影响,在工程活动中发生因层状结构面诱发的岩体灾害问题。这与深部工程中的真三向高应力环境及层状结构面产状密切相关。为此,基于一种取自某深部金属矿山的层状硬质片岩,开展了考虑片理方位的真三轴压缩试验研究,获取了该片岩在两种片理加载方位下,不同应力差条件时,试样的变形、强度及破裂数据。结果表明,该硬质片岩的力学特性受片理加载方位和应力条件影响较大。具体表现在,当中间主应力σ2平行片理走向时,试样的脆性更强,且最小主应力σ3 越小脆性越强。当σ2垂直片理走向时试样的强度更高,但强度随σ3增加而增加的敏感性较弱。当σ2平行片理走向时,试样的破坏均以沿片理的剪切为主;而当σ2 垂直片理走向时,试样在低σ3 时,主要发生穿片理的拉破坏,高σ3 时,则转变为沿片理的剪切破坏。试验结果对陡倾层状硬质岩体工程的稳定性评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即当片理走向与洞轴线的夹角较小时,浅层围岩片理面的法向应力释放程度较高,易发生受片理结构控制的脆性破坏;反之,夹角较大时,岩体的稳定性较强。  相似文献   

14.
异重流在自然环境界及工程应用中广泛存在。本文于线性层结及非层结盐水中开展了一系列实验,对开闸式异重流通过植被群的发展和演变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高速相机对异重流头部位置、头部速度和掺混系数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异重流在层结水体中头部速度明显减小;层结水体和植被对异重流掺混均有抑制作用;当层结水体和植被同时存在时,异重流的掺混程度与植被高度和水深之比α相关,当α=0.43时,异重流的掺混最为剧烈。本研究也利用粒子图像测速仪(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对异重流局部区域的速度场和涡度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层结环境抑制异重流正负涡度场发展,但当α=0.20时,即一部分异重流爬上植被顶部时,层结水体与植被的协同效应对跃上植被顶端的异重流下界面涡度有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像元基元、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数据和传统机器学习算法的岩性分类方法,易受SAR图像固有斑点噪声影响,精度不高.为了降低噪声的影响,本研究以大尺度像元邻域为基元,用于表征地表地质体的遥感图像特征和岩性语义信息;采用高分三号双极化SAR数据进行极化分解构建3通道假彩色合成影像;然后采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DCNN)迁移学习的方法,提取有效的深度特征表示,分别实现5 m和15 m两种空间分辨率下岩性遥感自动分类.结果表明:基于不同分辨率数据和不同DCNN算法,岩性遥感自动分类的总精度均大于80%,最高精度达到91%.基于大尺度像元邻域和DCNN迁移学习方法,能够实现基于SAR数据的高精度岩性分类.   相似文献   

16.
基于岩性光谱特征的雄安新区地面古河道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雄安新区地面古河道与河漫滩岩性分别以砂土和黏性土为主,两种岩性所含矿物成分对电磁波的反射率不同。将地表岩性调查与光谱采集分析相结合,捕捉了这两种岩性在遥感影像中反射光谱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识别了古河道,并利用钻孔数据加以验证分析。结果表明:雄安新区表层砂土和黏性土在TM影像B5波段的DN值差值最大,该波段可作为识别河道砂体的必选波段;综合考虑波段信息量、波段之间信息重复程度,R(4)G(5)B(1)组合下河道砂体的形迹清晰可辨;钻孔数据与遥感解译结果吻合,岩心揭露的古河道发育深度在3.2~8.7 m之间;研究区古河道总体较发育,河道宽度多在0.5~2.0 km之间,多处分叉和汇聚后呈辫状河形态,河网密度约0.26 km/km~2;钻孔剖面显示河道地势高于河漫滩,属条状高地型古河道,河道有"游荡"痕迹;古河道的发育位置控制着区内居民地的分布。  相似文献   

17.
纹理特征辅助的S AR影像冰川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范宇宾  郭唯娜  柯长青 《冰川冻土》2019,41(6):1326-1334
青藏高原的冰川监测对气候变化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遥感图像可以大范围长时间的监测冰川的变化,识别冰川边界是研究的重点。为了研究SAR影像纹理特征在冰川识别中的作用,以喀喇昆仑山地区的克勒青河上游为研究区,利用2018年Sentinel-1A数据进行干涉处理得到相干系数,然后基于相干系数提取了均值、方差、同质性、反差、相异性、熵、相关性共7种纹理特征,并对不同纹理特征组合之间的提取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VV极化方式下均值、方差、同质性、相异性的特征组合冰川识别效果最好。据此提取了克勒青河上游区域的冰川边界,最高精度达到91.36%,该方法明显优于基于相干系数图的阈值分割法和基于光学影像的波段比值法,冰川识别精度提高了约2%。  相似文献   

