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绝大部份无脊椎动物和藻类化石由碳酸钙组成。研究生物化石钙质结构是为了对化石进行正确鉴定和合理分类,探索古生物间相互的演化关系。沉积岩,特别是碳酸岩中含有大量的生物组份,研究其结构是确定岩石薄片内生物化石及其碎片类型的必要手段,在研究岩石、岩相和古生态时必需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2.
该文论述了古生态学的性质与内涵,回顾了我国古生态学的发展过程,介绍了近年来的研究状况,并对今后古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和任务诸如门类古生态学的宏观研究、遗迹化石学、化石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的微观研究、定量古生态学研究、天文古生态学研究、群落古生态学的综合研究等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地层中丰富的化石,记录着古生态、古环境、古地理演化的重要信息,是追溯地球表层系统演化的重要实证资料。生物古地理学及古生态学是古生物学研究中最具悠久历史的领域。人们在识别了化石的基本特征之后,接下来便是思考其分类位置、地理分布和生态习性等问题。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已有对化石及其地理分布的朴素认识(邓龙华,1976)。古脊椎动物、古植物的地理分布特征,被魏格纳作为其大陆漂移学说的重要证据(殷鸿福等,1988)。  相似文献   

4.
西藏羌塘北部上二叠统热觉茶卡组 类动物群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寿铭  程立人  吴水忠  朱永山 《地质通报》2009,28(12):1725-1729
西藏羌塘北部热觉茶卡组的 类动物群共3属11种(不含未定种),包括:Palaeofusulina sinensis Sheng, P. fusiformis Sheng,P. nana Likharev, P. laxa Sheng, P. wangi Sheng, P. minima Sheng et Chang, P. simplex Sheng et Chang, Parananlingella acervula (Sheng et Rui), Reichelina changhsingensis Sheng et Chang, R. pulchra K. M.-Maclay, R. gaqoiensis Wang, Sheng et Zhang。根据 类沿剖面的分布,建立了Palaeofusulina 带,由下至上划分为2个亚带:Palaeofusulina minima亚带和Palaeofusulina sinensis亚带。该 类化石带属种丰度高,所含的 类动物群属华夏特提斯型分子,为晚二叠世的代表分子和典型分子,与中国华南长兴阶 类化石带可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5.
我国遗迹化石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式溥 《地质论评》1985,31(3):197-203
遗迹化石学近年来在国际上取得显著的成绩,特别是把遗迹化石作为古生态学的一个部分用来解释沉积环境,研究造迹生物的活动习性同环境条件的关系,使遗迹化石的研究同古生物学、地层学、沉积岩石学和古生态学都发生密切的联系。生物遗迹在沉积物中形成的生物扰动和生物  相似文献   

6.
甘肃酒泉盆地早白垩世植物化石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胜徽  卢远征 《地质学报》2008,82(1):104-114
首次较系统报道了产于甘肃酒泉盆地下白垩统的植物化石,分为两个植物组合。Athrotaxites-Solenites组合产于赤金堡组上段,有Solenites luanpingensis Wang,Pityocladus cf.i waianus(ishi)Chow,Pityocladus sp.,Athrotaxites berryi Bell等,时代大致为早白垩世早期,反映潮湿或半干旱半潮湿气候。Brachyphyllum-Pseudofrenelopsis组合见于中沟组上部,包括Sphenopterissp.,Pseudofrenelopsis dalatzensis(Chowet Tsao)Cao ex Zhou,Cupressinocladus elegans(Chow)Chow,Cupressinocladus sp.,Pagiophyllumyumenense sp.nov.,Pagiophyllumcompressum sp.nov.,Pagiophyllum sp.,Brachyphyllumningshiaense Chow et Tsao,Brachyphyllumobtusum Chow et Tsao,Elatocladus sp.,Podozamites sp.,Carpolithus sp.等12种,时代为Aptian-Albian期,反映干旱型气候。  相似文献   

7.
微体古生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微学领域的深入和拓宽,微体化石的生态研究已成为这个领域中自70年代后期以来的一个热点和新趋向,研究者已引入包括生物学、地球化学、沉积学、稳定同位素、形态功能分析、化石组合分析及定量分析等多种手段,以探索微体化石的生态,并将微体古生态研究广泛应用于古气候、古海洋、古地理、占环境再造和生物演化、生物大绝灭机制等研究领域;这与以研究微体化石的形态、分类、命名和生物地层为主题的传统微体古生物学形成对比,两者实际上已形成微体古生物学领域中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或分支。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回顾了二叠纪造礁生物化石研究概况后,讨论了这一时期各类造礁生物的基本特征。并对我国南方二叠纪生物礁及礁生物群进行对比分析。认为造礁生物主要为钙质海绵、钙藻类、水螅类及苔藓虫,这一组合面貌同世界其它地区二叠纪礁生物群面貌特征相似。根据我国南方不同地区礁生物群组合特点,划分了利川礁生物群、北碚礁生物群、广南礁生物群和隆林礁生物群。并对造礁生物占生态进行了讨论。提出今后应从几方面深入这一领域的研究:1.生物与礁的关系,即造礁生物或群落如何控制礁的生成和发展;2.群落演替及群落对比;3.疑难门类造礁生物化石(如硬骨海绵等)的系统研究;4.数理统计方法在造礁生物古生态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山地区的管孔贝属化石重新厘定为假管贝属并对其地理分布、地质时代及分类方面作了简单论述。根据区域地层特征和共生的其他腕足类和其他门类化石,将本区早石炭世地层与新疆东准噶尔的相对比,认为研究区内假管贝化石属于早石炭世维宪早期。  相似文献   

