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福建省地壳形变观测台网建设简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1 概述福建省地壳形变观测台网是“十五”期间福建省政府投资建设的“福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中的子项目 ,工程造价 65 6万元 ,建设期为 2年 ,由福建省地震局GPS课题组承建。该台网以全球定位系统观测技术为主 ,结合精密重力、精密水准与流动地磁测量构成大范围、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网络由GPS网、水准网、重力网与流磁网组成。GPS网由基准网、区域网和数据中心组成。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总工陈鑫连研究员的看法 ,福建GPS基准网中的一些GPS观测站可作为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  相似文献   

2.
绝对重力基准点的重复测量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简要介绍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基准网中的绝对重力重复测量。给出了两次观测结果的互差 ,其观测精度优于 5× 10 -8m·s-2 ,达到了网络工程设计要求。对一些基准点的重复观测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讨论 ,并对继续开展以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选取滇西重力测网1986~2009年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及下关、丽江、昆明3个绝对重力基准点多年复测资料作基准控制,采用线性速率模型拟合观测过程中重力场的时变信息,建立绝对重力基准点约束下的动态平差模型,讨论段差观测值及绝对重力基准观测值协方差矩阵的构建、平差模型初值选取及迭代计算等细节问题。经分析,测区内测点的重力年变率范围为(-0.039 5~0.024 1)×10-5ms-2/a,精度范围为(0.001~0.029 8) ×105ms-2/a,与分期静态平差拟合结果的差异约为(0.003~0.020)×10-5ms-2/a。在处理全国网和较大面积的区域网多年重复观测的重力资料时,尤其是多网多期重力资料联合处理时,应采用动态平差模型来获得统一时间基准和空间基准的重力变化。  相似文献   

4.
基于我国现有重力基准现状,提出加密我国重力基准的建设思路。利用国家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内布设的重力基准点,在我国大陆加密布测50个绝对重力点,提高我国重力基准点的分布密度。分别利用FG5和A10两台高精度绝对重力仪设备进行观测比对,获得100点次的高精度绝对重力成果;分析比较了两台设备观测的重力成果的精度统计,验证了A10观测的重力成果可基本满足高精度绝对重力观测。本工程建设的绝对重力成果可满足石油、天然气物探、地质勘探等对国家高精度重力基准点的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5.
用GPS资料揭示现今中国大陆构造运动   总被引:14,自引:12,他引:2  
利用GIPSY软件计算分析了1999年、2001年以及2004年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000多个台站的GPS数据(包括区域网、基本网和基准网数据)。得到了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场(其中绝大多数测站速度分量的估值精度优于2mm/a,基准站精度较高。优于1.5mm/a)。同时结合蒙古、缅甸、印度、尼泊尔和喜马拉雅等周边地区多年的GPS观测资料。采用连续介质假设条件下的数值模拟方法,得到了中国大陆的整体水平位移速度,模拟结果还显示出中国大陆构造运动的分区特征,揭示了现阶段青藏高原向东挤出运动及其内部变形在调节印度-欧亚板块汇聚中发挥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地壳形变观测网络建设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介绍了福建省地壳形变观测网络的建设。福建省地壳形变观测网络,以GPS观测技术为主,结合精密水准、精密重力和流动地磁测量,将3者重合到GPS观测基准站上获取观测信息,初步构成一个时空相结合,点线面与长中短兼顾的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地壳形变观测网络。该网络可动态监测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地壳运动变化,为地震预测预报提供背景信息,将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区域重力场相对基准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地震系统各区域重力网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在没有绝对重力测量资料的情况下,利用网区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建立区域重力场相对基准的方法。实验证明,采用该方法建立的区域重力场相对基准,精度优于50nm·s-2,不仅有利于地震重力前兆信息的提取,而且能优化和评定区域重力网的质量,标定和检测重力仪参数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8.
乌鲁木齐南山GPS跟踪站观测资料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鲁木齐天文站于2001年按照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的要求,在乌鲁木齐南山站建立了GPS跟踪站(GUAO:GPS station of the Urumqi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现已加入IGS网,并向IGS发送GPS观测资料。利用GAMIT软件,采用有基准算法对新建GPS跟踪站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归算和精度分析,首次获得了该站在ITRF2000中毫米级精度的地心坐标。  相似文献   

