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深水沉积砂岩储层是近年来全球油气勘探重点领域之一,对于深水沉积模式认识、沉积类型划分、储层分布规律及宏观演化规律能否实现系统深入的认知也成为制约全球油气勘探获得更多突破的关键问题之一。以典型深水沉积广泛发育的西非被动大陆边缘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和刚果扇盆地为研究区,以地震资料为主,钻井资料为辅,开展针对性的深水沉积体系层序界面识别,明确研究区层序及体系域划分方案,建立深水沉积层序地层格架;综合2个研究区的深水沉积特征,探索建立了一套西非地区的深水沉积类型的划分方案,将其划分为陆坡峡谷、块体流、水道体、朵叶体、半深海泥5种亚相;将块体流细化为滑移体和滑塌碎屑流2种微相,将水道体进一步划分为高侵蚀充填型水道、低侵蚀过路加积型水道、过路高弯度水道、废弃水道、堤岸-漫溢5种微相,将朵叶体细分为末端朵叶和决口扇朵叶2种微相;同时系统总结解剖了各微相的岩性组合、地震反射及平面发育特征;深入分析了研究区深水沉积体系的宏观演化特征及展布规律,认识到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沉积体系中水道体和朵叶体均有发育,自下向上,随着相对海平面先下降再上升的过程,早期主要发育朵叶体沉积,晚期则转变为以发育大型浊积水道为主。刚果扇盆地深水沉积则主要为水道体沉积,朵叶体较少发育, 早期水道规模小,中期开始发育多支复合水道并呈退积趋势,水道发育程度逐渐降低,至晚期水道能量及侵蚀能力复又转强,甚至形成较大的陆坡峡谷及多支水道体。   相似文献   

2.
深水海底扇是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区海底扇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深入分析其沉积体系是预测有利储集体发育区带的关键。根据岩心观察、测井解释及地震资料等,对研究区深水海底扇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重力流沉积是研究区深水海底扇主要沉积物类型,但牵引流沉积也大量存在;研究区主要发育水道和朵叶体2种亚相,空间上可分为限制、半限制及非限制3个沉积区域;高弯度的曲流水道是深水海底扇半限制沉积区域的重要特征,水道的弯度指数分布在1.16~2.85之间,其与水道宽度呈正相关关系;水道向非限制沉积区逐渐演变为席状展布、多层叠置的复杂朵叶体沉积。综合分析表明水道和朵叶体均是有利储层发育的重要位置,古地貌是控制海底扇展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新世地层是莺歌海盆地近年天然气勘探主要层系,其沉积体系的演化特征对盆地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但由于中新世地层埋藏深,钻井少,周缘供源水系复杂,地震资料响应特征较差,导致该层系的沉积类型、成因机 制和时空演化等方面缺少精细研究,这制约了该层系油气勘探的突破.通过岩心、钻井和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 深入分析了中新世物源体系、沉积类型、沉积体系特点及时空演化规律,继而探讨了不同沉积类型对岩性圈闭的 控制作用.研究表明,中新世主要发育海底扇及轴向重力流水道2类沉积体系.海底扇沉积体系受盆地西部越 南昆嵩?起蓝江、宋河等物源水系控制,在二级坡折带进一步控制下主要发育于盆地中央凹陷带;轴向重力流水 道主要受海南?起北部的昌化江及中部的古莺歌海水系控制,在古地形及洋流作用等进一步控制下,早中新世以 水道化型海底扇为主,晚中新世则以峡谷型水道为主.这2类沉积体系在盆地不同λ置表现形式不同,对油气的 勘探意义也存在较大差异.海底扇发育于盆地沉降中心λ置,规模较大,紧临底辟带,易形成规模较大的天然气 气藏,而轴向重力流水道多发育于莺东斜坡带λ置,规模较小,多以小型气藏为主.   相似文献   

4.