18.
上新世最重要的古气候事件就是北极冰盖的形成和扩张(3.2—2.5Ma)。根据北极冰盖的形成过程,文中将上新世—早更新世(4.5—1.6Ma)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ODP807A孔2个浮游有孔虫属种Globigerinoides ruber和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的δ18O(氧同位素)、δ13C(碳同位素)记录数据细分为3个阶段:形成前(4.5—3.2Ma)、形成中(3.2—2.5Ma)和形成后(2.5—1.6Ma)。研究结果表明,北极冰盖形成以来,G.ruber和P.obliquiloculata的 δ18O值均呈增大趋势;北极冰盖形成中,G.ruber 的δ18O值基本不变,P.obliquiloculata的 δ18O值略增大,反映出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水受北极冰盖形成的影响更甚;Δδ18OP-GG.ruberP.obliquiloculataδ18O 的差值)反映出温跃层无明显变化,受北极冰盖形成影响微弱。根据用Ma/Ca值得到的ODP806站SST值(Wara et al.,2005)以及用UK′37得到的东太平洋ODP847站SST值数据(Herbert and Laura,2010),对北极冰盖形成以来东西太平洋古海洋学演化进行比较发现:冰盖形成以来东西赤道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均有所下降,且东太平洋降温幅度更大;对比同时期的西太平洋ODP807A孔Δδ18OP-G与东太平洋ODP847站Δδ18OT-S的变化趋势,发现东太平洋温跃层变浅,表明受北极冰盖形成和扩张的影响,东西太平洋温跃层深度梯度增大。对比ODP807A孔与南海南部1143站、南海北部1148站G.ruber的 δ18O 和δ13C记录,揭示西太平洋边缘海如南海北部和南部受北极冰盖形成的影响有所不同,北部的表层海水温度和生产力水平受冰盖形成的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9.
加里东期平河复式花岗岩体位于滇西保山地块西部边缘,其岩石类型主要为二长花岗岩、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平河复式花岗岩体主量元素显示岩石全碱(w(K2O+Na2O))值分别为6.89%和7.44%,K2O/Na2O值分别为1.59和2.65,铝饱和指数(A/CNK)值分别为1.58和1.76,里特曼指数(σ)分别为1.65和1.73;微量稀土元素显示岩石总体上富集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Ta、Nb等高场强元素,轻稀土元素富集,LREE/HREE值分别为1.40和6.43,具低-中等负铕异常(δEu=0.16和0.75)。2件花岗岩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变化于478~476 Ma,表明这些花岗岩类侵位于早奥陶世;2件样品38颗锆石测点的εHft)值显示较大的变化范围,对应的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集中在2.2~1.7 Ga。这些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平河复式花岗岩体属钙碱性过铝质S型花岗岩,为泛非运动构造碰撞后应力松弛阶段产物,其形成可能与滇西地区原特提斯地史阶段地块挤压碰撞、裂离过程密切相关。在大团山地区,该期岩体中首次发现含稀土矿物——锰铁铈氧化物,其对全风化岩体稀土氧化物总量贡献最大;岩体风化壳稀土氧化物总量(REO)总体不高,为279.05×10-6~791.77×10-6,总体富集Y、La、Ce元素,局部轻稀土元素Nd富集,重稀土镝氧化物配分较高,为2.30%~4.62%。大团山稀土矿点的发现,表明滇西加里东期花岗岩亦有寻找花岗岩风化壳型稀土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重力资料是从地表到深部所有密度不均匀体引起的重力效应的叠加。针对不同的工作任务,需要利用不同尺度的重力资料进行研究。二维经验模式分解能够自适应地对非线性、非平稳信号实现多尺度分解。文章研究将二维经验模式分解应用于重力资料的多尺度分析,对重力数据进行二维经验模式分解以得到各级固有模态函数和剩余分量,利用径向对数功率谱分析方法估计各级模态函数所反映的地下场源的近似深度,定性地解释不同深度下的场源产生的异常,较好地揭示场源赋存的地质信息。模型数据和实际数据的测试佐证了该方法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