9.
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部分站的最新绝对重力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分析部分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点的长期稳定性,应用FG5/240绝对重力仪在该网的永兴岛和郑州站进行了绝对测量。对观测结果的处理表明,观测精度优于5×10 -8 ms -2 ;同时对观测值及其对应的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点的重力值进行了比较,得出两者之间重力值差异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观测精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于1998~2002年开展过5次基本网GPS联测。利用GIPSY软件处理结果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基线定位水平分量精度为2~5mm,垂直分量为7~15mm;基线变化的水平分量测定精度为0.5mm/a,达到了流动观测的最高水平。分析基线定位误差发现:固定误差是目前相对定位的主要误差;与基线长度有关的比例误差对于水平分量而言,基本可以忽略。对速率的统计分析说明:至少4年观测间隔,才有可能获得比较精确、可靠的测站速率结果。  相似文献   

11.
全面叙述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25个基准站之一——福建GPS基准站的设计、选址、建造和仪器安装等建设过程及试运行至今的情况和有关参数。其中对某些防护措施如防雷措施有较详细说明。为今后GPS基准站的建设提供了系统性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对现代高精度绝对重力仪器的发展作了回顾,着重就高精度绝对重力测量在地壳垂直运动监测及其力学机制研究中的能力和作用等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我国目前绝对重力测量研究现状,并讨论了高精度绝对重力测量在我国地壳运动监测和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总被引:77,自引:31,他引:46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CMONOC)是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观测技术为主,辅之以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VLBI)和人卫激光测距(SLR)等空间技术,结合精密重力和精密水准测量构成的大范围、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它是一个综合性、多用途、开放型、数据资源共享、全国统一的观测网络,具有连续动态监测功能。网络的科学目标以地震预测预报为主,兼顾大地测量等其他需要。该工程1997年开始建设,2000年12月全面完成,产生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地壳形变测量学之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首先简述了当代地学前沿交叉新学科--地壳形变大地测量学的形成和内涵。地壳形变大地测量学开拓了现今地壳运动与现今地球动力学研究新领域,使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促进地球动力学等地学基础研究,证实地壳动力学的基本状态不是“SOC”而是“SO”,因而地震是可能预报的,有助于击破制约地震预报的“瓶颈”,从根本上推进地震预报。然后对当前的研究工作提出了7项建议,包括:将地壳形变监测系统建设为真正的“四维”快速测地系统,加速推进形变和重力的结合,地表与深部研究的结合,推进地壳运动“暂态信号”和“暂态过程”研究,研制和发布“数字形变信息产品”,深化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和现今地球动力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加速推进地震动力学和地震预报研究等。最后提出了对地壳形变大地测量学、现今地壳运动、现今地球动力学和地震预报未来发展的预测。地壳形变大地测量学正有力地推进地球科学创新和地震预报破关,激动人心的研究还仅仅是开始。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2013~2014年使用A10/028和FG5/214两台绝对重力仪在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一期工程中绝对重力观测的情况,并对观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台绝对重力仪观测结果精度及较差都在5 μGal以内,满足高精度重力基准建设的技术要求;A10/028具有一定的野外观测适应性,FG5/214对重力细微变化信号的捕获具有优势,两台绝对重力仪同期观测对于提高观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度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10年玉树Ms7.1地震前的重力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2008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获得了玉树地震区域重力场及其动态变化,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地震前区域重力场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重力变化与甘孜 玉树断裂构造活动存在密切的空间联系,重力测量较好地反映了伴随活动断层的物质迁移和构造变形引起的地表重力变化效应;2)区域重力场动态图像较完整地反映了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出现的流动重力观测得到的异常前兆信息;3)玉树震中附近重力点值时序变化累积量超过80× 10-8 ms-2,较好地反映了玉树地震前重力测点随时间的剧烈波动性上升变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山西地震带区域重力测网2009—2012年的绝对与相对重力资料的联合平差,获得了以太原绝对重力点为基准的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并分析了太原绝对重力点起算值的选取问题。  相似文献   

18.
重力观测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的作用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介绍了第一期“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观测得到的重力变化图像和1996年2月3日丽江7.0级地震震中及附近重力测点的重力变化。初步探讨了青藏高原隆升与重力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大野瞭望     
中日测绘专家在南宁进行重力联测 经国家测绘局批准,2月27日,中国科学院、日本京都大学和日本国土地理院的测绘专家在南宁国际绝对重力点进行重力联测。据悉,我国目前建有二十几个绝对重力点。由广西测绘局于1988年承建的南宁国际绝对重力点位于南宁市高峰林场,是我国唯  相似文献   

20.
我国GWR超导重力仪观测资料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述了武汉超导重力仪观测资料分析结果和地球动力学应用研究成果,包括精密测定地球潮汐常数。建立国际重力潮汐基准,构帛重力合成潮信号,提取大气和海洋负荷信号,精密确定地球自由核章动参数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