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1997—1998年El-Ni?o至La-Nia期间东海黑潮的变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日本“长风号”调查船在1997与1998年10个航次的CTD资料,采用改进逆方法及改进动力计算方法对东海黑潮的流速、流量进行计算. 1997年5月出现了El-Ni?o现象,东海黑潮流量在1997年夏季减少,1997年东海黑潮的平均流量也减少. 在1997年1月与6—7月,即El-Ni?o现象出现前后,东海环流的流态有些不同. 在1998年4至11月黑潮在PN断面出现多流核心的结构,特别在10—11月出现3个流核心,黑潮主流核的位置秋季时东移. 1995年与1998年都是东海黑潮异常年,这些异常现象可能与冲绳岛以南出现的反气旋涡的强度变化以及从El-Ni?o现象过渡到La-Ni?a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2.
基于日本“长风号”调查船在1997与1998年10个航次的CTD资料,采用改进逆方法及改进动力计算方法对东海黑潮的流速、流量进行计算.1997年5月出现了ElNiño现象,东海黑潮流量在1997年夏季减少,1997年东海黑潮的平均流量也减少.在1997年1月与6—7月,即ElNiñO现象出现前后,东海环流的流态有些不同.在1998年4至11月黑潮在PN断面出现多流核心的结构,特别在10—11月出现3个流核心,黑潮主流核的位置秋季时东移.1995年与1998年都是东海黑潮异常年,这些异常现象可能与冲绳岛以南出现的反气旋涡的强度变化以及从ElNiñO现象过渡到LaNiñA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3.
基于日本“长风号”调查船在 1 997与 1 998年 1 0个航次的CTD资料 ,采用改进逆方法及改进动力计算方法对东海黑潮的流速、流量进行计算 .1 997年 5月出现了El Ni no现象 ,东海黑潮流量在 1 997年夏季减少 ,1 997年东海黑潮的平均流量也减少 .在 1 997年 1月与 6— 7月 ,即El Ni no现象出现前后 ,东海环流的流态有些不同 .在 1 998年 4至 1 1月黑潮在PN断面出现多流核心的结构 ,特别在 1 0— 1 1月出现 3个流核心 ,黑潮主流核的位置秋季时东移 .1 995年与 1 998年都是东海黑潮异常年 ,这些异常现象可能与冲绳岛以南出现的反气旋涡的强度变化以及从El Ni no现象过渡到La Ni na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4.
东海及其邻域壳-幔结构与展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莫霍面是地壳和上地幔的分界面,是个重要的密度界面,东海莫霍面的展布特征,对于研究东海深部构造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最新重力异常数据反演莫霍面深度,结合前人的莫霍面深度结果,分析东海及其邻域的壳-幔结构与展布特征.从莫霍面深度图可见东海及其邻域莫霍面起伏变化很大,深度在12~34 km之间变化,东海及其邻域地壳厚度为6~34km,东海陆架地区地壳厚度变化与大陆地区相比并不明显,显著减薄开始于冲绳海槽地区,琉球岛弧处地壳厚度明显再度增加,莫霍面呈现两凹两凸形态,认为东海及其邻域地壳自西而东从陆壳-过渡壳-洋壳逐渐过渡的.  相似文献   

5.
对黄海—东海研究区深部结构的一些新认识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地震层析成像与重磁数据的处理结果,选择26°N~36°N,120°E~130°E的范围作为研究区,讨论了黄、东海研究区的深部结构特点及其与周边各地质单元的相互关系,完成了研究区两条剖面的密度结构反演,认为东海陆架地区地壳厚度变化与大陆地区相比并不明显,显著减薄开始于冲绳海槽地区,中地壳消失;琉球岛弧处地壳厚度明显再度增加,特别是上地壳的厚度增加最大,推断其原因应与俯冲作用及俯冲带附近板块与地幔的运动速率之差有关.地球物理场“东西分带”是黄海—东海地区壳内结构从西向东变化的反映,但随着深度的增加,研究区的岩石层结构出现以近EW向为优势的构造格局.因此推断深部近EW向的异常是三叠纪时期南北板块碰撞、挤压所致,浅部的NE向条带异常是后期构造运动在岩石层较浅部位构造效应的反映.黄海—东海地区岩石层结构存在浅部与深部优势构造方向不协调的现象.层析成像结果证实了南黄海东缘断层的存在,还勾绘出绍兴—十万大山碰撞带为以40°左右的倾角向NW方向倾斜的高速带,另一条倾向基本相同的高速带则是南、北扬子块体结合带在深部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7.
中国东海及邻近海域一条剖面的地壳速度结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1982年以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东海海域进行了二十多个站位的遥测浮标折射地震测量,1991年又在东海陆架区进行了OBS测量,本文在我国东海域选择了横穿东海陆架,冲绳海槽,琉球岛弧,琉球海沟和菲律宾海盆的一条剖面,利用上述折射地震资料及其它该剖面附近的折射地震资料,对该剖面的地壳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速度年代对比。研究表明,剖面的速度结构在纵向上和横向上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横向上可分为三隆三盆,纵向上大致可划分为1.8-2.2km/s,2.4-2.8km/s,3.0-3.6km/s,4.2-5.1km/s和5.75-6.0km/s的速度层,从地壳的速度结构否则 本海区至少有如下的沉积旋回:降冲 槽的中抽外,上新世纪至第四纪本海区沉积环境稳定,而冲第槽中轴可能一直处于构造活跃的状态;始新世为本区沉积的全盛渐新世该区域处于抬升的时期,钓鱼岛隆起区、琉球岛弧隆起区在此期的沉积被剥蚀殆,东海陆架和冲 槽此时斯 沉积也受到相当程度的剥蚀,东海陆架盆地和冲绳槽此时期的沉积也受到相当沉的剥蚀。,东海陆架盆地和冲槽盆地的出现可能在5.75-6.0km/s的速度层沉积之后,菲律宾海盆为典型的大洋地壳结构。  相似文献   