科特迪瓦盆地位于西非几内亚湾北部,为典型的转换型大陆边缘盆地,是目前世界深水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域。以科特迪瓦盆地的构造演化、油气地质条件以及油气田最新发现为基础,采用油气地质综合分析方法,明确了盆地深水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可以为进一步明确勘探目标提供帮助,并为同类型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借鉴。研究表明,目前盆地共发育3套烃源岩,3套储层及多套盖层。盆地内最主要的深水成藏组合为上白垩统自生自储式和下生上储式成藏组合,其烃源岩为上白垩统森诺曼阶-土伦阶厚层海相页岩;储层主要是土伦阶-森纳阶深水浊积扇砂体;盖层主要是上覆新生界厚层海相页岩。盆地深水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深水浊积扇和断层,二者相匹配共同控制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5.
根据岩石矿物、粒度分析化验、成像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采用地质分析和地球物理结合的方法,分析莺歌海盆地莺东斜坡南段梅山组海底扇的沉积特征和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海底扇具有垂向上正粒序充填、内部3个次一级正粒序发育的特征,地震上表现为强振幅、明显的水道化、内部多期叠置的特征,海底扇主要以发育主水道、分支水道等沉积微相为主;海底扇沉积体系的发育受区域海平面下降、海南岛方向充足的物源、下切谷、断裂坡折、适宜的古地貌五大因素的耦合控制。该结果为莺歌海盆地莺东斜坡南段梅山组海底扇沉积体系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莺歌海盆地中央坳陷中新世海底扇识别及其形成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岩石矿物学特征、粒度分析、沉积构造及三维地震等资料,分析中新世莺歌海盆地中央坳陷海底扇的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中新世中央坳陷海底扇主要发育水道砂、水道间、天然堤和浅海滩坝等微相,具有非典型鲍玛序列AB段;海底扇由内部分支水道频繁迁移摆动形成的多个朵叶体组成;与东方区海底扇相比,乐东区海底扇具有物源供应更充足、规模更大的优势。中新世中央坳陷海底扇沉积体系的发育主要受海平面升降、物源及古地貌的控制,可以作为该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琼东南盆地是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先导示范区.选取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为研究对象,基于地球化学分析、地震资料解释和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等资料,分析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天然气水合物的气源具有"热成因气为主、混合成因气为辅"的特征,主力气源岩具备充足的供烃能力.研究区发育的"通源连储"断裂、气烟囱—泥底辟—麻坑、海底滑塌体构成主要运移输导体系和储集体,在水合物形成聚集过程中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其中气烟囱为高效运移输导体,是有利勘查目标.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气田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模式为热成因气型渗漏型、渗漏—砂体复合型和生物成因气型扩散型3种.该结果为琼东南盆地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评价和勘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刘新颖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3,37(3):24-31,58,125,126