10.
该项成果研究了14个门类古生物化石的分类特征和生物地层特性,以牙形刺的研究为先导,综合建立牙形刺等多门类化石的生物带和组合带,组成综合性生物地层和格架,比较精细地确定了南边村剖面泥盆—石炭系界线和点位,界线划分和对比的精度以厘米计;沉积岩石学及微相分析和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对界线的沉积环境进行定量和半定量的估测,铷——锶同位素年龄值的测定,测得泥盆—石炭系之间的原始沉  相似文献   

11.
描述了由施恩全等于1987年采自新疆且末县昆其布拉克地区上奥陶统孔其布拉克组中上部的晚奥陶世床板珊瑚,日射珊瑚化石,计有8属,13种(其中新种6个):AgetolitesaltunensisWang,A.KingqiensisWang(Sp.nov.),Cateniporaaqiangensiswang(sp.nov.),Taeniolitescf.zhejiangensisLinetChow,Proheliolitessp.,Priporacf.multispinosaLinetChow,PlasmoporellaqiemoensisWang(sp.nov.),Pl.altunensiWang(sp.nov.),Pl.of.columellaBondarenko,Pl.com-plexawang(sp.nov),Pl.sp,Sibiriolitescf.sibiricusmongolicusBond.etMin.,Diploeporaaltune-sisWnagsp.nov。笔者将其归入Agetolites—Plasmoporella组合。这些化石首次被发现,对于研究阿尔金山地区上奥陶统生物群和地层对比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STUDY ON PERMIAN REEFS AND PALEOECOLOGY OF REEF一BUILDING ORGANISM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iddle and Upper Permian reef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well developed in south China. Sponges (sphinctozoans,inozoans ; and sclerosponges)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rame一building organisms.Algae have played an exceed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efs. Abundant records of Permian reef communities exist in South China. Most reefs clearly exhibit distinct cycles,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reef community flourishing. Results of the author research in individual paleoecology and community paleoecology furnished fresh evidences for further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Permian reefs of south China.  相似文献   

14.
我国生物礁研究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焕庭 《第四纪研究》1996,16(3):253-262
黄汲清教授研究我国南方二叠系,引发了我国对古代生物礁的研究工作。60年代起我国开始对古代生物礁的研究。现代珊瑚礁研究从20年代末兴起,80年代以来正在深入发展,同全球变化研究和珊瑚礁开发紧密联系,拓展了研究领域,积累了许多新知。  相似文献   

15.
元谋盆地的新第三纪地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宗冠福 《地层学杂志》1996,20(2):138-145
元谋北部芝麻地段新发现的动物化石层位相当于小河组下部的湖相地层,据之将小河组分为上下两部分,并进一步探讨元谋盆地含古猿动物化石层的地质时代。  相似文献   

16.
生物礁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生物礁是由固着生物所建造的本质上是原地沉积的碳酸盐建造。生物礁内部孔隙和空洞非常发育,从而成为油气和多种矿藏资源的有利富集场所,所以生物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物礁成分、构造以及形态复杂多样,研究历史非常久远并且充满了争论。在以前的研究中非常依赖于一些非常主观的特点,如抗浪性等来判断是否为生物礁,因此在生物礁100多年的研究中始终都存在着礁与非礁的尖锐争论。这一问题实际上涉及到生物礁的基本概念、定义以及各种术语的含义。这些方面的混乱严重的影响了生物礁的研究与发展。经过最近20年的研究,生物礁的国内外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生物礁的判断现在主要根据生物礁客观和固有的特点,如生物礁内部的构造支撑以及构造支撑所决定的内部成分。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生物礁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对最新的研究成果的总结和介绍必将推动我国生物礁研究的发展。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生物礁研究的历史与最新成果;总结了生物礁概念与定义的最新认识以及建立在构造基础上的分类方案;对生物礁生长的过程与影响因素以及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介绍了造礁生物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的发展与演化,以及生物礁地化研究的成果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古生态学研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统介绍了当前国际古生态学研究的新方法、理论和发展趋势,总结出10个主要方面,即实证古生物学、形态功能分析、埋藏学、定量古生态学、遗迹学、古生态—岩相综合分析、群落古生态学、生态地层学、地球化学在古生态中的应用和陆相地层的古生态学.作者较详细地介绍了这10个方面的研究方法和目前国际上的研究现状和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18.
相容元素——不相容元素协变图在岩石成因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笔者根据前人提出的各种岩浆作用模式,如分离结晶作用、部分熔融作用、岩浆混合作用等,通过纯数学推导,提出一套判别岩浆岩形成机制的相容元素—不相容元素协变图。 从几何图形的讨论,指出相容元素i(Di〉2)和不相容元素j的CTi—CTi和IogCTi—logCTi图解上可以区分不同成因的岩石,包括分离结晶作用、平衡结晶作用、实比和非实比分离熔融作用,实比和非实比分批熔融作用以及岩浆混合作用。不同成因岩石在协变图上其成分点的分布有明显差别,这在解释山西临县紫金山碱性环状杂岩体的成因中获得满意的效果,从而确认该者体是多次分批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