8.
基于非线性运动分析的CGCS2000下我国CORS站运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CGCS2000(中国地心坐标系统2000)下COR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参考站)站的非线性运动主要受到地壳非构造形变信息、框架点公共误差信息和观测误差信息的组合影响,分析我国CORS站坐标时间序列中包含的非线性运动信息是维护CGCS2000坐标框架精确性、可靠性的基础.本文研究方法首先采用国际卫星对地观测数据及相关地球物理模型,计算了由质量负荷效应造成的地壳非构造形变, 并以此修正了这些非构造形变对国家CORS站坐标时间序列的影响.其次采用主成分空间滤波算法(PCA)提取质量负荷改正后的CGCS2000坐标框架公共误差(Common Mode Errors, CME)的时空特性.最后采用最大似然法定量估计了负荷改正和滤波后的国家CORS网坐标时间序列的噪声特性,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评定了考虑不同噪声影响的CGCS2000框架下的国家CORS网年速度估值和实际精度.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运用稳定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在粘弹性介质(Maxwell体)中剪切产热不稳定性的发生条件,并讨论其对于深源地震发生机理的应用.结果表明,在板块向下俯冲的过程中,由粘滞损耗产热将会发生剪切不稳定性,这为解释深源地震发生提供了一个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稳定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在粘弹性介质(Maxwell体)中剪切产热不稳定性的发生条件,并讨论其对于深源地震发生机理的应用.结果表明,在板块向下俯冲的过程中,由粘滞损耗产热将会发生剪切不稳定性,这为解释深源地震发生提供了一个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东海及邻域的两条剖面地球物理反演与综合解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东海及邻域的布格重力异常资料,在东海海域选择了中国大陆东部—东海陆架—冲绳海槽—琉球岛弧—琉球海沟的两条剖面。利用广义逆方法对两条剖面进行重力和磁力反演,结合其它地震等地球物理及地质资料,对剖面的地壳结构进行了综合研究,给出了相应的地质解释.在此基础上,对东海陆架盆地、冲绳海槽盆地的成因与性质,以及应力作用情况进行了探讨,认为冲绳海槽地壳的纵向结构是一种“二元结构”;沟—弧—盆受的主应力方向为NW向;该区平面上地质地球物理现象的分块分带与纵向上的二元构成根本原因与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聚敛俯冲方向有关,还与两板块接触部位形状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稳定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在粘弹性介质(Maxwell体)中剪切产热不稳定性的发生条件,并讨论其对于深源地震发生机理的应用.结果表明,在板块向下俯冲的过程中,由粘滞损耗产热将会发生剪切不稳定性,这为解释深源地震发生提供了一个基础.  相似文献   

14.
滑移结构谐运动三种不同状态的分析表达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推演出基底摇摆运动作用下刚度任意分布的伸臂结构的上界地震剪力和弯矩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6.
17.
纯摩擦滑移结构对双向谐和地面运动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19.
逐步积分法求解复阻尼结构运动方程的稳定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平均常加速度法是无条件稳定的,但用它来解复阻尼振动方程时,现了不稳定现象,我们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结果的比较,探明了这种现象不是由于逐步积分算法本身有不稳定的问题,而是由于复阻尼振动方程解集本身含有不稳定子集的缘故。  相似文献   

20.

410 km间断面是地幔转换带的顶界面,对其速度结构和起伏形态开展地震学探测有助于认识地球内部物质组成和相关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本文选取了由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位于琉球俯冲区的一个中源地震P波宽频带波形资料,利用三重震相波形拟合研究了中国东海地区410 km间断面附近的精细速度结构.结果表明:中国东海地区下方410 km间断面整体表现为一尖锐的速度界面且有8~15 km的小幅抬升;该间断面之上存在52~62 km厚的低速层,其P波速度降低0.5%~1.6%;440 km深度以下存在1.0%~3.0%的P波高速异常.结合前人在该地区的层析成像结果,我们推测该高速异常体与西太平洋俯冲板片在中国东海地区地幔转换带内的滞留有关;板片内水相E分解使得转换带内水含量增加,这引发了410 km间断面的抬升;410 km间断面之上的低速层应与含水矿物脱水导致的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