以西非主要深水油气产区——下刚果盆地和尼日尔三角洲盆地为样本,分析西非地区典型深水扇的沉积特征、发育演化规律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受物源供给类型、盆地结构、构造活动及地形、海平面升降等因素影响,两个盆地深水扇体系表现不同特征和演化模式,其中下刚果盆地深水扇体系表现为点物源河流直接供给的大型单扇模式,深水水道及溢岸沉积构成该类型深水扇的主要沉积单元;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扇为线物源三角洲供给的中型群扇模式,深水沉积单元类型多样.由于沉积物流速和沉积物结构改变,控制重力流流体性质,导致深水扇体沉积特征及储层分布在平面和垂向上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多个大型油气发现使得毛塞几比盆地成为国际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域。基于地震资料和钻测井资料系统开展了沉积相以及沉积模式研究、储层物性分析、烃源岩评价以及成藏体系分析工作。研究结果表明:①盆地中南部外陆架广泛发育多期强制海退三角洲沉积体系,受基准面旋回控制,强制海退三角洲顶积层遭受剥蚀,砂体被搬运到三角洲前部,形成强制海退砂,砂体在陆架边缘附近广泛分布;陆坡类型控制了深水扇差异分布模式,南部断控型陆坡控制了深水扇的分布,深水扇主体发育在陆坡坡脚,距离陆架边缘较近,北部平缓型陆坡下重力流搬运较远,深水扇主体远离陆架边缘,据此建立了南部断控型陆坡控砂模式和北部缓坡型陆坡富砂模式。②外陆架强制海退三角洲和北部缓坡型深水扇储层条件好,测试产能高,受胶结作用和滑塌碎屑影响,南部陡坡型深水扇储层物性差。③油源对比表明,油气主要来自下白垩统阿普第阶-阿尔比阶与上白垩统赛诺曼阶-土伦阶海相烃源岩,阿普第阶-阿尔比阶烃源岩以Ⅱ2型干酪根为主,主要生气;赛诺曼阶-土伦阶海相烃源岩以Ⅰ型干酪根为主,主要生油。④研究区发育3套有利成藏体系,分别为阿尔比阶陆架边缘成藏体系、阿尔比阶-土伦阶陆坡坡脚成藏体系以及赛诺曼阶陆坡远端成藏体系,其中陆架边缘成藏体系与陆坡远端成藏体系勘探潜力更大,是下一步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深水峡谷广泛发育于大陆边缘,是沉积物由浅水到深水搬运的重要通道。近年来,深水峡谷研究成为当前深水沉积研
究的热点之一。综合利用旁侧扫描声纳、海底锚系、地震技术和深水钻探等技术手段,在深水峡谷体系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
果。其突出进展包括:从地貌学的角度对峡谷的形态学进行了精细描述;利用深海观测技术对现代峡谷沉积进行了原位观测;通
过物理和数值模拟等技术再现了峡谷的沉积演化过程;从沉积学的角度对峡谷内部构成进行了精细分析,总结了沉积充填演化及
沉积模式、探讨了峡谷成因等。深水峡谷作为深海区重要的沉积体系之一,一方面通过对深水峡谷中充填沉积物的分析能够提供
丰富的古气候、海平面变化和区域构造演化史的信息;另一方面深水峡谷也是深水油气储层发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对深水油气勘
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北部湾盆地是南海北部最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其中乌石凹陷东区流三段是主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该地层受控于复杂断裂体系,因此,其沉积模式及沉积微相展布一直是制约该区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通过岩心-钻井-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深入分析了该区断层活动性及其空间展布、沉积物源体系及其沉积微相空间展布特征等,继而探讨了构造-沉积相互制约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流三段沉积时期该区为非典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物源来自于企西隆起,总体表现为近物源、分选差、相变快、断块分隔性较强的牵引流沉积特征,沉积微相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沉积体的空间展布主要受控于流三段沉积时期发育的6条NE向、EW向正断裂,断裂活动强度差异控制了该区沟谷相间的古地貌特征、物源水系的分布及物源推进距离,导致浅水三角洲内各分支水道差异性明显;其中乌石F3、F4两条断裂控制的断沟地势平缓,水下分流河道推进较远,是该区勘探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2.
泌阳凹陷下二门地区位于泌阳凹陷东部,区内已发现下二门油田。该油田在核三上段至核二段下部为纯油藏,核二段上部为具气顶的油藏,核一段和廖庄组为纯气藏。经过40多年勘探开发,在下二门地区油气藏的发现难度越来越大,油气勘探陷入瓶颈期。为了进一步扩大该区勘探规模,取得新的油气发现,需要对该地区油气成藏机制再认识进而决定其下一步勘探方向。利用最新勘探和油藏资料,通过烃源条件分析、油源对比、天然气成分分析及油藏精细解剖,重新认识了该地区油气成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泌阳凹陷深凹区的核二段泥页岩发育广,生烃指标较好,已进入低成熟阶段,具备较好的生油条件;下二门地区各层系油气与深凹区的源岩关系明确,表明油气以顺层运移为主,即核二段低熟油应该来自深凹区核二段低熟烃源岩,核三上段和核三下段原油分别来自深凹区核三上段和核三下段的成熟烃源岩;下二门地区核二段产出的天然气为低成熟伴生气,明显不同于深层凝析气,并非深层油气沿断层调整而来;下二门地区深层油气资源量大,但目前已发现储量规模有限,这预示着该区仍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因此,总结下二门地区的油气成藏特点及成藏模式,不仅可为该区油气勘探提供指导,而且可为我国东部类似断陷湖盆含油构造的进一步勘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深水峡谷是当今海洋油气勘探领域的研究热点。南海西北部琼东南盆地的中央峡谷已部署了多口深水钻井来勘探沉积充填的岩性油气藏,然而,由于这些探井数量相对有限、井间距离大以及地震资料分辨率较低,峡谷内砂体的叠复关系、边界接触关系以及沉积演化等问题尚不清楚,严重制约着储层空间分布与储层物性的精细刻画。对琼东南盆地陵水区中央峡谷开展了沉积数值模拟研究,根据研究区具体地质背景建立了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通过流体动力学软件ANSYS FLUENT正演模拟了多个沉积期次和多套砂组在不同初始条件(如物源和入流速度)下的浊流沉积几何形态,包括砂体平面分布特征和隔夹层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峡谷平直段内,浊流受底床摩擦力的持续影响,流速降低且湍流强度减弱,使得较粗颗粒可沉降于底床,细颗粒可随浊流头部涡流悬浮;峡谷狭窄段内,浊流头部的湍流较强,侵蚀峡谷壁并使峡谷走向发生偏移,悬浮颗粒受离心力作用形成溢岸沉积;峡谷内砂体展布具有垂向分异性,砂体内部泥岩以夹层为主,厚度一般较小且横向连续性差。与现有地震、钻井资料的对比分析显示本次数值模拟结果具有有效性。本研究成果揭示了中央峡谷不同沉积期次和不同砂组的沉积水动力学过程,进而预测了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为储层物性预测提供了坚实支撑。   相似文献   

14.
目前雅布赖盆地小湖次凹中侏罗统新河组下段是玉门油田的主力勘探层位,其中YT6井已取得工业油流,显示出良好的勘探前景,而在层序格架下明确同期次砂体展布,将有利于油气的进一步勘探开发。基于岩心、测井、录井及地震资料的分析,依据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对小湖次凹中侏罗统新河组下段的层序特征、沉积相类型、沉积演化规律及平面展布进行了系统研究,进而讨论了有利沉积相带的展布。研究表明,新河组下段具有完整的三级层序;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相、湖泊相3种沉积相类型;次凹沉积相带发育具有南北分异、隆凹成带的特征,其中小湖次凹南部陡坡带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北部及西北部缓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次凹中心则主要发育湖泊相;从低位期到高位期,不同时期的沉积相展布各异,总体表现出水体由浅变深,再变浅,沉积范围逐渐扩大,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先进积、后退积、再进积的特点;经分析认为分布于YT6井西北部新河组下段的高位域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最有利的储油相带。   相似文献   

15.
通过岩心描述以及粒度、薄片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区域古地貌特征、地震相研究成果,详细论述了琼东南盆地陵水凹陷北部梅山组砂质碎屑流砂岩沉积构造特征及识别标志,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砂质碎屑流沉积模式。研究区梅山组砂质碎屑流砂岩主要为厚层块状构造粉砂岩-极细砂岩以及具有丰富同生变形构造的粉砂质泥岩、泥岩与粉砂岩互层2种岩性组合,成因为陆架坡折之上的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沉积物发生整体性"冻结"滑动、滑塌再沉积所形成,其平面分布主要受陆架坡折所控制,大致呈平行于陆架坡折带分布的舌形形态。结合区域油气成藏要素研究认为研究区砂质碎屑流砂岩可通过沟源断层沟通深部烃源岩,形成下生上储型岩性油气藏,为琼东南盆地大中型油气藏勘探突破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6.
西湖凹陷中央反转带中北部大型气田成藏因素及动态匹配关系至今不明。通过针对烃源岩、储层、输导体系及成藏期等成藏关键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建立"源-储-圈-输"的动态成藏过程分析中央反转带中北部大气田的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始新统宝石组与平湖组煤系烃源岩不仅生气强度大,而且中新世晚期以来的快速生、排气为中央反转带中北部的大中型天然气藏提供了充足油气源;花港组小于4 000 m地层的酸性地层水是形成有利储层的关键;中新世晚期发生的龙井运动强烈挤压作用使中央反转带发生了构造变形和断层开启活动,为圈闭和油气输导通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综合"源-储-圈-输"分析认为成藏主控因素在生烃期的有机耦合造就了始新统煤系烃源岩高效生气及天然气的有效运移聚集成藏的全过程。本次研究为研究区大气田的勘探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Petroleum geological framework and hydrocarbon potential in the Yellow Se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edimentary basins in the Yellow Sea can be grouped tectonically into the North Yellow Sea Basin (NYSB), the northern basin of the South Yellow Sea (SYSNB) and the southern basin of the South Yellow Sea (SYSSB). The NYSB is connected to Anju Basin to the east. The SYSSB extends to Subei Basin to the west. The acoustic basement of basins in the North Yellow Sea and South Yellow Sea is disparate, having different stratigraphic evolution and oil accumulation features, even though they have been under the same stress regime since the Late Triassic. The acoustic basement of the NYSB features China-Korea Platform crystalline rocks, whereas those in the SYSNB and SYSSB are of the Paleozoic Yangtze Platform sedimentary layers or metamorphic rocks. Since the Late Mesozoic terrestrial strata in the eastern of the NYSB (West Korea Bay Basin) were discovered having industrial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he oil potential in the Mesozoic strata in the west depression of the basin could be promising, although the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has made no break-through yet. New deep reflection data and several drilling wells have indicated the source rock of the Mesozoic in the basins of South Yellow Sea, and the Paleozoic platform marine facies in the SYSSB and Central Rise could be the other hosts of oil or natural gas. The Mesozoic hydrocarbon could be found in the Mesozoic of the foredeep basin in the SYSNB that bears potential hydrocarbon in thick Cretaceous strata, and so does the SYSSB where the same petroleum system exists to that of oil-bearing Subei Basin.  相似文献   

18.
以具备牵引流特色的重力流沉积体为载体的高效储集体,是陆相湖盆沉积学研究与勘探突破的重要领域.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一段发育的大规模多期次陆相重力流具有其沉积特征的独特性(面积约940km2,纵向分布厚度约1.1km).依据水动力条件及沉积过程机制,存在层级递进继承型、渐进过渡型、兼并融合型3种牵引流与重力流动力学过程,细分为泥质碎屑流、砂质碎屑流、过渡型同生流、(高密度-低密度悬浮)似涌浪浊流、(高密度-低密度)准稳态浊流5种机制类型,并依据其发育背景识别出了滨海地区中央隆起带上以重力流水道为主导特征的水道型重力流沉积体系和受次洼地貌控制的面流型重力流.本研究细化了沉积动力学过程-堆积机制-沉积相-岩相一体化的关联性,确定了牵引流化重力流发育的关键控制因素.作为极具潜力的优质储层目标,陆相牵引流化重力流沉积体的研究成果在丰富理论体系的同时,对油气勘探新领域的拓展与突破具重要意义,具备生产实践价值,对于其他陆相湖盆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Through petroleum exploration of 20 years, a new petroleum production area has been constructed in Hailar Basin. Their petroleum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has been known in detail. The Hailar Basin is a basin group consisted of many scattered sub-basins with similar structural developed history. Each sub-basin has unique hydrocarbon distributing rules, including (1) oil/gas reservoir distribution is controlled by the oil/gas sag, and the oil/gas bearing in big sag is rich; (2) underwater fan and turbidity fan are the most favorable reservoirs; structure zone controlled by main fault is favorable zone of forming composite oil/gas accumulation; (3) lower fault-block in higher rise and higher fault-block in lower rise are favorable to oil/gas accumulation; (4) deep fault and granite bod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oil/gas reservoir, its distributing area is favorable area of oil and mantle source non-hydrocarbon gas formation;(5) higher geothermal area is favorable oil/gas bearing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